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应观在家没少纵容应昭昭放肆,可老夫人是过来人,她太明白名声对于女子来说有多么的重要……
老夫人看着一旁唯唯诺诺,不敢出声的女子,问道:“三娘,你可知祖母为何罚你?”
应昭昭摆出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道:“祖母都不听昭昭解释。”
“解释?三娘你……”老夫人不知怎的着急了起来,紧接着就是不断地咳嗽。
在场其余人都欲上前扶老夫人,但她伸手摇了摇,示意拒绝,又对应昭昭说:“三娘啊,你可曾记得,祖母说过不论你在家中如何胡来,”老夫人颤抖的手指着床,又接着说:“只要出了这应府,哪怕只是半步,你都得记住你自己是个女儿身。”
应昭昭显然是被老夫人吓着了,“祖母…”
“祖母知道你是个好孩子,怪祖母身份低贱,你阿娘又走得早…”说着说着,老夫人眼泪无声落下。
罗二娘是应观的新妇,原是谏议大夫罗群山次女,后她与应观相互倾慕,应观借着军功,当众向圣人讨要婚书,圣人允之。罗二娘入府后,并未因为老夫人出身卑贱而怠慢于她,而是处处长幼尊卑有序,克己守礼,老夫人甚是喜欢她。罗二娘离世后,老夫人也十分痛心,这么要好的一个女子,怎么就如此草率的撒手人寰了呢。
若是新妇还在,三娘也不该是这般性子吧。
这些年来,类似于这样的想法一直在老夫人心间萦绕不去,她便素来对应昭昭严苛了些。
“好了好了,我也累了,你们一个个的也都去休息吧。”老夫人将脸别过去,示意他们离开。
还得是应映宗打了个圆场,才让场面不至于那般尴尬:“昭昭,大兄和次兄给你带了些边关的宝贝。”
“是啊,有些物什,你次兄我都还是头一次见呢。”应探看附和道。
应观看着应昭昭消沉的样子,心似针扎般痛,便轻轻拍拍她的背,安慰道:“快跟你大兄次兄去看看吧,阿爷过会儿便来。”
映宗与探看两兄弟一见昭昭点头答应,便一左一右将她拉走了。
应昭昭想过无数次自己多年后再见到两位阿兄的场景,也想过,多年后的阿兄们也许不会再像年少时那般疼她,毕竟经历过战争洗礼的人,总是会变得麻木不仁。可是这一刻她才明白,只要两位阿兄安然无恙的站在自己的面前,便是天下最幸之事。
映宗与探看两人在前面拉着昭昭跑时,应昭昭恍惚间竟觉得又回到了孩童时,那时的阿兄们,也喜欢这样拉着自己跑。
原来一切都没有变啊。
想着想着,应昭昭再次展颜。
推开房门,地上横七竖八的摆放着三个檀木箱,定是应映宗与应探看见昭昭不在房中,一时情急还没来得及摆放整齐。
应探看抢先一步上前将三个箱子依次打开,又从箱子中拿出六个夹层,三个盛的是簪子璎珞之类的首饰,两个装的是西域吊坠,另一个盛的是佩环之类的饰品。
应昭昭好似看不上这些东西,便上前一步瞧了眼箱子里的东西,前两个装的是衣裙,最后一个箱子装着把弦琴。
应昭昭摆摆手,道:“次兄准备的这些物什在长安都能找到。”
应映宗一副不出所料的样子,神气道:“我就说,昭昭定是瞧不上这些东西。”
应昭昭为了不让次兄难堪,便拿了一支红玉簪戴在头上,笑盈盈地望着两位兄长,道:“好看吧。”
应探看一见昭昭戴在头上的簪子,微楞道:“这不是……”
应映宗迅速轻揣了一脚应探看,似是想遮掩什么,便毫不吝啬夸赞道:“我们昭昭天生丽质,自是好看的。”
昭昭也看出端倪,有些不明所以,问道:“不是什么啊?”
只见应探看将嘴紧闭着,慌忙地摇摇头。
昭昭见他不想说,便也不再多问,将檀木箱中的弦琴拿出来,摆弄了一番。
这把弦琴的确与长安内所贩卖的弦琴不同,形状如同琵琶,通体用红木制成,呈半葫芦状,下半部蒙以蟒皮,琴首平顶刻着竖排的蔷薇,左侧横置四轸,颈细且长,表面平滑泛有光泽,竹制的琴马压迫于四根丝弦之下,琴身约长两尺。
应昭昭玉指轻拨,琴的音色竟将她的思绪一下子拉到了辽阔的草原上。
“大兄,这是什么琴?”应昭昭满脸喜悦问。
“胡不思,你次兄替你寻的生辰礼。”
应昭昭微楞,原来阿兄们还记着自己的生辰。她看向一旁正洋洋得意的应探看,刚想夸夸他,见他这幅模样,又将话憋了回去。应昭昭把琴小心放进檀木箱中,问道:“那大兄呢?”
“大兄的礼物可能要来的晚些。”应映宗微微笑着,摸摸昭昭的头,又道:“不过定能赶在昭昭生辰前送到。”
应昭昭还是孩子脾气,一听这话,才忽地露出笑容,真是变脸快过翻书。
“不过大兄这里还有个私藏,是给昭昭的。”应映宗从怀中摸索出一把匕首,整体看上去小巧玲珑,且柄上镶有赤红宝石。
应昭昭盯着匕首微微发愣,自小时候误伤了大兄后,她再也没嚷嚷着要习武,什么刀啊枪的更是碰都不碰。她望向笑脸照人的应映宗,瞬间明白大兄从来不介怀自己伤了他,只希望她平安,有力自保。应昭昭接过短匕立马抽出查看,匕刃细薄锋利,较为轻便,很适合女子随身携带,匕刃上还能映出她的面容。不知不觉间,她将笑容挂在了脸上。
“瞧瞧瞧瞧,昭昭永远跟大兄是一条心的。”应探看有些不服气,便也闹起了脾气。
应昭昭收了短匕将其藏入袖中,又一手拉着应映宗的衣袖,另一手应探看的衣袖,安慰道:“昭昭跟两位阿兄都是一条心。”
这倒是将两位阿兄都给哄好了,三人乐盈盈的,七年前的时光浓缩成了各自脸上的笑容。那一刻,时间也为他们放慢了脚步。三人谈起了各自发生的事,东一句西一句,都是要将这七载来的思念倾吐无余。
天渐渐暗下来,应观也不曾来找过昭昭,估摸着是在老夫人身边走不开。直至老夫人遣人唤他三兄妹去用膳,这才在饭桌上见到了应观。
应昭昭心里自是有点儿不痛快的,饭桌上是一句话也不说。倒是老夫人不知怎的竟谈到了应家两兄弟的婚事。
“再过几天,三娘便及笄了,也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纪,你自己心中得有一杆秤。”老夫人提醒道。
应昭昭自是明白老夫人话里的意思,无非就是说:你长大了,该跟什么人在一起,做什么,自己要懂得衡量。
“咱们昭昭生的这般标致,定是不愁找不到好人家。”应探看道。他自是没听出祖母话里有话。
老夫人突然黑下了脸,放下手中的筷子,道:“倒是你们俩兄弟,已过弱冠之年,准备什么时候迎娶新妇啊?几年不归家,也不嫌我这一把老骨头替你们管家,累得慌!”
“母亲,这家里不是还有昭昭吗?”应观道。
“她整天能安安分分地,那我可算是上辈子积了德了。”
应映宗脑子灵光,立马想到了应对的招,道:“祖母,次弟不是早有婚约吗?自是要让他先将清袅妹妹娶进门啊。”
卫清袅乃是游骑将军卫平拙之女,她与应探看两人的婚事,是父辈定下的。卫平拙和应观两人是生死之交,说来也是巧了,卫清袅仅比应探看小一天。于是应观便同卫平拙定下了这门娃娃亲。两人也算的是青梅竹马,自七年前离京,两人至今都未曾见面,说不准再见之时,都还认不出彼此呢。
好一出“祸水东引”。
矛头指向了自己,让应探看有些措手不及,连忙推脱说:“祖母,年关一过我与大兄也许要回到边塞去,战场上刀剑无眼……”
“你也知道刀剑无眼。”老夫人打断他的话,又道:“那便更要早早的成亲。”说罢,又看向应映宗,放缓了些语气说:“你这个做大兄也是,若是有合意的娘子,也该带回家给祖母瞧瞧。”
应映宗一听,耳朵竟微微泛红,却不做丝毫回应。
老夫人还不解气,转头又将应观数落了一顿:“你这个做阿爷的倒也真是称职!”
而应观早已看出应映宗的不对劲,只顾着憋笑,还真以为老夫人在夸他呢,“是是是,母亲说的是。”当老夫人起身时,才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母亲不吃了?”
“吃什么吃,气都气饱了!”老夫人“哼”了一声,径直回了自己的屋子。
好好的一顿饭,就因为这“婚事”二字不欢而散。
老夫人肯定不甘心,回到房中又回想起了应映宗说的话。对啊,她怎么把这茬给忘了。
“卫家娘子还在益州老宅住着?”老夫人问辅清。
“是啊,自七年前两位郎君离了家,卫家娘子也就回了益州。”辅清一边替老夫人将头上的首饰摘下一边答道。
“我已经有四年没见过这孩子了,她阿爷离了世,与阿娘两人相依为命,要说这孩子也是孝顺坚强啊。”老夫人思虑了一番,又道:“修书一封派人快马加鞭送往益州,就说老婆子我想念这丫头想念得紧,请她与她阿娘来府上过个节。”
辅清会了意,行过叉手礼后便了轻声退出去。
待辅清离开后,老夫人嘀咕了一句:“得趁此机会将事情定下来”。
明月渐渐升至最高处,西京的热闹这才消停下来,各坊也熄了灯火,雪也像是不想扰人清梦,落得逐渐小了些。长安就算是最冷清之时,也称得上是静美,这座城池光是看着,都令人心安。
时至五更,城楼上响起晨钟,这座城池才慢慢恢复繁忙,要说这雪,倒还真是通人性,也逐渐纷纷扬扬起来。
这时景耀门处来了一队人马,为首者骑着一匹黑色骏马,单手拉着马的缰绳,足踩乌皮履置于马镫上,右手握着长戟,内披银色对虎甲胄,外半穿着绛紫色附金丝暗纹束袖圆领袍,头戴幞巾,面容冷峻,看上去也不过弱冠之年,应是哪处的将军回京述职。
他身后还跟着三人,最左者铜绿色束袖圆领袍同样头戴幞巾,棕马上挎着一弯弓和装满箭的袋子,居中者穿着黑色大袄头佩儒巾,一副书生气质,也无武器傍身,最右者头戴一顶由草杆编制成的箬笠,覆以白纱,看不清面容,身着霜色道袍,胯下一匹白马,看上去似是个道人,腰间却别着一柄长剑。三人身后便是一百精兵,个个身披甲胄,驾有军马,队伍五人一行,二十列长队有序排开,军队飘扬着两帆黑旗,黑旗上由霜色写成的“朔”字。
城门的龙武军一看这架势像是来者不善,通通打起了精神。
“朔方节度使裴无端,奉旨入朝。”为首那人从腰间扯下鱼符,展示给值守将领。
三品。
统六万朔方军。
许将军走上前,定睛一看,果真是他,许趸明显是被吓着了,不自觉地吞咽了下口水,有些不知所措,只得尴尬笑笑又赔上一记叉手礼,道:“原来是裴仆射。冒着这般大的风雪入京,裴仆射辛苦。”
裴无端对他没什么好脸色,仅是在马上回了他一礼,便带着队伍入城。
这位许将军曾在朔方军中做过一官半职,但因为一年前朔方军中内乱,他借求援之由,逃回长安,又有求援之功和家族势力傍身,才做了这“名不正言不顺”的龙武将军。
许趸望着裴无端的背影,人还没冷静下来,一龙武军见状,好奇问:“将军,为何如此恐慌?”
许趸一脚踹在那人腹部,痛斥道:“你懂什么!”
他可是一个连自己上司都敢杀的人啊。他身后那三人,也个个都是怪人。
穿铜绿色圆袍子、马挎弯弓的那位是天成六年武举状元常周。中间那位书生模样的男子军中人称不知军师公冶表言。着霜色道袍、腰别长剑的男子,便是五年前突然出现在朔方军中的江湖修道人士逢源,他是这三人中最神秘的一个,军中无人见过他的面容,也不曾听过他讲话,他只会点头、摇头还有杀敌,“逢源”这个名字还是裴无端起的。
马蹄轻敲着地面,传来连绵的“哒哒”声。夜色还未完全褪去,一百零四人驾着马从景耀门行至辅兴坊的裴府便停了下来。
宅子占地较大,屋顶铺着黑瓦,墙体通白,大门通体墨色,两根粗直的墨色杉木柱直达屋顶,柱身也无任何雕花装饰,屋前有五步阶梯。外观看上去整座宅子较为朴素,大概是还没来得及挂上灯笼的原因。刻有裴府两字的牌匾是崭新的。
这座宅子是裴无端不久前托先行之人置办的。毕竟,八年前,这座长安城就已经没了他的容身之处。
“常周,你将将士们好生安顿下来。”裴无端吩咐道。
“是。”常周应声下马。
“诶?仆射您不先休息休息吗?待会儿您还要入朝觐见圣上,咱们这几日马不停蹄往长安赶,您都不曾合过眼。”常周这才反应过来,裴无端不回府。
常周为人耿直、忠诚,就是脑子转的慢,是个说一不二的武痴。
“不用。”裴无端又吩咐道:“军师,你带着逢源好好查查那批人入京的动向。”
裴无端此行更重要的目的,是要找到一批余孽的下落。
这就要从一年前朔方军内乱说起:那时的朔方节度使陈琨刚接到朝廷下来要驰援陇右道的圣旨,而陈琨身上流着一半的吐蕃血,便与突厥部落暗通款曲,计划在大军离开时攻入关内道,参与谋事的还有四员大将,在找到陈琨通敌的证据后,裴无端当机立断,斩杀陈琨与两员大将,但还有一批人趁着调兵之时带着军械逃走了。
所谓放长线钓大鱼,裴无端自是好奇,这些人入京后会攀咬上哪些人。
“复追啊,你就这么担心某以身殉职?还要派逢源保护某,某虽然……”
“驾”,裴无端没等公冶表言说完,便驾马离开了。
公冶表言楞了楞,望着裴无端逐渐缩小的背影问:“他有说他去哪吗?”
常周摇摇头:“没。”
“你们说说他……”
常周也不再听他啰嗦下去,将裴府门推开,带着将士们进府休息。
“逢源呐……”
逢源也不想听他埋怨,驾马走在了前面,公冶表言见状只好跟上。
公冶表言人脉广,有学识,并且只手建立了遍布关内道、河东道、长安、河南府的信息共享组织——遥知。裴无端的义父裴闻曾说他是可成宰相的能人。可惜,坏就坏在这张嘴过于啰嗦。
裴无端驾着马从辅兴坊来到大明宫的西南门——建福门。
建福门位于丹凤门西侧约一百三十八丈处,东西长约十二丈,南北进深约六丈,为三门道,门道宽度均为两丈左右,门上建有木制结构的城楼,四角屋檐向外凸出。
裴无端下马亮出自己的令牌,后将马匹交给城门处的羽林卫,遂入朝觐见。
步入建福门内大街,可观东西御桥,再向北即是通向含元殿的步行砖道。
裴无端行至含元殿门口,此时陛下与百官都已经下朝,便被殿门旁的给使拦下。
给使见了礼,细声解释道:“圣人正在用膳,劳将军稍候片刻。”
裴无端将怀里的鱼符掏出,递给给使:“劳烦公公前去通禀一声。”
给使不识得鱼符上的字,只得拿着牌子硬着头皮进殿了。
老夫人看着一旁唯唯诺诺,不敢出声的女子,问道:“三娘,你可知祖母为何罚你?”
应昭昭摆出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道:“祖母都不听昭昭解释。”
“解释?三娘你……”老夫人不知怎的着急了起来,紧接着就是不断地咳嗽。
在场其余人都欲上前扶老夫人,但她伸手摇了摇,示意拒绝,又对应昭昭说:“三娘啊,你可曾记得,祖母说过不论你在家中如何胡来,”老夫人颤抖的手指着床,又接着说:“只要出了这应府,哪怕只是半步,你都得记住你自己是个女儿身。”
应昭昭显然是被老夫人吓着了,“祖母…”
“祖母知道你是个好孩子,怪祖母身份低贱,你阿娘又走得早…”说着说着,老夫人眼泪无声落下。
罗二娘是应观的新妇,原是谏议大夫罗群山次女,后她与应观相互倾慕,应观借着军功,当众向圣人讨要婚书,圣人允之。罗二娘入府后,并未因为老夫人出身卑贱而怠慢于她,而是处处长幼尊卑有序,克己守礼,老夫人甚是喜欢她。罗二娘离世后,老夫人也十分痛心,这么要好的一个女子,怎么就如此草率的撒手人寰了呢。
若是新妇还在,三娘也不该是这般性子吧。
这些年来,类似于这样的想法一直在老夫人心间萦绕不去,她便素来对应昭昭严苛了些。
“好了好了,我也累了,你们一个个的也都去休息吧。”老夫人将脸别过去,示意他们离开。
还得是应映宗打了个圆场,才让场面不至于那般尴尬:“昭昭,大兄和次兄给你带了些边关的宝贝。”
“是啊,有些物什,你次兄我都还是头一次见呢。”应探看附和道。
应观看着应昭昭消沉的样子,心似针扎般痛,便轻轻拍拍她的背,安慰道:“快跟你大兄次兄去看看吧,阿爷过会儿便来。”
映宗与探看两兄弟一见昭昭点头答应,便一左一右将她拉走了。
应昭昭想过无数次自己多年后再见到两位阿兄的场景,也想过,多年后的阿兄们也许不会再像年少时那般疼她,毕竟经历过战争洗礼的人,总是会变得麻木不仁。可是这一刻她才明白,只要两位阿兄安然无恙的站在自己的面前,便是天下最幸之事。
映宗与探看两人在前面拉着昭昭跑时,应昭昭恍惚间竟觉得又回到了孩童时,那时的阿兄们,也喜欢这样拉着自己跑。
原来一切都没有变啊。
想着想着,应昭昭再次展颜。
推开房门,地上横七竖八的摆放着三个檀木箱,定是应映宗与应探看见昭昭不在房中,一时情急还没来得及摆放整齐。
应探看抢先一步上前将三个箱子依次打开,又从箱子中拿出六个夹层,三个盛的是簪子璎珞之类的首饰,两个装的是西域吊坠,另一个盛的是佩环之类的饰品。
应昭昭好似看不上这些东西,便上前一步瞧了眼箱子里的东西,前两个装的是衣裙,最后一个箱子装着把弦琴。
应昭昭摆摆手,道:“次兄准备的这些物什在长安都能找到。”
应映宗一副不出所料的样子,神气道:“我就说,昭昭定是瞧不上这些东西。”
应昭昭为了不让次兄难堪,便拿了一支红玉簪戴在头上,笑盈盈地望着两位兄长,道:“好看吧。”
应探看一见昭昭戴在头上的簪子,微楞道:“这不是……”
应映宗迅速轻揣了一脚应探看,似是想遮掩什么,便毫不吝啬夸赞道:“我们昭昭天生丽质,自是好看的。”
昭昭也看出端倪,有些不明所以,问道:“不是什么啊?”
只见应探看将嘴紧闭着,慌忙地摇摇头。
昭昭见他不想说,便也不再多问,将檀木箱中的弦琴拿出来,摆弄了一番。
这把弦琴的确与长安内所贩卖的弦琴不同,形状如同琵琶,通体用红木制成,呈半葫芦状,下半部蒙以蟒皮,琴首平顶刻着竖排的蔷薇,左侧横置四轸,颈细且长,表面平滑泛有光泽,竹制的琴马压迫于四根丝弦之下,琴身约长两尺。
应昭昭玉指轻拨,琴的音色竟将她的思绪一下子拉到了辽阔的草原上。
“大兄,这是什么琴?”应昭昭满脸喜悦问。
“胡不思,你次兄替你寻的生辰礼。”
应昭昭微楞,原来阿兄们还记着自己的生辰。她看向一旁正洋洋得意的应探看,刚想夸夸他,见他这幅模样,又将话憋了回去。应昭昭把琴小心放进檀木箱中,问道:“那大兄呢?”
“大兄的礼物可能要来的晚些。”应映宗微微笑着,摸摸昭昭的头,又道:“不过定能赶在昭昭生辰前送到。”
应昭昭还是孩子脾气,一听这话,才忽地露出笑容,真是变脸快过翻书。
“不过大兄这里还有个私藏,是给昭昭的。”应映宗从怀中摸索出一把匕首,整体看上去小巧玲珑,且柄上镶有赤红宝石。
应昭昭盯着匕首微微发愣,自小时候误伤了大兄后,她再也没嚷嚷着要习武,什么刀啊枪的更是碰都不碰。她望向笑脸照人的应映宗,瞬间明白大兄从来不介怀自己伤了他,只希望她平安,有力自保。应昭昭接过短匕立马抽出查看,匕刃细薄锋利,较为轻便,很适合女子随身携带,匕刃上还能映出她的面容。不知不觉间,她将笑容挂在了脸上。
“瞧瞧瞧瞧,昭昭永远跟大兄是一条心的。”应探看有些不服气,便也闹起了脾气。
应昭昭收了短匕将其藏入袖中,又一手拉着应映宗的衣袖,另一手应探看的衣袖,安慰道:“昭昭跟两位阿兄都是一条心。”
这倒是将两位阿兄都给哄好了,三人乐盈盈的,七年前的时光浓缩成了各自脸上的笑容。那一刻,时间也为他们放慢了脚步。三人谈起了各自发生的事,东一句西一句,都是要将这七载来的思念倾吐无余。
天渐渐暗下来,应观也不曾来找过昭昭,估摸着是在老夫人身边走不开。直至老夫人遣人唤他三兄妹去用膳,这才在饭桌上见到了应观。
应昭昭心里自是有点儿不痛快的,饭桌上是一句话也不说。倒是老夫人不知怎的竟谈到了应家两兄弟的婚事。
“再过几天,三娘便及笄了,也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纪,你自己心中得有一杆秤。”老夫人提醒道。
应昭昭自是明白老夫人话里的意思,无非就是说:你长大了,该跟什么人在一起,做什么,自己要懂得衡量。
“咱们昭昭生的这般标致,定是不愁找不到好人家。”应探看道。他自是没听出祖母话里有话。
老夫人突然黑下了脸,放下手中的筷子,道:“倒是你们俩兄弟,已过弱冠之年,准备什么时候迎娶新妇啊?几年不归家,也不嫌我这一把老骨头替你们管家,累得慌!”
“母亲,这家里不是还有昭昭吗?”应观道。
“她整天能安安分分地,那我可算是上辈子积了德了。”
应映宗脑子灵光,立马想到了应对的招,道:“祖母,次弟不是早有婚约吗?自是要让他先将清袅妹妹娶进门啊。”
卫清袅乃是游骑将军卫平拙之女,她与应探看两人的婚事,是父辈定下的。卫平拙和应观两人是生死之交,说来也是巧了,卫清袅仅比应探看小一天。于是应观便同卫平拙定下了这门娃娃亲。两人也算的是青梅竹马,自七年前离京,两人至今都未曾见面,说不准再见之时,都还认不出彼此呢。
好一出“祸水东引”。
矛头指向了自己,让应探看有些措手不及,连忙推脱说:“祖母,年关一过我与大兄也许要回到边塞去,战场上刀剑无眼……”
“你也知道刀剑无眼。”老夫人打断他的话,又道:“那便更要早早的成亲。”说罢,又看向应映宗,放缓了些语气说:“你这个做大兄也是,若是有合意的娘子,也该带回家给祖母瞧瞧。”
应映宗一听,耳朵竟微微泛红,却不做丝毫回应。
老夫人还不解气,转头又将应观数落了一顿:“你这个做阿爷的倒也真是称职!”
而应观早已看出应映宗的不对劲,只顾着憋笑,还真以为老夫人在夸他呢,“是是是,母亲说的是。”当老夫人起身时,才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母亲不吃了?”
“吃什么吃,气都气饱了!”老夫人“哼”了一声,径直回了自己的屋子。
好好的一顿饭,就因为这“婚事”二字不欢而散。
老夫人肯定不甘心,回到房中又回想起了应映宗说的话。对啊,她怎么把这茬给忘了。
“卫家娘子还在益州老宅住着?”老夫人问辅清。
“是啊,自七年前两位郎君离了家,卫家娘子也就回了益州。”辅清一边替老夫人将头上的首饰摘下一边答道。
“我已经有四年没见过这孩子了,她阿爷离了世,与阿娘两人相依为命,要说这孩子也是孝顺坚强啊。”老夫人思虑了一番,又道:“修书一封派人快马加鞭送往益州,就说老婆子我想念这丫头想念得紧,请她与她阿娘来府上过个节。”
辅清会了意,行过叉手礼后便了轻声退出去。
待辅清离开后,老夫人嘀咕了一句:“得趁此机会将事情定下来”。
明月渐渐升至最高处,西京的热闹这才消停下来,各坊也熄了灯火,雪也像是不想扰人清梦,落得逐渐小了些。长安就算是最冷清之时,也称得上是静美,这座城池光是看着,都令人心安。
时至五更,城楼上响起晨钟,这座城池才慢慢恢复繁忙,要说这雪,倒还真是通人性,也逐渐纷纷扬扬起来。
这时景耀门处来了一队人马,为首者骑着一匹黑色骏马,单手拉着马的缰绳,足踩乌皮履置于马镫上,右手握着长戟,内披银色对虎甲胄,外半穿着绛紫色附金丝暗纹束袖圆领袍,头戴幞巾,面容冷峻,看上去也不过弱冠之年,应是哪处的将军回京述职。
他身后还跟着三人,最左者铜绿色束袖圆领袍同样头戴幞巾,棕马上挎着一弯弓和装满箭的袋子,居中者穿着黑色大袄头佩儒巾,一副书生气质,也无武器傍身,最右者头戴一顶由草杆编制成的箬笠,覆以白纱,看不清面容,身着霜色道袍,胯下一匹白马,看上去似是个道人,腰间却别着一柄长剑。三人身后便是一百精兵,个个身披甲胄,驾有军马,队伍五人一行,二十列长队有序排开,军队飘扬着两帆黑旗,黑旗上由霜色写成的“朔”字。
城门的龙武军一看这架势像是来者不善,通通打起了精神。
“朔方节度使裴无端,奉旨入朝。”为首那人从腰间扯下鱼符,展示给值守将领。
三品。
统六万朔方军。
许将军走上前,定睛一看,果真是他,许趸明显是被吓着了,不自觉地吞咽了下口水,有些不知所措,只得尴尬笑笑又赔上一记叉手礼,道:“原来是裴仆射。冒着这般大的风雪入京,裴仆射辛苦。”
裴无端对他没什么好脸色,仅是在马上回了他一礼,便带着队伍入城。
这位许将军曾在朔方军中做过一官半职,但因为一年前朔方军中内乱,他借求援之由,逃回长安,又有求援之功和家族势力傍身,才做了这“名不正言不顺”的龙武将军。
许趸望着裴无端的背影,人还没冷静下来,一龙武军见状,好奇问:“将军,为何如此恐慌?”
许趸一脚踹在那人腹部,痛斥道:“你懂什么!”
他可是一个连自己上司都敢杀的人啊。他身后那三人,也个个都是怪人。
穿铜绿色圆袍子、马挎弯弓的那位是天成六年武举状元常周。中间那位书生模样的男子军中人称不知军师公冶表言。着霜色道袍、腰别长剑的男子,便是五年前突然出现在朔方军中的江湖修道人士逢源,他是这三人中最神秘的一个,军中无人见过他的面容,也不曾听过他讲话,他只会点头、摇头还有杀敌,“逢源”这个名字还是裴无端起的。
马蹄轻敲着地面,传来连绵的“哒哒”声。夜色还未完全褪去,一百零四人驾着马从景耀门行至辅兴坊的裴府便停了下来。
宅子占地较大,屋顶铺着黑瓦,墙体通白,大门通体墨色,两根粗直的墨色杉木柱直达屋顶,柱身也无任何雕花装饰,屋前有五步阶梯。外观看上去整座宅子较为朴素,大概是还没来得及挂上灯笼的原因。刻有裴府两字的牌匾是崭新的。
这座宅子是裴无端不久前托先行之人置办的。毕竟,八年前,这座长安城就已经没了他的容身之处。
“常周,你将将士们好生安顿下来。”裴无端吩咐道。
“是。”常周应声下马。
“诶?仆射您不先休息休息吗?待会儿您还要入朝觐见圣上,咱们这几日马不停蹄往长安赶,您都不曾合过眼。”常周这才反应过来,裴无端不回府。
常周为人耿直、忠诚,就是脑子转的慢,是个说一不二的武痴。
“不用。”裴无端又吩咐道:“军师,你带着逢源好好查查那批人入京的动向。”
裴无端此行更重要的目的,是要找到一批余孽的下落。
这就要从一年前朔方军内乱说起:那时的朔方节度使陈琨刚接到朝廷下来要驰援陇右道的圣旨,而陈琨身上流着一半的吐蕃血,便与突厥部落暗通款曲,计划在大军离开时攻入关内道,参与谋事的还有四员大将,在找到陈琨通敌的证据后,裴无端当机立断,斩杀陈琨与两员大将,但还有一批人趁着调兵之时带着军械逃走了。
所谓放长线钓大鱼,裴无端自是好奇,这些人入京后会攀咬上哪些人。
“复追啊,你就这么担心某以身殉职?还要派逢源保护某,某虽然……”
“驾”,裴无端没等公冶表言说完,便驾马离开了。
公冶表言楞了楞,望着裴无端逐渐缩小的背影问:“他有说他去哪吗?”
常周摇摇头:“没。”
“你们说说他……”
常周也不再听他啰嗦下去,将裴府门推开,带着将士们进府休息。
“逢源呐……”
逢源也不想听他埋怨,驾马走在了前面,公冶表言见状只好跟上。
公冶表言人脉广,有学识,并且只手建立了遍布关内道、河东道、长安、河南府的信息共享组织——遥知。裴无端的义父裴闻曾说他是可成宰相的能人。可惜,坏就坏在这张嘴过于啰嗦。
裴无端驾着马从辅兴坊来到大明宫的西南门——建福门。
建福门位于丹凤门西侧约一百三十八丈处,东西长约十二丈,南北进深约六丈,为三门道,门道宽度均为两丈左右,门上建有木制结构的城楼,四角屋檐向外凸出。
裴无端下马亮出自己的令牌,后将马匹交给城门处的羽林卫,遂入朝觐见。
步入建福门内大街,可观东西御桥,再向北即是通向含元殿的步行砖道。
裴无端行至含元殿门口,此时陛下与百官都已经下朝,便被殿门旁的给使拦下。
给使见了礼,细声解释道:“圣人正在用膳,劳将军稍候片刻。”
裴无端将怀里的鱼符掏出,递给给使:“劳烦公公前去通禀一声。”
给使不识得鱼符上的字,只得拿着牌子硬着头皮进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