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道那双花殿主人的心地一顶一的纯…纯良,上至碧落,下至黄泉,无人能及。都广之野奇遇,得…得那《白泽图》,一片碧心,千金不换…换做是……见谅,舌头好…好像又要掉惹……”
更阑时候,万籁俱寂。
无月之夜,林鸱啼叫回荡山野,刺不透那浓稠夜色。
长乐村的一处偏僻屋舍,屋后竹林簌簌。
风推窗牖,送入枯竹。
墙上的几纸符箓翻飞坠落,覆在枯叶上,一豆灯盏几灭又明。
记不清远处报时的更夫敲了几梆子,只记着嘶哑嗓子喊出“子时三更,平安无事”的时候,“它”正讲的声泪俱下,情绪兀地被打断,不禁眉头一竖,恼火之余,倒是手忙脚乱地接住了要掉不掉的舌头。
总而言之,接住的就那一次,掉了几次没人记得。
那团似人非人的虚物弯腰捡起地上的舌头,扬了扬广袖擦拭,无瞳白目再瞧上一眼,确定干净了,才手法熟练地给自己装上。
也奇怪,那原被拙劣线脚缝的千穿百孔,不见空隙的嘴,一接触到舌头,就恢复原状,只是稍不留神,那异于常人的舌头就止不住地跳出来。
为了避免舌头逃逸,“它”说两句就吸溜一口,口吃得紧,但最糟的,还是适才那般,说话一激动,长舌不堪其重,就自顾自的掉了。
“它”又只得重新弯腰,重复之前的动作。
“唔……”
“它”挠着头,皱着眉低头苦思,不多时一双白眼望向一处,难掩羞愧,“我…我刚讲到哪了?”
此间蓦地静了。
无瞳白眼的朝向陈设着一室之塌,上边有一人正侧身躺卧,被衾轻覆,单手支颐,双眸微阖,细慢的呼吸,闲适得仿佛已与周公相会良久。
须臾,一道女声乍破空寂,语调清明,“一片碧心,千金不换。”
泠泠之音,仿若珠落玉盘。
“它”怔了怔,虽知她是假寐,但自愧自己长舌易断,记性也不好,问的太多,自己都有些不厌其烦了,遑论这被问之人,好在她似乎心情不错,耐性足够,有问必答。
不过,还是丢死鬼脸了!
“它”暗自腹诽几句,忙不迭地回:“多谢提醒。”
塌上人的反应平淡,显然对“它”口中双花魔女的传说兴致寥落。
“它”咬着舌,讲述了半个时辰的故事简单告落了。
简而言之,就是几百年前双花魔女献祭建木,使那枯木生花,以双色杏花拯救苦于傀儡之疫折磨的百姓。
这本是一则殿庙传说,说的是双花殿供甚铭谁的业力因果,不过近些日子民间最时新的话本子取其为材,把双花魔女的仁心仁术,面对当道奸臣的威逼利诱,不畏强权,坚决不交出上古卷轴《白泽图》的大义刻画的入木三分。
话本子除了写双花魔女的献祭,还极其有心地将那传说中一笔带过的白蛟窃花也敷衍成篇,道那白蛟亦是蛇鼠之辈,为取《白泽图》干扰献祭,奈何来的迟,兼之法力有限,最终一无所获,一气之下翻江倒海,搅得人间昏天黑地,一时不得安宁。
“它”猜的没错,戚岁和对这双花传说的兴致不高,只是并非是真觉得无趣。
毕竟双花殿信徒广布于世,本就引人好奇,话本作者也良苦用心,妙笔生花,写的更是引人入胜、雅俗共赏,让一众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都追之捧之。
然,广为流传的后果程度到了人们见面寒暄的第一句话往往是一句“你最近看双花传了吗”,若是看了,不免一顿交流品叙,如若没看,问话人先是扼腕叹息,又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再进行一番交流品叙,夸那双花魔女仁义心肠,骂那奸佞小人和那白蛟精贪婪成性。
一时之间,精读双花传竟成为时人不可或缺的交际本事。
故事很好,但同一个故事翻来覆去的听个几十遍,戚岁和实在不明白他们怎的还能个个如痴如醉,感动时甚至会涕泗横流,抱头痛哭。
更不解的是,一个魔女的故事为何会在鬼界传开,她跟鬼打个赌,都能再听一遍这个故事。
半夜给人讲鬼故事大抵不少见,半夜听鬼讲故事的,想必她这是天下的头一遭。
实在是……太荒谬。
“这局,是在下输了。”
戚岁和听见一声叹息,那吊死鬼正垂头丧气,低着头认输,不出所料,又把舌头给掉了。
看“它”弓腰捡舌头,戚岁和才后知后觉自己此行的目的。
“它”讲这故事是自诩自己能感动她,赢下这场比赛。
正合她意,她本来就没打算赢。
“不……不是的。”清淡的女声此时染上哽咽的悲伤,“我感动得都落泪了,所以是你赢了。三局两胜,你三我二,恭喜你赢了。”
吊死鬼捡舌头的动作顿住了,适才冷若冰霜的少女不知何时已坐到桌旁。
灯火映眸,正照见她的嘤嘤啜泣。
吊死鬼怀疑自己出现幻觉,舌头都忘捡起,就想说话,啊呜两声,赶紧捡起舌头擦也没擦就给自己装上,重叠的双相形态透着不可置信,“我,赢了?”
*
半个月前,望胥山中清派掌门得道飞升,这一飞升在雍国引起不小轰动,毕竟这是自雍国建国以来的头一例飞升。
按理来说,飞升之人避嫌都会被分配掌管其他地域,不过这也丝毫不妨碍雍国百姓自作多情地高兴天庭有人护着。
皇上下令拨款建庙,民间也自发修建庙宇,供奉中清派前掌门,如今的青云神君。
中清派宗门内的头等大事倒不是供奉神君,而是掌门突然飞升,未留下只言片语,下一任掌门该谁继位。
选任掌门是宗派大事,自然要各长老一起商量,择出最佳,戚岁和出身中清派,十岁同师傅下山历练,如今这是第六个年头了。
这六年里她和师傅也回过几次宗门,稍作停留又收拾下山,这次本来计划年底才回去,哪想师伯突然飞升打破了原有的计划。
师傅江赁吾身为中清派清风长老自然不得缺席长老会议。
虽说是宗门大事,当务之急,可清风长老自在惯了,秉持着能踩点绝不早到的原则,收到传信的半个月来,明明可以用奇门遁甲的缩地术早些回宗门,还是坚持赶路回,美其名曰归程路途上还能斩几个妖,除几个祟,完事记得留个中清派之名,给青云神君助助神威,广收信徒。
总之冠冕堂皇,也是为宗门考虑,宗门的长老们都了解清风的德性,他能听话回宗门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不能要求更多的了。
于是乎,戚岁和跟着师傅一路游山玩水的往望胥山赶,半个月过去,路程也接近尾声。
三天前,师徒二人来到望胥山山下不远的村子,正好碰见一行身着缟素,抬棺而行的人,前头有人持着附着明黄符纸的竹竿引路,身后跟着手拿牌位的孝子,白色的纸钱纷扬如雨下,是村中某户人家出殡。
师徒二人自行避让,混入路边的村民中。
扶柩的几人无一不是神色悲切,队伍中有个老妇,一身褐色粗麻,头戴白布,步履漂浮,哭声呜咽,要不是有人搀扶着,估计早就晕倒在路边。
一村妇叹道:“也是苦命人啊,你说这老刘怎么就这么看不开,不过是几个牲畜没了,怎么就把命都给丢了?”
“你说的轻巧了,那哪里是牲畜,分明老刘的命根子啊,他本来身体就不行了,这几年省吃俭用,就为攒点钱把那点税交上,把自家的地要回来,前些日子,还跟我说等他把那几头猪和鸡鸭卖了,换点钱,就凑够了。”
“是啊,哪知道出了这档子事。上天不长眼,这是个什么世道?人间有吃人血的大虫,偏偏林间的大虫也来凑热闹,村子里多少人家遭殃了,这不我家前天晚上又没了一头羊。”
送葬的队伍过去,村民散去各自忙开,有留下一村民,注意到身旁二人,见两人眼生,便多盯了两眼,问道:“二位见着眼生……”
戚岁和正欲应答,江赁吾折扇一收,抢先答道:“吾与家妹乃安禺人士,此去信州,恰巧路过此地。”
村民一听是兄妹,眼皮一撩,含着怀疑的双眼游走在二人之间,见小姑娘挽唇浅笑未曾反驳,不像是被人胁迫,才说:“原来如此。”
不怪村民疑心重,光看皮囊,二人实在不似兄妹。
只因说话人一头灰白,仿佛年过古稀,可五官极为周正,皮相鲜少瑕疵,着一身素色长衫,手执折扇,扇面泼墨一“风”字,腰间别一酒葫芦,放荡恣意极了。也许是赶路匆忙,风尘仆仆,因而长衫下摆沾了不少泥泞。
其妹唇若涂朱,眼似桃花,一袭天青衫裙在身,乌云堆砌成髻,贝壳杏花点缀其中,耳侧两缕发丝同绊发丝绦缠绕,蝶结收尾的细辫落在细细薄肩上,清雅中带点俏皮,晃晃白日下绰约似仙子。
纵使二人是长兄和幺妹,也决计不会是一个双鬓斑白,一个还在豆蔻年华。
也许是白头症,又或许是异乡人出门在外,诸多顾忌,真真假假有所隐瞒,也在情理之中,既说是兄妹,村民也就认了。
戚岁和若是知道村民的心里所想,大概会感动他的通人情,江赁吾杜撰身份纯属是为了好玩,不过他的确有一个忌讳就是出门在外,亮明自己中清派长老的身份。
可戚岁和不知人心所想,一心念着方才察觉到的异样,“老伯,我方才听闻村里近日是牲畜不宁,多有大虫作怪。”
“是啊,”提及这事,老伯面露苦涩,想必也是深受其扰,他微微叹气,“话说来,这遭殃的第一户人家正是我家。”
更阑时候,万籁俱寂。
无月之夜,林鸱啼叫回荡山野,刺不透那浓稠夜色。
长乐村的一处偏僻屋舍,屋后竹林簌簌。
风推窗牖,送入枯竹。
墙上的几纸符箓翻飞坠落,覆在枯叶上,一豆灯盏几灭又明。
记不清远处报时的更夫敲了几梆子,只记着嘶哑嗓子喊出“子时三更,平安无事”的时候,“它”正讲的声泪俱下,情绪兀地被打断,不禁眉头一竖,恼火之余,倒是手忙脚乱地接住了要掉不掉的舌头。
总而言之,接住的就那一次,掉了几次没人记得。
那团似人非人的虚物弯腰捡起地上的舌头,扬了扬广袖擦拭,无瞳白目再瞧上一眼,确定干净了,才手法熟练地给自己装上。
也奇怪,那原被拙劣线脚缝的千穿百孔,不见空隙的嘴,一接触到舌头,就恢复原状,只是稍不留神,那异于常人的舌头就止不住地跳出来。
为了避免舌头逃逸,“它”说两句就吸溜一口,口吃得紧,但最糟的,还是适才那般,说话一激动,长舌不堪其重,就自顾自的掉了。
“它”又只得重新弯腰,重复之前的动作。
“唔……”
“它”挠着头,皱着眉低头苦思,不多时一双白眼望向一处,难掩羞愧,“我…我刚讲到哪了?”
此间蓦地静了。
无瞳白眼的朝向陈设着一室之塌,上边有一人正侧身躺卧,被衾轻覆,单手支颐,双眸微阖,细慢的呼吸,闲适得仿佛已与周公相会良久。
须臾,一道女声乍破空寂,语调清明,“一片碧心,千金不换。”
泠泠之音,仿若珠落玉盘。
“它”怔了怔,虽知她是假寐,但自愧自己长舌易断,记性也不好,问的太多,自己都有些不厌其烦了,遑论这被问之人,好在她似乎心情不错,耐性足够,有问必答。
不过,还是丢死鬼脸了!
“它”暗自腹诽几句,忙不迭地回:“多谢提醒。”
塌上人的反应平淡,显然对“它”口中双花魔女的传说兴致寥落。
“它”咬着舌,讲述了半个时辰的故事简单告落了。
简而言之,就是几百年前双花魔女献祭建木,使那枯木生花,以双色杏花拯救苦于傀儡之疫折磨的百姓。
这本是一则殿庙传说,说的是双花殿供甚铭谁的业力因果,不过近些日子民间最时新的话本子取其为材,把双花魔女的仁心仁术,面对当道奸臣的威逼利诱,不畏强权,坚决不交出上古卷轴《白泽图》的大义刻画的入木三分。
话本子除了写双花魔女的献祭,还极其有心地将那传说中一笔带过的白蛟窃花也敷衍成篇,道那白蛟亦是蛇鼠之辈,为取《白泽图》干扰献祭,奈何来的迟,兼之法力有限,最终一无所获,一气之下翻江倒海,搅得人间昏天黑地,一时不得安宁。
“它”猜的没错,戚岁和对这双花传说的兴致不高,只是并非是真觉得无趣。
毕竟双花殿信徒广布于世,本就引人好奇,话本作者也良苦用心,妙笔生花,写的更是引人入胜、雅俗共赏,让一众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都追之捧之。
然,广为流传的后果程度到了人们见面寒暄的第一句话往往是一句“你最近看双花传了吗”,若是看了,不免一顿交流品叙,如若没看,问话人先是扼腕叹息,又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再进行一番交流品叙,夸那双花魔女仁义心肠,骂那奸佞小人和那白蛟精贪婪成性。
一时之间,精读双花传竟成为时人不可或缺的交际本事。
故事很好,但同一个故事翻来覆去的听个几十遍,戚岁和实在不明白他们怎的还能个个如痴如醉,感动时甚至会涕泗横流,抱头痛哭。
更不解的是,一个魔女的故事为何会在鬼界传开,她跟鬼打个赌,都能再听一遍这个故事。
半夜给人讲鬼故事大抵不少见,半夜听鬼讲故事的,想必她这是天下的头一遭。
实在是……太荒谬。
“这局,是在下输了。”
戚岁和听见一声叹息,那吊死鬼正垂头丧气,低着头认输,不出所料,又把舌头给掉了。
看“它”弓腰捡舌头,戚岁和才后知后觉自己此行的目的。
“它”讲这故事是自诩自己能感动她,赢下这场比赛。
正合她意,她本来就没打算赢。
“不……不是的。”清淡的女声此时染上哽咽的悲伤,“我感动得都落泪了,所以是你赢了。三局两胜,你三我二,恭喜你赢了。”
吊死鬼捡舌头的动作顿住了,适才冷若冰霜的少女不知何时已坐到桌旁。
灯火映眸,正照见她的嘤嘤啜泣。
吊死鬼怀疑自己出现幻觉,舌头都忘捡起,就想说话,啊呜两声,赶紧捡起舌头擦也没擦就给自己装上,重叠的双相形态透着不可置信,“我,赢了?”
*
半个月前,望胥山中清派掌门得道飞升,这一飞升在雍国引起不小轰动,毕竟这是自雍国建国以来的头一例飞升。
按理来说,飞升之人避嫌都会被分配掌管其他地域,不过这也丝毫不妨碍雍国百姓自作多情地高兴天庭有人护着。
皇上下令拨款建庙,民间也自发修建庙宇,供奉中清派前掌门,如今的青云神君。
中清派宗门内的头等大事倒不是供奉神君,而是掌门突然飞升,未留下只言片语,下一任掌门该谁继位。
选任掌门是宗派大事,自然要各长老一起商量,择出最佳,戚岁和出身中清派,十岁同师傅下山历练,如今这是第六个年头了。
这六年里她和师傅也回过几次宗门,稍作停留又收拾下山,这次本来计划年底才回去,哪想师伯突然飞升打破了原有的计划。
师傅江赁吾身为中清派清风长老自然不得缺席长老会议。
虽说是宗门大事,当务之急,可清风长老自在惯了,秉持着能踩点绝不早到的原则,收到传信的半个月来,明明可以用奇门遁甲的缩地术早些回宗门,还是坚持赶路回,美其名曰归程路途上还能斩几个妖,除几个祟,完事记得留个中清派之名,给青云神君助助神威,广收信徒。
总之冠冕堂皇,也是为宗门考虑,宗门的长老们都了解清风的德性,他能听话回宗门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不能要求更多的了。
于是乎,戚岁和跟着师傅一路游山玩水的往望胥山赶,半个月过去,路程也接近尾声。
三天前,师徒二人来到望胥山山下不远的村子,正好碰见一行身着缟素,抬棺而行的人,前头有人持着附着明黄符纸的竹竿引路,身后跟着手拿牌位的孝子,白色的纸钱纷扬如雨下,是村中某户人家出殡。
师徒二人自行避让,混入路边的村民中。
扶柩的几人无一不是神色悲切,队伍中有个老妇,一身褐色粗麻,头戴白布,步履漂浮,哭声呜咽,要不是有人搀扶着,估计早就晕倒在路边。
一村妇叹道:“也是苦命人啊,你说这老刘怎么就这么看不开,不过是几个牲畜没了,怎么就把命都给丢了?”
“你说的轻巧了,那哪里是牲畜,分明老刘的命根子啊,他本来身体就不行了,这几年省吃俭用,就为攒点钱把那点税交上,把自家的地要回来,前些日子,还跟我说等他把那几头猪和鸡鸭卖了,换点钱,就凑够了。”
“是啊,哪知道出了这档子事。上天不长眼,这是个什么世道?人间有吃人血的大虫,偏偏林间的大虫也来凑热闹,村子里多少人家遭殃了,这不我家前天晚上又没了一头羊。”
送葬的队伍过去,村民散去各自忙开,有留下一村民,注意到身旁二人,见两人眼生,便多盯了两眼,问道:“二位见着眼生……”
戚岁和正欲应答,江赁吾折扇一收,抢先答道:“吾与家妹乃安禺人士,此去信州,恰巧路过此地。”
村民一听是兄妹,眼皮一撩,含着怀疑的双眼游走在二人之间,见小姑娘挽唇浅笑未曾反驳,不像是被人胁迫,才说:“原来如此。”
不怪村民疑心重,光看皮囊,二人实在不似兄妹。
只因说话人一头灰白,仿佛年过古稀,可五官极为周正,皮相鲜少瑕疵,着一身素色长衫,手执折扇,扇面泼墨一“风”字,腰间别一酒葫芦,放荡恣意极了。也许是赶路匆忙,风尘仆仆,因而长衫下摆沾了不少泥泞。
其妹唇若涂朱,眼似桃花,一袭天青衫裙在身,乌云堆砌成髻,贝壳杏花点缀其中,耳侧两缕发丝同绊发丝绦缠绕,蝶结收尾的细辫落在细细薄肩上,清雅中带点俏皮,晃晃白日下绰约似仙子。
纵使二人是长兄和幺妹,也决计不会是一个双鬓斑白,一个还在豆蔻年华。
也许是白头症,又或许是异乡人出门在外,诸多顾忌,真真假假有所隐瞒,也在情理之中,既说是兄妹,村民也就认了。
戚岁和若是知道村民的心里所想,大概会感动他的通人情,江赁吾杜撰身份纯属是为了好玩,不过他的确有一个忌讳就是出门在外,亮明自己中清派长老的身份。
可戚岁和不知人心所想,一心念着方才察觉到的异样,“老伯,我方才听闻村里近日是牲畜不宁,多有大虫作怪。”
“是啊,”提及这事,老伯面露苦涩,想必也是深受其扰,他微微叹气,“话说来,这遭殃的第一户人家正是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