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日时光,如同晨露轻拂,悄然流逝。
崔昭训立于崔府门前,身着素雅却不失华贵的襦裙,眼中闪烁着不舍的光芒。她轻轻转身,向父母兄长深深一拜。
崔府正门洞开,门外人群熙攘,显得隆重又热闹。那辆装饰着崔家独有松鹤纹的马车,在阳光下更显辉煌,它不仅是代步的工具,更是崔家荣耀与地位的象征。
崔渊亲自为女儿挑选了训练有素的部曲,目光中既有严厉也有慈爱。他上前几步,握住崔昭训的手,语重心长:“昭训,此行邺城,务必谨言慎行,若有要事不决,可与沈先生共商。”言罢,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
崔夫人则紧紧依偎在女儿身旁,泪水在眼眶中打转,满眼的不舍,女儿长这么大,还从未离开过她身边半步,生怕她在外面有任何委屈。注意安全,仔细饮食之类的话,她早已说了多遍,但终归不放心,由此崔夫人温声开口:“岁岁,路上小心,让桑可多留意你的饮食起居。到了萧家,要孝敬长辈,勿忘崔家门风。”
崔昭训听着母亲一遍遍的叮咛,心中五味杂陈,她缓缓退后,行了一礼,声音坚定而温柔:“父亲、母亲,请放宽心,孩儿此行定当珍重,不负崔家门楣。”
说罢,崔昭训转身,在桑可的搀扶下,踩着凳子上了马车。一阵风吹过,似乎带走了她心中的最后一丝犹豫。她透过半掀的帘幕,望了一眼这座府邸。
崔府,青砖黛瓦,古朴而不失雅致,每一砖一瓦都透露着浓厚的文化底蕴。高耸的围墙内,是崔家几代人的记忆与荣耀,府门两侧,一对石狮威严矗立,抬头望向那悬于高处、气势恢宏的匾额,金色的字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崔昭训的眼神变得柔和而深邃,她细细地打量着这一切,心中五味杂陈。这里,是她的家,是她记忆中最为温暖的地方。然而,前世的遗憾如同梦魇般萦绕心头,让她不禁怀疑,此去邺城,是否还会重蹈覆辙。
崔昭训不敢再看,匆匆将帘子放下,命轿夫启程。车厢内,她闭目养神,思绪却如潮水般翻涌。前世种种,如同过眼云烟。
而崔府一干人等,则是浩浩荡荡的离开了上党郡。
崔昭漪和元昂还需在崔府停留一段时日,因为崔夫人为其找来了医女。崔昭奉则是心急如焚,他嫌弃崔昭训马车太慢,已经先一步快马赶往邺城,声称着为丞相办差是头等大事。为此,桑可还悄悄打趣道:“二公子原不是什么重要的职务,可做起事来,还真是容不得一丝马虎!”
崔昭训揉了揉额角,开口间是满满的无奈:“不许打趣二哥。”
......
在崔昭训的心底深处,对于这位名为崔昭奉的二哥,始终难以泛起一丝好感。
崔昭奉,虽出身于显赫世家,却仿佛被世俗尘埃蒙蔽了双眼,他的言行举止,更像是商人逐利一般。
记忆中的画面缓缓铺展,那时的崔昭训,虽已贵为皇后,可凤冠霞帔之下,却是孤立无援。而崔昭奉,他通过不断央求母亲,最后提出要将自己的二女儿嫁与她的长子萧鄞。
世事无常,当崔昭训因故迁居别宫,昔日花团锦簇的皇后之位早已名存实亡之时,太子萧鄞也随之陷入了皇帝的冷落与猜忌之中。就在这时,崔昭奉的真面目彻底暴露无遗。他非但没有伸出援手,反而急于与萧鄞划清界限,甚至冷酷无情地让自己的女儿出家为尼,以此来表明立场,避免任何可能的牵连。这一幕幕落井下石的行径,如同锋利的刀刃,一次次割裂了崔昭训心中对这位兄长的最后一丝幻想。
如今,重生归来,崔昭训望着眼前这个依旧自我、满脸算计的二哥,心中五味杂陈。她知道,人的本性难以轻易改变,崔昭奉的自私与冷漠早已深入骨髓。
于是,她暗自下定决心,既然无法改变他的性格,那便选择疏远,让这份本就岌岌可危的兄妹之情,在还未真正破裂之前,就悄然淡化,虽令人惋惜,却也避免了更深的伤害。
......
日已西斜,马车行驶在颠簸的官道上,崔昭训偶感不适,正欲小憩,却听车外传来沈预温润如玉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虚弱:“小姐,前方有竹林,可稍作歇息,马儿也需饮水。”
崔昭训闻言,心中一动,沈预的细心与周到,她早有耳闻。她轻声应允,心中却暗自思量,这位沈先生,或许将是她此行最大的助力,也是最棘手的对手。
……
上一世,就是这位沈先生陪同崔昭训一同前往的邺城。
萧老夫人寿辰之日,府中张灯结彩,宾客盈门。宴会上,萧老夫人满面红光,在众人的瞩目下,她缓缓开口,宣布了两桩婚事。
第一桩,是萧家大公子萧澄与临安公主的金玉良缘,两人的结合,是朝中的一段佳话。而紧接着宣布的第二桩婚事,便是她与萧雍的婚约,就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正式确定。
沈预从中打点嫁妆,管理庄子,以及迎来送往,言行举止挑不出任何错处,条理分明,妥帖中又叫人十分放心。
崔昭训想要阻止这门婚事,这沈预必是会从中阻拦的,这个人可不是个好应付的。
……
“小姐,请饮水。”沈预的声音如同春风拂面,轻柔地打断了崔昭训的思绪。
她缓缓抬眸,只见沈预侧身而立,手中提着一壶清水,那姿态既显恭敬又不失风度。他轻轻地将水壶递至她面前,眼神中流露出几分细腻的关怀,末了,还细心地补充道:“这水取自附近清泉,新鲜甘甜,且这水壶专为您一人所备,干净至极。”
崔昭训意识到自己方才的失神,心中微感歉意,她伸手接过水壶,指尖不经意间触碰到沈预温暖的掌心,随即迅速分开,面上浮现出一抹温婉的笑容:“多谢沈先生体贴入微,昭训感激不尽。”
四周,竹林轻摇,翠绿的叶片在夕阳的余晖下更显生机勃勃,与崔昭训那高贵而不失温婉的气质相互映衬,仿佛一幅动人的画卷。她笑起来时,眼中闪烁着灵动与智慧,如同林间精灵,让周围的一切都黯然失色。
外头有流言四起,得天下者,得崔氏女。如今看来,不无道理。诸侯争霸,硝烟四起,争天下,争王位,争地盘,争美人。崔昭训还未成年时,便被前来求娶的人踏破了门槛,如今她被萧相看中,倒也绝了不少人的心思。
沈预望着崔昭训,心中不禁生出几分赞叹,却又在不经意间捕捉到她眼中一闪而过的审视与思量,这让他心中微动,却不动声色地移开目光,轻咳一声,以掩饰自己的失态:“小姐客气了,直呼我名讳即可,沈某何德何能,受崔公如此礼遇。”
崔昭训闻言,笑容更甚,她深知与沈预打好关系的重要性,于是温婉地唤道:“好,既然沈先生年长,那我便斗胆唤您一声沈大哥吧。”
这一声“沈大哥”,如同春风化雨,温暖了沈预的心田。然而,他并未完全放松警惕,回想起崔昭训之前那抹复杂的眼神,心中暗自思量,这位小姐看似纯真无邪,实则心思缜密,尤其是对她与萧家的婚事,似乎有着自己的打算。
沈预收敛心神,与崔昭训谈笑风生,片刻后,便借口去照看马匹,悄然离去。而崔昭训则目光深邃,心中盘算着如何在这位智谋过人的沈大哥面前,不动声色地推进自己的计划。
……
马车日夜前行,眼看着过了泗州的地界,再走半日,便到邺城了。
沿途,风光旖旎,绿意盎然,官道两旁,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偶尔,有几辆装饰华丽的家族马车擦肩而过。
随着马车缓缓驶入邺城的范围,周围的小贩们也逐渐多了起来,叫卖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崔昭训端坐在马车之内,目光透过车窗的缝隙,静静地凝视着这一切。她的心中,没有预期的波澜起伏,也没有对这座城池的刻骨仇恨,反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这份平静,如同深潭之水,表面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
正当崔昭训准备按照原计划,前往父亲为她准备的庄子安顿时,马车却突然停了下来。沈预的声音从矫帘外传来:“小姐,前方有萧家的人等候,想是他们一早便得知了我们的行踪,特意在此迎接。我们既是远道而来,理应前去拜访,但一切决定权仍在小姐手中。”
崔昭训闻言,嘴角轻轻勾起一抹淡笑,说是让她做选择,可她却是没有选择。于是,她轻轻敛下心神,语气坚定而从容地回答道:“沈大哥所言极是,我们确实应该先去拜访萧家。”
崔昭训立于崔府门前,身着素雅却不失华贵的襦裙,眼中闪烁着不舍的光芒。她轻轻转身,向父母兄长深深一拜。
崔府正门洞开,门外人群熙攘,显得隆重又热闹。那辆装饰着崔家独有松鹤纹的马车,在阳光下更显辉煌,它不仅是代步的工具,更是崔家荣耀与地位的象征。
崔渊亲自为女儿挑选了训练有素的部曲,目光中既有严厉也有慈爱。他上前几步,握住崔昭训的手,语重心长:“昭训,此行邺城,务必谨言慎行,若有要事不决,可与沈先生共商。”言罢,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
崔夫人则紧紧依偎在女儿身旁,泪水在眼眶中打转,满眼的不舍,女儿长这么大,还从未离开过她身边半步,生怕她在外面有任何委屈。注意安全,仔细饮食之类的话,她早已说了多遍,但终归不放心,由此崔夫人温声开口:“岁岁,路上小心,让桑可多留意你的饮食起居。到了萧家,要孝敬长辈,勿忘崔家门风。”
崔昭训听着母亲一遍遍的叮咛,心中五味杂陈,她缓缓退后,行了一礼,声音坚定而温柔:“父亲、母亲,请放宽心,孩儿此行定当珍重,不负崔家门楣。”
说罢,崔昭训转身,在桑可的搀扶下,踩着凳子上了马车。一阵风吹过,似乎带走了她心中的最后一丝犹豫。她透过半掀的帘幕,望了一眼这座府邸。
崔府,青砖黛瓦,古朴而不失雅致,每一砖一瓦都透露着浓厚的文化底蕴。高耸的围墙内,是崔家几代人的记忆与荣耀,府门两侧,一对石狮威严矗立,抬头望向那悬于高处、气势恢宏的匾额,金色的字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崔昭训的眼神变得柔和而深邃,她细细地打量着这一切,心中五味杂陈。这里,是她的家,是她记忆中最为温暖的地方。然而,前世的遗憾如同梦魇般萦绕心头,让她不禁怀疑,此去邺城,是否还会重蹈覆辙。
崔昭训不敢再看,匆匆将帘子放下,命轿夫启程。车厢内,她闭目养神,思绪却如潮水般翻涌。前世种种,如同过眼云烟。
而崔府一干人等,则是浩浩荡荡的离开了上党郡。
崔昭漪和元昂还需在崔府停留一段时日,因为崔夫人为其找来了医女。崔昭奉则是心急如焚,他嫌弃崔昭训马车太慢,已经先一步快马赶往邺城,声称着为丞相办差是头等大事。为此,桑可还悄悄打趣道:“二公子原不是什么重要的职务,可做起事来,还真是容不得一丝马虎!”
崔昭训揉了揉额角,开口间是满满的无奈:“不许打趣二哥。”
......
在崔昭训的心底深处,对于这位名为崔昭奉的二哥,始终难以泛起一丝好感。
崔昭奉,虽出身于显赫世家,却仿佛被世俗尘埃蒙蔽了双眼,他的言行举止,更像是商人逐利一般。
记忆中的画面缓缓铺展,那时的崔昭训,虽已贵为皇后,可凤冠霞帔之下,却是孤立无援。而崔昭奉,他通过不断央求母亲,最后提出要将自己的二女儿嫁与她的长子萧鄞。
世事无常,当崔昭训因故迁居别宫,昔日花团锦簇的皇后之位早已名存实亡之时,太子萧鄞也随之陷入了皇帝的冷落与猜忌之中。就在这时,崔昭奉的真面目彻底暴露无遗。他非但没有伸出援手,反而急于与萧鄞划清界限,甚至冷酷无情地让自己的女儿出家为尼,以此来表明立场,避免任何可能的牵连。这一幕幕落井下石的行径,如同锋利的刀刃,一次次割裂了崔昭训心中对这位兄长的最后一丝幻想。
如今,重生归来,崔昭训望着眼前这个依旧自我、满脸算计的二哥,心中五味杂陈。她知道,人的本性难以轻易改变,崔昭奉的自私与冷漠早已深入骨髓。
于是,她暗自下定决心,既然无法改变他的性格,那便选择疏远,让这份本就岌岌可危的兄妹之情,在还未真正破裂之前,就悄然淡化,虽令人惋惜,却也避免了更深的伤害。
......
日已西斜,马车行驶在颠簸的官道上,崔昭训偶感不适,正欲小憩,却听车外传来沈预温润如玉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虚弱:“小姐,前方有竹林,可稍作歇息,马儿也需饮水。”
崔昭训闻言,心中一动,沈预的细心与周到,她早有耳闻。她轻声应允,心中却暗自思量,这位沈先生,或许将是她此行最大的助力,也是最棘手的对手。
……
上一世,就是这位沈先生陪同崔昭训一同前往的邺城。
萧老夫人寿辰之日,府中张灯结彩,宾客盈门。宴会上,萧老夫人满面红光,在众人的瞩目下,她缓缓开口,宣布了两桩婚事。
第一桩,是萧家大公子萧澄与临安公主的金玉良缘,两人的结合,是朝中的一段佳话。而紧接着宣布的第二桩婚事,便是她与萧雍的婚约,就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正式确定。
沈预从中打点嫁妆,管理庄子,以及迎来送往,言行举止挑不出任何错处,条理分明,妥帖中又叫人十分放心。
崔昭训想要阻止这门婚事,这沈预必是会从中阻拦的,这个人可不是个好应付的。
……
“小姐,请饮水。”沈预的声音如同春风拂面,轻柔地打断了崔昭训的思绪。
她缓缓抬眸,只见沈预侧身而立,手中提着一壶清水,那姿态既显恭敬又不失风度。他轻轻地将水壶递至她面前,眼神中流露出几分细腻的关怀,末了,还细心地补充道:“这水取自附近清泉,新鲜甘甜,且这水壶专为您一人所备,干净至极。”
崔昭训意识到自己方才的失神,心中微感歉意,她伸手接过水壶,指尖不经意间触碰到沈预温暖的掌心,随即迅速分开,面上浮现出一抹温婉的笑容:“多谢沈先生体贴入微,昭训感激不尽。”
四周,竹林轻摇,翠绿的叶片在夕阳的余晖下更显生机勃勃,与崔昭训那高贵而不失温婉的气质相互映衬,仿佛一幅动人的画卷。她笑起来时,眼中闪烁着灵动与智慧,如同林间精灵,让周围的一切都黯然失色。
外头有流言四起,得天下者,得崔氏女。如今看来,不无道理。诸侯争霸,硝烟四起,争天下,争王位,争地盘,争美人。崔昭训还未成年时,便被前来求娶的人踏破了门槛,如今她被萧相看中,倒也绝了不少人的心思。
沈预望着崔昭训,心中不禁生出几分赞叹,却又在不经意间捕捉到她眼中一闪而过的审视与思量,这让他心中微动,却不动声色地移开目光,轻咳一声,以掩饰自己的失态:“小姐客气了,直呼我名讳即可,沈某何德何能,受崔公如此礼遇。”
崔昭训闻言,笑容更甚,她深知与沈预打好关系的重要性,于是温婉地唤道:“好,既然沈先生年长,那我便斗胆唤您一声沈大哥吧。”
这一声“沈大哥”,如同春风化雨,温暖了沈预的心田。然而,他并未完全放松警惕,回想起崔昭训之前那抹复杂的眼神,心中暗自思量,这位小姐看似纯真无邪,实则心思缜密,尤其是对她与萧家的婚事,似乎有着自己的打算。
沈预收敛心神,与崔昭训谈笑风生,片刻后,便借口去照看马匹,悄然离去。而崔昭训则目光深邃,心中盘算着如何在这位智谋过人的沈大哥面前,不动声色地推进自己的计划。
……
马车日夜前行,眼看着过了泗州的地界,再走半日,便到邺城了。
沿途,风光旖旎,绿意盎然,官道两旁,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偶尔,有几辆装饰华丽的家族马车擦肩而过。
随着马车缓缓驶入邺城的范围,周围的小贩们也逐渐多了起来,叫卖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崔昭训端坐在马车之内,目光透过车窗的缝隙,静静地凝视着这一切。她的心中,没有预期的波澜起伏,也没有对这座城池的刻骨仇恨,反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这份平静,如同深潭之水,表面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
正当崔昭训准备按照原计划,前往父亲为她准备的庄子安顿时,马车却突然停了下来。沈预的声音从矫帘外传来:“小姐,前方有萧家的人等候,想是他们一早便得知了我们的行踪,特意在此迎接。我们既是远道而来,理应前去拜访,但一切决定权仍在小姐手中。”
崔昭训闻言,嘴角轻轻勾起一抹淡笑,说是让她做选择,可她却是没有选择。于是,她轻轻敛下心神,语气坚定而从容地回答道:“沈大哥所言极是,我们确实应该先去拜访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