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修正和发展
君堡忙碌了一段日子,皇帝派出使臣前往匈牙利,与匈牙利女王或者波佐尼亲王进行交涉。
匈牙利是罗马在西部的屏障,也在威尼斯战争中出了大力,所以米尔恰派凯撒出行也是为了稳住这个中欧大国。
此时匈牙利的情况已经好转,货币危机带来的权力洗牌已经完成。第一大地主是波佐尼亲王,拥有匈牙利十分之一的土地,玛丽欧洲也有不少庄园,并且废除了她父亲拉约什的贵族特殊政策,整个国家正在全力向东看。
改信东正教,说罗马尼亚语,原本所谓的匈牙利骄傲没了,这让当地知识分子和贵族感到气愤,但国内的农民和市民则不这么想。与罗马的贸易不仅能将产品卖出去,还能获得大量的香料和奢侈品,与罗马做贸易肯定发财。
就这样,被排挤的贵族、知识分子和天主教会站在一起,支持西吉斯蒙德重夺匈牙利王冠,而大部分的农民、市民和效忠于玛丽的贵族支持他们的女王。东地中海战争结束后,这种反对的声音已经销声匿迹。
谁都知道,现在的匈牙利已经不是抵抗异教徒的基督之盾,而是罗马的东正之盾。而能够抵抗罗马影响力的,除了神罗,就是天主之矛波兰了。
米尔恰连续几次派人去找波佐尼亲王,提出想要见见他,但都被婉拒。看得出来他很神秘,就连波佐尼的市民也不知道亲王在干什么。
“陛下,奥斯曼最近正在训练军队,安塞拉附近也出现了他们的骑兵。”
米尔恰听着来自安塞拉的报告,说道。
“看来那位年轻的苏丹忍不住了。”
彼得也参加了会议,对于穆罕默德他还是有所了解,他可是结束了奥斯曼大空位期的苏丹,并且还是那位征服者的爷爷,都说奥斯曼十代神君,他也有自己的过人之处,否则怎么会在这几年重新统一剩下的土地并向东扩张。
“奥斯曼不除,朕难以入睡。游牧民应该好好放牧,而不是参与所谓的立国战争。”
“陛下,请让我带领军队将他们消灭。”
阿德里安向米尔恰提出建议,只要消灭他们,就能避免这种忧虑。
“陛下,臣以为现在还是需要休养生息,北方的立陶宛还有些不安分,我们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还要修补,不然他们入侵我国边境到时候首尾不相顾就完了。”
负责外交的斯特科尔提出反对意见,这位出身书香世家的大臣曾经作为希腊语讲师曼努埃尔二世的使臣出访过十几个国家,亲身经历过西欧国家的变化,他们已经不是那群蛮子了,帝国要想继续东征,就必须将他们给稳住。
“放眼西方,威尼斯已灭,热那亚、佛罗伦萨臣服于帝国,就连法兰西和阿拉贡也不得不考虑帝国的地位,如果不趁此机会向东,想要消灭奥斯曼就难了。”() ()
“可是阁下知不知道,西方不只有这几个国家,北方的波兰立陶宛、条顿、丹麦,西方的法兰西、英格兰、卡斯蒂利亚,还有勃艮第等国家都是实力强盛的国家,殿下抢劫罗马正给了他们借口,如果他们要组建军队趁虚而入,那才是危险。”
这怎么还把自己给扯进去,彼得的脸色有些难看,自己只是拿回补偿罢了,怎么这钱他们不该拿?
“斯特科尔阁下,您说的情况不会发生,法兰西和英格兰正在为了王冠争抢,现在只是停战。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内部也有不小的麻烦,至于意大利和其他地方的国家,他们也有自己的麻烦,至少十年内不会对帝国有什么威胁。”
彼得的话算是怼了一下斯特科尔,这位大臣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话有些不妥,就不再说什么。
“目前帝国最好是将目光放向东边,奥斯曼随时有卷土重来的迹象,我们占据着安塞拉,在安纳托利亚的局势中占上风。”
彼得的想法得到米尔恰的赞同,他一锤定音,修建东方防线,将大量的士兵物资转移到尼西亚等地,对西欧国家以外交分化拉拢为主。
同时在参政院上,米尔恰批准了彼得的考试改革方案。帝国将新设立考试院来负责官员选拔,所有的试题由考试院统一出,大学仍然可以进行自主考试,但考试院负责最终选拔。
这就将所有官员选拔聚集在首都进行,必要的时候皇帝也会出题。而考试内容则从书籍、时政和国家情况中挑选,改革后的考试制度变得相对公平,有利于国家的文官体制选拔。
而对国家最重要的农业和农民方面,米尔恰借着庄园主残忍伤害农奴的事情敲打了一些人,规定自耕农的土地转让可以,但购买土地的人必须缴纳高额的转让费,佃农和农奴的生命情况必须得到保证。
利用多瑙河等河流,帝国还进行多个水利建设,这些设施可以灌溉大量土地,粮食等作物产量增加。一些人借着种植和转卖农产品和加工品发了财,比如塞萨洛尼基的棉花、摩尔多瓦的葡萄酒和蜂蜡等。
矿产开采活动也增多,塞尔维亚地区的金银,安纳托利亚的铁,保加利亚的煤都得到开采。军工厂的增加带来冶铁等产业的发展,加上铁器在生活中的普及,煤铁这两种矿产开采的最多。
在参政院进行的经济政策影响下,手工业的发展开始追上并赶超最发达的北意地区。大量的工人为罗马的各行各业提供技术,纺织品的质量已经与佛罗伦萨或弗兰德斯的产品相差无几。通过汉萨同盟或者其他地方的商人进行销售,利润丰厚。
海运业则是威尼斯灭亡后兴盛的另一个行业。东地中海贸易已经实现了垄断,只要自己有船,而且没有碰上海盗,你就能赚的很多。一些人开始合伙成立航运组织来进行长途的运输工作,其中希腊商人控制爱琴海贸易,瓦拉几亚商人控制黑海贸易。
君堡忙碌了一段日子,皇帝派出使臣前往匈牙利,与匈牙利女王或者波佐尼亲王进行交涉。
匈牙利是罗马在西部的屏障,也在威尼斯战争中出了大力,所以米尔恰派凯撒出行也是为了稳住这个中欧大国。
此时匈牙利的情况已经好转,货币危机带来的权力洗牌已经完成。第一大地主是波佐尼亲王,拥有匈牙利十分之一的土地,玛丽欧洲也有不少庄园,并且废除了她父亲拉约什的贵族特殊政策,整个国家正在全力向东看。
改信东正教,说罗马尼亚语,原本所谓的匈牙利骄傲没了,这让当地知识分子和贵族感到气愤,但国内的农民和市民则不这么想。与罗马的贸易不仅能将产品卖出去,还能获得大量的香料和奢侈品,与罗马做贸易肯定发财。
就这样,被排挤的贵族、知识分子和天主教会站在一起,支持西吉斯蒙德重夺匈牙利王冠,而大部分的农民、市民和效忠于玛丽的贵族支持他们的女王。东地中海战争结束后,这种反对的声音已经销声匿迹。
谁都知道,现在的匈牙利已经不是抵抗异教徒的基督之盾,而是罗马的东正之盾。而能够抵抗罗马影响力的,除了神罗,就是天主之矛波兰了。
米尔恰连续几次派人去找波佐尼亲王,提出想要见见他,但都被婉拒。看得出来他很神秘,就连波佐尼的市民也不知道亲王在干什么。
“陛下,奥斯曼最近正在训练军队,安塞拉附近也出现了他们的骑兵。”
米尔恰听着来自安塞拉的报告,说道。
“看来那位年轻的苏丹忍不住了。”
彼得也参加了会议,对于穆罕默德他还是有所了解,他可是结束了奥斯曼大空位期的苏丹,并且还是那位征服者的爷爷,都说奥斯曼十代神君,他也有自己的过人之处,否则怎么会在这几年重新统一剩下的土地并向东扩张。
“奥斯曼不除,朕难以入睡。游牧民应该好好放牧,而不是参与所谓的立国战争。”
“陛下,请让我带领军队将他们消灭。”
阿德里安向米尔恰提出建议,只要消灭他们,就能避免这种忧虑。
“陛下,臣以为现在还是需要休养生息,北方的立陶宛还有些不安分,我们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还要修补,不然他们入侵我国边境到时候首尾不相顾就完了。”
负责外交的斯特科尔提出反对意见,这位出身书香世家的大臣曾经作为希腊语讲师曼努埃尔二世的使臣出访过十几个国家,亲身经历过西欧国家的变化,他们已经不是那群蛮子了,帝国要想继续东征,就必须将他们给稳住。
“放眼西方,威尼斯已灭,热那亚、佛罗伦萨臣服于帝国,就连法兰西和阿拉贡也不得不考虑帝国的地位,如果不趁此机会向东,想要消灭奥斯曼就难了。”() ()
“可是阁下知不知道,西方不只有这几个国家,北方的波兰立陶宛、条顿、丹麦,西方的法兰西、英格兰、卡斯蒂利亚,还有勃艮第等国家都是实力强盛的国家,殿下抢劫罗马正给了他们借口,如果他们要组建军队趁虚而入,那才是危险。”
这怎么还把自己给扯进去,彼得的脸色有些难看,自己只是拿回补偿罢了,怎么这钱他们不该拿?
“斯特科尔阁下,您说的情况不会发生,法兰西和英格兰正在为了王冠争抢,现在只是停战。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内部也有不小的麻烦,至于意大利和其他地方的国家,他们也有自己的麻烦,至少十年内不会对帝国有什么威胁。”
彼得的话算是怼了一下斯特科尔,这位大臣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话有些不妥,就不再说什么。
“目前帝国最好是将目光放向东边,奥斯曼随时有卷土重来的迹象,我们占据着安塞拉,在安纳托利亚的局势中占上风。”
彼得的想法得到米尔恰的赞同,他一锤定音,修建东方防线,将大量的士兵物资转移到尼西亚等地,对西欧国家以外交分化拉拢为主。
同时在参政院上,米尔恰批准了彼得的考试改革方案。帝国将新设立考试院来负责官员选拔,所有的试题由考试院统一出,大学仍然可以进行自主考试,但考试院负责最终选拔。
这就将所有官员选拔聚集在首都进行,必要的时候皇帝也会出题。而考试内容则从书籍、时政和国家情况中挑选,改革后的考试制度变得相对公平,有利于国家的文官体制选拔。
而对国家最重要的农业和农民方面,米尔恰借着庄园主残忍伤害农奴的事情敲打了一些人,规定自耕农的土地转让可以,但购买土地的人必须缴纳高额的转让费,佃农和农奴的生命情况必须得到保证。
利用多瑙河等河流,帝国还进行多个水利建设,这些设施可以灌溉大量土地,粮食等作物产量增加。一些人借着种植和转卖农产品和加工品发了财,比如塞萨洛尼基的棉花、摩尔多瓦的葡萄酒和蜂蜡等。
矿产开采活动也增多,塞尔维亚地区的金银,安纳托利亚的铁,保加利亚的煤都得到开采。军工厂的增加带来冶铁等产业的发展,加上铁器在生活中的普及,煤铁这两种矿产开采的最多。
在参政院进行的经济政策影响下,手工业的发展开始追上并赶超最发达的北意地区。大量的工人为罗马的各行各业提供技术,纺织品的质量已经与佛罗伦萨或弗兰德斯的产品相差无几。通过汉萨同盟或者其他地方的商人进行销售,利润丰厚。
海运业则是威尼斯灭亡后兴盛的另一个行业。东地中海贸易已经实现了垄断,只要自己有船,而且没有碰上海盗,你就能赚的很多。一些人开始合伙成立航运组织来进行长途的运输工作,其中希腊商人控制爱琴海贸易,瓦拉几亚商人控制黑海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