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周五),陈院长让李董赶紧去一趟研究院,有重要消息。
李董带上齐浩初和孙鸿哲一起来到研究院,陈院长让研究员带着南丽一行人来到了实验室。
三角洲研究院的实验室是一整栋大楼,分成一个个不同的实验室。目前看到的实验室墙壁上是大面积的透明防护窗,可以观察到内部的实验过程。实验室内有多台高精度的仪器,除了墙角放置的一台显微镜,其他的齐浩初完全看不懂做什么用的。
整个实验室被恒温恒湿的系统控制,确保实验过程中温度和湿度的稳定性。中间有一排实验台,上面布满了各种试剂和玻璃器皿,整齐地摆放着。陈院长给大家讲解着台面上正在进行的实验,包括DNA拉直和金属离子的沉积,设备周围散发着一股淡淡的化学药剂的气味。
整个制造是一个很长的生产线,第一个池子里,是先溶解了一些特殊的细菌,释放里面的DNA并拉直作为,之后通过DNA聚合酶和逆转录酶,将新的核苷酸源源不断地拼接到DNA上,就像组装铁轨一样,形成绵绵不绝的DNA长链。DNA长链被均匀摊开排列整齐,之后通过传送带把DNA长链送入第二个池子。
第二个池子里,含有金属离子,通过电化学沉积的方式在DNA表面镀上一层非常薄的金属涂层,形成一种微型的金属麻花。
第三个步骤是将金属麻花送入一个高温反应炉,通过碳原子的化学气相沉积,将甲烷分解产生的碳原子又沉积到金属麻花上,由于特殊的形状控制,碳原子应该只附着在长链上,而不会把金属麻花完全包裹起来,就形成了双螺旋碳纳米管。
第四步将双螺旋碳纳米管送入溶解池,在不破坏碳纳米管的情况下,溶解里面的金属和DNA,就剩下了空心的碳纳米管,这时通过精确的水流旋转控制,将之前排成一排的碳纳米管扭到一起。这个过程中碳原子在共价键作用下会向内聚拢,互相吸附在一起。上下三层的碳原子,每6个会组合成像金刚石一样的六边型结构。
第五步是低温烘干,去除水分和溶剂,这时得到的丝线,直径不到头发丝的十分之一,里面包含了大约2千5百万根碳纳米管。
第六步就是绕卷存储了。
陈院长一口气连着继续说:“这里有个意外收获,就是第三步碳原子沉积的时候,原本是设计生成双螺旋碳纳米管的。可不知怎么的,发现在螺旋的两侧,也产生了两条碳链,变成了四螺旋碳纳米管。从横截面上看,形成了十字形。最终碳原子不像金刚石那样形成笼状结构,而是互相交叉形成了管状长链结构。两组双螺旋结构的碳纳米管互相嵌套在一起,产生了1+1大于2的效果,实测抗拉强度翻了6倍,差不多有4300Gpa。目前这种10微米直径的丝线,就能吊起300多千克的物体。我们以这个为基础,用100根细丝编织成更粗的丝线,直径差不多刚好和头发丝一样。因为编织的效果,抗拉强度又提升到了3倍。”
陈院长吸了一口气,略微颤抖地说道:“李董,你知道现在抗拉强度是多少了吗?已经超过12万GPa了,头发丝这么细的丝线,可以吊起100吨的重量了,相当于一辆大型挖掘机。除了用激光灼烧,已经没有其他常规方式可以拉断了。理论上这种碳纳米管,也可以算作一种丝线状的金刚石。”
“丝状金刚石,听着真霸气!”李董也是非常激动,“要不正式的名字叫金刚纳米丝吧?”
陈院长也表示认同:“金刚纳米丝,这名字不错,比双螺旋碳纳米管好记。”
未编织的金刚纳米丝像极细的蚕丝一样,只是颜色是深黑色,还有一些光泽,长且柔韧,绕在一个线轴上。由于金刚纳米丝极细,中间似乎无法直接看到金刚纳米丝的本体,只能根据淡淡的反光作为金刚纳米丝存在的依据。
研究员拿出一个架子,上面有两根金属棒,表示这中间固定了一根金刚纳米丝。
齐浩初还是不太能看见,中间真的有东西吗?
接着另一位研究员拿来一把新的螺丝刀,只见他小心地在两根金属棒间轻轻一挥,螺丝刀的前端就干脆利落地飞出去了,好像从一开始就是断了的一样,断裂的截面也呈现出光洁的镜面。
成了,这次真的成了。
陈院长激动地介绍说:“目前还只是简单验证,每次生成1米,大约需要5分钟。长度则是没有上限,想要多长都行。如果建设工厂大规模批量生产,这可是个金矿啊李董。”
李董也笑得合不上嘴:“陈院长牛啊,这种办法都能想到,大家一起发财啦!我有一些媒体渠道,陈院长,我们赶紧准备一些宣传材料,做一些实际测试应用的场景拍成视频,让外面知道我们这个材料有多了不起!”
陈院长也回应道:“我们也是各种找资料,也受到了AI的一些启发。拍摄演示视频是个好主意,比单纯说数据直观。论文审核还要些时间,我们把这些性能展示出来,也能证明我们没有吹牛。”
花了两周时间准备,实验室增加了一些产能,昼夜不停地生产金刚纳米丝,制造了2000米的样品,绕在了一个宝塔线的线轴上。看起来是一个深黑色的柱子,非常紧密,看起来有一层哑光质感。
接着在行州市政府的安排下,11月18日(周四)长三角研究院和南丽科技召开了一次新闻发布会。陈院长和李董坐在最中间,之后两边依次是市里的几位主要领导,齐浩初坐在最左边。
根据流程,市领导发言后,先由陈院长大致介绍了下要发布的产品。之后安排了一位记者提问,关于这种材料是如何发现的。齐浩初按照准备好的发言稿,讲述了微观模拟器的模拟经过。
之后是各种关于具体验证、性能、生产工艺、产量、商业运作计划方面的问题。由陈院长和李董来回答,不过都有意回避了具体的生产工艺方面的问题。
目前已经生产了一些样品,有需求意向的可以来领取一小段样品。
已经在规划投产了,第一期预计产量是每天2万米,也欢迎资本的投资入股。
发布会后,李董联系的媒体平台和大V,都发布了一段长三角研究院和南丽科技联合出品的产品介绍短片。里面介绍了这种金刚纳米丝的由来,以及一些性能测试的演示。
在一个港口,把一根金刚纳米丝绑上许多纳米丝,再通过其他较粗的丝线,分散开绑到一辆大型挖掘机上,然后用龙门吊缓缓抬起,竟然就把大型挖掘机吊起来了。
用金刚纳米丝绑在框上,形成渔网一样的网格,横着架起来。然后用吊机吊起一个打铁的铁砧,吊到最高点后释放开,重重砸向了这个网格。铁砧就像豆腐一样穿过网格后,直接变成了均匀整齐的方铁条。
舆论的焦点再次来到行州市,这次终于不是TAB或者芮雅新材当主角了,而是长三角研究院和南丽科技。齐浩初这个发现者,也在网络上有了名气。不过主要的关注点还是在陈院长这边,网上都在激烈讨论着这个材料展现出的性能以及对于这种材料应用的畅想。
虽然齐浩初是发现者,但是后续的开发和市场运作都不需要齐浩初参与,而且金刚纳米丝其实也已经和齐浩初最初提出的双螺旋碳纳米管形态有很大的区别。大资本入股后,齐浩初只占了0.18%的权益。因为用的是公司的算力平台,理论上这个是公司产品,法律上其实齐浩初是没有任何权益的,这一点权益还是从南丽这边分出来的,暂时也不好变现。所以对于齐浩初来说,还是回归于平静,照常上班。南丽在年末表彰大会的时候,以项目奖金的名义,给齐浩初发了20万的现金。并且专门成立了一个新技术发展部,主要关注各种新技术的探索和调研,以及高新科技的应用落地,由齐浩初任部门负责人,其中也配置了售前、产品、运维人员。新发部的研发人员属于兼职,是从个研发团队抽调了几位技术高手组成小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不过材料研发的的事情基本是三角洲研究院的事情,所以目前齐浩初在这个技术部其实没什么事情,更多是个挂名的感觉,主要还是市场人员跟着三角洲研究院这边一起跑。
由于南丽之前是做纯软件的,材料方面还比较陌生,市场人员也是走一步算一步,摸索着前进。
李董带上齐浩初和孙鸿哲一起来到研究院,陈院长让研究员带着南丽一行人来到了实验室。
三角洲研究院的实验室是一整栋大楼,分成一个个不同的实验室。目前看到的实验室墙壁上是大面积的透明防护窗,可以观察到内部的实验过程。实验室内有多台高精度的仪器,除了墙角放置的一台显微镜,其他的齐浩初完全看不懂做什么用的。
整个实验室被恒温恒湿的系统控制,确保实验过程中温度和湿度的稳定性。中间有一排实验台,上面布满了各种试剂和玻璃器皿,整齐地摆放着。陈院长给大家讲解着台面上正在进行的实验,包括DNA拉直和金属离子的沉积,设备周围散发着一股淡淡的化学药剂的气味。
整个制造是一个很长的生产线,第一个池子里,是先溶解了一些特殊的细菌,释放里面的DNA并拉直作为,之后通过DNA聚合酶和逆转录酶,将新的核苷酸源源不断地拼接到DNA上,就像组装铁轨一样,形成绵绵不绝的DNA长链。DNA长链被均匀摊开排列整齐,之后通过传送带把DNA长链送入第二个池子。
第二个池子里,含有金属离子,通过电化学沉积的方式在DNA表面镀上一层非常薄的金属涂层,形成一种微型的金属麻花。
第三个步骤是将金属麻花送入一个高温反应炉,通过碳原子的化学气相沉积,将甲烷分解产生的碳原子又沉积到金属麻花上,由于特殊的形状控制,碳原子应该只附着在长链上,而不会把金属麻花完全包裹起来,就形成了双螺旋碳纳米管。
第四步将双螺旋碳纳米管送入溶解池,在不破坏碳纳米管的情况下,溶解里面的金属和DNA,就剩下了空心的碳纳米管,这时通过精确的水流旋转控制,将之前排成一排的碳纳米管扭到一起。这个过程中碳原子在共价键作用下会向内聚拢,互相吸附在一起。上下三层的碳原子,每6个会组合成像金刚石一样的六边型结构。
第五步是低温烘干,去除水分和溶剂,这时得到的丝线,直径不到头发丝的十分之一,里面包含了大约2千5百万根碳纳米管。
第六步就是绕卷存储了。
陈院长一口气连着继续说:“这里有个意外收获,就是第三步碳原子沉积的时候,原本是设计生成双螺旋碳纳米管的。可不知怎么的,发现在螺旋的两侧,也产生了两条碳链,变成了四螺旋碳纳米管。从横截面上看,形成了十字形。最终碳原子不像金刚石那样形成笼状结构,而是互相交叉形成了管状长链结构。两组双螺旋结构的碳纳米管互相嵌套在一起,产生了1+1大于2的效果,实测抗拉强度翻了6倍,差不多有4300Gpa。目前这种10微米直径的丝线,就能吊起300多千克的物体。我们以这个为基础,用100根细丝编织成更粗的丝线,直径差不多刚好和头发丝一样。因为编织的效果,抗拉强度又提升到了3倍。”
陈院长吸了一口气,略微颤抖地说道:“李董,你知道现在抗拉强度是多少了吗?已经超过12万GPa了,头发丝这么细的丝线,可以吊起100吨的重量了,相当于一辆大型挖掘机。除了用激光灼烧,已经没有其他常规方式可以拉断了。理论上这种碳纳米管,也可以算作一种丝线状的金刚石。”
“丝状金刚石,听着真霸气!”李董也是非常激动,“要不正式的名字叫金刚纳米丝吧?”
陈院长也表示认同:“金刚纳米丝,这名字不错,比双螺旋碳纳米管好记。”
未编织的金刚纳米丝像极细的蚕丝一样,只是颜色是深黑色,还有一些光泽,长且柔韧,绕在一个线轴上。由于金刚纳米丝极细,中间似乎无法直接看到金刚纳米丝的本体,只能根据淡淡的反光作为金刚纳米丝存在的依据。
研究员拿出一个架子,上面有两根金属棒,表示这中间固定了一根金刚纳米丝。
齐浩初还是不太能看见,中间真的有东西吗?
接着另一位研究员拿来一把新的螺丝刀,只见他小心地在两根金属棒间轻轻一挥,螺丝刀的前端就干脆利落地飞出去了,好像从一开始就是断了的一样,断裂的截面也呈现出光洁的镜面。
成了,这次真的成了。
陈院长激动地介绍说:“目前还只是简单验证,每次生成1米,大约需要5分钟。长度则是没有上限,想要多长都行。如果建设工厂大规模批量生产,这可是个金矿啊李董。”
李董也笑得合不上嘴:“陈院长牛啊,这种办法都能想到,大家一起发财啦!我有一些媒体渠道,陈院长,我们赶紧准备一些宣传材料,做一些实际测试应用的场景拍成视频,让外面知道我们这个材料有多了不起!”
陈院长也回应道:“我们也是各种找资料,也受到了AI的一些启发。拍摄演示视频是个好主意,比单纯说数据直观。论文审核还要些时间,我们把这些性能展示出来,也能证明我们没有吹牛。”
花了两周时间准备,实验室增加了一些产能,昼夜不停地生产金刚纳米丝,制造了2000米的样品,绕在了一个宝塔线的线轴上。看起来是一个深黑色的柱子,非常紧密,看起来有一层哑光质感。
接着在行州市政府的安排下,11月18日(周四)长三角研究院和南丽科技召开了一次新闻发布会。陈院长和李董坐在最中间,之后两边依次是市里的几位主要领导,齐浩初坐在最左边。
根据流程,市领导发言后,先由陈院长大致介绍了下要发布的产品。之后安排了一位记者提问,关于这种材料是如何发现的。齐浩初按照准备好的发言稿,讲述了微观模拟器的模拟经过。
之后是各种关于具体验证、性能、生产工艺、产量、商业运作计划方面的问题。由陈院长和李董来回答,不过都有意回避了具体的生产工艺方面的问题。
目前已经生产了一些样品,有需求意向的可以来领取一小段样品。
已经在规划投产了,第一期预计产量是每天2万米,也欢迎资本的投资入股。
发布会后,李董联系的媒体平台和大V,都发布了一段长三角研究院和南丽科技联合出品的产品介绍短片。里面介绍了这种金刚纳米丝的由来,以及一些性能测试的演示。
在一个港口,把一根金刚纳米丝绑上许多纳米丝,再通过其他较粗的丝线,分散开绑到一辆大型挖掘机上,然后用龙门吊缓缓抬起,竟然就把大型挖掘机吊起来了。
用金刚纳米丝绑在框上,形成渔网一样的网格,横着架起来。然后用吊机吊起一个打铁的铁砧,吊到最高点后释放开,重重砸向了这个网格。铁砧就像豆腐一样穿过网格后,直接变成了均匀整齐的方铁条。
舆论的焦点再次来到行州市,这次终于不是TAB或者芮雅新材当主角了,而是长三角研究院和南丽科技。齐浩初这个发现者,也在网络上有了名气。不过主要的关注点还是在陈院长这边,网上都在激烈讨论着这个材料展现出的性能以及对于这种材料应用的畅想。
虽然齐浩初是发现者,但是后续的开发和市场运作都不需要齐浩初参与,而且金刚纳米丝其实也已经和齐浩初最初提出的双螺旋碳纳米管形态有很大的区别。大资本入股后,齐浩初只占了0.18%的权益。因为用的是公司的算力平台,理论上这个是公司产品,法律上其实齐浩初是没有任何权益的,这一点权益还是从南丽这边分出来的,暂时也不好变现。所以对于齐浩初来说,还是回归于平静,照常上班。南丽在年末表彰大会的时候,以项目奖金的名义,给齐浩初发了20万的现金。并且专门成立了一个新技术发展部,主要关注各种新技术的探索和调研,以及高新科技的应用落地,由齐浩初任部门负责人,其中也配置了售前、产品、运维人员。新发部的研发人员属于兼职,是从个研发团队抽调了几位技术高手组成小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不过材料研发的的事情基本是三角洲研究院的事情,所以目前齐浩初在这个技术部其实没什么事情,更多是个挂名的感觉,主要还是市场人员跟着三角洲研究院这边一起跑。
由于南丽之前是做纯软件的,材料方面还比较陌生,市场人员也是走一步算一步,摸索着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