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子果然还是出了一些情绪上的问题,这并没有出乎德内尔的预料,只是他的牵挂并不能为此减轻半分。
他知道罗贝尔的消沉悲观从何而来,因为他在年轻时候也见多了有消极情绪的士兵。在兰斯、苏瓦松堑壕中求生的那些暗无天日的时光里,他曾经同不计其数的士兵促膝长谈,跟罗贝尔情况类似的比比皆是。
尽管有自我吹嘘之嫌,德内尔还是可以颇为自信的表示,这不是什么大问题,自己只需要放嘴炮就能解决个三四成,然后战斗自然可以解决剩下的部分。
乐观的想,这封信距离发出时间已经过了一个多月,说不定此时的罗贝尔已经能够适应残酷的战争了,毕竟他是一个勇敢而正派的青年。
虽然有这样的猜测,但德内尔还是不敢掉以轻心。他回想着自己年少时的情感需要和心理状态,抓紧时间写了一封回信寄往苏联。信中提了一些排解忧虑、调整心态的土办法,但关键还是表达对罗贝尔的关怀和在意,在这动荡的岁月里,没有什么比亲情更能抚慰战士了。
回想当年,德内尔本就重义轻死类其祖父,父亲殁于国事,首战又是凡尔登。见众多战友惨死,德内尔终于彻底上头。他明明有多次轮换下山的机会,就非要死顶在“地狱之谷”中与德国佬搏命。虽然战史记载“团奋战百日,为诸部之最”,但在他之外,团中士兵其实轮换了多次,也就只有他和团旗同存同荣了。
不怕死的军人当然受上级喜爱,但绝对不是因为他们爱护部下,而是因为他们渴求“优质耗材”。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后来李凡特少校的遗孀(也就是罗贝尔的生母)开解关怀,以及贝当将军暗中保护,他有十条命也不够自己和上级祸害的。
因此应该让罗贝尔知道,即使相隔万里,他的亲人也一直在远方牵挂着他,他绝非海上只帆、云间孤鸿。
写完对罗贝尔的回信之后,他接着拆开了老战友兼部下玛丽·科尼希的来信。后者自他来到美国之后,就一直与他保持联系,两人的交流起初紧紧围绕着部队训练和作战进行,后来也开始闲聊一些家事。
比如说这次,科尼希就非常高兴地表示,他的妻儿已经通过自由法国的地下交通网撤到了西班牙,不日就将经由英国的准盟友葡萄牙前往伦敦。
德内尔对此欣然表示祝贺,考虑到这条交通线的建立少不了薇尔莉特的贡献,他在欣慰之余还有几分担忧。
给柯尼希回过信后,德内尔心中忧思更甚,于是干脆披上大衣,在华盛顿特区繁华的街道上漫无目的地闲逛。
目光所及,到处都是携女友或妻子休假的美军士兵。自战争爆发以来,美国已经由六个月前的一百三十万扩军到了三百余万,大批美国青年应征入伍,随机掀起了全美结婚浪潮。数不清的男孩想在入伍前变成男人,于是附近几乎天天都有人家办喜事。
前些日子参加老杜瓦的家宴时,德内尔曾经对艾森豪威尔吐槽过英军的不靠谱。但这个“不靠谱”是相对于欧洲强军而言的,美军从上到下存在的问题与英军相比只多不少,可以说出了官兵的士气之外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之处。
但未经战场检验的士气终归是无根之萍,难以成为指挥官们稳定的依赖。以英军为例,现在埃及那批本土派去的新部队,前年在面临德军登陆本土的危险时展现出的勇气同样非常值得夸赞,但到了远征海外的时候,他们的备战和作战都变得极为消极。() ()
可以不客气地说,如果英军的装备后勤跟意大利人的一样,那英国人的表现恐怕连意大利人都不如。柯尼希也在来信中多次吐槽,说英国人那极其脆弱的斗志真是“白瞎了那么些重武器”。
但柯尼希也承认,英军士气的薄弱倒也不能主要责备士兵,英国军官的不靠谱也是出了名的。
德内尔在埃及的时候多次看到,很多英军军官自己呆在遮阳伞下,却命令士兵在灼人的烈阳底下“保持军容”,这般毫无道理的虐待实在过于损害士气。
而另一个极端,即对下属的彻底放纵同样存在,有些严重缺乏经验的军官丧失了对军队的控制,结果就导致其连队、营队变成了士官、老兵和刺头为所欲为的丛林社会。这样四分五裂的部队中,那些老实内向的士兵(任劳任怨的他们往往才是一直部队的骨干)承受着日胜一日的欺辱,又怎么可能保持高昂的士气?
而美国则不然,其宣传口号“山巅之城”、“美国例外”固然相当虚伪,但总比英国这种装都不装的强不少,美军的主要问题还是承平日久所带来的。
年美国将军队数量提高到万,年月又调整征兵法案扩军至万,迅速扩军带来的军队质量下滑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了。美军这扩军速度比当年的德国也不遑多让,军队战斗力下降的自然厉害。而且相比较于德国十万国防军的专业、精干,扩军前的七万美国陆军干脆就是一支为“治安和游行”而建立的军队。
德内尔曾考察过艾森豪威尔任职的第三集团军(军长为沃尔特·克鲁格中将),并作为军事顾问观摩了第三集团军和第二集团军在路易斯安那州的对抗演习。参与那场演习的美军总兵力达到了万人,演习中美军的表现不出所料一片稀烂。
德内尔跟不少美军基层官兵交流过,很多“骨干老兵”也只在年或年进行过区区三个月的军事训练,而且“不会打机枪,只会耍花枪”。聊到兴起时,有个美军士兵还当场给德内尔表演了一把花里胡哨的花式抢操,让他和陪同的美军军官一时无言以对。
保守估计,美军也要到年年中才能作为一个整体形成一定的战斗力。
想到这里,德内尔突然意识到,自己如今就连看到军人谈恋爱都要想到美军战备状况上去,真是彻彻底底地走火入魔了。
不过他没办法去回忆高兴的事情,年退伍至今那些暗无天日的痛苦生活中为数不多的光亮,几乎都是薇尔莉特、罗贝尔和泰勒带来的。现在他们零落四散,各个朝不保夕,一想到他们面临的危险和折磨,德内尔就感觉自己要发疯了。
所以……还是想想如何打赢这场该死的战争吧。
他在回住处前从街上买了份晚报,上面有篇报道引起了德内尔的兴趣:“俄国气温骤降,俄军反击强而有力,莫斯科危机已然解除。”
他知道罗贝尔的消沉悲观从何而来,因为他在年轻时候也见多了有消极情绪的士兵。在兰斯、苏瓦松堑壕中求生的那些暗无天日的时光里,他曾经同不计其数的士兵促膝长谈,跟罗贝尔情况类似的比比皆是。
尽管有自我吹嘘之嫌,德内尔还是可以颇为自信的表示,这不是什么大问题,自己只需要放嘴炮就能解决个三四成,然后战斗自然可以解决剩下的部分。
乐观的想,这封信距离发出时间已经过了一个多月,说不定此时的罗贝尔已经能够适应残酷的战争了,毕竟他是一个勇敢而正派的青年。
虽然有这样的猜测,但德内尔还是不敢掉以轻心。他回想着自己年少时的情感需要和心理状态,抓紧时间写了一封回信寄往苏联。信中提了一些排解忧虑、调整心态的土办法,但关键还是表达对罗贝尔的关怀和在意,在这动荡的岁月里,没有什么比亲情更能抚慰战士了。
回想当年,德内尔本就重义轻死类其祖父,父亲殁于国事,首战又是凡尔登。见众多战友惨死,德内尔终于彻底上头。他明明有多次轮换下山的机会,就非要死顶在“地狱之谷”中与德国佬搏命。虽然战史记载“团奋战百日,为诸部之最”,但在他之外,团中士兵其实轮换了多次,也就只有他和团旗同存同荣了。
不怕死的军人当然受上级喜爱,但绝对不是因为他们爱护部下,而是因为他们渴求“优质耗材”。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后来李凡特少校的遗孀(也就是罗贝尔的生母)开解关怀,以及贝当将军暗中保护,他有十条命也不够自己和上级祸害的。
因此应该让罗贝尔知道,即使相隔万里,他的亲人也一直在远方牵挂着他,他绝非海上只帆、云间孤鸿。
写完对罗贝尔的回信之后,他接着拆开了老战友兼部下玛丽·科尼希的来信。后者自他来到美国之后,就一直与他保持联系,两人的交流起初紧紧围绕着部队训练和作战进行,后来也开始闲聊一些家事。
比如说这次,科尼希就非常高兴地表示,他的妻儿已经通过自由法国的地下交通网撤到了西班牙,不日就将经由英国的准盟友葡萄牙前往伦敦。
德内尔对此欣然表示祝贺,考虑到这条交通线的建立少不了薇尔莉特的贡献,他在欣慰之余还有几分担忧。
给柯尼希回过信后,德内尔心中忧思更甚,于是干脆披上大衣,在华盛顿特区繁华的街道上漫无目的地闲逛。
目光所及,到处都是携女友或妻子休假的美军士兵。自战争爆发以来,美国已经由六个月前的一百三十万扩军到了三百余万,大批美国青年应征入伍,随机掀起了全美结婚浪潮。数不清的男孩想在入伍前变成男人,于是附近几乎天天都有人家办喜事。
前些日子参加老杜瓦的家宴时,德内尔曾经对艾森豪威尔吐槽过英军的不靠谱。但这个“不靠谱”是相对于欧洲强军而言的,美军从上到下存在的问题与英军相比只多不少,可以说出了官兵的士气之外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之处。
但未经战场检验的士气终归是无根之萍,难以成为指挥官们稳定的依赖。以英军为例,现在埃及那批本土派去的新部队,前年在面临德军登陆本土的危险时展现出的勇气同样非常值得夸赞,但到了远征海外的时候,他们的备战和作战都变得极为消极。() ()
可以不客气地说,如果英军的装备后勤跟意大利人的一样,那英国人的表现恐怕连意大利人都不如。柯尼希也在来信中多次吐槽,说英国人那极其脆弱的斗志真是“白瞎了那么些重武器”。
但柯尼希也承认,英军士气的薄弱倒也不能主要责备士兵,英国军官的不靠谱也是出了名的。
德内尔在埃及的时候多次看到,很多英军军官自己呆在遮阳伞下,却命令士兵在灼人的烈阳底下“保持军容”,这般毫无道理的虐待实在过于损害士气。
而另一个极端,即对下属的彻底放纵同样存在,有些严重缺乏经验的军官丧失了对军队的控制,结果就导致其连队、营队变成了士官、老兵和刺头为所欲为的丛林社会。这样四分五裂的部队中,那些老实内向的士兵(任劳任怨的他们往往才是一直部队的骨干)承受着日胜一日的欺辱,又怎么可能保持高昂的士气?
而美国则不然,其宣传口号“山巅之城”、“美国例外”固然相当虚伪,但总比英国这种装都不装的强不少,美军的主要问题还是承平日久所带来的。
年美国将军队数量提高到万,年月又调整征兵法案扩军至万,迅速扩军带来的军队质量下滑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了。美军这扩军速度比当年的德国也不遑多让,军队战斗力下降的自然厉害。而且相比较于德国十万国防军的专业、精干,扩军前的七万美国陆军干脆就是一支为“治安和游行”而建立的军队。
德内尔曾考察过艾森豪威尔任职的第三集团军(军长为沃尔特·克鲁格中将),并作为军事顾问观摩了第三集团军和第二集团军在路易斯安那州的对抗演习。参与那场演习的美军总兵力达到了万人,演习中美军的表现不出所料一片稀烂。
德内尔跟不少美军基层官兵交流过,很多“骨干老兵”也只在年或年进行过区区三个月的军事训练,而且“不会打机枪,只会耍花枪”。聊到兴起时,有个美军士兵还当场给德内尔表演了一把花里胡哨的花式抢操,让他和陪同的美军军官一时无言以对。
保守估计,美军也要到年年中才能作为一个整体形成一定的战斗力。
想到这里,德内尔突然意识到,自己如今就连看到军人谈恋爱都要想到美军战备状况上去,真是彻彻底底地走火入魔了。
不过他没办法去回忆高兴的事情,年退伍至今那些暗无天日的痛苦生活中为数不多的光亮,几乎都是薇尔莉特、罗贝尔和泰勒带来的。现在他们零落四散,各个朝不保夕,一想到他们面临的危险和折磨,德内尔就感觉自己要发疯了。
所以……还是想想如何打赢这场该死的战争吧。
他在回住处前从街上买了份晚报,上面有篇报道引起了德内尔的兴趣:“俄国气温骤降,俄军反击强而有力,莫斯科危机已然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