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过去,青年帝王回首来时路,方觉一枕槐安,大梦一场。
·
正值玄序,苍山负雪没青松,几笔轻描淡写,便勾勒出粉砖黛瓦的痕迹,宛若洒落在宣纸上的淡墨。
竹窗外闲寂无声,屋内炭火微红,映照着一室温馨静谧。
姜殊着一袭鸦青色的长衫,斜襟立领,袖口处绣着淡雅的玉兰,乌发随意地垂在左肩,红绸缎带轻轻系着。
她将笔搁置笔枕,目光落在这片尚未完成的文章上,不知怎的,总觉得不甚满意,一纸未能道尽心中的思绪。
随着思绪的流转,姜殊葱白的手轻轻拂开半掩的竹帘,缓步出书房。
雪覆京华,一色天地。
积雪压路,断桥残驿,商旅滞停,粮食供应吃紧……百姓一年辛苦都化成了泡影。
这样的世道,秩序又该如何维系?
姜殊一双秋水眸瞧着院中只透出点点墨灰的小路,不由得轻声叹气。
只怕这场雪,轻易不肯停。
次日卯时,车轮碾过长安的碎雪,马车停在了巷囗。
姜殊与风弋昨日就做足了准备,今日特地多带了食盒。
她们一同走过京都的街巷,探查灾情。
繁华如京城,行乞者的身影却也随处可见,他们衣衫褴褛,面容憔悴。
寒冬腊月,这些因天灾而受苦的人们,不仅难以讨得一口热食,连御寒衣物都没有。
她心生怜悯,将早准备好的,热腾腾的包子和馒头,一一分给那些流落街头的乞者。
然而,眼下的善举也只能解一时之急。
甚至于,她们尚未步出那条狭窄的巷弄,便看见了一位身材魁梧的中年乞丐,在众目睽睽之下,强行夺走了一个小乞儿手中那点珍贵的、赖以生存的食物。
姜殊不能怪罪那个为了活命,不得不抢夺粮食的中年乞丐,亦不能谴责尚且弱小,不能守护吃食的小乞儿。
一人之力,怎能撼动世情?
姜殊止住侍女拔剑的动作,朝墙角蹲着的小孩招了招手,温声道:“孩子,过来。”
她用方帕沾了雪水,帮乞儿细细擦去脸上的血迹,理了理和血结成一块的发丝。
擦干净后,姜殊转过身,将食盒中热腾腾的包子递到瘦小的孩子手里。
“给你。”
风弋似是察觉到什么,将剑从剑鞘中抽出几分,打消那些蠢蠢欲动的贪婪目光。
孩子将馒头揣在怀里,止不住地鞠躬,呜咽着用手比划,表达谢意。
这孩子穿着单薄的布衣,脏兮兮的脸上泛着病态的红晕,也听不见声音。
姜殊试着用手背探过乞儿的额头:“他发烧了。”
她和身旁的风弋打着商量,“天这样冷,他一个病弱的孩子,让他在这小巷里,一定熬不过冬去。
不然我们……”
“嗯。”风弋颔首,当机立断,“阿姜,我们先带他姜家,让府医细细瞧看病情。”
风弋抱着小乞儿和姜殊分开,先去客房里了。
“小姐,您可算回来了。”芙芷手里拿着件漳缎的织锦松鹤斗篷,边说着边细致地帮姜殊系着扣带。
“芙芷,今日可有人来访?”
芙芷怔了一瞬,缓下手中的动作,摇了摇头:“没有,府上一切安好。”
“只是雍王遣人送来了请柬,邀请女君参加三日后的诗会。”芙芷替她捋衣的褶皱,温言。
“诗会?”姜殊接过雍王的请柬看了一眼,面色一沉,气极反倒笑了出来。
她将请柬丢到一旁去,好一个曲水流觞,群贤毕至的诗会。
有的人为了几两碎银,卖身换粮。
而雍王白玉床上,枕黄金。
如今大手一挥,一掷千金,只为在这寒冬,抱得满园牡丹一处开。
这般荒唐奢靡之举,何其荒谬?
母亲,如今的大昭,还是姜家誓死守护的大昭吗?
她不知道。
姜殊抚着额头,眉宇间透露出一丝疲惫,声音低沉而带着一丝沙哑:“芙芷,你先去瞧瞧那个孩子,我想自己待一会儿。”
芙芷看着姜殊,眼中闪过一丝担忧:“是,小姐。”
她轻声回答,步履轻盈,将门阖上。门扉与门框的接触,几乎无声,只余下一丝细微的摩擦声,像是被室内的静谧吞噬。
烛火摇曳,映照着姜殊清丽的容颜。
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再是纸上的墨迹,而是活生生的场景,姜殊不敢想。
这绝非京都独一份的悲剧,而是燕京十二洲的缩影。
她不敢想,遥远苦寒的西域又该是怎样的场景。
姜家远在姑苏,满门忠烈,文臣武臣都为大昭竭尽心力,连她花信之年的二姐战死在了疆场上。
姜家这一代的女儿,只余她一个姜蕴玉。
父亲跟她说皇帝的猜疑,要她这辈子只要享受祖荫,做个走鸡斗狗的纨绔子弟就好,可姜殊还想为这些百姓尽一份力。
这次上奏的折子,正是要将这个问题直直摆在朝廷的面前。
让那些高高在上、尸位素餐的窃禄蛀虫们,不得不正视她们所食之禄,是平素她们所轻蔑的黎民所供。
姜殊攥紧那只陈情的笔,不知是向上苍祈愿,还是一念荒唐。
她在纸上写下:
盼此雪,知晓人间温情;
愿京城百姓仓廪满;
望家中父老炉火暖,安然度此寒岁……
她孤身在长安,听从父亲的话,收敛锋芒。
可高位之上那人还是疑心,几次三番试探,如今还亲自为扶虞赐亲。
母亲,我该怎么做……
良久。
姜殊摆弄桌上的茶盏,示意暗处的侍女:“吩咐下去,在慈济堂旁设立粥棚,以赈济那些受灾的百姓。”
“是,听您的命。”嬷嬷轻声应道,从暗处走近。
她柔和的目光地落在姜殊眼下淡淡的乌青,声音里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心疼,“女君,小楼长烛一夜未熄,您昨儿熬了一宿?”
嬷嬷名唤姜阿满,姜殊幼时,便多得她照料。她们之间的感情早已超越了主仆的界限,有如家人般。
姜阿满言语之间,满含慈爱。
“怎是您,风吟呢?”姜殊闻声有些诧异,还是就着嬷嬷的话解释道,“昨晚就熬了一会儿,这奏章是明日的朝会要用的,未完成我总也不太放心。”
“女君,昔日在姑苏,您便日日勤学,如今身至长安,主君远在千里之外,难以时时照看,您更须自珍自爱,保重身体。
否则,少君他日到长安,见您有所不适,定会责怪我未能尽心照顾。”姜嬷嬷眼中满溢慈爱,状作嗔怪。
少君正是指姜殊那成熟儒雅的兄长。
姜殊自幼天赋惊人,却未倾心于学,常溜入后山幽径,逍遥自在。
却总被她这兄长抓去,手抄三千经书,任父君求情也没能免去。
姜殊怕他怕得紧。
“嬷嬷,我顾得住自己。”姜殊忙向嬷嬷保证。
嬷嬷拍了拍她的手,突然想起一件事儿,责怪自己没能及时传达消息:“真是老了,怎么就忘了呢。本想来告诉女君,风吟的事。
昨日我去取药,正巧见风吟姑娘受了伤。府中的医师正在给她上药,要她需要静养一段时日。
风吟心急,担心无人照料您。
故此,老奴不揣冒昧,擅自作主,让风吟姑娘先行休养数日,我自当尽心竭力,照料女君。”
姜殊回握住阿满嬷嬷的手:“嬷嬷,您的好心我会不知。”
“只是要麻烦您,代我慰问一下风吟,让他无需忧虑,宜当安心休养,不必急于起身。”
阿满嬷嬷轻声回应:“女君放心。”
姜殊接着问起那日收留的小乞儿的情况:“嬷嬷,那孩子现在怎么样了?”
“我和芙芷都照料着呢,那个孩子啊,可怜得紧,府医去瞧过了,说是身上的其他伤没什么大问题。”
阿满嬷嬷话语中满是怜惜:“就是那孩子的耳朵,是娘胎里带来的毛病。
许大夫也没什么办法,只能慢慢吃些补药,配上针灸药浴什么的,等日子长些,或许能听到。”
姜殊叹了口气。
“只能如此了,我们能做的,便是确保医者得以用上等的药材,切勿因惜财误了他的病情。
嬷嬷,这孩子还要劳您多费心。”
嬷嬷点头应允:“女君放心,我定尽己所能,好好照顾他。”
姜殊微微一笑,又以温和的声音催促嬷嬷回去:“阿满嬷嬷,您也辛苦了,还是先回房休息吧,不要让寒气侵体,我最最是担心您了。”
嬷嬷脸上露出笑容,应道:“女君说的是,那老奴先回去,把事情吩咐下去就好好休息。”
姜殊目送嬷嬷的身影渐渐远去,直到消失在视线之外。
她轻敛双眸,深吸一口气,再睁开时,眼前已是那片雪落无声的小院。
玉枝琼树披雪,唯有那棵两人一起种下的树。
嶙峋的枝条上挂满了盏盏灯笼,在这淡墨轻烟的山水画的素净中留下丰盈的生气。
姜殊除却家国大义,心中亦怀私情。
她有一愿难述。
盼扶虞……
她压下那股汹涌而起的复杂情绪,既盼着裴淮能觅得一世安宁,却也不愿就此与他分离。
她轻蹙黛眉,缓步走近那挂满果子的柿子树,手指轻轻拂去枝头的薄雪,低声自语,“何苦呢?”
不知是问那树,还是问心自己。
“何苦呢,您这是……”
风吹落庭院里青柏枝头的碎雪,凉意透骨。
公子裴淮,芙蓉玉面,风姿绰约,如松风水月,明月在襟,眸色点漆透琉璃,唇色淡淡似晕染开来的珠玉。
他一身佛头青色的衣衫浅薄,孤身走在长亭旧廊里。
裴四从身后跟上,细心地将雪氅披在裴淮的肩上,将温热的手炉递过去。
他声音的柔和中带着一丝无奈,轻声说道:“公子,这桩婚事是圣上钦定,婚期已经定下,没有人能够改变。
家主尚且不能求婚期延后,小姜大人为人臣子,又能如何呢?”
裴四絮絮叨叨地劝着,他看得分明。
“恕奴说句不好听的,许家的女郎风流多情,听闻院里的人也多算计,公子若不保重身体,怎去争个输赢。”
裴淮拢了拢衣氅,缓步走出古亭,他伸手,似要挽留无声纷扬的雪絮。
雪花轻盈的落在他的掌心,化成水珠,沿着指尖滑落。
裴淮鸦羽微垂,感受着手中的湿濡,沉默不语。
他早听过许家千金的风流事迹,家中有个自幼伴着的小侍,心中还藏着对寄宿府中表兄的情。
整日游手好闲,行径轻佻,翻还墙越户去戏弄着良家子,称得上风流子的美名。
这样的女子,他怎会将余生托付?
权贵人家的子女,又有几个是能由着自己性子的。
左右不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现在的他没有选择权。
只是,姜殊……你何时才能生出勇气,今年本应是我们的婚期。
裴淮半阖了眸,任雪停在他肩上。
这场婚事并非他所愿,但也许能成为磨砺姜殊心性的一步棋。
他微微颔首,像是认同了裴四的话语,声音哑的不行:“你且告诉母亲,不要为难了,我……愿意。”
裴四以为他公子一颗玲珑心,应当知了家主的不易,低声应了去。
元朔之日,雪稍霁,风止弋息。
晨光熹微,许裴两家早就将街上扫出一条小径。
此刻鼓乐喧天,鞭炮齐鸣,裴府红绸铺了满地,大红喜字贴了各处。
只是寥寥的欢声不似喜庆的婚期,总觉得掺杂了几分不寻常的静。
阁楼深处,梳妆的嬷嬷细心的为裴淮上妆,燕脂轻描,却难掩病容。
古铜镜里映出他轻抿口脂的身影,螺黛描眉间,面上仍透着几分清冷疏离。
将下人挥去。
裴淮轻轻拿起一张泛黄的信纸,将其举至眼前,炉火的微光映照着每一行字迹。
他的目光在信纸上徘徊,仔细瞧过每一个字的落笔,仿佛在寻找着慰藉。
将信件一张张放到炉子里,看着它在火焰的舔舐下逐渐卷曲,细微的声响如同低沉的悲鸣。
皇权之下,门庭显赫又如何,对上面那位来说,众生不过蝼蚁。
墨迹湮灭在火焰里,似乎也在劝他听从天命。
只是怎能轻言放弃,他与姜殊相知相许,岂能因一纸酒后之言就断了情谊。
元朔之期,雪稍霁。
鼓乐随之齐鸣,花轿在喜庆的鞭炮声中缓缓前行,礼炮的残红落雪霜,孤影映红墙。
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孤寂。
“吉时至,花轿起。”吉公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
墨香缭绕,宣纸铺陈,姜殊恍有所闻,指尖轻颤,笔尖微摇,行云流水的字,忽若弦断。
墨色未干,这幅字已毁了。
她拿起宣纸,透过那薄薄一层对光看去,满纸写尽:
姜殊,你不甘心。
·
正值玄序,苍山负雪没青松,几笔轻描淡写,便勾勒出粉砖黛瓦的痕迹,宛若洒落在宣纸上的淡墨。
竹窗外闲寂无声,屋内炭火微红,映照着一室温馨静谧。
姜殊着一袭鸦青色的长衫,斜襟立领,袖口处绣着淡雅的玉兰,乌发随意地垂在左肩,红绸缎带轻轻系着。
她将笔搁置笔枕,目光落在这片尚未完成的文章上,不知怎的,总觉得不甚满意,一纸未能道尽心中的思绪。
随着思绪的流转,姜殊葱白的手轻轻拂开半掩的竹帘,缓步出书房。
雪覆京华,一色天地。
积雪压路,断桥残驿,商旅滞停,粮食供应吃紧……百姓一年辛苦都化成了泡影。
这样的世道,秩序又该如何维系?
姜殊一双秋水眸瞧着院中只透出点点墨灰的小路,不由得轻声叹气。
只怕这场雪,轻易不肯停。
次日卯时,车轮碾过长安的碎雪,马车停在了巷囗。
姜殊与风弋昨日就做足了准备,今日特地多带了食盒。
她们一同走过京都的街巷,探查灾情。
繁华如京城,行乞者的身影却也随处可见,他们衣衫褴褛,面容憔悴。
寒冬腊月,这些因天灾而受苦的人们,不仅难以讨得一口热食,连御寒衣物都没有。
她心生怜悯,将早准备好的,热腾腾的包子和馒头,一一分给那些流落街头的乞者。
然而,眼下的善举也只能解一时之急。
甚至于,她们尚未步出那条狭窄的巷弄,便看见了一位身材魁梧的中年乞丐,在众目睽睽之下,强行夺走了一个小乞儿手中那点珍贵的、赖以生存的食物。
姜殊不能怪罪那个为了活命,不得不抢夺粮食的中年乞丐,亦不能谴责尚且弱小,不能守护吃食的小乞儿。
一人之力,怎能撼动世情?
姜殊止住侍女拔剑的动作,朝墙角蹲着的小孩招了招手,温声道:“孩子,过来。”
她用方帕沾了雪水,帮乞儿细细擦去脸上的血迹,理了理和血结成一块的发丝。
擦干净后,姜殊转过身,将食盒中热腾腾的包子递到瘦小的孩子手里。
“给你。”
风弋似是察觉到什么,将剑从剑鞘中抽出几分,打消那些蠢蠢欲动的贪婪目光。
孩子将馒头揣在怀里,止不住地鞠躬,呜咽着用手比划,表达谢意。
这孩子穿着单薄的布衣,脏兮兮的脸上泛着病态的红晕,也听不见声音。
姜殊试着用手背探过乞儿的额头:“他发烧了。”
她和身旁的风弋打着商量,“天这样冷,他一个病弱的孩子,让他在这小巷里,一定熬不过冬去。
不然我们……”
“嗯。”风弋颔首,当机立断,“阿姜,我们先带他姜家,让府医细细瞧看病情。”
风弋抱着小乞儿和姜殊分开,先去客房里了。
“小姐,您可算回来了。”芙芷手里拿着件漳缎的织锦松鹤斗篷,边说着边细致地帮姜殊系着扣带。
“芙芷,今日可有人来访?”
芙芷怔了一瞬,缓下手中的动作,摇了摇头:“没有,府上一切安好。”
“只是雍王遣人送来了请柬,邀请女君参加三日后的诗会。”芙芷替她捋衣的褶皱,温言。
“诗会?”姜殊接过雍王的请柬看了一眼,面色一沉,气极反倒笑了出来。
她将请柬丢到一旁去,好一个曲水流觞,群贤毕至的诗会。
有的人为了几两碎银,卖身换粮。
而雍王白玉床上,枕黄金。
如今大手一挥,一掷千金,只为在这寒冬,抱得满园牡丹一处开。
这般荒唐奢靡之举,何其荒谬?
母亲,如今的大昭,还是姜家誓死守护的大昭吗?
她不知道。
姜殊抚着额头,眉宇间透露出一丝疲惫,声音低沉而带着一丝沙哑:“芙芷,你先去瞧瞧那个孩子,我想自己待一会儿。”
芙芷看着姜殊,眼中闪过一丝担忧:“是,小姐。”
她轻声回答,步履轻盈,将门阖上。门扉与门框的接触,几乎无声,只余下一丝细微的摩擦声,像是被室内的静谧吞噬。
烛火摇曳,映照着姜殊清丽的容颜。
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再是纸上的墨迹,而是活生生的场景,姜殊不敢想。
这绝非京都独一份的悲剧,而是燕京十二洲的缩影。
她不敢想,遥远苦寒的西域又该是怎样的场景。
姜家远在姑苏,满门忠烈,文臣武臣都为大昭竭尽心力,连她花信之年的二姐战死在了疆场上。
姜家这一代的女儿,只余她一个姜蕴玉。
父亲跟她说皇帝的猜疑,要她这辈子只要享受祖荫,做个走鸡斗狗的纨绔子弟就好,可姜殊还想为这些百姓尽一份力。
这次上奏的折子,正是要将这个问题直直摆在朝廷的面前。
让那些高高在上、尸位素餐的窃禄蛀虫们,不得不正视她们所食之禄,是平素她们所轻蔑的黎民所供。
姜殊攥紧那只陈情的笔,不知是向上苍祈愿,还是一念荒唐。
她在纸上写下:
盼此雪,知晓人间温情;
愿京城百姓仓廪满;
望家中父老炉火暖,安然度此寒岁……
她孤身在长安,听从父亲的话,收敛锋芒。
可高位之上那人还是疑心,几次三番试探,如今还亲自为扶虞赐亲。
母亲,我该怎么做……
良久。
姜殊摆弄桌上的茶盏,示意暗处的侍女:“吩咐下去,在慈济堂旁设立粥棚,以赈济那些受灾的百姓。”
“是,听您的命。”嬷嬷轻声应道,从暗处走近。
她柔和的目光地落在姜殊眼下淡淡的乌青,声音里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心疼,“女君,小楼长烛一夜未熄,您昨儿熬了一宿?”
嬷嬷名唤姜阿满,姜殊幼时,便多得她照料。她们之间的感情早已超越了主仆的界限,有如家人般。
姜阿满言语之间,满含慈爱。
“怎是您,风吟呢?”姜殊闻声有些诧异,还是就着嬷嬷的话解释道,“昨晚就熬了一会儿,这奏章是明日的朝会要用的,未完成我总也不太放心。”
“女君,昔日在姑苏,您便日日勤学,如今身至长安,主君远在千里之外,难以时时照看,您更须自珍自爱,保重身体。
否则,少君他日到长安,见您有所不适,定会责怪我未能尽心照顾。”姜嬷嬷眼中满溢慈爱,状作嗔怪。
少君正是指姜殊那成熟儒雅的兄长。
姜殊自幼天赋惊人,却未倾心于学,常溜入后山幽径,逍遥自在。
却总被她这兄长抓去,手抄三千经书,任父君求情也没能免去。
姜殊怕他怕得紧。
“嬷嬷,我顾得住自己。”姜殊忙向嬷嬷保证。
嬷嬷拍了拍她的手,突然想起一件事儿,责怪自己没能及时传达消息:“真是老了,怎么就忘了呢。本想来告诉女君,风吟的事。
昨日我去取药,正巧见风吟姑娘受了伤。府中的医师正在给她上药,要她需要静养一段时日。
风吟心急,担心无人照料您。
故此,老奴不揣冒昧,擅自作主,让风吟姑娘先行休养数日,我自当尽心竭力,照料女君。”
姜殊回握住阿满嬷嬷的手:“嬷嬷,您的好心我会不知。”
“只是要麻烦您,代我慰问一下风吟,让他无需忧虑,宜当安心休养,不必急于起身。”
阿满嬷嬷轻声回应:“女君放心。”
姜殊接着问起那日收留的小乞儿的情况:“嬷嬷,那孩子现在怎么样了?”
“我和芙芷都照料着呢,那个孩子啊,可怜得紧,府医去瞧过了,说是身上的其他伤没什么大问题。”
阿满嬷嬷话语中满是怜惜:“就是那孩子的耳朵,是娘胎里带来的毛病。
许大夫也没什么办法,只能慢慢吃些补药,配上针灸药浴什么的,等日子长些,或许能听到。”
姜殊叹了口气。
“只能如此了,我们能做的,便是确保医者得以用上等的药材,切勿因惜财误了他的病情。
嬷嬷,这孩子还要劳您多费心。”
嬷嬷点头应允:“女君放心,我定尽己所能,好好照顾他。”
姜殊微微一笑,又以温和的声音催促嬷嬷回去:“阿满嬷嬷,您也辛苦了,还是先回房休息吧,不要让寒气侵体,我最最是担心您了。”
嬷嬷脸上露出笑容,应道:“女君说的是,那老奴先回去,把事情吩咐下去就好好休息。”
姜殊目送嬷嬷的身影渐渐远去,直到消失在视线之外。
她轻敛双眸,深吸一口气,再睁开时,眼前已是那片雪落无声的小院。
玉枝琼树披雪,唯有那棵两人一起种下的树。
嶙峋的枝条上挂满了盏盏灯笼,在这淡墨轻烟的山水画的素净中留下丰盈的生气。
姜殊除却家国大义,心中亦怀私情。
她有一愿难述。
盼扶虞……
她压下那股汹涌而起的复杂情绪,既盼着裴淮能觅得一世安宁,却也不愿就此与他分离。
她轻蹙黛眉,缓步走近那挂满果子的柿子树,手指轻轻拂去枝头的薄雪,低声自语,“何苦呢?”
不知是问那树,还是问心自己。
“何苦呢,您这是……”
风吹落庭院里青柏枝头的碎雪,凉意透骨。
公子裴淮,芙蓉玉面,风姿绰约,如松风水月,明月在襟,眸色点漆透琉璃,唇色淡淡似晕染开来的珠玉。
他一身佛头青色的衣衫浅薄,孤身走在长亭旧廊里。
裴四从身后跟上,细心地将雪氅披在裴淮的肩上,将温热的手炉递过去。
他声音的柔和中带着一丝无奈,轻声说道:“公子,这桩婚事是圣上钦定,婚期已经定下,没有人能够改变。
家主尚且不能求婚期延后,小姜大人为人臣子,又能如何呢?”
裴四絮絮叨叨地劝着,他看得分明。
“恕奴说句不好听的,许家的女郎风流多情,听闻院里的人也多算计,公子若不保重身体,怎去争个输赢。”
裴淮拢了拢衣氅,缓步走出古亭,他伸手,似要挽留无声纷扬的雪絮。
雪花轻盈的落在他的掌心,化成水珠,沿着指尖滑落。
裴淮鸦羽微垂,感受着手中的湿濡,沉默不语。
他早听过许家千金的风流事迹,家中有个自幼伴着的小侍,心中还藏着对寄宿府中表兄的情。
整日游手好闲,行径轻佻,翻还墙越户去戏弄着良家子,称得上风流子的美名。
这样的女子,他怎会将余生托付?
权贵人家的子女,又有几个是能由着自己性子的。
左右不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现在的他没有选择权。
只是,姜殊……你何时才能生出勇气,今年本应是我们的婚期。
裴淮半阖了眸,任雪停在他肩上。
这场婚事并非他所愿,但也许能成为磨砺姜殊心性的一步棋。
他微微颔首,像是认同了裴四的话语,声音哑的不行:“你且告诉母亲,不要为难了,我……愿意。”
裴四以为他公子一颗玲珑心,应当知了家主的不易,低声应了去。
元朔之日,雪稍霁,风止弋息。
晨光熹微,许裴两家早就将街上扫出一条小径。
此刻鼓乐喧天,鞭炮齐鸣,裴府红绸铺了满地,大红喜字贴了各处。
只是寥寥的欢声不似喜庆的婚期,总觉得掺杂了几分不寻常的静。
阁楼深处,梳妆的嬷嬷细心的为裴淮上妆,燕脂轻描,却难掩病容。
古铜镜里映出他轻抿口脂的身影,螺黛描眉间,面上仍透着几分清冷疏离。
将下人挥去。
裴淮轻轻拿起一张泛黄的信纸,将其举至眼前,炉火的微光映照着每一行字迹。
他的目光在信纸上徘徊,仔细瞧过每一个字的落笔,仿佛在寻找着慰藉。
将信件一张张放到炉子里,看着它在火焰的舔舐下逐渐卷曲,细微的声响如同低沉的悲鸣。
皇权之下,门庭显赫又如何,对上面那位来说,众生不过蝼蚁。
墨迹湮灭在火焰里,似乎也在劝他听从天命。
只是怎能轻言放弃,他与姜殊相知相许,岂能因一纸酒后之言就断了情谊。
元朔之期,雪稍霁。
鼓乐随之齐鸣,花轿在喜庆的鞭炮声中缓缓前行,礼炮的残红落雪霜,孤影映红墙。
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孤寂。
“吉时至,花轿起。”吉公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
墨香缭绕,宣纸铺陈,姜殊恍有所闻,指尖轻颤,笔尖微摇,行云流水的字,忽若弦断。
墨色未干,这幅字已毁了。
她拿起宣纸,透过那薄薄一层对光看去,满纸写尽:
姜殊,你不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