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李东阳
“李兄!”
唐伯虎与徐经从客厅中冲出来,见到李深高兴的大叫一声。
“唐兄你的腿怎么了?”
李深当然高兴,但他却最先注意到唐伯虎走路一瘸一拐的,这让他也立刻脸色一变道。
“没什么事,就是在海外受了点伤,骨头长歪了。”
唐伯虎毫不在意的一摆手道,这次出海不但收获了红薯,同时也让他见识到更广阔的天地,性格也变得豁达起来。
“走,咱们进客厅聊!”
李深看唐伯虎的腿脚不方便,于是立刻请他和徐经回客厅,然后三人分宾主落座。
“唐兄,你的书信我之前就接到了,得知你们把红薯带回来了,我是高兴了一整晚都没睡,现在看到你受伤,过程肯定十分凶险吧?”
李深说到最后时,也露出关切的表情。
“海外本就是法外之地,凶险的确不少,这次出海多亏了徐兄筹备,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准备,但就算是这样,还是遇到不少的危险……”
唐伯虎没有废话,直接将他们出海的经过详细的讲了一遍,徐经也时不时做一下补充。
海上的风险李深已经预料到了,狂风、暴雨、海盗等等,也多亏了徐经准备充分,一路有惊无险的抵达了满剌加。
只是李深没想到,真正的危险竟然在唐伯虎他们抵达满剌加之后。
唐伯虎和徐经对李深也没什么好隐瞒的,将他们被那个米拉尔欺骗,然后愤而杀人抢夺红薯的事详细的讲了一遍。
“唐兄的脚就是在那时受的伤,后来我们仓皇逃离满剌加,船上的条件太差,唐兄的脚一直没得到妥善的处理,所以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
徐经最后叹了口气补充道。
“相比于红薯,区区一点伤根本不算什么。”
唐伯虎再次笑道。
“对了,红薯呢,你们带来了吗?”
李深忽然问道,刚才只顾着问唐伯虎的脚了。
“带来了,就在外面的车上!”
徐经说着吩咐一声,外面的下人立刻抬着一个木桶走了进来,里面栽种着一颗长长藤蔓的红薯。
“没错!就是它!就是它!”
李深快步上前,围着红薯看了两圈,兴奋的直拍巴掌,有了红薯,大明的粮食产量大增,就算是再遇到天灾人祸,也不至于像去年那样,出现那么多的流民。
“李兄,我们刚回来,就听说你已经是礼部主事了,刚好现在红薯有了,不如就由你带进宫献给陛下如何?”
徐经这时忽然提议道。
红薯虽然带到了京城,但要怎么献给朝廷,也是一个问题,他们总不能随便找个衙门一送吧?
所以在进京的路上,徐经甚至还想请李深帮忙,让伦文叙代他们向陛下推荐红薯,却没想到进宫后听说李深也做官了,如此一来倒是不用劳烦伦文叙了。
“不,红薯是徐兄和唐兄拼死拼活才带回来的,最好还是由你们亲自送进宫,这样效果才更好,另外我的官职太低,平时又没办法参与政务,所以最好还是让一位朝廷重臣来举荐你们!”
李深却摇头道。
他虽然能经常见到朱祐樘,但却人微言轻,很难引起别人的重视。
“朝中重臣?可是我们根本不认识什么重臣啊,又怎么能让对方帮我们推荐?”
唐伯虎皱起眉头问道。
“我祖父倒是与李公有旧,但我祖父去世多年,这份人情早就淡了,就算我登门拜访,也摸不准对方的态度。”
徐经犹豫了一下这才开口道。
当初他祖父在京城为官时,与李东阳倒是有几分交情,可惜他祖父去世的太早,当时徐经还小,多年没与李东阳走动过,所以他想求人帮忙也有点张不开嘴。
“徐兄不必担心,我倒是认识李公,可以帮你们引见,而且他就算不看在往日的情面上,也要看在红薯的面子上,毕竟这可是利国利民之物,他肯定会愿意带你们去见陛下的!”
李深这时却信心十足的道。
这几天内阁没少因为两地天灾的事头疼,这时把红薯献上去,简直就是雪中送碳,自己要是李东阳,高低都得给唐徐二人磕一個。
“那太好了,李兄你能帮我引见最好!”
徐经闻言也大喜道,如果能请李东阳为他们举荐的话,肯定能引起朝廷的重视。
“这件事宜早不宜迟,不如现在我们就去李公的府上如何?”
李深说着直接站起来道,现在已经是下午了,等他们抵达李东阳的府邸,对方应该已经下值了,可以说时间刚刚好。() ()
“现在?”
徐经一愣,然后有些犹豫的道:“是不是太仓促了,要不要我准备些礼物再去拜访?”
“不用,什么礼物能比得上这些红薯?”
李深说着伸手一指木桶里的红薯。
徐经和唐伯虎闻言也都觉得有道理,于是双双点头,三人再次把红薯抬到车上,然后一同赶往李东阳的府邸。
李东阳从文渊阁下值回家,一路上都是愁眉不展。
最近因为河南的旱灾,以及辽东的雪灾,内阁也是吵个不停,主要就是抽调钱粮的问题,大明家大业大,每年收到的税收虽然不少,但花钱的地方更多,用于救灾的粮食本就不宽裕。
再加上去年的流民只是暂时安置,就已经花了不少的钱,今年送流民归乡的钱还不知道从哪出,结果又遇到两大天灾,这下朝廷更加的捉襟见肘了。
“李公留步!”
没想到就在李东阳刚走到皇城门口,却忽然被人叫住道。
李东阳扭头一看,却只见兵部尚书马文升快步走了过来。
“马大人有什么事情?”
李东阳勉强挤出一个笑容对马文升问道。
“李公,在下听说朝廷要削减西北和辽东的军饷,这可不行,西北与辽东是朝廷的军事重地,若是军饷不足,将士们吃什么,总不能指望他们饿着肚子上阵杀敌吧?”
马文升就像吃了枪药似的,说话时也吹胡子瞪眼,显得十分生气。
“马大人伱这都是听谁说的?”
李东阳却是苦笑一声问道。
“李公您别管我是听谁说的,反正我们的军饷绝不能削减,否则下面的将士闹将起来,后果我可担不起!”
马文升气呼呼的回道。
“放心吧,我们内阁也不糊涂,西北与辽东的重要性,我们比任何人都清楚,哪怕再怎么缺钱,也不会少了你们的军饷的!”
李东阳出言安抚道。
其实内阁这几天为了抽调钱粮,的确有人提议,可以把西北与辽东的军饷暂时抽调一些,先把灾民安置之后再做打算。
不过这个提议的争议太大,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所以只是被列为备选之一,却没想到马文升竟然得到消息,而且还亲自找来了。
“希望李公你说的是真的!”
马文升依然气呼呼的道,说完扭头来到城门口,站在那里也不走。
“马大人您还要等人?”
李东阳看对方站在城门一动不动,于是好奇的问道。
“我等刘公和谢公,今天必须让内阁都知道,我们兵部的态度!”
马文升硬梆梆的回道。
他来皇城门口就是为了堵人,本想第一个堵首辅刘健,却没想到堵住了李东阳。
李东阳闻言也不禁哑然失笑,随后摇了摇头,这才就转身离开了。
回去的马车上,李东阳再次陷入到沉思之中。
为了抽调救灾的钱粮,不光内阁头疼,陛下那边更头疼,为此几次召集内阁商议,想出了各种办法,抽调军饷只是其中之一。
不过说实话,李东阳也不赞成抽调军饷,去年三边总制王越刚去世,西北的军心不稳,为此还让带伤的英国公张懋亲自去了西北,为的就是安抚人心。
如果在这个时候抽调军饷,只会让西北的军心更加不稳,至于辽东那边,本来就是苦寒之地,各卫兵马的日子都不怎么好过,再抽调军饷的话,你让人家怎么活?
可如果不抽调军饷,朝廷也实在挤不出救灾的钱粮,其中河南那边还好,虽然两月未下雨,但旱灾还未形成,如果老天开眼,降下一场大雨的话,这场旱灾倒是可以化解。
可是辽东那边的雪灾已经等不及了,大雪压塌了房屋无数,受灾的百姓数以万计,辽东都司那边几次上书报急,如果再不赈灾的话,说不定灾民就要发生暴乱了。
面对这种情况,李东阳建议将京城的存粮抽调出来,暂时送到辽东救急,不过这件事的阻力很大,毕竟京城这么多人,若是没有存粮,万一有点风吹草动,到时京城就要大乱了。
“开年就不顺,今年还不知道会有什么灾荒啊!”
李东阳越想越头疼,最后也不禁手抚额头自语道。
马车一路飞奔,很快来到李东阳的府邸门前,车夫将凳子放在马车前,扶着李东阳下了马车。
府中的管事这时也殷勤的跑上前禀报道:“老爷,礼部主事李深,带着两个年轻人前来拜访,说是有什么重要的事要见您。”
唐伯虎与徐经从客厅中冲出来,见到李深高兴的大叫一声。
“唐兄你的腿怎么了?”
李深当然高兴,但他却最先注意到唐伯虎走路一瘸一拐的,这让他也立刻脸色一变道。
“没什么事,就是在海外受了点伤,骨头长歪了。”
唐伯虎毫不在意的一摆手道,这次出海不但收获了红薯,同时也让他见识到更广阔的天地,性格也变得豁达起来。
“走,咱们进客厅聊!”
李深看唐伯虎的腿脚不方便,于是立刻请他和徐经回客厅,然后三人分宾主落座。
“唐兄,你的书信我之前就接到了,得知你们把红薯带回来了,我是高兴了一整晚都没睡,现在看到你受伤,过程肯定十分凶险吧?”
李深说到最后时,也露出关切的表情。
“海外本就是法外之地,凶险的确不少,这次出海多亏了徐兄筹备,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准备,但就算是这样,还是遇到不少的危险……”
唐伯虎没有废话,直接将他们出海的经过详细的讲了一遍,徐经也时不时做一下补充。
海上的风险李深已经预料到了,狂风、暴雨、海盗等等,也多亏了徐经准备充分,一路有惊无险的抵达了满剌加。
只是李深没想到,真正的危险竟然在唐伯虎他们抵达满剌加之后。
唐伯虎和徐经对李深也没什么好隐瞒的,将他们被那个米拉尔欺骗,然后愤而杀人抢夺红薯的事详细的讲了一遍。
“唐兄的脚就是在那时受的伤,后来我们仓皇逃离满剌加,船上的条件太差,唐兄的脚一直没得到妥善的处理,所以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
徐经最后叹了口气补充道。
“相比于红薯,区区一点伤根本不算什么。”
唐伯虎再次笑道。
“对了,红薯呢,你们带来了吗?”
李深忽然问道,刚才只顾着问唐伯虎的脚了。
“带来了,就在外面的车上!”
徐经说着吩咐一声,外面的下人立刻抬着一个木桶走了进来,里面栽种着一颗长长藤蔓的红薯。
“没错!就是它!就是它!”
李深快步上前,围着红薯看了两圈,兴奋的直拍巴掌,有了红薯,大明的粮食产量大增,就算是再遇到天灾人祸,也不至于像去年那样,出现那么多的流民。
“李兄,我们刚回来,就听说你已经是礼部主事了,刚好现在红薯有了,不如就由你带进宫献给陛下如何?”
徐经这时忽然提议道。
红薯虽然带到了京城,但要怎么献给朝廷,也是一个问题,他们总不能随便找个衙门一送吧?
所以在进京的路上,徐经甚至还想请李深帮忙,让伦文叙代他们向陛下推荐红薯,却没想到进宫后听说李深也做官了,如此一来倒是不用劳烦伦文叙了。
“不,红薯是徐兄和唐兄拼死拼活才带回来的,最好还是由你们亲自送进宫,这样效果才更好,另外我的官职太低,平时又没办法参与政务,所以最好还是让一位朝廷重臣来举荐你们!”
李深却摇头道。
他虽然能经常见到朱祐樘,但却人微言轻,很难引起别人的重视。
“朝中重臣?可是我们根本不认识什么重臣啊,又怎么能让对方帮我们推荐?”
唐伯虎皱起眉头问道。
“我祖父倒是与李公有旧,但我祖父去世多年,这份人情早就淡了,就算我登门拜访,也摸不准对方的态度。”
徐经犹豫了一下这才开口道。
当初他祖父在京城为官时,与李东阳倒是有几分交情,可惜他祖父去世的太早,当时徐经还小,多年没与李东阳走动过,所以他想求人帮忙也有点张不开嘴。
“徐兄不必担心,我倒是认识李公,可以帮你们引见,而且他就算不看在往日的情面上,也要看在红薯的面子上,毕竟这可是利国利民之物,他肯定会愿意带你们去见陛下的!”
李深这时却信心十足的道。
这几天内阁没少因为两地天灾的事头疼,这时把红薯献上去,简直就是雪中送碳,自己要是李东阳,高低都得给唐徐二人磕一個。
“那太好了,李兄你能帮我引见最好!”
徐经闻言也大喜道,如果能请李东阳为他们举荐的话,肯定能引起朝廷的重视。
“这件事宜早不宜迟,不如现在我们就去李公的府上如何?”
李深说着直接站起来道,现在已经是下午了,等他们抵达李东阳的府邸,对方应该已经下值了,可以说时间刚刚好。() ()
“现在?”
徐经一愣,然后有些犹豫的道:“是不是太仓促了,要不要我准备些礼物再去拜访?”
“不用,什么礼物能比得上这些红薯?”
李深说着伸手一指木桶里的红薯。
徐经和唐伯虎闻言也都觉得有道理,于是双双点头,三人再次把红薯抬到车上,然后一同赶往李东阳的府邸。
李东阳从文渊阁下值回家,一路上都是愁眉不展。
最近因为河南的旱灾,以及辽东的雪灾,内阁也是吵个不停,主要就是抽调钱粮的问题,大明家大业大,每年收到的税收虽然不少,但花钱的地方更多,用于救灾的粮食本就不宽裕。
再加上去年的流民只是暂时安置,就已经花了不少的钱,今年送流民归乡的钱还不知道从哪出,结果又遇到两大天灾,这下朝廷更加的捉襟见肘了。
“李公留步!”
没想到就在李东阳刚走到皇城门口,却忽然被人叫住道。
李东阳扭头一看,却只见兵部尚书马文升快步走了过来。
“马大人有什么事情?”
李东阳勉强挤出一个笑容对马文升问道。
“李公,在下听说朝廷要削减西北和辽东的军饷,这可不行,西北与辽东是朝廷的军事重地,若是军饷不足,将士们吃什么,总不能指望他们饿着肚子上阵杀敌吧?”
马文升就像吃了枪药似的,说话时也吹胡子瞪眼,显得十分生气。
“马大人伱这都是听谁说的?”
李东阳却是苦笑一声问道。
“李公您别管我是听谁说的,反正我们的军饷绝不能削减,否则下面的将士闹将起来,后果我可担不起!”
马文升气呼呼的回道。
“放心吧,我们内阁也不糊涂,西北与辽东的重要性,我们比任何人都清楚,哪怕再怎么缺钱,也不会少了你们的军饷的!”
李东阳出言安抚道。
其实内阁这几天为了抽调钱粮,的确有人提议,可以把西北与辽东的军饷暂时抽调一些,先把灾民安置之后再做打算。
不过这个提议的争议太大,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所以只是被列为备选之一,却没想到马文升竟然得到消息,而且还亲自找来了。
“希望李公你说的是真的!”
马文升依然气呼呼的道,说完扭头来到城门口,站在那里也不走。
“马大人您还要等人?”
李东阳看对方站在城门一动不动,于是好奇的问道。
“我等刘公和谢公,今天必须让内阁都知道,我们兵部的态度!”
马文升硬梆梆的回道。
他来皇城门口就是为了堵人,本想第一个堵首辅刘健,却没想到堵住了李东阳。
李东阳闻言也不禁哑然失笑,随后摇了摇头,这才就转身离开了。
回去的马车上,李东阳再次陷入到沉思之中。
为了抽调救灾的钱粮,不光内阁头疼,陛下那边更头疼,为此几次召集内阁商议,想出了各种办法,抽调军饷只是其中之一。
不过说实话,李东阳也不赞成抽调军饷,去年三边总制王越刚去世,西北的军心不稳,为此还让带伤的英国公张懋亲自去了西北,为的就是安抚人心。
如果在这个时候抽调军饷,只会让西北的军心更加不稳,至于辽东那边,本来就是苦寒之地,各卫兵马的日子都不怎么好过,再抽调军饷的话,你让人家怎么活?
可如果不抽调军饷,朝廷也实在挤不出救灾的钱粮,其中河南那边还好,虽然两月未下雨,但旱灾还未形成,如果老天开眼,降下一场大雨的话,这场旱灾倒是可以化解。
可是辽东那边的雪灾已经等不及了,大雪压塌了房屋无数,受灾的百姓数以万计,辽东都司那边几次上书报急,如果再不赈灾的话,说不定灾民就要发生暴乱了。
面对这种情况,李东阳建议将京城的存粮抽调出来,暂时送到辽东救急,不过这件事的阻力很大,毕竟京城这么多人,若是没有存粮,万一有点风吹草动,到时京城就要大乱了。
“开年就不顺,今年还不知道会有什么灾荒啊!”
李东阳越想越头疼,最后也不禁手抚额头自语道。
马车一路飞奔,很快来到李东阳的府邸门前,车夫将凳子放在马车前,扶着李东阳下了马车。
府中的管事这时也殷勤的跑上前禀报道:“老爷,礼部主事李深,带着两个年轻人前来拜访,说是有什么重要的事要见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