听胤禛说了起因和根源,却不知道这里面有什么能让他为之气结的事,于是问道:”那么,你生气的原因是?“
”我是支持皇阿玛禁止采矿政策的,不只是因为畏惧闹事,而是觉着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群趋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至壅滞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可是推行一年来,表面上是禁了,但私挖、盗矿之事屡禁不止,甚至官员为一己私欲收取保护费为其遮掩。食君之禄却不能担君之忧,当真可恶之极。“
胤禛说出最后这句话时,几乎是咬牙切齿,怒火中烧。我见他脾气有上来了,连忙起身将他重新拉回榻上坐下,帮他抚背顺气。思量着说:”我不懂政治,但换个位站在百姓立场上想想,他们为什么会私挖盗采,恐怕大多数时候是因为你说的那个土地兼并问题所致。而且眼下赋税都是按人丁、地亩双重征收标准,那些无地或少地的人负担极重,自然就会想要冒险改善生计。所以这是根本问题造成的,官员固然可恶,但百姓也着实可怜。·“
胤禛听完我说的话,陷入良久的沉默,接着便是一声长叹。我知道他的叹息是来自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可是他现在只是皇子贝勒,除了叹息也只能干着急。
我看着一脸愁绪更甚的胤禛,抚着他背的手停下来,犹豫有时,转身走到书房门前望了眼门外的苏培盛,示意他在外面看着点,然后关上门,回到胤禛身边,压低声音谨慎地开口问了句:”你可想过将来……“
这话问得太慎重,以我和胤禛这将近两年来磨合出的默契,他听出了我话里的意思,猛然抬头死死盯着我。在那双如深潭般的眸子里,我看到了惊诧、猜疑、戒备、不解……,总之各种情绪纠结其中。
我没有继续纠结这个问题,因为现在太子还没被废,他不可能去细思这些,但并不代表他不想。于是将话题绕回来说道:”将来总会有人坐上那个位置,是守成,还是革新,都未可知。我们能看到的只有眼下。自古有道是’无奈身在帝王家‘,父皇英明,做儿子的就很难。太张扬外露,势必会引起父皇的疑心。若一点也不显山露水,又会被父皇和众兄弟看不起,从而弃之不顾。·故此,两者之间的分寸,势必要把握得恰当。只有这样才能可进可退,可攻可守,不管谁做那个位置,都有个余地不是?所以现在既然无力改变什么,也只能忍,总有机会去改变的。“
胤禛收敛下目光,以沉默回应我的话。我知道这个话题不能继续多说,于是转而指着桌上的炖牛肉,说”牛肉你不吃是吗?那我吃了,你可别馋……“。
话音刚落,就见胤禛重新拿起筷子夹了块牛肉快速送到嘴里,末了还不忘说了句:”下次多做点。“
室内传出的笑闹声让站在屋外一脸忧心的苏培盛露出了笑容,恢复了往日处事不惊的淡定从容。
从那天开始,胤禛拿回来处理的折子和朝中的事务对我也就不再是避忌。尽管我从不主动询问,但他还是会捡一些看起来不太要紧的事情顺口提及,与我论道一番。当然这都是关起门来说的事,也不必与外人多言。() ()
冬至过后,官员们按惯例在腊月十九举行封印仪式放假,一直到元宵节后才开始复工上朝。但皇子们却依旧要协助康熙一直处理公务到除夕的封笔仪式后才能休息。所以胤禛也开始格外忙碌起来。
我院里的事有晚晴操持,无须自己多加费心,也就能够留在胤禛身边,不必前院后院的来回奔波。
正无所事事地看着书,就听见胤禛突然怒喝了声:”都是一群混账东西……“
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就听见有东西落地的砰然撞击声。
我放下书,起身从地上捡起散落的折子,顺便瞟了几眼,全是各级官员在封印前发来的类似年终总结的内容。
”这又是怎么了?“我将折子整理好重新放回他的桌案上,轻笑着问:”又是什么事让你发这么大的脾气。“
胤禛的火气发出来,气也稍稍顺了些,取出其中一本折子打开,指着上面几行字说:”这是湖广总督发来的折子,就这么一个兵丁纠结三百余人在城中抢掠当铺,又出城站队逼官索结的案子,皇阿玛令他从六月份开始查,他以’主犯应正法,其党三百余名不知姓名应免深究‘呈上来,皇阿玛觉得这件事的情节罪状深为可恶,让他理应察明严加治罪,以肃军纪,让他再详审定拟具奏。结果弄了半年,还是这么个不知所谓的折子送过来,你说这种庸碌无为之人要他何用?“
没等我回话,胤禛又抽出一本折子,又指着上面的内容说:“还有这个州县的知府满篇写的都是诉苦抱怨的话,说去说来不外乎就是自己是上一任亏空了不少银子,到了他这一任上即便政绩再好也都是给上一任填窟窿,所以才会让自己在任时候的政绩看起来不尽人意。甚至还提出要加苛派当地百姓来增加税收填补空缺,你说这都是些什么事!”
我看着他拿出的两本折子上写的内容,也觉得有种不忍直视的无语。可是这个时候又不能一味顺着他的话说,那样只会让他更生气。
“这两本折子单纯从字面上来看,倒也能看出人之常情。想来湖广总督可能是觉着法不责众,若将三百人全部清剿斩杀,恐怕会激起更大怨愤,到时候局面不好控制。至于另外这个,他可能觉着有些事明明不该自己担下的,现在既然强加在他身上,他也只好想想办法,总比坐等着被上头责罚强。这些也不能全怪他们愚蠢混账,相反我觉得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来说,并无大错,只是于国不利。“说到这里我顿了顿,看着他反问:”你可知这两件事的根源是什么?“
胤禛冷静下来思考着说:”不外乎两个原因,第一是吏治混乱,用人不当。第二是财务不清,监管不力。所以还是源头问题,并非一日之功可促成。”
我点点头,说:”以你现在的能力很难改变这些,所以你只能忍着,相信有天一切都会好起来。“
”我是支持皇阿玛禁止采矿政策的,不只是因为畏惧闹事,而是觉着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群趋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至壅滞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可是推行一年来,表面上是禁了,但私挖、盗矿之事屡禁不止,甚至官员为一己私欲收取保护费为其遮掩。食君之禄却不能担君之忧,当真可恶之极。“
胤禛说出最后这句话时,几乎是咬牙切齿,怒火中烧。我见他脾气有上来了,连忙起身将他重新拉回榻上坐下,帮他抚背顺气。思量着说:”我不懂政治,但换个位站在百姓立场上想想,他们为什么会私挖盗采,恐怕大多数时候是因为你说的那个土地兼并问题所致。而且眼下赋税都是按人丁、地亩双重征收标准,那些无地或少地的人负担极重,自然就会想要冒险改善生计。所以这是根本问题造成的,官员固然可恶,但百姓也着实可怜。·“
胤禛听完我说的话,陷入良久的沉默,接着便是一声长叹。我知道他的叹息是来自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可是他现在只是皇子贝勒,除了叹息也只能干着急。
我看着一脸愁绪更甚的胤禛,抚着他背的手停下来,犹豫有时,转身走到书房门前望了眼门外的苏培盛,示意他在外面看着点,然后关上门,回到胤禛身边,压低声音谨慎地开口问了句:”你可想过将来……“
这话问得太慎重,以我和胤禛这将近两年来磨合出的默契,他听出了我话里的意思,猛然抬头死死盯着我。在那双如深潭般的眸子里,我看到了惊诧、猜疑、戒备、不解……,总之各种情绪纠结其中。
我没有继续纠结这个问题,因为现在太子还没被废,他不可能去细思这些,但并不代表他不想。于是将话题绕回来说道:”将来总会有人坐上那个位置,是守成,还是革新,都未可知。我们能看到的只有眼下。自古有道是’无奈身在帝王家‘,父皇英明,做儿子的就很难。太张扬外露,势必会引起父皇的疑心。若一点也不显山露水,又会被父皇和众兄弟看不起,从而弃之不顾。·故此,两者之间的分寸,势必要把握得恰当。只有这样才能可进可退,可攻可守,不管谁做那个位置,都有个余地不是?所以现在既然无力改变什么,也只能忍,总有机会去改变的。“
胤禛收敛下目光,以沉默回应我的话。我知道这个话题不能继续多说,于是转而指着桌上的炖牛肉,说”牛肉你不吃是吗?那我吃了,你可别馋……“。
话音刚落,就见胤禛重新拿起筷子夹了块牛肉快速送到嘴里,末了还不忘说了句:”下次多做点。“
室内传出的笑闹声让站在屋外一脸忧心的苏培盛露出了笑容,恢复了往日处事不惊的淡定从容。
从那天开始,胤禛拿回来处理的折子和朝中的事务对我也就不再是避忌。尽管我从不主动询问,但他还是会捡一些看起来不太要紧的事情顺口提及,与我论道一番。当然这都是关起门来说的事,也不必与外人多言。() ()
冬至过后,官员们按惯例在腊月十九举行封印仪式放假,一直到元宵节后才开始复工上朝。但皇子们却依旧要协助康熙一直处理公务到除夕的封笔仪式后才能休息。所以胤禛也开始格外忙碌起来。
我院里的事有晚晴操持,无须自己多加费心,也就能够留在胤禛身边,不必前院后院的来回奔波。
正无所事事地看着书,就听见胤禛突然怒喝了声:”都是一群混账东西……“
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就听见有东西落地的砰然撞击声。
我放下书,起身从地上捡起散落的折子,顺便瞟了几眼,全是各级官员在封印前发来的类似年终总结的内容。
”这又是怎么了?“我将折子整理好重新放回他的桌案上,轻笑着问:”又是什么事让你发这么大的脾气。“
胤禛的火气发出来,气也稍稍顺了些,取出其中一本折子打开,指着上面几行字说:”这是湖广总督发来的折子,就这么一个兵丁纠结三百余人在城中抢掠当铺,又出城站队逼官索结的案子,皇阿玛令他从六月份开始查,他以’主犯应正法,其党三百余名不知姓名应免深究‘呈上来,皇阿玛觉得这件事的情节罪状深为可恶,让他理应察明严加治罪,以肃军纪,让他再详审定拟具奏。结果弄了半年,还是这么个不知所谓的折子送过来,你说这种庸碌无为之人要他何用?“
没等我回话,胤禛又抽出一本折子,又指着上面的内容说:“还有这个州县的知府满篇写的都是诉苦抱怨的话,说去说来不外乎就是自己是上一任亏空了不少银子,到了他这一任上即便政绩再好也都是给上一任填窟窿,所以才会让自己在任时候的政绩看起来不尽人意。甚至还提出要加苛派当地百姓来增加税收填补空缺,你说这都是些什么事!”
我看着他拿出的两本折子上写的内容,也觉得有种不忍直视的无语。可是这个时候又不能一味顺着他的话说,那样只会让他更生气。
“这两本折子单纯从字面上来看,倒也能看出人之常情。想来湖广总督可能是觉着法不责众,若将三百人全部清剿斩杀,恐怕会激起更大怨愤,到时候局面不好控制。至于另外这个,他可能觉着有些事明明不该自己担下的,现在既然强加在他身上,他也只好想想办法,总比坐等着被上头责罚强。这些也不能全怪他们愚蠢混账,相反我觉得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来说,并无大错,只是于国不利。“说到这里我顿了顿,看着他反问:”你可知这两件事的根源是什么?“
胤禛冷静下来思考着说:”不外乎两个原因,第一是吏治混乱,用人不当。第二是财务不清,监管不力。所以还是源头问题,并非一日之功可促成。”
我点点头,说:”以你现在的能力很难改变这些,所以你只能忍着,相信有天一切都会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