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已进入七月,出去了近一年再次回到京城的王乃增,真有股物是人非之感。不但东家由韩秀峰变成了文祥,并且文祥这几天忙得都没功夫坐下来听他禀报各分号的情况。
康慈皇太后崩,据说皇上哀恸号呼,不光摘冠缨、易素服前去灵驾前奠酒,甚至命皇后以下俱成服。亲王以下、有顶带官员以上。公主福晋以下、侍卫妻以上,以及包衣佐领等男妇俱成服,各按位次,齐集举哀,哀恸深至,哭无停声!
刚因“验收漕粮”有功获赐正四品顶带的文祥,自然不能例外,昨晚进宫到现在也没回来。
“王先生,这是您要的邸报,这些是最近几天的宫门抄。”恩俊有差事在身无需进宫,但衣裳也跟着换了,他放下厚厚一叠邸报和“宫门抄”,又低声道:“你走之后‘日照阁’一直空着,没住过别人,大头正在帮您收拾。”
“谢了。”
“这有什么好谢的,”恩俊想想又无奈地说:“王先生,您回来的真不巧,不但文老爷不在,甚至都不能摆酒给您接风洗尘。”
太后驾崩,各大小衙门的文武官员只能哭不能笑,更不能饮酒。
“厚谊堂”虽算不上经制内的衙门,但派驻在堂内的侍卫有好几个,知人知面不知心,所以恩俊是真不敢在这个时候饮酒作乐。
王乃增本就不在乎有没有酒喝,一边翻阅着邸报,一边低声问:“恩俊,曹大人每天都来吗?”
“曹大人有两三个月没来了。”
“他不来,这夷情怎么跟恭亲王和彭大人他们禀报?”
“冯小鞭每天接送上去宫里当值,要是有夷情,文老爷就会让冯小鞭捎去。”
王乃增意识到曹毓英一定是没能做上“厚谊堂”大掌柜不太高兴,想想又问道:“文老爷经常递牌子乞求觐见吗?”
恩俊虽然也习惯了文祥那个上司,但内心深处依然觉得王乃增才是自己人,干脆关上门道:“也算不上经常,一个月递两三次牌子吧。”
王乃增心想一个月觐见两三次不少了,没入值军机处的六部尚书一个月也不一定能见着一次皇上。再想到文祥升官的速度,王乃增追问道:“信诚,你经常去宫里点卯,你哥又在皇上身边当差,有没有听到一些关于文老爷的传言?”
“王先生,您是问宫里还是问外面?”
“宫里宫外的我都想知道。”
“宫里倒没什么传言,在宫里当值的那些侍卫和奏事处的那些太监,见文祥经常觐见,都觉得文老爷圣眷恩隆。外头的传言不少,说什么的都有,说得有鼻子有眼。”
“都是怎么说的?”
“说……说皇上之所以如此器重文老爷,是担心肃顺怎么怎么的,虽纯属无稽之谈,可居然有不少人信。尤其那些对肃顺敢怒不敢言的满人,一有机会就来找文老爷,搞得文老爷都不敢住这儿了。”
“闹这么大动静!”王乃增大吃一惊。
“王先生,文老爷也晓得堂里的事不能张扬,可皇上刚赏了知府衔又赏道员衔,一年几升,想韬光养晦也不成。”恩俊长叹口气,又苦笑道:“文老爷虽未想过攀肃顺大人的高枝儿,一样没想过与肃顺大人为敌,可禁不住外面的那些人嚼舌头,所以有好几次遇上了,文老爷上前拜见,肃顺大人都没给文老爷好脸色。”
“你呢,你有没有遇上过肃顺?”
“遇到过一次,一样没给我好脸色。”恩俊想想又忍不住说:“不过我觉得这事没这么简单。”
“此话怎讲?”王乃增低声问。
“肃顺大人喜欢结交像您这样的汉人,据说府内延聘了十几个幕友,曹大人也三天两头往肃顺大人家跑。庆贤说肃顺大人之所以如此不待见文老爷,很可能是曹大人在暗地里使的坏。”
“有这个可能。”
“不过我觉得也没什么好担心的,一是咱们全是在给皇上办差,办得又是打探夷情的差事,从未跟谁争权夺利。二来就算肃顺大人不高兴,他现在也顾不上咱们。”
“顾不上,什么意思?”王乃增下意识问。
恩俊起身走过去拉开门朝外面瞧了瞧,确认堂内的人全在各房忙,这才关上门回到书桌前,凑王乃增耳边紧张地道:“王先生,听我哥说出大事了,恭亲王现而今这个领班军机估计做不了几天!”
王乃增大吃一惊,急忙翻开昨天的“宫门抄”。
昨天皇上竟因为康慈皇太后驾崩降了两道谕旨,第一道是:著派恭亲王奕、怡亲王载垣、大学士裕诚、尚书麟魁,全力敬谨办理,一切应行事宜,并著详稽旧典,悉心核议,随时具奏。
这道上谕完全是按丧仪旧制而发,没有任何挑剔之处。
但是紧随其后所颁的“大行皇太后遗诏”却别有用意,该遗诏以皇太后的口吻称死后一切丧葬等事,均按旧典惯例办理,“皇帝持服二十七日而除”,“饰终仪物,有可稍从俭约者,务惜物力”。
换言之,这是打算降减康慈太后丧仪的规格!
恩俊见王乃增若有所思,禁不住翻出一份邸报:“王先生,我说得是这个。”
这是一份两个月前册封康慈皇贵太妃为康慈皇太后的圣旨,王乃增没看出旨意中有什么不对,抬头问:“这道谕旨没毛病啊!”
“谕旨是军机处草拟的,自然不会有毛病,而是这件事没那么简单。”恩俊紧盯着王乃增,低声道:“听宫里的太监说,康慈皇贵太妃的病重时皇上曾去探视,正好遇着刚探视完皇太妃出来的恭王。皇上问太妃的病况如何,恭王跪地哭泣说太妃不行了,因为没个封号,所以不能瞑目。
皇上不置可否地嗯了两声,也不晓得恭王是不是误会了皇上的意思,还是情急之下昏了头,也可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反正一回到军机处就传旨,称皇上已恩准晋太妃为皇太后,并命礼部准备册封大典!”
王乃增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紧锁着眉头喃喃地说:“康慈皇贵太妃是恭王的生母,想给他额娘求个皇太后的封号也在情理之中,可这这么大事得皇上明确恩准,他这么做岂不成矫诏了吗?”
“他是领班军机大臣,他说皇上恩准了,彭大人和穆荫、杜翰自然信以为真。”() ()
“他这是授人以柄,正如你所说,肃顺现在还真顾不上文老爷。”
“怕就怕肃顺借这个机会扳倒恭王,就来对付咱们!”
“别杞人忧天了,文老爷的官升得是有些快,但还没到被肃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程度。”王乃增想了想,又端起茶杯慢条斯理地说:“只要咱们踏踏实实办差,打探好夷情,就算肃顺想动咱们,皇上也不会让的。”
“这倒是。”
……
王乃增回来了,不但恩俊和大头仿佛有了主心骨,连庆贤心里都踏实了许多。
等文祥从宫里赶到“厚谊堂”,王乃增已看完了这几个月的邸报,正坐在“听雨轩”跟大头说上海的事。
“文老爷,您坐,卑职去沏茶。”大头急忙站起身。
“这儿别管了,我跟王先生好好聊聊。”
“行,卑职先告退。”
等大头走出“听雨轩”反带上房门,文祥才拱手道:“云清兄,让你受累了!”
“东翁这是说哪里话,乃增不但不累,而且真是大开了眼界。”
“我又何尝不是,虽然很多事没亲眼所见……”终于遇着个能畅谈的同道中人,文祥感慨万千,这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从英吉利聊到法兰西,再聊到美利坚和俄罗斯。从西夷的风土人情聊到西夷的天文地理和格物之学,聊到最后两个人忧心忡忡得连吃饭的胃口都没了。
“东翁,您可不能跟叶大人那样报喜不报忧,乃增以为修约之事英法美等夷绝不会善罢甘休,快则一年,慢则两年,定会起衅生事。”
“西夷会开打?”
“香港的那些洋商蠢蠢欲动,而叶大人不但一无所知且没任何准备,乃增以为叶大人要是再自以为是,洋人一定会开打,唯一不确定的是大打还是小打。”
文祥很清楚总是糊弄不是办法,更清楚叶名琛除了糊弄一天算一天之外没别的选择,不只是因为洋人提出的那些条件朝廷是绝不会答应的,并且连不许洋人进入广州城这件事,都是先帝和皇上授意的。
叶名琛要是敢让洋人进广州城,或答应洋人别的什么条件,那他这个五口通商大臣兼两广总督就做到头了。至于备战那更无从谈起,一是两广本就不太平,不但有长毛余孽,而且有土客之争,二来就算有条件备战他也不敢擅自跟洋人开战,万一这仗打输了到时候一定会因“轻起战端”被究办。
想到这些,文祥无奈地说:“我也只能据实陈奏,除此之外做不了什么。”
看着文祥有心无力的样子,王乃增禁不住苦笑道:“韩老爷这是把您架火上烤啊!”
“云清兄,你能这么说,我可不敢这么想。要是没有志行,就没我文祥的今日!不过你说得也对,他把这天大的烫手山芋交给你我,而他自个儿却躲在川黔交界的一个叫羊角四合头的地方享清闲,这日子过得不晓得有多滋润。”
提起韩四,王乃增忍俊不禁地说:“论做官,东翁您真得跟他学学。”
“云清兄何出此言?”
“我下午翻遍了这半年的邸报,关于他的只有一道谕旨,向荣和僧王也罢,胡林翼和曾国藩也罢,甚至连叶名琛都三天两头上奏折向皇上报捷,唯独他那边没捷报。”
“他本来就是办理防堵的,据说后来又受新任四川总督黄宗汉所托,帮着办理四川协济贵州粮饷的转运,只要防堵住黔匪,只要确保协济贵州的粮饷交给贵州官员手中就是功,无需跟向荣、僧王他们那样三天两头报捷。”
“所以说无过便是功!”
王乃增笑了笑,随即话锋一转:“东翁,志行不是有个义妹吗,现而今正在上海,不但没跟我一道回来,还跑美利坚基督教公理会传教土裨治文夫妇刚筹办的裨文女塾学洋人的语言文字。我劝她回来时,她居然亮出志行给她的令牌,说什么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竟打算帮着打探夷情。”
“竟有这事!”
“志行曾署理过松江府海防同知,曾做过几个月江海关监督,在上海的官声不是一两点好,人走了茶并没有凉。个个晓得她是志行的义妹,薛焕、孙丰、周兴远等官员都把她当自个儿人,吴健彰更是把她当姑奶奶伺候,所以在那边是要什么有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连洋人都觉得她是个奇女子,都对她另眼相待,您说我能有什么办法?”
文祥头大了,急忙道:“云清兄,志行只是把‘厚谊堂’托付给了我,并没有把他义妹托付给我,而是托付给你的。我看这事,你还自个儿写信跟志行说吧。”
“东翁,这信您让我怎么写?”
“那是你的事儿。”文祥不想招惹麻烦,也话锋一转:“提起你的事,我想问问你参不参加明年的会试。要是打算应试,堂内的事就不用管了,赶紧温习功课。”
“不考了,且不说不一定能中式,就算能中式又能怎样?”
文祥岂能不知道他所说的“又能怎样”是指文章做得再好也抵御不住洋人,凝重地劝道:“不考太可惜,不然那十年寒窗苦岂不是不受了,云清,以我之见不可意气用事,你还是再想想吧。”
“东翁,我早想好了,真不想再考了。”
“决心已定?”
“嗯。”
“那我找个机会帮你跟皇上求个差事。”
“东翁……”
“先听我说完,”文祥放下茶杯,紧盯着他一脸诚恳地说:“我并非舍不得那一年两千两银子,而是皇上很可能会让我兼别的差事,堂内的事又不能因此耽误,不能没个人帮我主持堂务。”。
想到幕友办差终究名不正言不顺,而眼前这位也不可能总跟现在这样做经制外的“厚谊堂”大掌柜,升转得有个升转之阶,不然一样会名不正言不顺,王乃增拱手道:“求个差事也行,不过这缺不能太显眼。”
文祥笑道:“我早帮你想好了,看能否帮你谋个内务府的缺,实在谋不上就谋个官学的学缺。”
</br>
</br>
康慈皇太后崩,据说皇上哀恸号呼,不光摘冠缨、易素服前去灵驾前奠酒,甚至命皇后以下俱成服。亲王以下、有顶带官员以上。公主福晋以下、侍卫妻以上,以及包衣佐领等男妇俱成服,各按位次,齐集举哀,哀恸深至,哭无停声!
刚因“验收漕粮”有功获赐正四品顶带的文祥,自然不能例外,昨晚进宫到现在也没回来。
“王先生,这是您要的邸报,这些是最近几天的宫门抄。”恩俊有差事在身无需进宫,但衣裳也跟着换了,他放下厚厚一叠邸报和“宫门抄”,又低声道:“你走之后‘日照阁’一直空着,没住过别人,大头正在帮您收拾。”
“谢了。”
“这有什么好谢的,”恩俊想想又无奈地说:“王先生,您回来的真不巧,不但文老爷不在,甚至都不能摆酒给您接风洗尘。”
太后驾崩,各大小衙门的文武官员只能哭不能笑,更不能饮酒。
“厚谊堂”虽算不上经制内的衙门,但派驻在堂内的侍卫有好几个,知人知面不知心,所以恩俊是真不敢在这个时候饮酒作乐。
王乃增本就不在乎有没有酒喝,一边翻阅着邸报,一边低声问:“恩俊,曹大人每天都来吗?”
“曹大人有两三个月没来了。”
“他不来,这夷情怎么跟恭亲王和彭大人他们禀报?”
“冯小鞭每天接送上去宫里当值,要是有夷情,文老爷就会让冯小鞭捎去。”
王乃增意识到曹毓英一定是没能做上“厚谊堂”大掌柜不太高兴,想想又问道:“文老爷经常递牌子乞求觐见吗?”
恩俊虽然也习惯了文祥那个上司,但内心深处依然觉得王乃增才是自己人,干脆关上门道:“也算不上经常,一个月递两三次牌子吧。”
王乃增心想一个月觐见两三次不少了,没入值军机处的六部尚书一个月也不一定能见着一次皇上。再想到文祥升官的速度,王乃增追问道:“信诚,你经常去宫里点卯,你哥又在皇上身边当差,有没有听到一些关于文老爷的传言?”
“王先生,您是问宫里还是问外面?”
“宫里宫外的我都想知道。”
“宫里倒没什么传言,在宫里当值的那些侍卫和奏事处的那些太监,见文祥经常觐见,都觉得文老爷圣眷恩隆。外头的传言不少,说什么的都有,说得有鼻子有眼。”
“都是怎么说的?”
“说……说皇上之所以如此器重文老爷,是担心肃顺怎么怎么的,虽纯属无稽之谈,可居然有不少人信。尤其那些对肃顺敢怒不敢言的满人,一有机会就来找文老爷,搞得文老爷都不敢住这儿了。”
“闹这么大动静!”王乃增大吃一惊。
“王先生,文老爷也晓得堂里的事不能张扬,可皇上刚赏了知府衔又赏道员衔,一年几升,想韬光养晦也不成。”恩俊长叹口气,又苦笑道:“文老爷虽未想过攀肃顺大人的高枝儿,一样没想过与肃顺大人为敌,可禁不住外面的那些人嚼舌头,所以有好几次遇上了,文老爷上前拜见,肃顺大人都没给文老爷好脸色。”
“你呢,你有没有遇上过肃顺?”
“遇到过一次,一样没给我好脸色。”恩俊想想又忍不住说:“不过我觉得这事没这么简单。”
“此话怎讲?”王乃增低声问。
“肃顺大人喜欢结交像您这样的汉人,据说府内延聘了十几个幕友,曹大人也三天两头往肃顺大人家跑。庆贤说肃顺大人之所以如此不待见文老爷,很可能是曹大人在暗地里使的坏。”
“有这个可能。”
“不过我觉得也没什么好担心的,一是咱们全是在给皇上办差,办得又是打探夷情的差事,从未跟谁争权夺利。二来就算肃顺大人不高兴,他现在也顾不上咱们。”
“顾不上,什么意思?”王乃增下意识问。
恩俊起身走过去拉开门朝外面瞧了瞧,确认堂内的人全在各房忙,这才关上门回到书桌前,凑王乃增耳边紧张地道:“王先生,听我哥说出大事了,恭亲王现而今这个领班军机估计做不了几天!”
王乃增大吃一惊,急忙翻开昨天的“宫门抄”。
昨天皇上竟因为康慈皇太后驾崩降了两道谕旨,第一道是:著派恭亲王奕、怡亲王载垣、大学士裕诚、尚书麟魁,全力敬谨办理,一切应行事宜,并著详稽旧典,悉心核议,随时具奏。
这道上谕完全是按丧仪旧制而发,没有任何挑剔之处。
但是紧随其后所颁的“大行皇太后遗诏”却别有用意,该遗诏以皇太后的口吻称死后一切丧葬等事,均按旧典惯例办理,“皇帝持服二十七日而除”,“饰终仪物,有可稍从俭约者,务惜物力”。
换言之,这是打算降减康慈太后丧仪的规格!
恩俊见王乃增若有所思,禁不住翻出一份邸报:“王先生,我说得是这个。”
这是一份两个月前册封康慈皇贵太妃为康慈皇太后的圣旨,王乃增没看出旨意中有什么不对,抬头问:“这道谕旨没毛病啊!”
“谕旨是军机处草拟的,自然不会有毛病,而是这件事没那么简单。”恩俊紧盯着王乃增,低声道:“听宫里的太监说,康慈皇贵太妃的病重时皇上曾去探视,正好遇着刚探视完皇太妃出来的恭王。皇上问太妃的病况如何,恭王跪地哭泣说太妃不行了,因为没个封号,所以不能瞑目。
皇上不置可否地嗯了两声,也不晓得恭王是不是误会了皇上的意思,还是情急之下昏了头,也可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反正一回到军机处就传旨,称皇上已恩准晋太妃为皇太后,并命礼部准备册封大典!”
王乃增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紧锁着眉头喃喃地说:“康慈皇贵太妃是恭王的生母,想给他额娘求个皇太后的封号也在情理之中,可这这么大事得皇上明确恩准,他这么做岂不成矫诏了吗?”
“他是领班军机大臣,他说皇上恩准了,彭大人和穆荫、杜翰自然信以为真。”() ()
“他这是授人以柄,正如你所说,肃顺现在还真顾不上文老爷。”
“怕就怕肃顺借这个机会扳倒恭王,就来对付咱们!”
“别杞人忧天了,文老爷的官升得是有些快,但还没到被肃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程度。”王乃增想了想,又端起茶杯慢条斯理地说:“只要咱们踏踏实实办差,打探好夷情,就算肃顺想动咱们,皇上也不会让的。”
“这倒是。”
……
王乃增回来了,不但恩俊和大头仿佛有了主心骨,连庆贤心里都踏实了许多。
等文祥从宫里赶到“厚谊堂”,王乃增已看完了这几个月的邸报,正坐在“听雨轩”跟大头说上海的事。
“文老爷,您坐,卑职去沏茶。”大头急忙站起身。
“这儿别管了,我跟王先生好好聊聊。”
“行,卑职先告退。”
等大头走出“听雨轩”反带上房门,文祥才拱手道:“云清兄,让你受累了!”
“东翁这是说哪里话,乃增不但不累,而且真是大开了眼界。”
“我又何尝不是,虽然很多事没亲眼所见……”终于遇着个能畅谈的同道中人,文祥感慨万千,这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从英吉利聊到法兰西,再聊到美利坚和俄罗斯。从西夷的风土人情聊到西夷的天文地理和格物之学,聊到最后两个人忧心忡忡得连吃饭的胃口都没了。
“东翁,您可不能跟叶大人那样报喜不报忧,乃增以为修约之事英法美等夷绝不会善罢甘休,快则一年,慢则两年,定会起衅生事。”
“西夷会开打?”
“香港的那些洋商蠢蠢欲动,而叶大人不但一无所知且没任何准备,乃增以为叶大人要是再自以为是,洋人一定会开打,唯一不确定的是大打还是小打。”
文祥很清楚总是糊弄不是办法,更清楚叶名琛除了糊弄一天算一天之外没别的选择,不只是因为洋人提出的那些条件朝廷是绝不会答应的,并且连不许洋人进入广州城这件事,都是先帝和皇上授意的。
叶名琛要是敢让洋人进广州城,或答应洋人别的什么条件,那他这个五口通商大臣兼两广总督就做到头了。至于备战那更无从谈起,一是两广本就不太平,不但有长毛余孽,而且有土客之争,二来就算有条件备战他也不敢擅自跟洋人开战,万一这仗打输了到时候一定会因“轻起战端”被究办。
想到这些,文祥无奈地说:“我也只能据实陈奏,除此之外做不了什么。”
看着文祥有心无力的样子,王乃增禁不住苦笑道:“韩老爷这是把您架火上烤啊!”
“云清兄,你能这么说,我可不敢这么想。要是没有志行,就没我文祥的今日!不过你说得也对,他把这天大的烫手山芋交给你我,而他自个儿却躲在川黔交界的一个叫羊角四合头的地方享清闲,这日子过得不晓得有多滋润。”
提起韩四,王乃增忍俊不禁地说:“论做官,东翁您真得跟他学学。”
“云清兄何出此言?”
“我下午翻遍了这半年的邸报,关于他的只有一道谕旨,向荣和僧王也罢,胡林翼和曾国藩也罢,甚至连叶名琛都三天两头上奏折向皇上报捷,唯独他那边没捷报。”
“他本来就是办理防堵的,据说后来又受新任四川总督黄宗汉所托,帮着办理四川协济贵州粮饷的转运,只要防堵住黔匪,只要确保协济贵州的粮饷交给贵州官员手中就是功,无需跟向荣、僧王他们那样三天两头报捷。”
“所以说无过便是功!”
王乃增笑了笑,随即话锋一转:“东翁,志行不是有个义妹吗,现而今正在上海,不但没跟我一道回来,还跑美利坚基督教公理会传教土裨治文夫妇刚筹办的裨文女塾学洋人的语言文字。我劝她回来时,她居然亮出志行给她的令牌,说什么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竟打算帮着打探夷情。”
“竟有这事!”
“志行曾署理过松江府海防同知,曾做过几个月江海关监督,在上海的官声不是一两点好,人走了茶并没有凉。个个晓得她是志行的义妹,薛焕、孙丰、周兴远等官员都把她当自个儿人,吴健彰更是把她当姑奶奶伺候,所以在那边是要什么有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连洋人都觉得她是个奇女子,都对她另眼相待,您说我能有什么办法?”
文祥头大了,急忙道:“云清兄,志行只是把‘厚谊堂’托付给了我,并没有把他义妹托付给我,而是托付给你的。我看这事,你还自个儿写信跟志行说吧。”
“东翁,这信您让我怎么写?”
“那是你的事儿。”文祥不想招惹麻烦,也话锋一转:“提起你的事,我想问问你参不参加明年的会试。要是打算应试,堂内的事就不用管了,赶紧温习功课。”
“不考了,且不说不一定能中式,就算能中式又能怎样?”
文祥岂能不知道他所说的“又能怎样”是指文章做得再好也抵御不住洋人,凝重地劝道:“不考太可惜,不然那十年寒窗苦岂不是不受了,云清,以我之见不可意气用事,你还是再想想吧。”
“东翁,我早想好了,真不想再考了。”
“决心已定?”
“嗯。”
“那我找个机会帮你跟皇上求个差事。”
“东翁……”
“先听我说完,”文祥放下茶杯,紧盯着他一脸诚恳地说:“我并非舍不得那一年两千两银子,而是皇上很可能会让我兼别的差事,堂内的事又不能因此耽误,不能没个人帮我主持堂务。”。
想到幕友办差终究名不正言不顺,而眼前这位也不可能总跟现在这样做经制外的“厚谊堂”大掌柜,升转得有个升转之阶,不然一样会名不正言不顺,王乃增拱手道:“求个差事也行,不过这缺不能太显眼。”
文祥笑道:“我早帮你想好了,看能否帮你谋个内务府的缺,实在谋不上就谋个官学的学缺。”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