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罗斯福而言,他不可能接受法国的抗战势力都处于英国人的控制之下,不仅如此,他还要努力争取将法国的抗战势力纳入美国的控制之下。退而求其次的话,这股抗战势力保持中立也无不可。
戴高乐之所以暗示德内尔去和丘吉尔正面对抗,是为了向罗斯福表明,即使战斗法国的政府和军队非常依赖英国人提供的援助,但它绝非英国佬扶持的傀儡政权。
那么下一步,战斗法国就应当向罗斯福证明只有戴高乐才能领导法国抗战,而且戴高乐绝不可能唯美国人马首是瞻,从而逼迫美国人让步。
做到这一点看似难如登天,毕竟战斗法国的力量在英美两个庞然大物之前是那么得渺小,但战斗法国却有三项必胜的理由。
第一,便是战斗法国的领袖戴高乐坚韧不拔、威名赫赫,只有最愚昧的人才分辨不出这一事实:戴高乐是法兰西抗战的一面大旗,是任何人都不能取代的。回顾年自由法国初创之时,那时的戴高乐是法国陆军资历最浅的现役将军,任何一个法国政治领袖(甚至是雷诺内阁随便哪个边缘部长)亦或是高级将领,只要愿意站到贝当的对立面,就能取代戴高乐。
但很可惜,在第三共和国崩溃到火炬行动这长达两年半的艰苦斗争中,除了已经快退休的贾德鲁将军外,愣是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表示愿意扛起抗战大旗。
第二,是战斗法国得到了苏联的承认。早在一九四一年巴巴罗萨行动开始之后,战斗法国(当时还叫自由法国)便同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莫斯科方面承认戴高乐的政府为“唯一合法之法国政府”。而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苏联在世界上的话语权更大了,战斗法国的地位也就随之升高。
战斗法国和苏联的良好关系还使得国内的左翼抵抗组织,特别是法共非常愿意接受戴高乐的领导。而法共在各敌后抗战组织中抗敌最坚决、牺牲最勇敢、条件最艰苦,盟军情报机构对法共情报网的依赖非常大。至于抵抗运动中反戴高乐的那群人嘛,不说都是虫豸吧,至少也令大多数法国人相当不满。
南方抵抗组织“战斗”是反戴高乐声音最大的抵抗组织,它曾多次就战斗法国提供经费过少一事表示抗议。近期为了获得更多的经费,“战斗”组织直接同美国在瑞士的情报负责人杜勒斯打起了交道,从此几乎不参加抵抗组织全国委员会的任何事务。
更可气的是,这个组织的部分下线为了抢地盘,竟然主动向德寇报告法共抵抗战士的行踪。国内情报机构总负责人让·穆兰对他们恨得牙痒痒,只是苦于证据不足,这个组织又一直包庇下属,他不愿把整个“战斗”组织彻底推到德国人那边去,这才没有追究到底罢了。
最后一个把握,就是军队的战斗力。正如戴高乐和德内尔所讨论的,北非军民既支持抗战,又欢迎战斗法国,只是因为领导者的腐朽,才没有把这种支持和欢迎表现在战斗和训练中。美国人初来乍到,难免对法国人产生偏见,不认为法国人士气低是因为心存疑虑,而是认为“法国人天性如此”。
但是这种偏见已经被战斗法国的军人们冲击得摇摇欲坠了,柯尼希的第一旅不是法国军队?勒克莱尔的乍得远征军不是法国军队?这些部队为什么就能做到战斗力放到英国军队中都拔尖?
在德内尔手上,阿尔及尔师就能刻苦训练、积极备战。到朱安指挥的时候,阿尔及尔师士气就低落到谷底。而等到德内尔再次接手这个师的时候,该师官兵当天就能雄赳赳气昂昂地去夜袭德军阵地:难道战斗法国的指挥官们都会魔法不成?上战场前念个咒,士兵就不怕死了?
法军官兵士气如此摇摆不定,根子上与高卢人的民族性有相当大的关系。高卢民族整体上相较于其他民族更为冲动、感性,这就意味着相当多的法国兵在信赖一个指挥官时,各个都是顶呱呱的兵,否则,法国兵一躺下就不起来了。
因此法国军官可以说是天底下最好干的职业了,只要一个军官具备了基本的战术素养,并且真正做到拿他的士兵当兄弟、当孩子,他的士兵就会极其无畏且凶残地作战,直到敌人或自己灭亡。反过来说,如果军官把他的士兵当耗材、当筹码,法国兵就会让他尝尝摆烂甚至哗变的滋味。
那么扪心自问一下,北非法军中真正做到和士兵命运与共的高级军官有几个?就算不比德内尔这种以准将之尊跑到一线阵地上排雷、剪铁丝网,亲自给部下开路的异类,他们中有几个能和柯尼希准将一样,在遭到包围时坚持到最后一刻,亲自带领殿后营成功撤退?
不要说是戴高乐、贾德鲁和德内尔这些战斗法国的军事领袖们,就连北非法军自己的领袖亨利·吉罗,都瞧不起北非法国军官中的大多数人。() ()
因此,美国人想让北非法军吞并战斗法国的愿望不可能达成,只是上到罗斯福下到克拉克的美国高层还认识不到这一点。那么没关系,就让事实去证明一切吧,到解放突尼斯还有近四个月的时间,就让战斗法国和英美这两个巨人拉开阵势好好较量一番!
年月日,戴高乐又同罗斯福总统进行了会晤,德内尔也在现场旁听,两位领袖谈话的氛围并没有前天同丘吉尔谈判时那样紧张,但效果并无不同:双方各据立场,互不相让,无法达成任何协议。
罗斯福甚至在对话中暗示,戴高乐只是一个准将,而北非法军中有许多人军衔与他一致,比他军衔高的也不乏其人,要不是德内尔极力美言,罗斯福甚至不准备让他获得上将的军衔。
来自美国总统的颐指气使和拙劣挑拨令戴高乐十分不满,但他早已不是两年前的那个愣头青了,在该保持冷静的时候,他绝不会让愤怒冲昏头脑。戴高乐有理有据地驳斥了罗斯福关于军衔的理论,他指出,比起一个军人,他现在更是一个政治家:“军衔对于一个领袖而言毫无限制意义,就像您,您甚至都不是一个军人,但依旧能够统帅千军万马。”
“我是合众国民选的总统,我的就职经过了一系列民主且合法的程序,但您不一样。”罗斯福苛刻地反驳道,“恕我直言,您的‘领袖地位’不过是自封的罢了。”
戴高乐微微蹙眉,话语却仍旧保持着绝对的冷静:“当然不是这样,总统先生,法国人民选择了我。您作为一个外国人,不该置喙法国的内政问题。”
“可是并没有一个民主的程序来确定这件事。”
“在如今这个特殊的时期,实质无疑比程序更为关键。”戴高乐不卑不吭提出了一个反建议,“当然,如果总统阁下确实非常重视程序的话,我们可以走个程序——在北非进行全民公投,让人民决定是吉罗还是我来领导他们。”
罗斯福闻言立刻面不改色地岔开了话题,在一旁的德内尔见状,心里乐开了花,他暗中对戴高乐竖起了大拇指:不愧是你,一句话就戳破了美国佬的虚伪面孔。
一个小时后,戴高乐和德内尔两人昂然走出了罗斯福的宅邸,坐上美国陆军为二人提供的汽车返回了住处。次日,戴高乐按照计划出席了“联盟典礼”,在众多记者面前,戴高乐和亨利·吉罗握手言和,一同宣布将“全力配合对方,完成复国大业”——至于如何配合,那是另外的事。
两位领袖人物握手的时候,德内尔正在走廊上等待,他发现外面到处都是挎着汤姆逊冲锋枪、神色不善的卫兵。身着法国将官军服的他手扶栏杆轻蔑地一笑,也不知道美国佬这么做是打算吓唬谁。
德内尔没想到,他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蔑视表情,竟然被一个闲逛的美国记者拍下来发回了纽约。第二天,纽约时报便将这张照片刊登在了时政栏目上,其下的注释为:“总统的撮合似乎是一厢情愿”。
这篇报道拉开了英美媒体对战斗法国狂轰滥炸的序幕,接下来一周的时间,大部分英美媒体都在指责戴高乐为了一己之私,拒绝同吉罗“合作”。
…………
“笔者不禁要问,一个流亡政府的领袖地位就这么值得留恋吗?”戴高乐翻过报纸的面,继续朗读道,“戴高乐将军,我们理解您想做战后法国领袖的野心,但法兰西还没光复呢!”
一旁的德内尔无语地摆手:“你之前的预料一点不错,这帮评论员果然揪住你‘恋权’这点不放。”
“让他们狗叫去,我早有准备。”戴高乐放下报纸,对独臂的副官巴布鲁说道,“给伦敦发报,让德库塞尔把提前准备好的录音和声明放出来!”
两个小时后,战斗法国的广播台播放了一段戴高乐早就准备好的录音,卡登花园也在报纸上刊登了战斗法国领袖的声明:
“我是戴高乐,战斗法国和法兰西抵抗运动的领袖,在此我公开向全体法兰西公民声明,带领英勇的抗战军民恢复法兰西的自由和伟大,是我唯一需要完成的历史使命,我对自己在战后政府的位置没有任何追求。为避免争权夺利之嫌,本人于此公开承诺:我,夏尔·安德烈·约瑟夫·马里·戴高乐,将在全国解放和德国投降后归隐,不担任政府和军队的一切职务,也不会指定任何代言人、继承人等可能对战后法国政治产生任何影响的利益代表。”
北非的两大报纸,刚刚才复刊的《奥兰共和报》和《阿尔及尔回声报》都刊登了戴高乐的声明,与之相对的是,英美的媒体从此对戴高乐的“野心”彻底避而不谈。
戴高乐之所以暗示德内尔去和丘吉尔正面对抗,是为了向罗斯福表明,即使战斗法国的政府和军队非常依赖英国人提供的援助,但它绝非英国佬扶持的傀儡政权。
那么下一步,战斗法国就应当向罗斯福证明只有戴高乐才能领导法国抗战,而且戴高乐绝不可能唯美国人马首是瞻,从而逼迫美国人让步。
做到这一点看似难如登天,毕竟战斗法国的力量在英美两个庞然大物之前是那么得渺小,但战斗法国却有三项必胜的理由。
第一,便是战斗法国的领袖戴高乐坚韧不拔、威名赫赫,只有最愚昧的人才分辨不出这一事实:戴高乐是法兰西抗战的一面大旗,是任何人都不能取代的。回顾年自由法国初创之时,那时的戴高乐是法国陆军资历最浅的现役将军,任何一个法国政治领袖(甚至是雷诺内阁随便哪个边缘部长)亦或是高级将领,只要愿意站到贝当的对立面,就能取代戴高乐。
但很可惜,在第三共和国崩溃到火炬行动这长达两年半的艰苦斗争中,除了已经快退休的贾德鲁将军外,愣是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表示愿意扛起抗战大旗。
第二,是战斗法国得到了苏联的承认。早在一九四一年巴巴罗萨行动开始之后,战斗法国(当时还叫自由法国)便同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莫斯科方面承认戴高乐的政府为“唯一合法之法国政府”。而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苏联在世界上的话语权更大了,战斗法国的地位也就随之升高。
战斗法国和苏联的良好关系还使得国内的左翼抵抗组织,特别是法共非常愿意接受戴高乐的领导。而法共在各敌后抗战组织中抗敌最坚决、牺牲最勇敢、条件最艰苦,盟军情报机构对法共情报网的依赖非常大。至于抵抗运动中反戴高乐的那群人嘛,不说都是虫豸吧,至少也令大多数法国人相当不满。
南方抵抗组织“战斗”是反戴高乐声音最大的抵抗组织,它曾多次就战斗法国提供经费过少一事表示抗议。近期为了获得更多的经费,“战斗”组织直接同美国在瑞士的情报负责人杜勒斯打起了交道,从此几乎不参加抵抗组织全国委员会的任何事务。
更可气的是,这个组织的部分下线为了抢地盘,竟然主动向德寇报告法共抵抗战士的行踪。国内情报机构总负责人让·穆兰对他们恨得牙痒痒,只是苦于证据不足,这个组织又一直包庇下属,他不愿把整个“战斗”组织彻底推到德国人那边去,这才没有追究到底罢了。
最后一个把握,就是军队的战斗力。正如戴高乐和德内尔所讨论的,北非军民既支持抗战,又欢迎战斗法国,只是因为领导者的腐朽,才没有把这种支持和欢迎表现在战斗和训练中。美国人初来乍到,难免对法国人产生偏见,不认为法国人士气低是因为心存疑虑,而是认为“法国人天性如此”。
但是这种偏见已经被战斗法国的军人们冲击得摇摇欲坠了,柯尼希的第一旅不是法国军队?勒克莱尔的乍得远征军不是法国军队?这些部队为什么就能做到战斗力放到英国军队中都拔尖?
在德内尔手上,阿尔及尔师就能刻苦训练、积极备战。到朱安指挥的时候,阿尔及尔师士气就低落到谷底。而等到德内尔再次接手这个师的时候,该师官兵当天就能雄赳赳气昂昂地去夜袭德军阵地:难道战斗法国的指挥官们都会魔法不成?上战场前念个咒,士兵就不怕死了?
法军官兵士气如此摇摆不定,根子上与高卢人的民族性有相当大的关系。高卢民族整体上相较于其他民族更为冲动、感性,这就意味着相当多的法国兵在信赖一个指挥官时,各个都是顶呱呱的兵,否则,法国兵一躺下就不起来了。
因此法国军官可以说是天底下最好干的职业了,只要一个军官具备了基本的战术素养,并且真正做到拿他的士兵当兄弟、当孩子,他的士兵就会极其无畏且凶残地作战,直到敌人或自己灭亡。反过来说,如果军官把他的士兵当耗材、当筹码,法国兵就会让他尝尝摆烂甚至哗变的滋味。
那么扪心自问一下,北非法军中真正做到和士兵命运与共的高级军官有几个?就算不比德内尔这种以准将之尊跑到一线阵地上排雷、剪铁丝网,亲自给部下开路的异类,他们中有几个能和柯尼希准将一样,在遭到包围时坚持到最后一刻,亲自带领殿后营成功撤退?
不要说是戴高乐、贾德鲁和德内尔这些战斗法国的军事领袖们,就连北非法军自己的领袖亨利·吉罗,都瞧不起北非法国军官中的大多数人。() ()
因此,美国人想让北非法军吞并战斗法国的愿望不可能达成,只是上到罗斯福下到克拉克的美国高层还认识不到这一点。那么没关系,就让事实去证明一切吧,到解放突尼斯还有近四个月的时间,就让战斗法国和英美这两个巨人拉开阵势好好较量一番!
年月日,戴高乐又同罗斯福总统进行了会晤,德内尔也在现场旁听,两位领袖谈话的氛围并没有前天同丘吉尔谈判时那样紧张,但效果并无不同:双方各据立场,互不相让,无法达成任何协议。
罗斯福甚至在对话中暗示,戴高乐只是一个准将,而北非法军中有许多人军衔与他一致,比他军衔高的也不乏其人,要不是德内尔极力美言,罗斯福甚至不准备让他获得上将的军衔。
来自美国总统的颐指气使和拙劣挑拨令戴高乐十分不满,但他早已不是两年前的那个愣头青了,在该保持冷静的时候,他绝不会让愤怒冲昏头脑。戴高乐有理有据地驳斥了罗斯福关于军衔的理论,他指出,比起一个军人,他现在更是一个政治家:“军衔对于一个领袖而言毫无限制意义,就像您,您甚至都不是一个军人,但依旧能够统帅千军万马。”
“我是合众国民选的总统,我的就职经过了一系列民主且合法的程序,但您不一样。”罗斯福苛刻地反驳道,“恕我直言,您的‘领袖地位’不过是自封的罢了。”
戴高乐微微蹙眉,话语却仍旧保持着绝对的冷静:“当然不是这样,总统先生,法国人民选择了我。您作为一个外国人,不该置喙法国的内政问题。”
“可是并没有一个民主的程序来确定这件事。”
“在如今这个特殊的时期,实质无疑比程序更为关键。”戴高乐不卑不吭提出了一个反建议,“当然,如果总统阁下确实非常重视程序的话,我们可以走个程序——在北非进行全民公投,让人民决定是吉罗还是我来领导他们。”
罗斯福闻言立刻面不改色地岔开了话题,在一旁的德内尔见状,心里乐开了花,他暗中对戴高乐竖起了大拇指:不愧是你,一句话就戳破了美国佬的虚伪面孔。
一个小时后,戴高乐和德内尔两人昂然走出了罗斯福的宅邸,坐上美国陆军为二人提供的汽车返回了住处。次日,戴高乐按照计划出席了“联盟典礼”,在众多记者面前,戴高乐和亨利·吉罗握手言和,一同宣布将“全力配合对方,完成复国大业”——至于如何配合,那是另外的事。
两位领袖人物握手的时候,德内尔正在走廊上等待,他发现外面到处都是挎着汤姆逊冲锋枪、神色不善的卫兵。身着法国将官军服的他手扶栏杆轻蔑地一笑,也不知道美国佬这么做是打算吓唬谁。
德内尔没想到,他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蔑视表情,竟然被一个闲逛的美国记者拍下来发回了纽约。第二天,纽约时报便将这张照片刊登在了时政栏目上,其下的注释为:“总统的撮合似乎是一厢情愿”。
这篇报道拉开了英美媒体对战斗法国狂轰滥炸的序幕,接下来一周的时间,大部分英美媒体都在指责戴高乐为了一己之私,拒绝同吉罗“合作”。
…………
“笔者不禁要问,一个流亡政府的领袖地位就这么值得留恋吗?”戴高乐翻过报纸的面,继续朗读道,“戴高乐将军,我们理解您想做战后法国领袖的野心,但法兰西还没光复呢!”
一旁的德内尔无语地摆手:“你之前的预料一点不错,这帮评论员果然揪住你‘恋权’这点不放。”
“让他们狗叫去,我早有准备。”戴高乐放下报纸,对独臂的副官巴布鲁说道,“给伦敦发报,让德库塞尔把提前准备好的录音和声明放出来!”
两个小时后,战斗法国的广播台播放了一段戴高乐早就准备好的录音,卡登花园也在报纸上刊登了战斗法国领袖的声明:
“我是戴高乐,战斗法国和法兰西抵抗运动的领袖,在此我公开向全体法兰西公民声明,带领英勇的抗战军民恢复法兰西的自由和伟大,是我唯一需要完成的历史使命,我对自己在战后政府的位置没有任何追求。为避免争权夺利之嫌,本人于此公开承诺:我,夏尔·安德烈·约瑟夫·马里·戴高乐,将在全国解放和德国投降后归隐,不担任政府和军队的一切职务,也不会指定任何代言人、继承人等可能对战后法国政治产生任何影响的利益代表。”
北非的两大报纸,刚刚才复刊的《奥兰共和报》和《阿尔及尔回声报》都刊登了戴高乐的声明,与之相对的是,英美的媒体从此对戴高乐的“野心”彻底避而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