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四)
“子谦这孩子在京随我学医时常给我们做永州的鲫鱼汤,可他做的,与京中人做的不同,他每次都会加上黄芪,说这样汤才更鲜美清甜。”
徐荣根又捧起碗,再喝一口。
他虽在强撑着,可林熹桐仍能从他微微颤抖的手中看出他心中思绪。
“夫人、张公子,你们也喝。”
林熹桐也为他们倒上一碗。
“只可惜我没有喝过,不知我做的与他做的是否一样。”
她扯唇笑笑,心里莫名有些苦涩。
正值午时,林熹桐被留下来吃饭。
饭桌上,徐先生与刘夫人都格外招待她。
林熹桐知道,他们如此,其中缘故除了自己是洛宋淮的妻,更多是因为心中悲伤。
所以与他有关的人,他们都想尽全力好好对待。
白酒下肚,徐荣根伸手揉了揉额,忽地一顿,想起什么。
“林姑娘方才说有所求,姑娘想要求什么?”
如此情形,林熹桐本不愿今日开口,想着过些日子再谈。
可是他问了,她便没有不诉出口的理由。
毕竟今日,她就是为这件事来的。
“徐先生,我此次来京,并不是为了投靠谁,而是想要在京中学医,做一个真正的医工。”
两人目光柔和,神情间流露些许钦佩。
“早前听子谦说过,他母亲也是一位医工,想不到林姑娘亦有此心,看来永州女子皆是有志之人。”
刘知宜面目含笑,模样十分亲切。
林熹桐本是有些紧张的,可看两人皆是眉目舒展,心也随之坦荡。
“济仁堂闻名世间,我知不是人想进便可以进的,更何况我……只是一个女子。”
纵然医者之心长存,可林熹桐知道,这世道,以女子之身而行,这份心便并非能被所有人理解,甚至会被轻蔑。
可是她选择了,抬脚了,便不惧冷语俗言,更不会止步。
“自学医术多年,虽能为人诊病,可我知道我还要学的实在太多太多,许多病症我无力可解,而这光凭我一人定难做到,所以……我想拜徐先生为师。”
她终于将心中所求说出口,无论结果如何,都不会遗憾。
徐荣根捋捋长须,笑意不减,“我行医几十年,而今已入花甲,想拜我为师的后生无数,却从未有过女子。”
林熹桐抿抿唇,暗自攥住衣袖。
他接着说:“可我,不会因你是女子便拒你,更不会因此轻视你。”
紧握的双拳一瞬松开,她看见了一丝希望。
“这世上想要行医者,千千万万,可细数,能做成者又有多少?此行不易,而女子想要做到更为不易,林姑娘,你……真的想好了?”
刘知宜也问她。
几乎是一刹那,林熹桐便答她所问。
“想好了,我想好了。十年追逐,我知道这条路有多难,却从未后悔。”
眼里俱是真诚。
即使过去从未见过她,更不了解她,可此刻,两人无比相信——她就是有此魄力。
“好,”徐荣根欣慰般点点头,可他没有立即答应林熹桐所求。
“如今将要入夏,正是夏枯草抽穗之时,若你能在京郊珑山采上几株并将其带回,我便收你为徒。”
上山采药?
过去在永州,林熹桐便常背着篓子去周边山林采药,这事于她而言并不难。
“多谢徐先生、刘夫人。”
林熹桐忙起身,诚心诚意地朝两人俯身作揖。
未时,日光正艳。
刘知宜牵着她,带她来到一处别院。
院中空旷,墨绿叶子长在枝条上。
那是几株梅树,只是正值暖日,梅花自是不愿出露人世的。
眼角笑纹浮现,想起方才徐荣根让林熹桐去珑山采夏枯草这件事,刘知宜便多说一句,好让她宽心。
“他啊,定是要收你做学生的。让你去珑山采药,为你设难,只不过是让你提先吃点苦,来日才不会轻易放弃。”
林熹桐垂眸一笑,她心里也是知道的。
“林姑娘是何时来的京城,现今可有住处?若无住处,在这儿住上也好。”
两人走在廊芜下,躲去些许日光。
“有的,我来京城已有两月,找好了住处,就在南华街。”
“两个月?”
刘知宜没想到她已来京许久,却今日才来徐府。
林熹桐点点头,“前些日子生了场病,便没能登门拜访。”
“一人在京,也无亲人作陪,定是难的。往后若是有事,万莫强撑,可来找我们,同我们说。”
刘知宜将她手握紧些。
“好。”
林熹桐很庆幸,一路而来,所遇之人皆是坦诚,愿意施手相助。
这几月,在旁人看来,她是孤女入京,无依无靠。
可林熹桐不这么认为,她虽是独身一人,但夜夜能入生境,有洛宋淮作陪,日子也不孤独了。
只是现在,她见不到他。
她又和去年一样尝试过很多办法,可皆以失败告终。
她很担心,怕他躲于生境不肯相见,更怕他……已入轮回,永不相见。
入轮回,再为人。
于洛宋淮而言,生境只他一人,孤寂无边。能如世人所想般入轮回或许是件好事,可此刻,她竟有了不可说的私心。
林熹桐知道,这是自私的。
可无论她怎么做,都不能将自己说服,只能将这心思深埋于心底。
她宁愿他是不愿相见,至少来日,还会有再见的机会。
“往后,我就叫你熹桐吧,你比子谦还小上几岁,总叫林姑娘生分了些。”
提起洛宋淮,刘知宜又抑制不住心伤。
林熹桐有所察觉,只是现在,她不知该如何安慰刘夫人。
毕竟自己也很难将他的死看开,便不能违心叫别人看开。
“熹桐,你可是从子谦口中得知济仁堂?”
她忽地一顿,随即摇了摇头,“是母亲,是母亲同我说的,她让我来京,来济仁堂。”
她撒谎了,可她只能如此说。
这世上,除了她这个亲历之人,又有谁会相信生者可入亡者生境?
微风阵阵,两人各怀心事,只是这心事,皆与一人有关。
刘知宜推门,带她走进一间房。
房内整洁,床榻上未铺被褥,似是无人居住。
“这是?”
林熹桐只觉诧异,自己本是不用再找住处的。
“这是子谦在京学医时住的屋子。”
刘知宜舒口气,语气轻飘,可林熹桐能体会其中悲伤。
见旧物,不见故人。
一瞬之间,林熹桐仿佛能想象起他坐在案前写字的模样。
想起他眉目舒展,嘴角含笑……
那时的他与自己见过的,一样吗?
她想,或许是不一样的,那时的他,年岁不大,有大好前程可以追逐,一定多了分少年意气。
可那样的他,自己从未见过。
日光斜飞过窗棂,照在案上。
几乎是天性般,她抬脚走到案前。
“七年前,他独自一人来京,来到济仁堂,拜我官人为师,那时的他眼里俱是无畏。”
今日在堂上,听林熹桐所讲,刘知宜便不可觉地想起洛宋淮。
那时的他,也是这般,两人各分秋色,却不胜过彼此。
“他一人在京,身边无有亲人,从师三年,他便是住在这儿,从他离京之日起,房间布置从未变过,只是……”
刘知宜暗叹口气,没接着说。
身后是刘夫人言语,林熹桐拿起笔架上的一支毛笔,将其握住。
岁月交叠,她只觉一刹恍惚,手腕处一瞬温热。
刘知宜走上前,拉开木屉。
一枚玉佩安放在内,她伸手,将玉佩拿出。
“熹桐。”
她轻声一念,拉过林熹桐的手。
“这玉佩是子谦在京时托一玉匠所做,离京时却未带走,今日你来,定是有缘,这玉佩当交给你,由你来守。”
玉佩被放在林熹桐手心。
清玉光洁,其上刻着几棵劲竹,似在随风而动。
这玉佩,算是什么?
是他的遗物?
林熹桐忽然想起,自他逝去,自己身上便从无他的遗物。
手心的冰冷渐渐变得温热,有了独属于人的温度。
林熹桐从不了解他的过去,似乎除了她,这世上与他相识之人都比她了解的多。
“四年前,他选择离京归乡。他走前,所有人都希望他能留在京城。子谦天资聪颖,却从不居材自傲,跟随我官人学医时,他言行间,尽是谦卑。”
“可是他选择离京,回到永州,其实此举并不奇怪,因为他就是这般淡泊之人。”
整个下午,林熹桐都在听刘夫人讲洛宋淮在京时的事情。
有时刘夫人不忍在林熹桐面前谈,毕竟他已离开,回忆往昔,徒增伤痛,可是林熹桐想听,她想知道更多。
今日林熹桐才知道,原来洛宋淮会与朋友一起去溪涧捉鱼,会做永州辣食捉弄人,会与人打架为朋友出头……
鲜活的、热烈的……
这似乎与他在生境的模样不同。
明月清朗,夜色也变得温柔。
屋内香烛被点燃,灯火通明,可林熹桐拿起一支蜡烛,推开门,又来到那间无人居住的屋子。
它还是同之前一样整洁,却无生气。
烛火照耀下,手中青玉更为温润剔透,像是居于手心的一汪泉。
这玉佩与他……很像。
手旁火光跳动,手腕佩佛串处忽地温热。
徐荣根又捧起碗,再喝一口。
他虽在强撑着,可林熹桐仍能从他微微颤抖的手中看出他心中思绪。
“夫人、张公子,你们也喝。”
林熹桐也为他们倒上一碗。
“只可惜我没有喝过,不知我做的与他做的是否一样。”
她扯唇笑笑,心里莫名有些苦涩。
正值午时,林熹桐被留下来吃饭。
饭桌上,徐先生与刘夫人都格外招待她。
林熹桐知道,他们如此,其中缘故除了自己是洛宋淮的妻,更多是因为心中悲伤。
所以与他有关的人,他们都想尽全力好好对待。
白酒下肚,徐荣根伸手揉了揉额,忽地一顿,想起什么。
“林姑娘方才说有所求,姑娘想要求什么?”
如此情形,林熹桐本不愿今日开口,想着过些日子再谈。
可是他问了,她便没有不诉出口的理由。
毕竟今日,她就是为这件事来的。
“徐先生,我此次来京,并不是为了投靠谁,而是想要在京中学医,做一个真正的医工。”
两人目光柔和,神情间流露些许钦佩。
“早前听子谦说过,他母亲也是一位医工,想不到林姑娘亦有此心,看来永州女子皆是有志之人。”
刘知宜面目含笑,模样十分亲切。
林熹桐本是有些紧张的,可看两人皆是眉目舒展,心也随之坦荡。
“济仁堂闻名世间,我知不是人想进便可以进的,更何况我……只是一个女子。”
纵然医者之心长存,可林熹桐知道,这世道,以女子之身而行,这份心便并非能被所有人理解,甚至会被轻蔑。
可是她选择了,抬脚了,便不惧冷语俗言,更不会止步。
“自学医术多年,虽能为人诊病,可我知道我还要学的实在太多太多,许多病症我无力可解,而这光凭我一人定难做到,所以……我想拜徐先生为师。”
她终于将心中所求说出口,无论结果如何,都不会遗憾。
徐荣根捋捋长须,笑意不减,“我行医几十年,而今已入花甲,想拜我为师的后生无数,却从未有过女子。”
林熹桐抿抿唇,暗自攥住衣袖。
他接着说:“可我,不会因你是女子便拒你,更不会因此轻视你。”
紧握的双拳一瞬松开,她看见了一丝希望。
“这世上想要行医者,千千万万,可细数,能做成者又有多少?此行不易,而女子想要做到更为不易,林姑娘,你……真的想好了?”
刘知宜也问她。
几乎是一刹那,林熹桐便答她所问。
“想好了,我想好了。十年追逐,我知道这条路有多难,却从未后悔。”
眼里俱是真诚。
即使过去从未见过她,更不了解她,可此刻,两人无比相信——她就是有此魄力。
“好,”徐荣根欣慰般点点头,可他没有立即答应林熹桐所求。
“如今将要入夏,正是夏枯草抽穗之时,若你能在京郊珑山采上几株并将其带回,我便收你为徒。”
上山采药?
过去在永州,林熹桐便常背着篓子去周边山林采药,这事于她而言并不难。
“多谢徐先生、刘夫人。”
林熹桐忙起身,诚心诚意地朝两人俯身作揖。
未时,日光正艳。
刘知宜牵着她,带她来到一处别院。
院中空旷,墨绿叶子长在枝条上。
那是几株梅树,只是正值暖日,梅花自是不愿出露人世的。
眼角笑纹浮现,想起方才徐荣根让林熹桐去珑山采夏枯草这件事,刘知宜便多说一句,好让她宽心。
“他啊,定是要收你做学生的。让你去珑山采药,为你设难,只不过是让你提先吃点苦,来日才不会轻易放弃。”
林熹桐垂眸一笑,她心里也是知道的。
“林姑娘是何时来的京城,现今可有住处?若无住处,在这儿住上也好。”
两人走在廊芜下,躲去些许日光。
“有的,我来京城已有两月,找好了住处,就在南华街。”
“两个月?”
刘知宜没想到她已来京许久,却今日才来徐府。
林熹桐点点头,“前些日子生了场病,便没能登门拜访。”
“一人在京,也无亲人作陪,定是难的。往后若是有事,万莫强撑,可来找我们,同我们说。”
刘知宜将她手握紧些。
“好。”
林熹桐很庆幸,一路而来,所遇之人皆是坦诚,愿意施手相助。
这几月,在旁人看来,她是孤女入京,无依无靠。
可林熹桐不这么认为,她虽是独身一人,但夜夜能入生境,有洛宋淮作陪,日子也不孤独了。
只是现在,她见不到他。
她又和去年一样尝试过很多办法,可皆以失败告终。
她很担心,怕他躲于生境不肯相见,更怕他……已入轮回,永不相见。
入轮回,再为人。
于洛宋淮而言,生境只他一人,孤寂无边。能如世人所想般入轮回或许是件好事,可此刻,她竟有了不可说的私心。
林熹桐知道,这是自私的。
可无论她怎么做,都不能将自己说服,只能将这心思深埋于心底。
她宁愿他是不愿相见,至少来日,还会有再见的机会。
“往后,我就叫你熹桐吧,你比子谦还小上几岁,总叫林姑娘生分了些。”
提起洛宋淮,刘知宜又抑制不住心伤。
林熹桐有所察觉,只是现在,她不知该如何安慰刘夫人。
毕竟自己也很难将他的死看开,便不能违心叫别人看开。
“熹桐,你可是从子谦口中得知济仁堂?”
她忽地一顿,随即摇了摇头,“是母亲,是母亲同我说的,她让我来京,来济仁堂。”
她撒谎了,可她只能如此说。
这世上,除了她这个亲历之人,又有谁会相信生者可入亡者生境?
微风阵阵,两人各怀心事,只是这心事,皆与一人有关。
刘知宜推门,带她走进一间房。
房内整洁,床榻上未铺被褥,似是无人居住。
“这是?”
林熹桐只觉诧异,自己本是不用再找住处的。
“这是子谦在京学医时住的屋子。”
刘知宜舒口气,语气轻飘,可林熹桐能体会其中悲伤。
见旧物,不见故人。
一瞬之间,林熹桐仿佛能想象起他坐在案前写字的模样。
想起他眉目舒展,嘴角含笑……
那时的他与自己见过的,一样吗?
她想,或许是不一样的,那时的他,年岁不大,有大好前程可以追逐,一定多了分少年意气。
可那样的他,自己从未见过。
日光斜飞过窗棂,照在案上。
几乎是天性般,她抬脚走到案前。
“七年前,他独自一人来京,来到济仁堂,拜我官人为师,那时的他眼里俱是无畏。”
今日在堂上,听林熹桐所讲,刘知宜便不可觉地想起洛宋淮。
那时的他,也是这般,两人各分秋色,却不胜过彼此。
“他一人在京,身边无有亲人,从师三年,他便是住在这儿,从他离京之日起,房间布置从未变过,只是……”
刘知宜暗叹口气,没接着说。
身后是刘夫人言语,林熹桐拿起笔架上的一支毛笔,将其握住。
岁月交叠,她只觉一刹恍惚,手腕处一瞬温热。
刘知宜走上前,拉开木屉。
一枚玉佩安放在内,她伸手,将玉佩拿出。
“熹桐。”
她轻声一念,拉过林熹桐的手。
“这玉佩是子谦在京时托一玉匠所做,离京时却未带走,今日你来,定是有缘,这玉佩当交给你,由你来守。”
玉佩被放在林熹桐手心。
清玉光洁,其上刻着几棵劲竹,似在随风而动。
这玉佩,算是什么?
是他的遗物?
林熹桐忽然想起,自他逝去,自己身上便从无他的遗物。
手心的冰冷渐渐变得温热,有了独属于人的温度。
林熹桐从不了解他的过去,似乎除了她,这世上与他相识之人都比她了解的多。
“四年前,他选择离京归乡。他走前,所有人都希望他能留在京城。子谦天资聪颖,却从不居材自傲,跟随我官人学医时,他言行间,尽是谦卑。”
“可是他选择离京,回到永州,其实此举并不奇怪,因为他就是这般淡泊之人。”
整个下午,林熹桐都在听刘夫人讲洛宋淮在京时的事情。
有时刘夫人不忍在林熹桐面前谈,毕竟他已离开,回忆往昔,徒增伤痛,可是林熹桐想听,她想知道更多。
今日林熹桐才知道,原来洛宋淮会与朋友一起去溪涧捉鱼,会做永州辣食捉弄人,会与人打架为朋友出头……
鲜活的、热烈的……
这似乎与他在生境的模样不同。
明月清朗,夜色也变得温柔。
屋内香烛被点燃,灯火通明,可林熹桐拿起一支蜡烛,推开门,又来到那间无人居住的屋子。
它还是同之前一样整洁,却无生气。
烛火照耀下,手中青玉更为温润剔透,像是居于手心的一汪泉。
这玉佩与他……很像。
手旁火光跳动,手腕佩佛串处忽地温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