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数”没有像后世那样利用起来,基本上是装逼用的。很多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就不知道眼前的卢少渊,是哪一种了。
李卓眉头一挑,赞许的说道:
“卢郎君不愧是家学渊源,居然知道鸡兔同笼。那我就献丑说一个简单一些的,你听好了……”
“我仰慕圣人风采,去年七月游历曲阜。在街市闲逛,见瓜果繁盛,打算购买与乡人分食。孔圣人教化之地,当真非同寻常,一卖瓜老者见猎心喜,彼此考校。”
“我的题目是这样的:花了九百九十九文钱,买了梨和桃共一千个。十一文可以买九个梨,四文可以买七个桃。请问卢郎君,我买了多少个梨,付了多少钱;买了多少个桃,付了多少钱?”
李卓这道题,好像是元朝时期出现。离着大隋好几百年呢,就看卢少渊能不能破解了。
李卓慢条斯理的说题目,卢少渊眼中的得意和戏谑,消失不见,变得凝重和紧张。
甚至,还有丝丝汗迹,从他的额头沁出来。
卢少渊眼神飘忽,不自信的说道:
“这个……有点意思……你先等一下……”
卢少渊以为李卓是江湖骗子的水平,知道点鸡兔同笼,能够骗过一般人。而他本人对“数”有所涉猎,不怕挑战。
当时还想着提醒李卓,直接投降认输。哪知道,李卓还真懂“数”……
这一道题,卢少渊闻所未闻。绞尽脑汁回忆,但家中古籍都没有记载。
程咬金完全听不懂,但对李卓的表现极为佩服,挤眉弄眼的看着蹙眉苦思的卢少渊。
在一个暗窗背后,有一双得意的眼睛。听完李卓和卢少渊的对话,兴奋的往后跑去汇报:
“娘子放心好了,不是鸡兔同笼,而是桃和梨……”
“您不知道,卢郎君的脸色当时就变了……”
阿奴幸灾乐祸,把李卓的题目复述一遍。
这位娘子,自然是崔明月崔娘子。
卢少渊颇有才华,又家世高贵,很少有他看得上的人。
而李卓和程咬金,看着也不简单。真要闹起来,怕是连崔明月都不好看。
正因为如此,崔明月才一直在后面盯着,准备随时出来救场。
最初得知卢少渊要比“数”,崔明月就担心李卓上当,说些鸡兔同笼的事。因为这些题目,卢少渊小时候就知道。考倒了不少同龄人,极为得意。
李卓要是出这样的题目,无疑是自取其辱。好在李卓的确不简单,出的题目看似简单,却又有些无从下手。
崔明月不喜欢卢少渊咄咄逼人,希望他能受点教训,心里也有些窃喜:
“他一直眼高于顶,终于遇上对手了吧……”
崔明月自小接触家族生意,现在更直接掌管许多店铺,算术是家常便饭。听了题目,也好奇的算起来。
随着时间流逝,外面的情势又有了变化。程咬金挤眉弄眼,幸灾乐祸。
他见卢少渊苦思冥想,却一无所得,只是拖着不想认输,就大义凛然的教训道:() ()
“高远只是考你一道最简单的题,你却半天都没反应。现在知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了吧?”
“你要是回答不出来,那就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了。传扬出去,会让人连带看轻你们整个范阳卢家。”
“旁人都会以为,范阳卢家都是些眼高手低之辈,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程咬金出身地方豪强,觉得那些世家子弟名不副实,抢了他们地方豪强建功立业的机会。
而且这些世家子弟,大多眼高于顶。看着彬彬有礼,对谁都平等相待,但在骨子里,根本看不起地方豪强。
程咬金得到这种机会,自然要冷嘲热讽,出胸中恶气。
卢少渊出身范阳卢家,在世家大族中也是顶尖的存在。能嘲讽这种世家子弟的机会不多,程咬金很珍惜,步步紧逼:
“高远昨天教了我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敢承认自己的不足,才是聪明人的做法。你要是再拖下去,可就是糟蹋你们卢家的名声了……”
卢少渊幼年就有神童的称号,何曾被人如此冷嘲热讽?顿时青筋毕露,口干舌燥,恨不得狠狠的教训程咬金。
但事实确实如程咬金所说,这道“数”题看似简单,却和卢少渊以往接触的都不同,他无从下手。
卢少渊心中思索,听着程咬金的骚扰和嘲讽,白皙的脸上满是汗水,烦躁的说道:
“你怎么这么不知礼……容我再想想……”
元朝的数学名题,隋朝应该没有解题方案。卢少渊不会解答,也在情理之中。
李卓不是得势不饶人的性格,加上程咬金这番话,无异于开了地图炮,得罪了所有的世家——
大隋的舆论,掌握在世家大族手里,轻易得罪不起。
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不是真正隐居的人,而是这些世家大族的精英。
他们有各种姻亲、朋友关系,彼此交织成为一个复杂的“网”。有名的人即便隐居乡间,也经常有人推荐给皇帝。
可能早上还是一介平民,在家弄花莳草。晚上就会接到圣旨,一跃成为朝廷高官。
他们处于庙堂之高,则施展抱负。若觉得理念不合,则挂冠而去,皇帝都勉强不得。
世家几百年的交织,几乎可以网罗天下。不但掌握舆论,还掌握权势。离开了这些世家大族,皇帝治理天下都是空谈。
李卓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得罪这些世家大族,和他们打嘴仗。就给程咬金一个眼神,对卢少渊说道: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书海浩瀚,无数前辈大贤,穷尽一生之力也不过得其万一。何况我等天资平庸之辈,只能虚掷年华。”
“卢郎君若是不知何解,也属正常。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卢郎君不擅长于此,要不另选……”
古代不注重数学,李卓早有猜测。
如此大度,就是化解卢少渊的尴尬,让他赶紧认输了事。
就不知道眼前的卢少渊,是哪一种了。
李卓眉头一挑,赞许的说道:
“卢郎君不愧是家学渊源,居然知道鸡兔同笼。那我就献丑说一个简单一些的,你听好了……”
“我仰慕圣人风采,去年七月游历曲阜。在街市闲逛,见瓜果繁盛,打算购买与乡人分食。孔圣人教化之地,当真非同寻常,一卖瓜老者见猎心喜,彼此考校。”
“我的题目是这样的:花了九百九十九文钱,买了梨和桃共一千个。十一文可以买九个梨,四文可以买七个桃。请问卢郎君,我买了多少个梨,付了多少钱;买了多少个桃,付了多少钱?”
李卓这道题,好像是元朝时期出现。离着大隋好几百年呢,就看卢少渊能不能破解了。
李卓慢条斯理的说题目,卢少渊眼中的得意和戏谑,消失不见,变得凝重和紧张。
甚至,还有丝丝汗迹,从他的额头沁出来。
卢少渊眼神飘忽,不自信的说道:
“这个……有点意思……你先等一下……”
卢少渊以为李卓是江湖骗子的水平,知道点鸡兔同笼,能够骗过一般人。而他本人对“数”有所涉猎,不怕挑战。
当时还想着提醒李卓,直接投降认输。哪知道,李卓还真懂“数”……
这一道题,卢少渊闻所未闻。绞尽脑汁回忆,但家中古籍都没有记载。
程咬金完全听不懂,但对李卓的表现极为佩服,挤眉弄眼的看着蹙眉苦思的卢少渊。
在一个暗窗背后,有一双得意的眼睛。听完李卓和卢少渊的对话,兴奋的往后跑去汇报:
“娘子放心好了,不是鸡兔同笼,而是桃和梨……”
“您不知道,卢郎君的脸色当时就变了……”
阿奴幸灾乐祸,把李卓的题目复述一遍。
这位娘子,自然是崔明月崔娘子。
卢少渊颇有才华,又家世高贵,很少有他看得上的人。
而李卓和程咬金,看着也不简单。真要闹起来,怕是连崔明月都不好看。
正因为如此,崔明月才一直在后面盯着,准备随时出来救场。
最初得知卢少渊要比“数”,崔明月就担心李卓上当,说些鸡兔同笼的事。因为这些题目,卢少渊小时候就知道。考倒了不少同龄人,极为得意。
李卓要是出这样的题目,无疑是自取其辱。好在李卓的确不简单,出的题目看似简单,却又有些无从下手。
崔明月不喜欢卢少渊咄咄逼人,希望他能受点教训,心里也有些窃喜:
“他一直眼高于顶,终于遇上对手了吧……”
崔明月自小接触家族生意,现在更直接掌管许多店铺,算术是家常便饭。听了题目,也好奇的算起来。
随着时间流逝,外面的情势又有了变化。程咬金挤眉弄眼,幸灾乐祸。
他见卢少渊苦思冥想,却一无所得,只是拖着不想认输,就大义凛然的教训道:() ()
“高远只是考你一道最简单的题,你却半天都没反应。现在知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了吧?”
“你要是回答不出来,那就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了。传扬出去,会让人连带看轻你们整个范阳卢家。”
“旁人都会以为,范阳卢家都是些眼高手低之辈,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程咬金出身地方豪强,觉得那些世家子弟名不副实,抢了他们地方豪强建功立业的机会。
而且这些世家子弟,大多眼高于顶。看着彬彬有礼,对谁都平等相待,但在骨子里,根本看不起地方豪强。
程咬金得到这种机会,自然要冷嘲热讽,出胸中恶气。
卢少渊出身范阳卢家,在世家大族中也是顶尖的存在。能嘲讽这种世家子弟的机会不多,程咬金很珍惜,步步紧逼:
“高远昨天教了我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敢承认自己的不足,才是聪明人的做法。你要是再拖下去,可就是糟蹋你们卢家的名声了……”
卢少渊幼年就有神童的称号,何曾被人如此冷嘲热讽?顿时青筋毕露,口干舌燥,恨不得狠狠的教训程咬金。
但事实确实如程咬金所说,这道“数”题看似简单,却和卢少渊以往接触的都不同,他无从下手。
卢少渊心中思索,听着程咬金的骚扰和嘲讽,白皙的脸上满是汗水,烦躁的说道:
“你怎么这么不知礼……容我再想想……”
元朝的数学名题,隋朝应该没有解题方案。卢少渊不会解答,也在情理之中。
李卓不是得势不饶人的性格,加上程咬金这番话,无异于开了地图炮,得罪了所有的世家——
大隋的舆论,掌握在世家大族手里,轻易得罪不起。
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不是真正隐居的人,而是这些世家大族的精英。
他们有各种姻亲、朋友关系,彼此交织成为一个复杂的“网”。有名的人即便隐居乡间,也经常有人推荐给皇帝。
可能早上还是一介平民,在家弄花莳草。晚上就会接到圣旨,一跃成为朝廷高官。
他们处于庙堂之高,则施展抱负。若觉得理念不合,则挂冠而去,皇帝都勉强不得。
世家几百年的交织,几乎可以网罗天下。不但掌握舆论,还掌握权势。离开了这些世家大族,皇帝治理天下都是空谈。
李卓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得罪这些世家大族,和他们打嘴仗。就给程咬金一个眼神,对卢少渊说道: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书海浩瀚,无数前辈大贤,穷尽一生之力也不过得其万一。何况我等天资平庸之辈,只能虚掷年华。”
“卢郎君若是不知何解,也属正常。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卢郎君不擅长于此,要不另选……”
古代不注重数学,李卓早有猜测。
如此大度,就是化解卢少渊的尴尬,让他赶紧认输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