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法三章?”
杨朝进的这个话,让杨振心中感到有些意外,这是要闹哪样呢?难道刚刚出任监军,就要与自己划地分权了吗?
杨振正有些摸不着头脑,紧急思索着对策,就听见杨朝进继续对他说道:“以宫中内臣充任边镇监军,这是国朝早已有之的旧例了,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只是这个所谓的旧例,为兄心里也很清楚,除了当今圣上不得已而用之以外,其实并不招人待见。
“不管是朝中高居庙堂的辅政文官,还是九边军前的镇守武臣,对此旧例,早有微词,而且内臣监军误事的例子,也的确是不胜枚举!”
杨振当然也不喜欢崇祯皇帝往松山城派驻监军,就这一点来说,他与所有反对宦官的文官武将们的想法,其实是一样的。
只是这一回皇帝派来的是与自己相善的杨朝进,而且杨朝进来了之后,还可能帮他抵消掉来自高起潜这个总监军的压力,这才让他大大方方地接受了皇帝派遣内臣监军的安排。
然而杨朝进来了以后,到底是福是祸,会不会跟他争权,会不会干涉他的选人用人,会不会干涉他的行动自由,却又是一个未知数。
此时此刻,他听见杨朝进作为监军内臣却说出这样的话,心里虽然十分认同,但却又不能轻易地把这种认同表达出来。
所以,杨振听到这里,正要张口说话,想要向杨朝进再一次表明自己并不反对皇帝派他来松山充任监军的立场,但却被杨朝进挥手制止了。
“汉卿贤弟,你也不用急着否认,为兄虽然身为内臣,但是对内臣充任监军的事情,却并不完全赞成!为兄自幼净身入宫,在大内侍奉二十余年,什么样的内臣没有见过?
“皇宫大内成千上万的内臣里面,有多少个真是心怀天下公忠体国的?又有几个是熟读兵书懂得军略的?要说一个没有,那也不是实情,可要是说有,却也实在寥寥无几!
“若是选用得人,那还好说,可若是所用非人,那可就坏事了。万历、天启年间,出了多少内臣坏事的例子?大好局面,一朝败坏,简直是数不胜数!圣人所谓术业有专攻,说的可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杨振本想虚与委蛇地表一下态的,可是听到这里,他又觉得杨朝进的这个话头不对,当下干脆不语,静静地看着杨朝进,等着他的下文。
杨朝进唏嘘慨叹了一会儿,接着说道:“为兄与汉卿贤弟你,在辽东事务上的想法,原本不尽一致。若按为兄的本心,山海关外所有兵马城池,正该当一律撤守关内,就像之前贤弟你所说的,先安内,再攘外,这才方是上策啊!
“然则,圣上既然派了为兄前来监军松山,为兄却也不得不来。为兄若是不来,圣上既然心意已定,就必会选派他人,到那时候,可就真不知道,对贤弟你,对松山城,乃至松锦前线,是福是祸了!”
杨振听到了这里,已经约略猜到一些杨朝进的意思了,当下看着杨朝进,重重地点了点头,表示自己明白他的意思。
果然,杨朝进看见杨振有了反应,而且认可自己前述的想法,当即苦笑着说道:“为兄此来松山,一是为安天子之心,二是为堵悠悠众口,只要汉卿贤弟你一如既往公忠体国、为国奋战,为兄亦有自知之明,绝不掣肘松山诸事!”
说到这里,杨朝进停顿了一下,尔后看着杨振,沉声说道:“为兄一不过问你松山各部人事任免,二不经手你松山各部军中钱粮,三不干涉你松山各部战守指挥!这就是为兄今日要与汉卿贤弟立下的约法三章!”
“这个,这个,这个如何使得?小弟先前与兄长一见如故,得蒙兄长看得起,你我以兄弟相称,今后正要仰赖兄长坐镇松山帮衬,兄长如此约法三章,却叫小弟如何敢于应承呢?”
杨振听了杨朝进的话,知道他的约法三章并不是约束自己这个总兵,而是约束他本人,是给他本人的监军职权画下了一道界线。() ()
杨振一时心中狂喜,只觉得杨朝进真是一个聪明人,完全洞察到了自己的忧虑所在,上来就打消了自己唯一的顾虑。
只是此刻他无论如何,却也不能当着杨朝进的面儿公然表达出自己心中的喜悦来,当下吞吞吐吐地向杨朝进表达了自己不敢接受的想法。
然而他话里话外透漏出来的半推半就的意思,其实也已经很明显了,杨朝进自然看得出来。
杨朝进说这些话,当然是为了安定杨振的心,免得杨振这个原本效忠朝廷、奋力作战的虎将,再因为朝廷这种不必要的猜疑,而失却了忠君报国之心,以至于已经有所好转的松锦前线形势,因此而变坏。
杨朝进虽然对松锦防线的看法,与杨振有所不同,可是既然来了松山充任监军,他却也不希望看到本已好转松山的形势,在自己到任之后再急转直下。
如果那样的话,不仅皇帝和王督主那里无法交差,违背了皇帝和王督主派他前来的意图,而且也有违他杨朝进自己的本心。
所以,杨朝进看见杨振这个欲拒还迎的姿态之后,知道杨振仍旧在担心自己只是试探,于是干脆说道:
“不瞒贤弟你说,为兄虽然读过一些兵书,略懂一些三韬五略,然而却从未离京外出监军,对于边镇军中事务,更是七窍通了六窍,根本一窍不通。
“为兄来松山,唯有一颗赤胆忠心对圣上而已。至于松山军务,过去贤弟如何做,今后仍一切照旧,皆由贤弟你来主持,为兄信得过贤弟,只听,只看,绝不擅加干涉!”
杨朝进把话说到了这个份儿上,杨振就再也不能再装不听懂了,当下从座椅上站了起来,郑重其事地冲着杨朝进抱拳躬身,行了一礼,同时说道:
“杨振得遇兄长监军,真是邀天之幸!自古忠臣为国,最怕将相不和,能得兄长如此倾力相助,松山城必能八风不动稳如泰山!”
面对杨朝进的主动示好,杨振虽然不好如他一般把话说得太明白,但是这么一说,也就相当于领他这个情了。
两人就今后的相处方式达成了一致,各自了却了一桩心事,彼此关系自是更进一步。
到了当天晚上,杨振在总兵府设宴款待杨朝进与方一藻一行,一边是给杨朝进这个监军内臣的到任接风洗尘,一边也是给方一藻这个辽东巡抚设宴送行。
杨振在酒席上将松山官军各路将领介绍给杨朝进这个内臣监军认识,而杨朝进对松山官军各路将领的敬酒也是来者不拒。
最令方一藻感到啧啧称奇的是,杨振不仅与杨朝进相处融洽,而且对松山各路将领与杨朝进这个监军内臣的接触,也是处之泰然,毫不在意。
方一藻虽然与王德化在朝中是同属一条线上的“盟友”,但是他作为科举出仕的文官巡抚,对王德化这种依靠溜须拍马迎合上意的内宦,仍然打心眼里有种看不起。
同时对于崇祯皇帝一再派出宫中内臣外出监军,他也很不赞同,担心这类人胡作非为,坏了大事。
如今看到杨振与杨朝进居然能够相处融洽,好像已经有了默契,一边感到欣慰,可是另一边又感到忧虑。
当天夜里,方一藻自是难免又把自己的长子方光琛叫来真武庙驻地,好一顿叮嘱,好一顿商议,叫他千万防住了杨朝进,免得老方家辛苦栽培出来的庄稼地,到最后却被王德化等一干太监内宦给收了。
对于杨振能够安排自己的长子方光琛出任松山总兵府谘议一职,方一藻还是很满意的。
以前方光琛一直居于幕后,没有公开的身份,杨振几次立功,他都没能沾上什么光,如今有了这个总兵府谘议的名头,下一次松山方向再有功,他的长子方光琛可就算是熬出头了。
第二天一早,方一藻这个辽东巡抚就带着大队从人和护卫的队伍,返回宁远城去了,而他的长子方光琛,也正式作为杨振松山总兵府的谘议留了下来。
杨朝进的这个话,让杨振心中感到有些意外,这是要闹哪样呢?难道刚刚出任监军,就要与自己划地分权了吗?
杨振正有些摸不着头脑,紧急思索着对策,就听见杨朝进继续对他说道:“以宫中内臣充任边镇监军,这是国朝早已有之的旧例了,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只是这个所谓的旧例,为兄心里也很清楚,除了当今圣上不得已而用之以外,其实并不招人待见。
“不管是朝中高居庙堂的辅政文官,还是九边军前的镇守武臣,对此旧例,早有微词,而且内臣监军误事的例子,也的确是不胜枚举!”
杨振当然也不喜欢崇祯皇帝往松山城派驻监军,就这一点来说,他与所有反对宦官的文官武将们的想法,其实是一样的。
只是这一回皇帝派来的是与自己相善的杨朝进,而且杨朝进来了之后,还可能帮他抵消掉来自高起潜这个总监军的压力,这才让他大大方方地接受了皇帝派遣内臣监军的安排。
然而杨朝进来了以后,到底是福是祸,会不会跟他争权,会不会干涉他的选人用人,会不会干涉他的行动自由,却又是一个未知数。
此时此刻,他听见杨朝进作为监军内臣却说出这样的话,心里虽然十分认同,但却又不能轻易地把这种认同表达出来。
所以,杨振听到这里,正要张口说话,想要向杨朝进再一次表明自己并不反对皇帝派他来松山充任监军的立场,但却被杨朝进挥手制止了。
“汉卿贤弟,你也不用急着否认,为兄虽然身为内臣,但是对内臣充任监军的事情,却并不完全赞成!为兄自幼净身入宫,在大内侍奉二十余年,什么样的内臣没有见过?
“皇宫大内成千上万的内臣里面,有多少个真是心怀天下公忠体国的?又有几个是熟读兵书懂得军略的?要说一个没有,那也不是实情,可要是说有,却也实在寥寥无几!
“若是选用得人,那还好说,可若是所用非人,那可就坏事了。万历、天启年间,出了多少内臣坏事的例子?大好局面,一朝败坏,简直是数不胜数!圣人所谓术业有专攻,说的可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杨振本想虚与委蛇地表一下态的,可是听到这里,他又觉得杨朝进的这个话头不对,当下干脆不语,静静地看着杨朝进,等着他的下文。
杨朝进唏嘘慨叹了一会儿,接着说道:“为兄与汉卿贤弟你,在辽东事务上的想法,原本不尽一致。若按为兄的本心,山海关外所有兵马城池,正该当一律撤守关内,就像之前贤弟你所说的,先安内,再攘外,这才方是上策啊!
“然则,圣上既然派了为兄前来监军松山,为兄却也不得不来。为兄若是不来,圣上既然心意已定,就必会选派他人,到那时候,可就真不知道,对贤弟你,对松山城,乃至松锦前线,是福是祸了!”
杨振听到了这里,已经约略猜到一些杨朝进的意思了,当下看着杨朝进,重重地点了点头,表示自己明白他的意思。
果然,杨朝进看见杨振有了反应,而且认可自己前述的想法,当即苦笑着说道:“为兄此来松山,一是为安天子之心,二是为堵悠悠众口,只要汉卿贤弟你一如既往公忠体国、为国奋战,为兄亦有自知之明,绝不掣肘松山诸事!”
说到这里,杨朝进停顿了一下,尔后看着杨振,沉声说道:“为兄一不过问你松山各部人事任免,二不经手你松山各部军中钱粮,三不干涉你松山各部战守指挥!这就是为兄今日要与汉卿贤弟立下的约法三章!”
“这个,这个,这个如何使得?小弟先前与兄长一见如故,得蒙兄长看得起,你我以兄弟相称,今后正要仰赖兄长坐镇松山帮衬,兄长如此约法三章,却叫小弟如何敢于应承呢?”
杨振听了杨朝进的话,知道他的约法三章并不是约束自己这个总兵,而是约束他本人,是给他本人的监军职权画下了一道界线。() ()
杨振一时心中狂喜,只觉得杨朝进真是一个聪明人,完全洞察到了自己的忧虑所在,上来就打消了自己唯一的顾虑。
只是此刻他无论如何,却也不能当着杨朝进的面儿公然表达出自己心中的喜悦来,当下吞吞吐吐地向杨朝进表达了自己不敢接受的想法。
然而他话里话外透漏出来的半推半就的意思,其实也已经很明显了,杨朝进自然看得出来。
杨朝进说这些话,当然是为了安定杨振的心,免得杨振这个原本效忠朝廷、奋力作战的虎将,再因为朝廷这种不必要的猜疑,而失却了忠君报国之心,以至于已经有所好转的松锦前线形势,因此而变坏。
杨朝进虽然对松锦防线的看法,与杨振有所不同,可是既然来了松山充任监军,他却也不希望看到本已好转松山的形势,在自己到任之后再急转直下。
如果那样的话,不仅皇帝和王督主那里无法交差,违背了皇帝和王督主派他前来的意图,而且也有违他杨朝进自己的本心。
所以,杨朝进看见杨振这个欲拒还迎的姿态之后,知道杨振仍旧在担心自己只是试探,于是干脆说道:
“不瞒贤弟你说,为兄虽然读过一些兵书,略懂一些三韬五略,然而却从未离京外出监军,对于边镇军中事务,更是七窍通了六窍,根本一窍不通。
“为兄来松山,唯有一颗赤胆忠心对圣上而已。至于松山军务,过去贤弟如何做,今后仍一切照旧,皆由贤弟你来主持,为兄信得过贤弟,只听,只看,绝不擅加干涉!”
杨朝进把话说到了这个份儿上,杨振就再也不能再装不听懂了,当下从座椅上站了起来,郑重其事地冲着杨朝进抱拳躬身,行了一礼,同时说道:
“杨振得遇兄长监军,真是邀天之幸!自古忠臣为国,最怕将相不和,能得兄长如此倾力相助,松山城必能八风不动稳如泰山!”
面对杨朝进的主动示好,杨振虽然不好如他一般把话说得太明白,但是这么一说,也就相当于领他这个情了。
两人就今后的相处方式达成了一致,各自了却了一桩心事,彼此关系自是更进一步。
到了当天晚上,杨振在总兵府设宴款待杨朝进与方一藻一行,一边是给杨朝进这个监军内臣的到任接风洗尘,一边也是给方一藻这个辽东巡抚设宴送行。
杨振在酒席上将松山官军各路将领介绍给杨朝进这个内臣监军认识,而杨朝进对松山官军各路将领的敬酒也是来者不拒。
最令方一藻感到啧啧称奇的是,杨振不仅与杨朝进相处融洽,而且对松山各路将领与杨朝进这个监军内臣的接触,也是处之泰然,毫不在意。
方一藻虽然与王德化在朝中是同属一条线上的“盟友”,但是他作为科举出仕的文官巡抚,对王德化这种依靠溜须拍马迎合上意的内宦,仍然打心眼里有种看不起。
同时对于崇祯皇帝一再派出宫中内臣外出监军,他也很不赞同,担心这类人胡作非为,坏了大事。
如今看到杨振与杨朝进居然能够相处融洽,好像已经有了默契,一边感到欣慰,可是另一边又感到忧虑。
当天夜里,方一藻自是难免又把自己的长子方光琛叫来真武庙驻地,好一顿叮嘱,好一顿商议,叫他千万防住了杨朝进,免得老方家辛苦栽培出来的庄稼地,到最后却被王德化等一干太监内宦给收了。
对于杨振能够安排自己的长子方光琛出任松山总兵府谘议一职,方一藻还是很满意的。
以前方光琛一直居于幕后,没有公开的身份,杨振几次立功,他都没能沾上什么光,如今有了这个总兵府谘议的名头,下一次松山方向再有功,他的长子方光琛可就算是熬出头了。
第二天一早,方一藻这个辽东巡抚就带着大队从人和护卫的队伍,返回宁远城去了,而他的长子方光琛,也正式作为杨振松山总兵府的谘议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