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父于千里之外同美国高层谈笑风生的两天后,也就是年月日,罗贝尔已经遵照西南方面军部的命令,作为兼具伤员和飞行员两种身份的累赘撤出基辅向后方转移。
在政委尼基塔·赫鲁晓夫向斯大林保证苏维埃乌克兰首都固若金汤后,苏联统帅部已经下令西南方面军全力坚守基辅,“击退德国侵略者的攻势”。尽管颇多将帅(比如斯大林的亲密战友布琼尼元帅)对此命令颇有疑虑,甚至屡次劝诫,但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夫将军还是不折不扣地执行了领袖的命令。
不过他并非对方面军即将面临的围城战毫无心理准备,因此为了减少拖累,降低消耗,他已经下令基辅城内无战斗力人员向后方转移,只会说几句俄语的外国飞行员罗贝尔自然没有被留下的道理。
于是乎,罗贝尔等人就跟着一队在巷战中起不到太大作用的哥萨克骑兵向后方转移。火车是用不了了,德国的俯冲轰炸机早就把基辅通向外界的唯一一条铁路瘫痪了,而守军急需的汽车一台也没有拨给他们,他们只能用征调来的马车拖着伤员们急匆匆地向西撤退。
尽管他们看似是在远离危险,但经验老道的指挥官都明白,他们还真不能说比基辅守军更安全,因为德军一定会选择先切断基辅同后方的联系。既然如此,罗贝尔这伙伤员岂不正在德军的进攻方向上?如果第集团军和第集团军在一周内崩溃了,那么他们绝对会比基辅守军更早完蛋。
所以即使是在内线行军,指挥行军的哥萨克少尉也将他的骑兵下属派往四面八方侦查德军的行踪和友军的战况,仿佛当下身处敌境一般。
所以罗贝尔一天到晚都能听到哥萨克侦查兵的马蹄声在周遭响起,将从各处搜集到的互相矛盾的情报汇报给骑兵少尉,使得后者一天到晚对着地图揪头发。
他们争分夺秒,每天都行进到太阳完全落山才扎营。
部队扎营后,一瘸一拐的罗贝尔便为与自己同坐一辆车的那俩完全不能走路的伤员(有一个还是罗贝尔的同行)端水打饭倒夜壶。尽管二人一早就获知罗贝尔几乎完全不懂俄语,但那个飞行员一直没有放弃沟通,只要他还清醒,就想尽办法跟罗贝尔交谈,虽然他几乎一天到晚都在昏睡。
罗贝尔开始担心,这个家伙是不是被烧坏了脑子,因为当他带菜汤和列巴回来的时候,发现那个肩膀和脚底缠着绷带的俄国中尉正起劲地对他哼小曲……不,是马赛曲,或者说,是用马赛曲填词的一个不知名歌曲。
歌词是俄语,罗贝尔一个单词也听不出来,只是他突然想到,如果双方无法用俄语和法语沟通,那么第三种语言呢?就像他和那个医生用英语交流一样?
“你想对我说什么吗,中尉?(德语)”
罗贝尔的这一句德语令整个营地都安静了下来,他只好尴尬地向众人笑笑:“我德语比俄语好不少,诸位见谅……(德语)”
虽然营地里突然冒出德语把大伙都吓了一跳,但至少借助其他人的转译,罗贝尔终于能跟其他人对话了。
“所以……您要和我说什么吗?(德语)”
临时充当翻译的下士回答道:“飞行员同志说,听说你是法国人,能给他唱唱法国的歌吗?虽然这个要求有些奇怪,但他就好这个,请您一定要满足他的要求。(德语)”
听了他的话,周遭的俄国人立刻嗤笑道:“这个‘穆贼坎特’!(俄语)”
尽管不知道“穆贼坎特”是什么意思,但听上去也应该与musi存在关联,罗贝尔哭笑不得,这同行怕不是真烧糊涂了,都这时候了还要听法国小曲。不过他也不打算“藏私”,毕竟这个俄国军官指不定还能活多久,还是满足他的愿望吧。所以他清了清嗓子,对那人说道:“我唱歌不太好听,也不太会唱新潮的歌曲,就给你唱个《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吧!”
说实话,罗贝尔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脱口而出要哼唱这首歌,这首歌的血统非常复杂,调子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法国军队中就有,不过英国人在上次大战中把这首曲子重新挖掘了出来,然后填上了一些不堪入目的粗俗歌词,然后又回流到法国人这边……
这首歌有无数个版本,只是大多数法语版本比英语版本收敛了许多,去掉了诸如“阿尔芒蒂耶尔的好姑娘,上她就像打机枪”这样实在不堪入耳的歌词。
“法兰西佳人笑靥倾城,腮上酒窝生。
蓬松的卷发,柔和的蓝眼睛……”
他有多久没唱歌了,没和自己的妻子(同时又是爱人)一块坐在塞纳河的河堤上哼唱了……
难怪自己脱口而出想唱这首歌……罗贝尔悄悄抹去眼泪,或许是每天晚上萦绕在自己梦中的妻子,以及自己都不知道现在长什么样的儿子让自己想起来唱这首歌。
“阿尔芒蒂耶尔的姑娘,请您讲,
阿尔芒蒂耶尔的姑娘,请您讲~
她还没学会说话,就先学会了歌唱,
阿尔芒蒂耶尔的好姑娘!”
罗贝尔唱错了好多地方,纵使现场没人懂法语,但在他眼眶中盘桓泪水是无论如何也掩饰不掉的,以至于最后结尾的都不是歌词的最后一句,而是他的叹息和红军官兵们雷鸣般的掌声。() ()
不少红军官兵的家乡已经沦陷,同亲人别离甚至是永别的痛苦令他们不寒而栗,那么面前这位法国飞行员呢?他的家乡已经沦陷一年了……
“谢廖沙中尉说您唱得太好了,他要回赠您一首,轻快一点的,让您别那么想家。(德语)”
“请吧。”罗贝尔难为情地擦去了眼泪。
那位空军中尉抓住马车的围栏,得意地向哥萨克们吹了声口哨。这声口哨仿佛有魔力一样,一下子就将罗贝尔的愁思吹走一大半。
蓬头垢面的中尉声音嘶哑,但其中却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他只唱了一句,四周的哥萨克们就兴奋地吹口哨回应起来,迅速把独唱变成了大合唱。那位懂德语的下士先是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两句,然后才如梦初醒般给罗贝尔翻译歌词大意。
“斯大林同志领导哥萨克人民,摆脱贫穷、苦难和枷锁。
金色的太阳第一次高高升起,照耀着年轻的布尔什维克土地。(俄语)”
他们唱了没多久,北方就传来了隆隆的炮响。红军士兵的歌声一下子就小了,不少人开始焦虑地张望。但那位空军中尉除外,他仍旧挥舞着拳头高声歌唱,他的豪迈之情很快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于是歌声再度嘹亮起来:
“假如那敌人再敢闯入国境,我们就一定拔刀相迎!
请带领我们,伏罗希洛夫同志!顿河的铁匠,人民的政委!(俄语)”
炮火中的合唱结束之后,充当翻译的下士好心提醒罗贝尔道:“我建议您稍微注意一下自己的用词,不要总说什么‘俄国军队’、‘俄国中尉’、‘俄国飞行员’之类的,我们这里至少有一少半人不是俄国人,唱歌的那位谢列夫中尉就是乌克兰人。(德语)”
“抱歉,那我应该……(德语)”
“叫‘苏军’或者‘红军’都可以。”下士认真地回答,“我们不是一个国家,而是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英语)”
由于苏美两国的长期隔阂,美军能获得的苏军的情报延迟相当大,在德内尔还在为美军高层一本正经地分析德国下一步动向的时候,古德里安的谋划早已落实到战场上。这位声名显赫的德国装甲兵将领已经带领得到中央集团军群加强的部队在基辅和布良斯克之间取得了突破。
到今天,也就是月日,德军第军和第军已经突破了苏军第集团军的防线,穿过了第聂伯河沿岸沼泽地带,兵峰直指切尔尼戈夫。在稍偏西的位置,西南方面军先前表现最出色的集团军——第集团军——也因兵力匮乏而后继无力,被迫全面撤出奥库尼诺沃,渡过第聂伯河重整防线。
至于基辅南部的战况嘛,从乌曼战役后就没法更糟糕了。
哥萨克少尉断定,要想跳出包围圈,他们至少要撤到波尔塔瓦,最好能去哈尔科夫。这个消息令伤员们非常不安,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还有近公里的漫长路途要走,而他们并没有带多少药品……
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罗贝尔把基辅军医特批给他的药品全部交了出来,即使这些仅仅是口服的消炎药和止疼片,至少也能缓解一下其他伤员的痛苦。
但这些药品终究是杯水车薪,在路上奔波了几天之后,一些轻伤员伤势恶化成了重伤员。没办法,哥萨克少尉只能提议将一些情况实在不妙、经不起颠簸的伤员暂时安顿在平民家中。
这个提议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包括那些重伤员。因为他们知道德国人是什么德行,毕竟苏联已经和德国接壤一年多了,他们不至于对国境线那边的事一无所知。伤员们认为,如果把他们留在平民家中,那么等德国人打过来,不仅他们要被拖出去打靶,收留他们的平民也不会有好果子吃。
与其为了多活几天再搭上两条人命,还不如走到哪算哪,死了便就地一埋,也算长眠于祖国大地了。
于是哥萨克们就这样护送着伤员们在基辅-哈尔科夫铁路不远处的小路上行进。而铁路一天被炸四五次的情况也说明了为什么方面军没有用铁路转移伤员:第一,现在的火车走得还真不比骑马快多少;第二,敌机一般不会炸马车,但却一般不会放过火车。
在月日,一行人抵达了希沙基市附近普肖尔河上的公路桥,在那里,哥萨克骑兵将一部分情况着实不妙的伤员留在了当地的医院里,然后带着剩下的人继续向哈尔科夫进发。
罗贝尔跟着队伍去了哈尔科夫,而那个只要一醒来就要唱歌的苏军飞行员中尉被留在了希沙基医院。尽管才认识了不到一个星期,罗贝尔已经有点舍不得跟这个中尉分开。有他在的地方,就有各种各样的旋律飘荡。现在的情况已经糟糕透顶,如果没有这位“音乐家”,罗贝尔简直无法想象他的“逃生之路”会多么令人心惊胆战。
因此他记下了那个乌克兰中尉的名字:“谢廖沙·季塔连科”。
在政委尼基塔·赫鲁晓夫向斯大林保证苏维埃乌克兰首都固若金汤后,苏联统帅部已经下令西南方面军全力坚守基辅,“击退德国侵略者的攻势”。尽管颇多将帅(比如斯大林的亲密战友布琼尼元帅)对此命令颇有疑虑,甚至屡次劝诫,但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夫将军还是不折不扣地执行了领袖的命令。
不过他并非对方面军即将面临的围城战毫无心理准备,因此为了减少拖累,降低消耗,他已经下令基辅城内无战斗力人员向后方转移,只会说几句俄语的外国飞行员罗贝尔自然没有被留下的道理。
于是乎,罗贝尔等人就跟着一队在巷战中起不到太大作用的哥萨克骑兵向后方转移。火车是用不了了,德国的俯冲轰炸机早就把基辅通向外界的唯一一条铁路瘫痪了,而守军急需的汽车一台也没有拨给他们,他们只能用征调来的马车拖着伤员们急匆匆地向西撤退。
尽管他们看似是在远离危险,但经验老道的指挥官都明白,他们还真不能说比基辅守军更安全,因为德军一定会选择先切断基辅同后方的联系。既然如此,罗贝尔这伙伤员岂不正在德军的进攻方向上?如果第集团军和第集团军在一周内崩溃了,那么他们绝对会比基辅守军更早完蛋。
所以即使是在内线行军,指挥行军的哥萨克少尉也将他的骑兵下属派往四面八方侦查德军的行踪和友军的战况,仿佛当下身处敌境一般。
所以罗贝尔一天到晚都能听到哥萨克侦查兵的马蹄声在周遭响起,将从各处搜集到的互相矛盾的情报汇报给骑兵少尉,使得后者一天到晚对着地图揪头发。
他们争分夺秒,每天都行进到太阳完全落山才扎营。
部队扎营后,一瘸一拐的罗贝尔便为与自己同坐一辆车的那俩完全不能走路的伤员(有一个还是罗贝尔的同行)端水打饭倒夜壶。尽管二人一早就获知罗贝尔几乎完全不懂俄语,但那个飞行员一直没有放弃沟通,只要他还清醒,就想尽办法跟罗贝尔交谈,虽然他几乎一天到晚都在昏睡。
罗贝尔开始担心,这个家伙是不是被烧坏了脑子,因为当他带菜汤和列巴回来的时候,发现那个肩膀和脚底缠着绷带的俄国中尉正起劲地对他哼小曲……不,是马赛曲,或者说,是用马赛曲填词的一个不知名歌曲。
歌词是俄语,罗贝尔一个单词也听不出来,只是他突然想到,如果双方无法用俄语和法语沟通,那么第三种语言呢?就像他和那个医生用英语交流一样?
“你想对我说什么吗,中尉?(德语)”
罗贝尔的这一句德语令整个营地都安静了下来,他只好尴尬地向众人笑笑:“我德语比俄语好不少,诸位见谅……(德语)”
虽然营地里突然冒出德语把大伙都吓了一跳,但至少借助其他人的转译,罗贝尔终于能跟其他人对话了。
“所以……您要和我说什么吗?(德语)”
临时充当翻译的下士回答道:“飞行员同志说,听说你是法国人,能给他唱唱法国的歌吗?虽然这个要求有些奇怪,但他就好这个,请您一定要满足他的要求。(德语)”
听了他的话,周遭的俄国人立刻嗤笑道:“这个‘穆贼坎特’!(俄语)”
尽管不知道“穆贼坎特”是什么意思,但听上去也应该与musi存在关联,罗贝尔哭笑不得,这同行怕不是真烧糊涂了,都这时候了还要听法国小曲。不过他也不打算“藏私”,毕竟这个俄国军官指不定还能活多久,还是满足他的愿望吧。所以他清了清嗓子,对那人说道:“我唱歌不太好听,也不太会唱新潮的歌曲,就给你唱个《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吧!”
说实话,罗贝尔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脱口而出要哼唱这首歌,这首歌的血统非常复杂,调子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法国军队中就有,不过英国人在上次大战中把这首曲子重新挖掘了出来,然后填上了一些不堪入目的粗俗歌词,然后又回流到法国人这边……
这首歌有无数个版本,只是大多数法语版本比英语版本收敛了许多,去掉了诸如“阿尔芒蒂耶尔的好姑娘,上她就像打机枪”这样实在不堪入耳的歌词。
“法兰西佳人笑靥倾城,腮上酒窝生。
蓬松的卷发,柔和的蓝眼睛……”
他有多久没唱歌了,没和自己的妻子(同时又是爱人)一块坐在塞纳河的河堤上哼唱了……
难怪自己脱口而出想唱这首歌……罗贝尔悄悄抹去眼泪,或许是每天晚上萦绕在自己梦中的妻子,以及自己都不知道现在长什么样的儿子让自己想起来唱这首歌。
“阿尔芒蒂耶尔的姑娘,请您讲,
阿尔芒蒂耶尔的姑娘,请您讲~
她还没学会说话,就先学会了歌唱,
阿尔芒蒂耶尔的好姑娘!”
罗贝尔唱错了好多地方,纵使现场没人懂法语,但在他眼眶中盘桓泪水是无论如何也掩饰不掉的,以至于最后结尾的都不是歌词的最后一句,而是他的叹息和红军官兵们雷鸣般的掌声。() ()
不少红军官兵的家乡已经沦陷,同亲人别离甚至是永别的痛苦令他们不寒而栗,那么面前这位法国飞行员呢?他的家乡已经沦陷一年了……
“谢廖沙中尉说您唱得太好了,他要回赠您一首,轻快一点的,让您别那么想家。(德语)”
“请吧。”罗贝尔难为情地擦去了眼泪。
那位空军中尉抓住马车的围栏,得意地向哥萨克们吹了声口哨。这声口哨仿佛有魔力一样,一下子就将罗贝尔的愁思吹走一大半。
蓬头垢面的中尉声音嘶哑,但其中却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他只唱了一句,四周的哥萨克们就兴奋地吹口哨回应起来,迅速把独唱变成了大合唱。那位懂德语的下士先是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两句,然后才如梦初醒般给罗贝尔翻译歌词大意。
“斯大林同志领导哥萨克人民,摆脱贫穷、苦难和枷锁。
金色的太阳第一次高高升起,照耀着年轻的布尔什维克土地。(俄语)”
他们唱了没多久,北方就传来了隆隆的炮响。红军士兵的歌声一下子就小了,不少人开始焦虑地张望。但那位空军中尉除外,他仍旧挥舞着拳头高声歌唱,他的豪迈之情很快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于是歌声再度嘹亮起来:
“假如那敌人再敢闯入国境,我们就一定拔刀相迎!
请带领我们,伏罗希洛夫同志!顿河的铁匠,人民的政委!(俄语)”
炮火中的合唱结束之后,充当翻译的下士好心提醒罗贝尔道:“我建议您稍微注意一下自己的用词,不要总说什么‘俄国军队’、‘俄国中尉’、‘俄国飞行员’之类的,我们这里至少有一少半人不是俄国人,唱歌的那位谢列夫中尉就是乌克兰人。(德语)”
“抱歉,那我应该……(德语)”
“叫‘苏军’或者‘红军’都可以。”下士认真地回答,“我们不是一个国家,而是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英语)”
由于苏美两国的长期隔阂,美军能获得的苏军的情报延迟相当大,在德内尔还在为美军高层一本正经地分析德国下一步动向的时候,古德里安的谋划早已落实到战场上。这位声名显赫的德国装甲兵将领已经带领得到中央集团军群加强的部队在基辅和布良斯克之间取得了突破。
到今天,也就是月日,德军第军和第军已经突破了苏军第集团军的防线,穿过了第聂伯河沿岸沼泽地带,兵峰直指切尔尼戈夫。在稍偏西的位置,西南方面军先前表现最出色的集团军——第集团军——也因兵力匮乏而后继无力,被迫全面撤出奥库尼诺沃,渡过第聂伯河重整防线。
至于基辅南部的战况嘛,从乌曼战役后就没法更糟糕了。
哥萨克少尉断定,要想跳出包围圈,他们至少要撤到波尔塔瓦,最好能去哈尔科夫。这个消息令伤员们非常不安,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还有近公里的漫长路途要走,而他们并没有带多少药品……
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罗贝尔把基辅军医特批给他的药品全部交了出来,即使这些仅仅是口服的消炎药和止疼片,至少也能缓解一下其他伤员的痛苦。
但这些药品终究是杯水车薪,在路上奔波了几天之后,一些轻伤员伤势恶化成了重伤员。没办法,哥萨克少尉只能提议将一些情况实在不妙、经不起颠簸的伤员暂时安顿在平民家中。
这个提议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包括那些重伤员。因为他们知道德国人是什么德行,毕竟苏联已经和德国接壤一年多了,他们不至于对国境线那边的事一无所知。伤员们认为,如果把他们留在平民家中,那么等德国人打过来,不仅他们要被拖出去打靶,收留他们的平民也不会有好果子吃。
与其为了多活几天再搭上两条人命,还不如走到哪算哪,死了便就地一埋,也算长眠于祖国大地了。
于是哥萨克们就这样护送着伤员们在基辅-哈尔科夫铁路不远处的小路上行进。而铁路一天被炸四五次的情况也说明了为什么方面军没有用铁路转移伤员:第一,现在的火车走得还真不比骑马快多少;第二,敌机一般不会炸马车,但却一般不会放过火车。
在月日,一行人抵达了希沙基市附近普肖尔河上的公路桥,在那里,哥萨克骑兵将一部分情况着实不妙的伤员留在了当地的医院里,然后带着剩下的人继续向哈尔科夫进发。
罗贝尔跟着队伍去了哈尔科夫,而那个只要一醒来就要唱歌的苏军飞行员中尉被留在了希沙基医院。尽管才认识了不到一个星期,罗贝尔已经有点舍不得跟这个中尉分开。有他在的地方,就有各种各样的旋律飘荡。现在的情况已经糟糕透顶,如果没有这位“音乐家”,罗贝尔简直无法想象他的“逃生之路”会多么令人心惊胆战。
因此他记下了那个乌克兰中尉的名字:“谢廖沙·季塔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