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妁身为女子,又是医者,在这些皇子大臣眼中,无甚可防备之处。未待她告退,众人便又复议起方才话题。苏妁表面低眉敛目,默默收拾药具,神情淡然,实则暗自侧耳倾听,唯恐漏去只言片语。
如今国事颓败,昭华子民怨声载道,已是显而易见之事实。苏妁职属后勤,平素行走之地多为寝殿后宫,鲜少遇此等良机,自然不愿轻易放过。
她先听得孙相国慷慨陈词:“皇上,关于前日所提西南邻邦锿牢国之事,臣以为须加以重视。此国近年来与我朝通商往来日益频繁,往昔虽安分守己,然臣闻益州刺史有本上奏,此弹丸小邦竟在近日展露其勃勃野心,暗中加强军备,屡次于边陲挑衅,致使交界地百姓惶惶不安。而此地郡守无能,未能震慑。臣以为,我朝当直接遣使入锿牢,申明立场,削其锋芒,以免其日后壮大,犯我国土。”
天子回问道:“相国以为,应由谁担此重任?”
依苏妁观察,皇帝心思似不在此处,目光遥望远方,极为敷衍,然而在场众人,皆以为此言等同默认孙相国之提议。于是,除自觉此事与己无关、年岁尚浅的两位小皇子外,其他亲王、郡王的表情可谓精彩纷呈。
孙相国不顾众人神色变化,正直谏言:“益州未有封侯,但此乃国事大事,应由皇族担任,既能彰显重视,又有足够威严以震慑。”
此言一出,已有封地的王爷们瞬时放松,露出一副看戏之姿;尚未有封地者则面露不悦,互相观望,面面相觑。
苏妁大抵能猜到他们为何这般惊恐。
说起那五千里外的哀牢国,苏妁早先略有耳闻。
此国地势复杂,尽是山地高原,起伏不定,交通阻滞,且有绵延丰茂森林覆盖,多云雨雷暴天气,瘴气、疟疾等祸害甚多,稍有不慎,性命难保。
更有甚者,若要前往彼处,必经之地并非尽是官道。
故而,即便是皇亲国戚,带有随侍人员,也难逃于翻山越河之苦,避不开艰难险阻之途。过惯了锦衣玉食生活的龙子皇孙,如何能承受这般折磨?更毋庸说,此行确有诸多危险存焉。
当然,那令常人恐惧之地,也非全无妙处。
古人有言,“有毒之草,其旁必有解。”养父贺舟曾告知苏妁,锿牢国那繁茂森林中,有多少疾病之源,便有多少相应的治病良草。对于医者而言,实乃精进药学之佳地。
只是,这些对于那些王爷们,毫无意义……
“臣弟愿代皇兄前往。”
在众人半晌不语的沉默氛围中,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那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打断了皇帝的游离敷衍,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连孙相国都神色惊异,仿若无法置信。
竟然是清河王爷。
此言一出,其他几位王爷几乎是同时长吁了一口气。他们庆幸有人主动请缨,终于可逃过此劫。远在五千里外的边陲安危,与他们又有何干系?
无比震惊的还有苏妁。她的医具其实早已收拾妥当,本欲在众人陷入沉默之时趁机告退离去,然此刻,她已无法做到。她假意想起什么,又将医具置于离华昀不远的长凳上,佯装仔细检查,心中暗暗忧虑。
清河王爷为何要冒此险?既要筹谋大事,留在长安城岂非最佳选择?锿牢国一去,少则数月,多则一载两载。且他的毒尚未全解,又如何熬过这迢迢路途?
“昀儿,你旧病未愈,去那等荒败之地,叫哥哥如何放心?何况,前些时日我们刚议定,趁你尚觉安好,入朝为朕分忧。”
皇帝与华昀四目相对,关切之情溢于言表。在旁人看来,绝无半点伪装之感。此刻,他仿若不是高高在上的君主,而只是寻常人家的兄长,只是华昀一母同胞的好哥哥华晔。
若苏妁不知那残酷往事,她也定会真以为二人之间在血浓于水的亲情下,兄友弟恭。
“皇兄,边陲无小事,关乎家国安危,臣弟不愿看你为此劳心,愿在此处为你分忧,舍命亦心甘情愿。”
不知是因华昀言辞恳切刹那感动,还是欲作秀于旁人,天子竟眼圈微红,起身走至华昀面前,攀其肩,重重拥抱。
“昀儿有此心,朕甚感安慰。若你此行圆满归来,朕便将益州封予你。这些年念及你的病,也为让母后放心,常将你留在身边,实在是疏忽了你心中的鸿鹄之志。此承诺,请相国代朕牢记。”
“微臣谨记。”
这般迅速,清河王爷的锿牢国之行,便已成定局。
说到苏妁之惊,实在惊于对王爷出此策的疑惑。关于皇帝如此痛快应允,她倒毫不意外。若天子如此惧怕王爷威胁其帝位,王爷此行若真一去不返,才正合其心意。毕竟,不用亲自动手,便能得偿夙愿,岂非完美至极。那冠冕堂皇的赐封之事,更不过是场面话罢了。
然此地终不宜久留,她恐引起怀疑,须臾后,便禀明退下。
*
御花园一行,待众人散去后,王爷便往未央宫探望太后,苏妁也被遣人唤来。
“昀儿,你着实糊涂。若你志在朝堂,或只想为皇兄分忧,可选之职多不胜举,为何偏偏要去那锿牢之地?此去凶险万分,你是要让母后日日不能安寝吗?还有你的病,若中途再犯,可如何是好?苏侍医又不能随你同往。我这便同你皇兄去说,让他另择他人。”
苏妁还未从刚才的场面中缓过神来,见到王爷,正神色复杂,胸中堵着千言万语。如今太后一番撕心裂肺之言,更是令她心情难以平复。
坦言之,即便能与王爷同往,她亦不会如此冲动冒险。她有未竟之事,虽幸与王爷建立深厚信任,彼此结盟,亦盼能殊途同归,但终究皆为独立之个体,并非依附关系。
他们所背负之秘密,自是连太后亦不能告知。王爷召她来此,亦是以让苏妁顺便为他复诊把脉为由。
苏妁观太后之言辞,恐怕是对两个亲儿之事毫不知情。甚至可能单纯以为,他们关系如表面那般,相亲相爱,更勿论王爷所提之先帝驾崩之蹊跷处。
也对,那等事,即便在关系错综复杂的皇家,亦是匪夷所思,听者乍舌。加之太后一心专注打理后宫,贤良淑德,从不过问前朝之事,眼界自然受限。更何况,身为母亲,不到万不得已,谁会设想自己一手教养成人的嫡长子,会如此违逆天道呢?
但苏妁仍有疑虑。
当初太后让她为王爷诊病,千叮咛万嘱咐,此乃秘密之举,切不可泄漏。若她真一无所知,为何又如此谨慎?
自我麻痹?抑或装傻?还是仅仅觉得在大儿眼中,王爷病着比痊愈强?
苏妁心道,或者以上皆有可能,太后怕亦有身不由己之苦衷。
也罢,她所能做的,不过尽医者本分。遂先于王爷向太后道:“太后,王爷之病已无大碍。臣女会在王爷启程前,备好一切所需药草,并向王爷随行常侍一一说明煎煮之法。”
本不欲多言的华昀,见苏妁宽慰了太后,便顺势补充道:“母后您尽管放心,路途中我亦会好生将养。此事我心意已决,万望母后切莫再横生枝节。”
“也罢,哀家无能,管不了你们。你欲何时启程?”
“如今冬日虽已过,但春寒料峭,暂不便启程。我欲待天气转暖再出发,约莫在三月中旬。”
太后闻此,紧皱的眉头稍显放松,但情绪依然低落。她摆摆手让华昀和苏妁退下,便起身独自往寝殿走去,再未回头。
出了太后寝殿,华昀趁无人注意,拉着苏妁至院中一角的小杂物房中。将门关好后,他刚刚站定,便静静望着苏妁,迫不及待地说道:“几日未见,苏侍医在宫中一切可好?今日得了华晔对你御医选拔一事的允诺,你可欢喜?”
见王爷如孩童般向她邀功,苏妁这才想到,关于此事尚未及谢过王爷,便赶忙恭敬地行了个揖礼:“多谢王爷暗中助力,臣女感激不尽。”
华昀见苏妁对他如此客气,瞬间不复刚才的雀跃,眼神浮上些许落寞。但他今日极具耐心,很快又自我宽慰,忽略掉这些细微差池,抓住她的手温柔道:“我特地将启程之日定于你御医选拔考核之后,因为我想看着你成为华夏历史长河中第一位女御医。”
莫名地被王爷抓住纤手,苏妁已是心脏漏跳,王爷竟还说着如此令人暖心的话语,她顿时慌了神,忘了想说的话。
王爷见她这呆呆模样,轻轻勾唇一笑,又道:“以后私下会面,准你不必行君臣之礼,你我二人以友相称即可。今日在御花园,见你故意迟迟未离去,可是在担心于我?”
苏妁早有察觉,王爷喜好同她有肌肤之触,且对她的态度一日一变,时常越界。虽然她尚未探明自己对王爷究竟是何种心意,但她也清楚地知道,自己并不讨厌与王爷的亲近接触。
只是眼下,在这几尺见方的狭小空间里,以他们的关系手拉手,实在太过旖旎。何况,王爷还看穿了她在御花园的小心思,并如此直白相问,这更让她羞涩难耐。
她叫苦腹诽,果然,一切都逃不过王爷那双锐眼。
如今国事颓败,昭华子民怨声载道,已是显而易见之事实。苏妁职属后勤,平素行走之地多为寝殿后宫,鲜少遇此等良机,自然不愿轻易放过。
她先听得孙相国慷慨陈词:“皇上,关于前日所提西南邻邦锿牢国之事,臣以为须加以重视。此国近年来与我朝通商往来日益频繁,往昔虽安分守己,然臣闻益州刺史有本上奏,此弹丸小邦竟在近日展露其勃勃野心,暗中加强军备,屡次于边陲挑衅,致使交界地百姓惶惶不安。而此地郡守无能,未能震慑。臣以为,我朝当直接遣使入锿牢,申明立场,削其锋芒,以免其日后壮大,犯我国土。”
天子回问道:“相国以为,应由谁担此重任?”
依苏妁观察,皇帝心思似不在此处,目光遥望远方,极为敷衍,然而在场众人,皆以为此言等同默认孙相国之提议。于是,除自觉此事与己无关、年岁尚浅的两位小皇子外,其他亲王、郡王的表情可谓精彩纷呈。
孙相国不顾众人神色变化,正直谏言:“益州未有封侯,但此乃国事大事,应由皇族担任,既能彰显重视,又有足够威严以震慑。”
此言一出,已有封地的王爷们瞬时放松,露出一副看戏之姿;尚未有封地者则面露不悦,互相观望,面面相觑。
苏妁大抵能猜到他们为何这般惊恐。
说起那五千里外的哀牢国,苏妁早先略有耳闻。
此国地势复杂,尽是山地高原,起伏不定,交通阻滞,且有绵延丰茂森林覆盖,多云雨雷暴天气,瘴气、疟疾等祸害甚多,稍有不慎,性命难保。
更有甚者,若要前往彼处,必经之地并非尽是官道。
故而,即便是皇亲国戚,带有随侍人员,也难逃于翻山越河之苦,避不开艰难险阻之途。过惯了锦衣玉食生活的龙子皇孙,如何能承受这般折磨?更毋庸说,此行确有诸多危险存焉。
当然,那令常人恐惧之地,也非全无妙处。
古人有言,“有毒之草,其旁必有解。”养父贺舟曾告知苏妁,锿牢国那繁茂森林中,有多少疾病之源,便有多少相应的治病良草。对于医者而言,实乃精进药学之佳地。
只是,这些对于那些王爷们,毫无意义……
“臣弟愿代皇兄前往。”
在众人半晌不语的沉默氛围中,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那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打断了皇帝的游离敷衍,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连孙相国都神色惊异,仿若无法置信。
竟然是清河王爷。
此言一出,其他几位王爷几乎是同时长吁了一口气。他们庆幸有人主动请缨,终于可逃过此劫。远在五千里外的边陲安危,与他们又有何干系?
无比震惊的还有苏妁。她的医具其实早已收拾妥当,本欲在众人陷入沉默之时趁机告退离去,然此刻,她已无法做到。她假意想起什么,又将医具置于离华昀不远的长凳上,佯装仔细检查,心中暗暗忧虑。
清河王爷为何要冒此险?既要筹谋大事,留在长安城岂非最佳选择?锿牢国一去,少则数月,多则一载两载。且他的毒尚未全解,又如何熬过这迢迢路途?
“昀儿,你旧病未愈,去那等荒败之地,叫哥哥如何放心?何况,前些时日我们刚议定,趁你尚觉安好,入朝为朕分忧。”
皇帝与华昀四目相对,关切之情溢于言表。在旁人看来,绝无半点伪装之感。此刻,他仿若不是高高在上的君主,而只是寻常人家的兄长,只是华昀一母同胞的好哥哥华晔。
若苏妁不知那残酷往事,她也定会真以为二人之间在血浓于水的亲情下,兄友弟恭。
“皇兄,边陲无小事,关乎家国安危,臣弟不愿看你为此劳心,愿在此处为你分忧,舍命亦心甘情愿。”
不知是因华昀言辞恳切刹那感动,还是欲作秀于旁人,天子竟眼圈微红,起身走至华昀面前,攀其肩,重重拥抱。
“昀儿有此心,朕甚感安慰。若你此行圆满归来,朕便将益州封予你。这些年念及你的病,也为让母后放心,常将你留在身边,实在是疏忽了你心中的鸿鹄之志。此承诺,请相国代朕牢记。”
“微臣谨记。”
这般迅速,清河王爷的锿牢国之行,便已成定局。
说到苏妁之惊,实在惊于对王爷出此策的疑惑。关于皇帝如此痛快应允,她倒毫不意外。若天子如此惧怕王爷威胁其帝位,王爷此行若真一去不返,才正合其心意。毕竟,不用亲自动手,便能得偿夙愿,岂非完美至极。那冠冕堂皇的赐封之事,更不过是场面话罢了。
然此地终不宜久留,她恐引起怀疑,须臾后,便禀明退下。
*
御花园一行,待众人散去后,王爷便往未央宫探望太后,苏妁也被遣人唤来。
“昀儿,你着实糊涂。若你志在朝堂,或只想为皇兄分忧,可选之职多不胜举,为何偏偏要去那锿牢之地?此去凶险万分,你是要让母后日日不能安寝吗?还有你的病,若中途再犯,可如何是好?苏侍医又不能随你同往。我这便同你皇兄去说,让他另择他人。”
苏妁还未从刚才的场面中缓过神来,见到王爷,正神色复杂,胸中堵着千言万语。如今太后一番撕心裂肺之言,更是令她心情难以平复。
坦言之,即便能与王爷同往,她亦不会如此冲动冒险。她有未竟之事,虽幸与王爷建立深厚信任,彼此结盟,亦盼能殊途同归,但终究皆为独立之个体,并非依附关系。
他们所背负之秘密,自是连太后亦不能告知。王爷召她来此,亦是以让苏妁顺便为他复诊把脉为由。
苏妁观太后之言辞,恐怕是对两个亲儿之事毫不知情。甚至可能单纯以为,他们关系如表面那般,相亲相爱,更勿论王爷所提之先帝驾崩之蹊跷处。
也对,那等事,即便在关系错综复杂的皇家,亦是匪夷所思,听者乍舌。加之太后一心专注打理后宫,贤良淑德,从不过问前朝之事,眼界自然受限。更何况,身为母亲,不到万不得已,谁会设想自己一手教养成人的嫡长子,会如此违逆天道呢?
但苏妁仍有疑虑。
当初太后让她为王爷诊病,千叮咛万嘱咐,此乃秘密之举,切不可泄漏。若她真一无所知,为何又如此谨慎?
自我麻痹?抑或装傻?还是仅仅觉得在大儿眼中,王爷病着比痊愈强?
苏妁心道,或者以上皆有可能,太后怕亦有身不由己之苦衷。
也罢,她所能做的,不过尽医者本分。遂先于王爷向太后道:“太后,王爷之病已无大碍。臣女会在王爷启程前,备好一切所需药草,并向王爷随行常侍一一说明煎煮之法。”
本不欲多言的华昀,见苏妁宽慰了太后,便顺势补充道:“母后您尽管放心,路途中我亦会好生将养。此事我心意已决,万望母后切莫再横生枝节。”
“也罢,哀家无能,管不了你们。你欲何时启程?”
“如今冬日虽已过,但春寒料峭,暂不便启程。我欲待天气转暖再出发,约莫在三月中旬。”
太后闻此,紧皱的眉头稍显放松,但情绪依然低落。她摆摆手让华昀和苏妁退下,便起身独自往寝殿走去,再未回头。
出了太后寝殿,华昀趁无人注意,拉着苏妁至院中一角的小杂物房中。将门关好后,他刚刚站定,便静静望着苏妁,迫不及待地说道:“几日未见,苏侍医在宫中一切可好?今日得了华晔对你御医选拔一事的允诺,你可欢喜?”
见王爷如孩童般向她邀功,苏妁这才想到,关于此事尚未及谢过王爷,便赶忙恭敬地行了个揖礼:“多谢王爷暗中助力,臣女感激不尽。”
华昀见苏妁对他如此客气,瞬间不复刚才的雀跃,眼神浮上些许落寞。但他今日极具耐心,很快又自我宽慰,忽略掉这些细微差池,抓住她的手温柔道:“我特地将启程之日定于你御医选拔考核之后,因为我想看着你成为华夏历史长河中第一位女御医。”
莫名地被王爷抓住纤手,苏妁已是心脏漏跳,王爷竟还说着如此令人暖心的话语,她顿时慌了神,忘了想说的话。
王爷见她这呆呆模样,轻轻勾唇一笑,又道:“以后私下会面,准你不必行君臣之礼,你我二人以友相称即可。今日在御花园,见你故意迟迟未离去,可是在担心于我?”
苏妁早有察觉,王爷喜好同她有肌肤之触,且对她的态度一日一变,时常越界。虽然她尚未探明自己对王爷究竟是何种心意,但她也清楚地知道,自己并不讨厌与王爷的亲近接触。
只是眼下,在这几尺见方的狭小空间里,以他们的关系手拉手,实在太过旖旎。何况,王爷还看穿了她在御花园的小心思,并如此直白相问,这更让她羞涩难耐。
她叫苦腹诽,果然,一切都逃不过王爷那双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