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曜灵凝神,开始逐字逐句读起来。
这是一个弹劾的奏表,萧曜灵仔细辨认了下,开头写着:“臣宋之安言…”
宋之安?倒是有意思。萧曜灵挑了挑眉,搜肠刮肚也没什么深刻的印象,想来此人大概是御史台新上任的御史大夫。年轻真好,她摇了摇头,继续往下看。
读了大半,萧曜灵目瞪口呆。这表先是洋洋洒洒称颂了先帝功德,表明他的臣子衷心为国一腔热血肝脑涂地,接着话锋一转倒是把她批评了个体无完肤,不是说她女子专政牝鸡司晨,就是说她行为不端难堪大任。也不知道这宋之安是真傻还是太狭隘,居然写她执政昏聩无能,没有远见。最后又哭诉自己空有才华却不被赏识,情真意切堪比《陈情表》,行云流水好似《三都赋》。美中不足的是要不是萧曜灵是当事人且真没干过这些事,她说不定就信了。
处变不惊如萧曜灵也被气笑了,愣是憋着笑看完了最后一句“臣宋之安惶恐惶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萧曜灵提着朱笔的手微微颤抖,无语凝噎想了半天都不知道如何下笔,思虑半晌后提笔批了个“已阅”。刚刚合上折子放下笔又觉不妥,遂又翻开补了句:“虽狗屁不通,但文采斐然,尤可嘉之。”
萧曜灵抬头一看天色已晚,伏案时方未意识到时间流逝,忽觉腹中饥馑难耐,遂命侍婢传了晚膳上来。萧曜灵虽贵为长公主,饭食却并不过于奢靡。今晚仅仅是吃了碟跳丸炙,又喝了碗粥便觉得饱了,撤下了饭菜只留了些截饼慢慢咀嚼。
萧曜灵一边坐在桌边细细品尝着截饼,一边蹙眉仔细思索这件事。她现在气消了反而察觉出来了这其中的蹊跷——到底说宋之安真就是个愣头青非要往枪口上撞,还是说他根本不知道这封奏表会被给长公主亲自批阅。
更何况,萧曜灵素来知人善用,又懂得恩威并施的御下之道。她是女子,摄政之初又年方十七,本饱受父皇手下的开国元老诟病甚至阻挠。但凭借她过人的胆识和对时政的敏锐洞察力,治沉疴,恤百姓;又杀伐决断,制定严厉刑罚,该杀之人毫不留情,久而久之天下渐渐安定,颇有路不拾遗的风气。这样一来,就算那些最难缠的桀骜不驯的老骨头也打心底认可了她,心甘情愿为她卖命。
这时萧曜灵看到了下面人臣的犹豫,遂又以皇帝的名义下了诏书,令对她执政有异议者直接与她面谈。大家面面相觑,任谁都知道这分明就是鸿门宴,真去了背后指不定等着他们的就是下诏狱了。朝中众臣本只欲在名利场中分得一杯羹,并不想丢了性命,一看顶头上司都俯首称臣了,自己还等什么?纷纷上奏疏站队,无一不是赞美她。这样来说,萧曜灵有帝王之才是举国皆知不争事实,可宋之安为何揪住这一点捏造虚假情况?如果是其他隐秘方面,大家不了解只下去听到这样真情流露而又添油加醋的描述或许还可能会对她起疑,可治国方面人们本就觉得眼见为实,这般空穴来风就更让人难以相信。无论如何,都有些说不通。
萧曜灵思索不得解,心中困扰,夜不能寐,遂披衣而起,复来到中庭散步。她屏退了伺候的侍婢,独自一人漫步。沐浴着清澈月光,听着风吹拂竹子发出的沙沙声,在自然的和谐中萧曜灵慢慢放松了下来。
忽然,她灵光一现,一个猜测浮上心头。
或许这招,就是背后之人以宋之安的名义走的一步险棋。为的,就是钓她这个大鱼。
她冷笑了一声,放松下来后感觉疲乏和困意一起涌上,于是转身回房间就寝了。
这是一个弹劾的奏表,萧曜灵仔细辨认了下,开头写着:“臣宋之安言…”
宋之安?倒是有意思。萧曜灵挑了挑眉,搜肠刮肚也没什么深刻的印象,想来此人大概是御史台新上任的御史大夫。年轻真好,她摇了摇头,继续往下看。
读了大半,萧曜灵目瞪口呆。这表先是洋洋洒洒称颂了先帝功德,表明他的臣子衷心为国一腔热血肝脑涂地,接着话锋一转倒是把她批评了个体无完肤,不是说她女子专政牝鸡司晨,就是说她行为不端难堪大任。也不知道这宋之安是真傻还是太狭隘,居然写她执政昏聩无能,没有远见。最后又哭诉自己空有才华却不被赏识,情真意切堪比《陈情表》,行云流水好似《三都赋》。美中不足的是要不是萧曜灵是当事人且真没干过这些事,她说不定就信了。
处变不惊如萧曜灵也被气笑了,愣是憋着笑看完了最后一句“臣宋之安惶恐惶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萧曜灵提着朱笔的手微微颤抖,无语凝噎想了半天都不知道如何下笔,思虑半晌后提笔批了个“已阅”。刚刚合上折子放下笔又觉不妥,遂又翻开补了句:“虽狗屁不通,但文采斐然,尤可嘉之。”
萧曜灵抬头一看天色已晚,伏案时方未意识到时间流逝,忽觉腹中饥馑难耐,遂命侍婢传了晚膳上来。萧曜灵虽贵为长公主,饭食却并不过于奢靡。今晚仅仅是吃了碟跳丸炙,又喝了碗粥便觉得饱了,撤下了饭菜只留了些截饼慢慢咀嚼。
萧曜灵一边坐在桌边细细品尝着截饼,一边蹙眉仔细思索这件事。她现在气消了反而察觉出来了这其中的蹊跷——到底说宋之安真就是个愣头青非要往枪口上撞,还是说他根本不知道这封奏表会被给长公主亲自批阅。
更何况,萧曜灵素来知人善用,又懂得恩威并施的御下之道。她是女子,摄政之初又年方十七,本饱受父皇手下的开国元老诟病甚至阻挠。但凭借她过人的胆识和对时政的敏锐洞察力,治沉疴,恤百姓;又杀伐决断,制定严厉刑罚,该杀之人毫不留情,久而久之天下渐渐安定,颇有路不拾遗的风气。这样一来,就算那些最难缠的桀骜不驯的老骨头也打心底认可了她,心甘情愿为她卖命。
这时萧曜灵看到了下面人臣的犹豫,遂又以皇帝的名义下了诏书,令对她执政有异议者直接与她面谈。大家面面相觑,任谁都知道这分明就是鸿门宴,真去了背后指不定等着他们的就是下诏狱了。朝中众臣本只欲在名利场中分得一杯羹,并不想丢了性命,一看顶头上司都俯首称臣了,自己还等什么?纷纷上奏疏站队,无一不是赞美她。这样来说,萧曜灵有帝王之才是举国皆知不争事实,可宋之安为何揪住这一点捏造虚假情况?如果是其他隐秘方面,大家不了解只下去听到这样真情流露而又添油加醋的描述或许还可能会对她起疑,可治国方面人们本就觉得眼见为实,这般空穴来风就更让人难以相信。无论如何,都有些说不通。
萧曜灵思索不得解,心中困扰,夜不能寐,遂披衣而起,复来到中庭散步。她屏退了伺候的侍婢,独自一人漫步。沐浴着清澈月光,听着风吹拂竹子发出的沙沙声,在自然的和谐中萧曜灵慢慢放松了下来。
忽然,她灵光一现,一个猜测浮上心头。
或许这招,就是背后之人以宋之安的名义走的一步险棋。为的,就是钓她这个大鱼。
她冷笑了一声,放松下来后感觉疲乏和困意一起涌上,于是转身回房间就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