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可以称我为精神病人;也可以说我无病呻吟;更可以说我小题大做了这么多年。我才十六岁,所以我只想平安地活下去,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做好自己。
我不愿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不愿放弃这个有时看起来杂乱不堪的社会。
我希望能够借用自己的力量让大众切身体会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生活,真正地了解双相情感障碍这项疾病。
现如今,互联网上的消息真假难辨,有太多人被网络上的某些观点所带偏,误解了心理疾病与精神疾病的真实状况。
某些人不懂得如何区分互联网上观点的对错,加上知识储备不全,随意地把自认为对的观点组合在一起,更有甚者据此对号入座。
例如,因为最近生活出现变故等问题导致自身情绪低落或兴趣减退,就不分是非地给自己贴上了“抑郁症”等标签。
其次,便是根据互联网上的自测题结果,随意地给自己下定义,甚至以此来强迫他人、博取同情等。这种量表可以作为一定的参考依据,但也仅供参考娱乐,切不可作为诊断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的标准。
少数人会根据互联网上某些人的观点,就偏执地认为哪些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就应该有哪些症状。但事实是,除核心症状外,心理及精神疾病可能出现的躯体化症状并无确切表现,情况因人而异。
更有不少例子是因为“幸存者偏差”所带来的错觉误导了大众。
不少人自认为近年患有心理疾病及精神疾病的人数呈大幅增长趋势,尤其是青少年群体。
首先,我并不否认这种情况可能真的在现实生活中存在。
但仅凭网络上涌现大量患有心理或精神疾病的人,就确信现代人的承受能力急剧下降、现在患有这一大类疾病的人数骤然增多等各种观点,是不是也有些不太严谨了呢?
正如我一开始所说,我不是专业的心理或精神科专家,我不懂得太多关于这两大类疾病的各种知识。
但我会将自己多年来对“双相情感障碍”所总结的少许经验公之于众。
此病最大的特点就是易误诊。据研究资料表明,约有80%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第一次就诊时被误诊为抑郁症。
患者会出现重度抑郁发作与轻躁狂或躁狂发作,具体发作规律与时间均不固定。诊断标准为至少出现过一次时长两周以上的重度抑郁发作和一次时长四天以上的轻躁狂发作或时长一周以上的躁狂发作。一年内交替次数超过四次则被称为快速循环型双相障碍,多见于青少年人群。
双相障碍的误诊率高、致残率高、自杀率高、遗传率高,大部分患者会共病,且现今无法彻底治愈。
医生可通过为患者调配药物等使用各种治疗方式来减轻症状,从而能够维持正常生活。医院所谓的治愈是指临床治愈,即此次发作被终止。至于下一次发作是何时就无从知晓了。
那些自称彻底治愈的,无非是两种情况:
缓解期或轻躁狂期带来的错觉;没存活到下一次病情发作。
此外,双相情感障碍还包括一个种类:环形心境障碍。
它指病情程度既达不到重度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又达不到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值得庆幸的是,环形心境障碍是可以治愈的。
再说抑郁症与双相情感障碍之间的联系。
抑郁症转为双相情感障碍的概率极低;两种疾病共存的概率也极低。
一开始被误诊为抑郁症,可能是有过躁狂症状出现,但未向医生表明,造成误诊;也可能是躁狂症状在就诊前前仍未表现出来,造成误诊。
激越型抑郁症被误诊为双相情感障碍的情况也不少见,这两项疾病其实很好区分:
前者为脾气暴躁、突发喊叫、冲动易怒、极度焦虑等表现;而后者为过度亢奋、精力旺盛、思维奔逸、言语增多等表现。
最后谈及的就是如何配合治疗了。
重点:认清现实、接受现实、坚持治疗。
无论是心理疾病还是精神疾病,治疗的过程中最不可或缺的即为坚持,积极配合治疗,尽力调整心态。
心理疾病患者更应如此,有太多人败在了不坚持服药、不配合治疗和偏执地认为心理疾病不能根治的原因上,实属令人惋惜。
在一开始,努力都是存于无形之中的,我们看不到成功的进度,更看不到行走的方向,我们可以做的唯有坚持,坚定地向前走。
当有一天我们忽然获得成功时,回首过往,才会领悟自己曾经历过多少艰辛。
我来到许久未见过的河边,踏上那座早已让我陌生的桥。
河流快干涸了。
走下桥,站在路边,人来人往的街道被铺满一地金黄。
望向远方,夕阳余晖散落在我身上。
暮色渐落,夜色渐起。
我依旧会像曾经一样遥望星空,享受温和的晚风拂过面颊,沉溺于星河。
只不过褪去了曾经的稚嫩,遗忘了曾经的执念。
待到黎明将至,再去迎接初阳升起时的第一束光。
我知道面对病魔需要很大的勇气,但我不会畏惧,因为我会勇敢去追逐内心最真挚的梦想,去寻内心最明亮的光。
人生短暂,而我将背负上对未来的期望,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全文完——
本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我不愿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不愿放弃这个有时看起来杂乱不堪的社会。
我希望能够借用自己的力量让大众切身体会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生活,真正地了解双相情感障碍这项疾病。
现如今,互联网上的消息真假难辨,有太多人被网络上的某些观点所带偏,误解了心理疾病与精神疾病的真实状况。
某些人不懂得如何区分互联网上观点的对错,加上知识储备不全,随意地把自认为对的观点组合在一起,更有甚者据此对号入座。
例如,因为最近生活出现变故等问题导致自身情绪低落或兴趣减退,就不分是非地给自己贴上了“抑郁症”等标签。
其次,便是根据互联网上的自测题结果,随意地给自己下定义,甚至以此来强迫他人、博取同情等。这种量表可以作为一定的参考依据,但也仅供参考娱乐,切不可作为诊断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的标准。
少数人会根据互联网上某些人的观点,就偏执地认为哪些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就应该有哪些症状。但事实是,除核心症状外,心理及精神疾病可能出现的躯体化症状并无确切表现,情况因人而异。
更有不少例子是因为“幸存者偏差”所带来的错觉误导了大众。
不少人自认为近年患有心理疾病及精神疾病的人数呈大幅增长趋势,尤其是青少年群体。
首先,我并不否认这种情况可能真的在现实生活中存在。
但仅凭网络上涌现大量患有心理或精神疾病的人,就确信现代人的承受能力急剧下降、现在患有这一大类疾病的人数骤然增多等各种观点,是不是也有些不太严谨了呢?
正如我一开始所说,我不是专业的心理或精神科专家,我不懂得太多关于这两大类疾病的各种知识。
但我会将自己多年来对“双相情感障碍”所总结的少许经验公之于众。
此病最大的特点就是易误诊。据研究资料表明,约有80%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第一次就诊时被误诊为抑郁症。
患者会出现重度抑郁发作与轻躁狂或躁狂发作,具体发作规律与时间均不固定。诊断标准为至少出现过一次时长两周以上的重度抑郁发作和一次时长四天以上的轻躁狂发作或时长一周以上的躁狂发作。一年内交替次数超过四次则被称为快速循环型双相障碍,多见于青少年人群。
双相障碍的误诊率高、致残率高、自杀率高、遗传率高,大部分患者会共病,且现今无法彻底治愈。
医生可通过为患者调配药物等使用各种治疗方式来减轻症状,从而能够维持正常生活。医院所谓的治愈是指临床治愈,即此次发作被终止。至于下一次发作是何时就无从知晓了。
那些自称彻底治愈的,无非是两种情况:
缓解期或轻躁狂期带来的错觉;没存活到下一次病情发作。
此外,双相情感障碍还包括一个种类:环形心境障碍。
它指病情程度既达不到重度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又达不到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值得庆幸的是,环形心境障碍是可以治愈的。
再说抑郁症与双相情感障碍之间的联系。
抑郁症转为双相情感障碍的概率极低;两种疾病共存的概率也极低。
一开始被误诊为抑郁症,可能是有过躁狂症状出现,但未向医生表明,造成误诊;也可能是躁狂症状在就诊前前仍未表现出来,造成误诊。
激越型抑郁症被误诊为双相情感障碍的情况也不少见,这两项疾病其实很好区分:
前者为脾气暴躁、突发喊叫、冲动易怒、极度焦虑等表现;而后者为过度亢奋、精力旺盛、思维奔逸、言语增多等表现。
最后谈及的就是如何配合治疗了。
重点:认清现实、接受现实、坚持治疗。
无论是心理疾病还是精神疾病,治疗的过程中最不可或缺的即为坚持,积极配合治疗,尽力调整心态。
心理疾病患者更应如此,有太多人败在了不坚持服药、不配合治疗和偏执地认为心理疾病不能根治的原因上,实属令人惋惜。
在一开始,努力都是存于无形之中的,我们看不到成功的进度,更看不到行走的方向,我们可以做的唯有坚持,坚定地向前走。
当有一天我们忽然获得成功时,回首过往,才会领悟自己曾经历过多少艰辛。
我来到许久未见过的河边,踏上那座早已让我陌生的桥。
河流快干涸了。
走下桥,站在路边,人来人往的街道被铺满一地金黄。
望向远方,夕阳余晖散落在我身上。
暮色渐落,夜色渐起。
我依旧会像曾经一样遥望星空,享受温和的晚风拂过面颊,沉溺于星河。
只不过褪去了曾经的稚嫩,遗忘了曾经的执念。
待到黎明将至,再去迎接初阳升起时的第一束光。
我知道面对病魔需要很大的勇气,但我不会畏惧,因为我会勇敢去追逐内心最真挚的梦想,去寻内心最明亮的光。
人生短暂,而我将背负上对未来的期望,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全文完——
本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