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台吉对杨振竟然仍有招降的念头,这简直让大帐中的大清国诸多王公贝勒们感到意外极了。
在他们看来,杨振这个人与大清八旗早已是仇深似海的敌人了。
在与杨振对垒交手的过程中,老礼亲王代善死了,豫亲王多铎死了,饶余亲王阿巴泰死了,包括黄台吉自己的儿子肃亲王豪格也死在与杨振对垒的军中。
甚至就是黄台吉自己,也被气得突发中风,差点一命归西。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莫说杨振其人不敢降,不会降,就是他敢降,自己大清这边也决不能接受他的投诚归降啊。
如果接受了,那么之前战死的,或者被炸死的,或者被俘送南朝京师处死的大清王爷大臣们,岂不是白死了吗?
所以,在他们看来,大清国这边于公于私,无论如何,都不应该,也不能够再去尝试招降杨振了。
但是清虏伪帝黄台吉的想法,显然与其他众人的想法并不一样。
这一次,黄台吉把两黄旗的主力兵马基本都带来了,两黄旗可是他能够维持目前地位的最大本钱,绝对不能随随便便就投入战场给打光了。
如今,连济尔哈朗都已经知道不能光靠人力强攻坚城,都知道要保存自己的实力了,他黄台吉又岂能不考虑这一点?
他之所以一再论及兵法,一再说起“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话头,就是他不想为了夺回镇江堡城而损失太多兵马的心理的反映。
对他来说,招降么,不过是投递一封书信,或者派遣一个使者入城而已,其成本低廉到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而一旦成功,其收获,却可以大到难以想象。
就拿当前的这个杨振来说,一旦招降成功,那么黄台吉眼下所面临的诸多困局,就将全部迎刃而解了。
到那时,金海镇近在咫尺的威胁将不复存在,而朝人已经迫在眉睫的叛乱危机也将很快风平浪静。
至于辽西南朝督师洪承畴有可能发起的北上攻势,也将也将顿时消弭于无形之中。
与此同时,一旦招降杨振成功,大清国自去岁以来损失的精兵良将,也能够得到极大的补充。
尤其是金海镇现在拥有的大批水师战船,一旦能够为己所用,那么南朝的辽西防线,对自己来说,将形同虚设,不再是难以克服的障碍。
对于心思缜密精于算计的黄台吉来说,如此一本万利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杨振之前给大清国带来的伤害,造成的损失,甚至包括给黄台吉本人造成的各种威信扫地,或者说损兵折将的耻辱,黄台吉认为自己都可以咬牙忍了。
对黄台吉来说,眼下唯一的问题是,这个杨振还有可能被自己招降吗?
在前来镇江堡的一路上,黄台吉就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
而他琢磨出来的结果是,仍有可能。
因为面对类似的情况,他曾经有过成功的先例。
当年他亲率大军兵围大凌河城数月,迫使祖大寿率领的数万辽东军精锐最后不战而降,就是这样的先例。
虽然最终祖大寿获释跑回锦州城以后,没有完全兑现他在黄台吉面前立下的诺言,但是黄台吉却一举收获大批非常精锐的明军降兵降将,实力进一步暴涨。
与此相应的是,松锦防线虽然依旧存在,但是祖大寿及其统领的辽东镇兵马,对黄台吉西线的威胁,从此基本消除了。
类似祖大寿这种是世代镇守辽东的将门世家,在事关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面前,都会意志动摇,选择开城投降,那么杨振又有什么特别的呢?
只要自己统率大军,利用冬月鸭江封冻的时机,将其四面围死,将其兵马困在镇江堡城中,不给他一丝胜算一丝生机,那么他忠于南朝的意志总会动摇。
再说了,杨振真的就是南朝朱家的死忠吗?
对此,黄台吉自认为已经看得很清楚,杨振此人胆大包天,其种种作为绝非南朝朱家的死忠。
退一万步说,就算他是南朝朱家的死忠,就算他决心与镇江堡城共存亡,他的部下们呢,会是铁板一块吗?
等到自己把城围死,然后招降的这一招一出,镇江堡城内就必然军心动摇。
就算杨振本人不愿降,但其部下诸将当中,却未必全都跟他一样,总会有愿降的人在。
黄台吉一边冷眼看着大帐中众人的议论纷纷,一边反复盘算着自己的这些想法,推算着种种可能。
大帐中参加议事的王公贝勒大臣们,发现他们的大清皇上主子爷端坐在榻上冷眼旁观根本不为所动,于是慢慢停止了议论,重新恢复了安静。
直到这个时候,清虏伪帝黄台吉方才一扫帐中诸人,用一副成竹在胸的语气,慢条斯理地开口说道:
“兵者,诡道也,是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用在杨振身上,降与不降在他,招不招降却在我。() ()
“朕以郡王之爵招降于他,若其肯降,则我大军可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若其不肯降,我以郡王之爵招降于他,也足以动摇其心,动摇其部下之心。
“然后,朕再以招降杨振之书,使者往来之实,投递锦州、松山、宁远诸城中,锦州祖大寿会怎么看,宁远洪承畴会怎么看,山海关里的南朝之主,又会怎么看?
“到那个时候,镇江堡内军心动摇,镇江堡外谣言四起,他杨振就是不想降我大清,恐怕也由不得他了。”
“这——”
黄台吉这一番解说,使得大帐内先前未尝与黄台吉一起共议过此事的许多人瞠目结舌。
但是,黄台吉把话说到了这个地步,在场的很多王公贝勒大臣们,都已经领悟到了黄台吉尝试招降杨振一策所包含的多种考量。
于是短暂的瞠目结舌之后,大帐中再次响起了一浪盖过一浪的“皇上英明”的称颂之声。
就这样,黄台吉在抵达军前的第一次升帐议事之中,定下了对付杨振,对付镇江堡城的方略。
当然了,黄台吉虽然希望尝试招降杨振,但是他也很清楚,自己不先围死了镇江堡,不先向杨振展示展示他绝对有围死镇江堡并最终拿下镇江堡的决心和实力,杨振是不可能轻易归降于他的。
所以,黄台吉秉着文事必有武备,文攻必先武吓的古老套路,下旨各旗出动兵马厮卒掘壕筑垒,先把镇江堡城围死了再说。
随后,正黄、镶黄、正蓝等旗兵马厮卒以及正红、正蓝旗下汉军的重炮队伍,就开始按照黄台吉的这个方略行动了起来。
此时的天候时令,早已过了立冬,叶落草枯天已寒,江水始冰地将冻,清虏大军如不趁早动工,过上十天半月,想再掘深壕筑长垒,那就基本不可能了。
也因此,清虏大军虽然已经兵临城下,从西、北、南三个方向,将镇江堡城包围了,但却并没有发起任何攻势。
在接连好几天的时间里,清虏分出了兵马厮卒数万人,在各旗梅勒章京、甲喇章京、牛录章京们的指挥之下,彻底将镇江堡外围变成了一个大工地。
当然了,清虏大军一门心思构筑沟壕长垒打算围死镇江堡城的情况,杨振他们也早就通过从东门进出的自军斥候发现了。
清虏大军抵达后的种种表现,也让城内的杨振等人心中,充满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忐忑不安。
只是杨振始终担心出城袭击清营很有可能中计受损,所以始终没有派出人马偷袭清营。
相应的是,他跟黄台吉采取了几乎一样的措施,那就是分区划片抽调人马,在镇江堡城内拼命增修增筑各种巷战掩体,几乎将整个镇江堡城改造成了一座八卦迷宫一样的预设战场。
从十月初十,到十月十六,整整六天时间里,镇江堡内外谁也没有对对方发起攻击,相反,敌我双方竟然不约而同地拼命构筑起了工事,全都在做着持久作战的准备。
在这个过程之中,身在城内的杨振,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黄台吉内心深处的愤怒,感受到他志在必得的决心。
与此同时,身在城外的黄台吉也在默默地关注着镇江堡内杨振兵马的动向。
黄台吉所派出去的巡哨人马,遍布了鸭绿江以西镇江堡周边方圆十几里的范围之内,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被各旗探马送往黄台吉的大营之中。
直到十月十七日上午,也即大明崇祯十三年十月十七日、伪清崇德五年十月十七日上午巳时前后,在日以继夜,夜以继日的赶工构筑之下,清虏各旗兵马厮卒依山就势打造起来的环绕镇江堡城西、北、南三面的深沟高垒,终于宣告完工了。
清虏大军挖掘的壕沟,深六尺,宽一丈,堆砌的长垒,高六尺,底宽一丈,上宽四尺,整个深沟高垒更是长达十余里。
清虏除了在西、北、南三个方向,给自己分别留下了一条进出兵马的通道之外,镇江堡城外的整个陆路通道,即北上九连城及宽奠五堡方向的道路,西去汤山城、凤凰城、岫岩城的道路,南下帽儿山、孤山子、庄河堡方向的道理,至此全部被切断了。
当日上午,清虏伪帝黄台吉在大批精锐马甲兵的簇拥护卫之下,浩浩荡荡地巡视了各旗兵马厮卒全力以赴赶工修筑好的深沟高垒,并于当日中午时分下旨,命耿仲明、孔有德二人指挥的四十二门重炮轮番开火,开始炮击镇江堡城西门。
清虏大军开炮轰击镇江堡西门之后,身在城内的杨振,自然马上就下令杨珅开炮还击。
就这样,突然响起的隆隆炮声,彻底打破了连日来镇江堡上空的令人压抑的宁静,同时也揭开了镇江堡攻防战的序幕。
在他们看来,杨振这个人与大清八旗早已是仇深似海的敌人了。
在与杨振对垒交手的过程中,老礼亲王代善死了,豫亲王多铎死了,饶余亲王阿巴泰死了,包括黄台吉自己的儿子肃亲王豪格也死在与杨振对垒的军中。
甚至就是黄台吉自己,也被气得突发中风,差点一命归西。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莫说杨振其人不敢降,不会降,就是他敢降,自己大清这边也决不能接受他的投诚归降啊。
如果接受了,那么之前战死的,或者被炸死的,或者被俘送南朝京师处死的大清王爷大臣们,岂不是白死了吗?
所以,在他们看来,大清国这边于公于私,无论如何,都不应该,也不能够再去尝试招降杨振了。
但是清虏伪帝黄台吉的想法,显然与其他众人的想法并不一样。
这一次,黄台吉把两黄旗的主力兵马基本都带来了,两黄旗可是他能够维持目前地位的最大本钱,绝对不能随随便便就投入战场给打光了。
如今,连济尔哈朗都已经知道不能光靠人力强攻坚城,都知道要保存自己的实力了,他黄台吉又岂能不考虑这一点?
他之所以一再论及兵法,一再说起“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话头,就是他不想为了夺回镇江堡城而损失太多兵马的心理的反映。
对他来说,招降么,不过是投递一封书信,或者派遣一个使者入城而已,其成本低廉到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而一旦成功,其收获,却可以大到难以想象。
就拿当前的这个杨振来说,一旦招降成功,那么黄台吉眼下所面临的诸多困局,就将全部迎刃而解了。
到那时,金海镇近在咫尺的威胁将不复存在,而朝人已经迫在眉睫的叛乱危机也将很快风平浪静。
至于辽西南朝督师洪承畴有可能发起的北上攻势,也将也将顿时消弭于无形之中。
与此同时,一旦招降杨振成功,大清国自去岁以来损失的精兵良将,也能够得到极大的补充。
尤其是金海镇现在拥有的大批水师战船,一旦能够为己所用,那么南朝的辽西防线,对自己来说,将形同虚设,不再是难以克服的障碍。
对于心思缜密精于算计的黄台吉来说,如此一本万利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杨振之前给大清国带来的伤害,造成的损失,甚至包括给黄台吉本人造成的各种威信扫地,或者说损兵折将的耻辱,黄台吉认为自己都可以咬牙忍了。
对黄台吉来说,眼下唯一的问题是,这个杨振还有可能被自己招降吗?
在前来镇江堡的一路上,黄台吉就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
而他琢磨出来的结果是,仍有可能。
因为面对类似的情况,他曾经有过成功的先例。
当年他亲率大军兵围大凌河城数月,迫使祖大寿率领的数万辽东军精锐最后不战而降,就是这样的先例。
虽然最终祖大寿获释跑回锦州城以后,没有完全兑现他在黄台吉面前立下的诺言,但是黄台吉却一举收获大批非常精锐的明军降兵降将,实力进一步暴涨。
与此相应的是,松锦防线虽然依旧存在,但是祖大寿及其统领的辽东镇兵马,对黄台吉西线的威胁,从此基本消除了。
类似祖大寿这种是世代镇守辽东的将门世家,在事关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面前,都会意志动摇,选择开城投降,那么杨振又有什么特别的呢?
只要自己统率大军,利用冬月鸭江封冻的时机,将其四面围死,将其兵马困在镇江堡城中,不给他一丝胜算一丝生机,那么他忠于南朝的意志总会动摇。
再说了,杨振真的就是南朝朱家的死忠吗?
对此,黄台吉自认为已经看得很清楚,杨振此人胆大包天,其种种作为绝非南朝朱家的死忠。
退一万步说,就算他是南朝朱家的死忠,就算他决心与镇江堡城共存亡,他的部下们呢,会是铁板一块吗?
等到自己把城围死,然后招降的这一招一出,镇江堡城内就必然军心动摇。
就算杨振本人不愿降,但其部下诸将当中,却未必全都跟他一样,总会有愿降的人在。
黄台吉一边冷眼看着大帐中众人的议论纷纷,一边反复盘算着自己的这些想法,推算着种种可能。
大帐中参加议事的王公贝勒大臣们,发现他们的大清皇上主子爷端坐在榻上冷眼旁观根本不为所动,于是慢慢停止了议论,重新恢复了安静。
直到这个时候,清虏伪帝黄台吉方才一扫帐中诸人,用一副成竹在胸的语气,慢条斯理地开口说道:
“兵者,诡道也,是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用在杨振身上,降与不降在他,招不招降却在我。() ()
“朕以郡王之爵招降于他,若其肯降,则我大军可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若其不肯降,我以郡王之爵招降于他,也足以动摇其心,动摇其部下之心。
“然后,朕再以招降杨振之书,使者往来之实,投递锦州、松山、宁远诸城中,锦州祖大寿会怎么看,宁远洪承畴会怎么看,山海关里的南朝之主,又会怎么看?
“到那个时候,镇江堡内军心动摇,镇江堡外谣言四起,他杨振就是不想降我大清,恐怕也由不得他了。”
“这——”
黄台吉这一番解说,使得大帐内先前未尝与黄台吉一起共议过此事的许多人瞠目结舌。
但是,黄台吉把话说到了这个地步,在场的很多王公贝勒大臣们,都已经领悟到了黄台吉尝试招降杨振一策所包含的多种考量。
于是短暂的瞠目结舌之后,大帐中再次响起了一浪盖过一浪的“皇上英明”的称颂之声。
就这样,黄台吉在抵达军前的第一次升帐议事之中,定下了对付杨振,对付镇江堡城的方略。
当然了,黄台吉虽然希望尝试招降杨振,但是他也很清楚,自己不先围死了镇江堡,不先向杨振展示展示他绝对有围死镇江堡并最终拿下镇江堡的决心和实力,杨振是不可能轻易归降于他的。
所以,黄台吉秉着文事必有武备,文攻必先武吓的古老套路,下旨各旗出动兵马厮卒掘壕筑垒,先把镇江堡城围死了再说。
随后,正黄、镶黄、正蓝等旗兵马厮卒以及正红、正蓝旗下汉军的重炮队伍,就开始按照黄台吉的这个方略行动了起来。
此时的天候时令,早已过了立冬,叶落草枯天已寒,江水始冰地将冻,清虏大军如不趁早动工,过上十天半月,想再掘深壕筑长垒,那就基本不可能了。
也因此,清虏大军虽然已经兵临城下,从西、北、南三个方向,将镇江堡城包围了,但却并没有发起任何攻势。
在接连好几天的时间里,清虏分出了兵马厮卒数万人,在各旗梅勒章京、甲喇章京、牛录章京们的指挥之下,彻底将镇江堡外围变成了一个大工地。
当然了,清虏大军一门心思构筑沟壕长垒打算围死镇江堡城的情况,杨振他们也早就通过从东门进出的自军斥候发现了。
清虏大军抵达后的种种表现,也让城内的杨振等人心中,充满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忐忑不安。
只是杨振始终担心出城袭击清营很有可能中计受损,所以始终没有派出人马偷袭清营。
相应的是,他跟黄台吉采取了几乎一样的措施,那就是分区划片抽调人马,在镇江堡城内拼命增修增筑各种巷战掩体,几乎将整个镇江堡城改造成了一座八卦迷宫一样的预设战场。
从十月初十,到十月十六,整整六天时间里,镇江堡内外谁也没有对对方发起攻击,相反,敌我双方竟然不约而同地拼命构筑起了工事,全都在做着持久作战的准备。
在这个过程之中,身在城内的杨振,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黄台吉内心深处的愤怒,感受到他志在必得的决心。
与此同时,身在城外的黄台吉也在默默地关注着镇江堡内杨振兵马的动向。
黄台吉所派出去的巡哨人马,遍布了鸭绿江以西镇江堡周边方圆十几里的范围之内,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被各旗探马送往黄台吉的大营之中。
直到十月十七日上午,也即大明崇祯十三年十月十七日、伪清崇德五年十月十七日上午巳时前后,在日以继夜,夜以继日的赶工构筑之下,清虏各旗兵马厮卒依山就势打造起来的环绕镇江堡城西、北、南三面的深沟高垒,终于宣告完工了。
清虏大军挖掘的壕沟,深六尺,宽一丈,堆砌的长垒,高六尺,底宽一丈,上宽四尺,整个深沟高垒更是长达十余里。
清虏除了在西、北、南三个方向,给自己分别留下了一条进出兵马的通道之外,镇江堡城外的整个陆路通道,即北上九连城及宽奠五堡方向的道路,西去汤山城、凤凰城、岫岩城的道路,南下帽儿山、孤山子、庄河堡方向的道理,至此全部被切断了。
当日上午,清虏伪帝黄台吉在大批精锐马甲兵的簇拥护卫之下,浩浩荡荡地巡视了各旗兵马厮卒全力以赴赶工修筑好的深沟高垒,并于当日中午时分下旨,命耿仲明、孔有德二人指挥的四十二门重炮轮番开火,开始炮击镇江堡城西门。
清虏大军开炮轰击镇江堡西门之后,身在城内的杨振,自然马上就下令杨珅开炮还击。
就这样,突然响起的隆隆炮声,彻底打破了连日来镇江堡上空的令人压抑的宁静,同时也揭开了镇江堡攻防战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