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2 章
魏辰阳来还钥匙的时候,崔余还在看手头的稿件。
只不过手里的稿件多了,张苗苗把她的那一份也给了崔余。
因为张苗苗临时要跟着总编去参加一个研讨会,审稿的任务就全交给了崔余。
稿件的审核其实带着审稿人的主观意识,一篇文章的好坏,并不能由一个人完全决定,譬如有人就喜欢散文,而有人则不喜欢这种题材。作为编辑,只能尽力做到中立,去审查一篇稿件是否合适刊登在自己的报纸上。
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要符合报纸自身的基调。
张苗苗交代了几句,就和王勇离开了,所有的投稿都堆在崔余面前。
决定一篇稿件“生死”的机会,崔余第一次面对,突然有点不知道要怎么下手。
“你把每一篇都看完。”杨兴安低着头,突然开了腔。
仿佛看出了崔余的为难,他一边忙着手里的工作,一边对崔余说:“把每一篇都看完,然后拿一张纸,总结一下每一篇的中心思想。就是它写了什么。最后你从里面挑出几篇你最喜欢的就可以了。”
杨兴安缓缓道。
“好的,杨老师。”崔余道。
“要相信自己。”杨兴安抬起头,看向崔余,“做记者,第一件事就是要相信自己。面对新闻,要相信自己一定能拿下。别人做不到的,自己能做到。面对这些稿件,也要相信自己的审美,你喜欢的,也就是大众喜欢的。”
崔余听着,微微点头,可是她觉得两点又不相同。
去采访,跑新闻,完全可以相信自己,因为这可以是自己努力就能达到的。但是自己的审美能代表大众的审美这件事,崔余没有十足十的信心。
“多练练就好了。”杨兴安说,“想想这些天我让你看的报纸,我相信你不仅仅看了新闻报道,肯定也留意了第四版。”
“是的,杨老师,我都看了。”
“回忆一下那些已经刊登的稿件,总结一下有什么共同点,你就能知道,大众喜欢看什么了。”
崔余突然茅塞顿开,她立刻道:“谢谢杨老师。”
杨兴安表情未变,低下头,好像想起什么,又对着崔余指向一个桌子,“那里有读者寄来的信,你得空可以去看看。都是寄给咱们报社的,是公共信件,可以随便看。里面有读者对一些新闻和稿件的反馈,相信你看了那些反馈,会收获更多。”
“好。谢谢杨老师。”崔余十分感激杨兴安对她的指点。
这些天,杨兴安给她留了作业,但从来没有检查过,崔余私下有些不解。可经过这次的指点,崔余好像有点明白杨兴安的用意了。
写总结不是问题,也不是真正的作业。
他是想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崔余更认真地、更全面地去了解清城报。
崔余闭上眼睛,果然,清城报所有的版面都清清楚楚的展现在自己眼前。
第一版,清城要闻,这是崔余做过最多的作业。这里都是清城一周内重大事件的发布。
第二版,社会新闻,这是沈博擅长的领域,因为崔余在这个版面上,看到的最多的名字,就是记者沈博。
第三版,清城经济,这里会登一些广告,主要是工厂招工、出租、求租之类的消息。有时还会登一些外地的新闻。
第四版,就是文学艺术类的。崔余经常做完作业后,就拿这一版来放松,她最喜欢看这一版里的图片,尤其是一些摄影稿件。
这是崔余没想到的,她做了这些作业,竟然带给她这么对清城报的理解。
如果,崔余心想,如果只是给她报纸让她看,她或修做不到如此深刻。
杨老师!崔余在心里呐喊,不愧是杨老师!!!
“想什么呢?这么开心?”
魏辰阳站在崔余面前,看这人闭着眼睛,笑得像个小傻子似的,还握着拳头,轻轻挥动着。不知道的人,以为她坐着睡着了,还做了个梦,正在摇旗呐喊。
“啊?”崔余立刻睁开眼睛,看见是魏辰阳,连忙说:“没什么。”
“还你钥匙。”魏辰阳倒是不在意,把钥匙放在桌上,“自行车挺好骑的,你在哪里买的,给我说说,我也去买一辆。”
崔余看着魏辰阳:“不骑摩托车了?”
“给我哥儿们买。生日礼物。”魏辰阳挑眉,笑着问崔余:“怎么样,我人很好吧!”
崔余给写了地址,又配合地竖起大拇指,“很好很好!”
*
崔晓心自从听了伍俊民的一通“底儿不底”的言论后,心里就一直盘算。她盘算来盘算去,总觉得自己就这一个哥哥,男人又都是大老粗,对一些细节小事上不在意。她就应该出头去解决。当然,崔晓心打心底认为戚美华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最多就是还没结婚,不愿意和外人说那么多。但是她说不说是她的事。她老家哪里的,家里还有什么人,结婚时要不要请他们一起来,这些事还是要问问清楚的。
崔晓心便出发了。
她今天上白班,下午四点离厂,先骑车去了崔见阳家,家里大门锁着,崔晓心便去戚美华家找。
戚美华租了一个一居室,房间很窄小,她总是以这个为借口,没请崔晓心来过。
崔晓心只知道大概的位置,具体是哪一家,她也不清楚。
打听了几个人,最后问着了,说是在胡同的最里面,那是隔开的一居室,这里的房子都被隔开了,专门租给外乡人来打工住的。
崔晓心推着自行车走到门口,略停了几秒钟,没听见里面的说话声。
崔晓心就把自行车放下,抬脚就往里走。
从单扇门进去,没两步就是一个破旧的双人沙发,沙发前面是一个看不出颜色的茶几,房间里的光线不好,也没有开灯。再往里,用一个帘子拉着,挡住了里面的结构。
崔晓心问了一声:“有人吗,家里有人吗?”
没人回答。
崔晓心又问一句,还是没有人应,正想着戚美华这是去哪里了,也没锁门就出去了?
崔晓心不习惯在这么窄小的房间里待着,她直接迈出一步,跨出了门。
正在考虑是等还是走,就听见有声音传过来。
“这西瓜肯定甜。”
“是,回家就切开……”
戚美华回来了,一拐弯,出现在崔晓心的视线里。
她身边还有一个男人。
确切的说,还有一个小伙子。
只不过手里的稿件多了,张苗苗把她的那一份也给了崔余。
因为张苗苗临时要跟着总编去参加一个研讨会,审稿的任务就全交给了崔余。
稿件的审核其实带着审稿人的主观意识,一篇文章的好坏,并不能由一个人完全决定,譬如有人就喜欢散文,而有人则不喜欢这种题材。作为编辑,只能尽力做到中立,去审查一篇稿件是否合适刊登在自己的报纸上。
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要符合报纸自身的基调。
张苗苗交代了几句,就和王勇离开了,所有的投稿都堆在崔余面前。
决定一篇稿件“生死”的机会,崔余第一次面对,突然有点不知道要怎么下手。
“你把每一篇都看完。”杨兴安低着头,突然开了腔。
仿佛看出了崔余的为难,他一边忙着手里的工作,一边对崔余说:“把每一篇都看完,然后拿一张纸,总结一下每一篇的中心思想。就是它写了什么。最后你从里面挑出几篇你最喜欢的就可以了。”
杨兴安缓缓道。
“好的,杨老师。”崔余道。
“要相信自己。”杨兴安抬起头,看向崔余,“做记者,第一件事就是要相信自己。面对新闻,要相信自己一定能拿下。别人做不到的,自己能做到。面对这些稿件,也要相信自己的审美,你喜欢的,也就是大众喜欢的。”
崔余听着,微微点头,可是她觉得两点又不相同。
去采访,跑新闻,完全可以相信自己,因为这可以是自己努力就能达到的。但是自己的审美能代表大众的审美这件事,崔余没有十足十的信心。
“多练练就好了。”杨兴安说,“想想这些天我让你看的报纸,我相信你不仅仅看了新闻报道,肯定也留意了第四版。”
“是的,杨老师,我都看了。”
“回忆一下那些已经刊登的稿件,总结一下有什么共同点,你就能知道,大众喜欢看什么了。”
崔余突然茅塞顿开,她立刻道:“谢谢杨老师。”
杨兴安表情未变,低下头,好像想起什么,又对着崔余指向一个桌子,“那里有读者寄来的信,你得空可以去看看。都是寄给咱们报社的,是公共信件,可以随便看。里面有读者对一些新闻和稿件的反馈,相信你看了那些反馈,会收获更多。”
“好。谢谢杨老师。”崔余十分感激杨兴安对她的指点。
这些天,杨兴安给她留了作业,但从来没有检查过,崔余私下有些不解。可经过这次的指点,崔余好像有点明白杨兴安的用意了。
写总结不是问题,也不是真正的作业。
他是想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崔余更认真地、更全面地去了解清城报。
崔余闭上眼睛,果然,清城报所有的版面都清清楚楚的展现在自己眼前。
第一版,清城要闻,这是崔余做过最多的作业。这里都是清城一周内重大事件的发布。
第二版,社会新闻,这是沈博擅长的领域,因为崔余在这个版面上,看到的最多的名字,就是记者沈博。
第三版,清城经济,这里会登一些广告,主要是工厂招工、出租、求租之类的消息。有时还会登一些外地的新闻。
第四版,就是文学艺术类的。崔余经常做完作业后,就拿这一版来放松,她最喜欢看这一版里的图片,尤其是一些摄影稿件。
这是崔余没想到的,她做了这些作业,竟然带给她这么对清城报的理解。
如果,崔余心想,如果只是给她报纸让她看,她或修做不到如此深刻。
杨老师!崔余在心里呐喊,不愧是杨老师!!!
“想什么呢?这么开心?”
魏辰阳站在崔余面前,看这人闭着眼睛,笑得像个小傻子似的,还握着拳头,轻轻挥动着。不知道的人,以为她坐着睡着了,还做了个梦,正在摇旗呐喊。
“啊?”崔余立刻睁开眼睛,看见是魏辰阳,连忙说:“没什么。”
“还你钥匙。”魏辰阳倒是不在意,把钥匙放在桌上,“自行车挺好骑的,你在哪里买的,给我说说,我也去买一辆。”
崔余看着魏辰阳:“不骑摩托车了?”
“给我哥儿们买。生日礼物。”魏辰阳挑眉,笑着问崔余:“怎么样,我人很好吧!”
崔余给写了地址,又配合地竖起大拇指,“很好很好!”
*
崔晓心自从听了伍俊民的一通“底儿不底”的言论后,心里就一直盘算。她盘算来盘算去,总觉得自己就这一个哥哥,男人又都是大老粗,对一些细节小事上不在意。她就应该出头去解决。当然,崔晓心打心底认为戚美华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最多就是还没结婚,不愿意和外人说那么多。但是她说不说是她的事。她老家哪里的,家里还有什么人,结婚时要不要请他们一起来,这些事还是要问问清楚的。
崔晓心便出发了。
她今天上白班,下午四点离厂,先骑车去了崔见阳家,家里大门锁着,崔晓心便去戚美华家找。
戚美华租了一个一居室,房间很窄小,她总是以这个为借口,没请崔晓心来过。
崔晓心只知道大概的位置,具体是哪一家,她也不清楚。
打听了几个人,最后问着了,说是在胡同的最里面,那是隔开的一居室,这里的房子都被隔开了,专门租给外乡人来打工住的。
崔晓心推着自行车走到门口,略停了几秒钟,没听见里面的说话声。
崔晓心就把自行车放下,抬脚就往里走。
从单扇门进去,没两步就是一个破旧的双人沙发,沙发前面是一个看不出颜色的茶几,房间里的光线不好,也没有开灯。再往里,用一个帘子拉着,挡住了里面的结构。
崔晓心问了一声:“有人吗,家里有人吗?”
没人回答。
崔晓心又问一句,还是没有人应,正想着戚美华这是去哪里了,也没锁门就出去了?
崔晓心不习惯在这么窄小的房间里待着,她直接迈出一步,跨出了门。
正在考虑是等还是走,就听见有声音传过来。
“这西瓜肯定甜。”
“是,回家就切开……”
戚美华回来了,一拐弯,出现在崔晓心的视线里。
她身边还有一个男人。
确切的说,还有一个小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