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蕴秀带白朔前往赴宴时,远远便看到知府府大门紧闭。她挑了挑眉,嗤道:“这下马威未免太没水准。”
“这么不友好?”白朔忧心忡忡道,“那我们该怎么办?”
安蕴秀特意带白朔参与这些场合,就是为了提前见识官场百态,磨砺心智。见此情景,她摩拳擦掌:“大门口这一关我来,待会儿进去以后就看你的了。记住说话要好声好气,但也别留面子。”
知府府门房是个年逾四十的汉子,安蕴秀之前也见过,可如今他倒装起了不认识,打开个门缝看见是她,立马就缩了回去:“这儿不许逗留,赶紧走!”
安蕴秀一脚卡在门缝:“李叔这是年纪大了,连人都不认得了?奉山知县安蕴林特来赴左都御史的宴。”
“我可不认识什么安蕴林,今日府上有重要客人,你……”
“李叔。”
安蕴秀直接打断:“大人物要磋磨我我自然得受着,可磋磨归磋磨,难道还能真的缺席这场宴?后面还有很多关卡专门等着我呢,若在您这儿卡了壳,怕也不是大人物想看到的。”
“李叔认认真真做自己的事,被人强加这些实在为难,我并不想给您添麻烦。若有人问起,我哪怕说自己翻墙进去的,也不会透露您半句。”
门房满脸纠结,左右瞧瞧见周围没人,立刻开了条门缝:“您知道的,我也是听命行事。”
白朔咂舌:“我待会儿也要这么回御史的话吗?这么做……不会得罪贵人吗?”
“束手束脚唯命是从可不行,听着就一脸炮灰样。你得展示出自己的主见和能力,有能力的人有点性格很正常。”
安蕴秀借机传授经验:“别说上司,哪怕是敌人,只要不是丧心病狂,一般也都会欣赏有个性有能力的人。”
白朔听得匪夷所思,刚跟安蕴秀走进去,就见一群人以一个儒雅的华服男子为首,正在花坛边闲谈。瞧见安蕴秀还调笑道:“姗姗来迟的这位就是安知县吧?”
“我们可是等候多时了,安知县迟到,待会儿合该自罚一杯。”
安蕴秀绝口不提门房的事,顺从道:“下官见过御史大人。让诸位久等,自罚一杯怎么够?怎么说也得三杯来示我心诚。”
吴御史便笑赞豪爽,一行人互相见礼之后,开始往室内走。安蕴秀则趁机凑到姜知府身边:“大人,怎么个事儿?”
姜知府瞪她一眼:“怎么个事,还能怎么个事?没看出来这是吴大人故意磋磨你吗?”
“这倒是看出来了。”要不然这么重要的场合谁敢放肆?
她摸了摸鼻子:“只是不明白吴大人为什么要给我下马威,我在奉山老实种地,都没见过他。”
姜知府沉默一瞬,问道:“过年那阵子,你是不是离开奉山县了?”
安蕴秀挑了挑眉,心道还真是因为巽风府那事儿啊?
“你呀。”姜知府一看她的表情就全都懂了,当即咬牙切齿。
他也是事后走访问话查阅卷宗,才逐渐发觉出不对味来。彻底铲除巽风府这事太过大胆,何况巽风府危急时,又有从大渊方向来的势力试图营救,无论如何都不能算是小事了,也无怪乎有朝中重臣前来调查。
他叹了口气:“巽风府这事,细究起来也算是除害安民,不算死局。总之待会儿不管吴大人问什么,你老实回答就是了。”
入席之后例行说了些场面话,吴御史便过问起了各县近况。自荒山茶扬名后,安蕴秀与周边县城也有往来,商队繁盛让周边县也跟着喝了口汤,故而问来问去,总绕不过奉山县。
“看来奉山县确实事务繁多,安知县时间有限,迟来也正常了。”
吴御史一边说一边看向安蕴秀:“奉山县的行商之路如何走通的,安知县愿意讲讲吗?”
她不卑不亢道:“起家之初也是在这间屋子,诸位同僚都是见证。”
“就没有借助过旁的势力?”
“要说这些,可就得换个人讲了。”安蕴秀挑了挑眉,伸手一指,“白朔。”
“草民白朔,见过各位大人。”
白朔自然知道前不久巽风府那事有自家大人的手笔,也听出吴御史是在质问自家与沧海帮的关系。这可不能乱答,不能欺骗得说真的,真的……
“起家之初乃是荒山茶,这是长在山野里沐日月精华而成的茶树,由百姓结队采摘,后炒制成茶,随船售卖。”
他越说越起劲儿,忽然意识到了顾左右而言其他的妙处,说的是真话啊只是答非所问而已,随即又将荒山茶的制作过程细细地讲了一遍。
可放到现在,同样的招式可复刻不出荒山茶的辉煌,有人忍不住道:“真的没有别的路径吗?”
“御史大人问的是可有借助旁的势力……”
白朔忽然大声道:“若真要说依靠了谁,那便是依靠了奉山县万千劳苦百姓!”
“料峭山崖上的茶叶是青壮组队去摘的,茶叶的风味是炒茶师傅一步步去调的,分拣包装是大娘大婶们做的,成品是通过民间自发组的商队卖的。”
“最开始只在索州售卖,第一次远行是去青州,是安知县亲自去送的,知县大人还因此身陷险境,梅捕快也身受重伤卧床数月才逐渐好转。奉山县的每一步路都走得踏踏实实,诸位想听,白朔自然知无不言。”
“……”
周围有瞬间的安静。
这些他们不是不知道,如今旧事重提,倒像是自己急功近利,对旁人的努力视而不见。有人悄悄看向安蕴秀,却发现她自始至终都平静地喝着茶水,任白朔发挥,似乎也在为他撑腰。
吴御史轻刮着茶上浮沫,问道:“这位小友,与安知县是什么关系?”
白朔躬身行礼,答道:“草民白朔,眼下在奉山书院学习,是安知县座下学生。”
是了,除了繁忙的商业,奉山书院也办得有模有样,女子书院更是这一带民众交口称赞的大好事。奉山县与安蕴林做的这些事一同扬名,民心所向,远不是身居京城的那些人所能控制的。
如今,连一个门生就有这般胆识,这位安知县,还真是不能小觑。
“索州是大晋在西北的门户,朝廷一向重视。本官此次巡视,见境内安稳无有异常,这是诸位大人的功劳。仅以此杯,敬诸位!”
见吴御史有打圆场的意思,众人纷纷举杯:“敬吴大人!”
“说起来,还有一人,本官需格外敬谢。”
待众人放下杯子,吴御史又亲自斟了一杯酒,端着酒杯走下堂来。众人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随着脚步声一下一下直打怵。却见脚步停下时,他站在了安蕴秀面前。
“四年前,本官也曾行至索州。彼时小儿顽劣走失,是初来奉山的安知县援手救他。”
吴御史微微一笑,将酒杯递到安蕴秀面前:“当时行迹匆忙,只派了辅官前来接人,直到今天才有机会当面致谢。安知县,这一杯,本官敬你。”
“……”
众人面面相觑,完全没想到二人竟还有这样的交情。
安蕴秀也眯了眯眼,敢情初来时遇见的那个一口饼子把牙崩了的富贵公子,竟然是吴御史的儿子?
可这宴席都要结束了,为难过也试探过,现在才提?
安蕴秀笑了一下,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小事一桩,我早就忘了。”
“知县深明大义,本官却不能忘了这份恩情。”吴御史看她行止坦荡,不由得目露欣赏,道,“待你来日回京,本官定会在府上设宴接风,季同那孩子一直是记着知县的。”
吏部每三年一考校升谪,安蕴林到这儿已经四年有余了,偏生吏部好像把他忘了似的。吴御史听说过当年那些事,自然也知道这是洪家故意为之。
可安蕴林所做的事却是实实在在的,奉山县面貌焕然一新,特产荒山茶也成为风靡京城的稀罕物。稍稍一查,便知奉山县商队经营广阔、孩童识字读书,境内安定不见流民匪徒,人人各司其职,是旁的地方不曾见过的安乐景象。
功绩所在即为民心所向,奉山县的声名愈发响亮,朝廷也需要重新审视安蕴林的功绩。
他的功绩……足以升擢。
是以在京中,宋鸿卓屡次去吏部问责。适逢奉山县调任了一位县丞,可算让他抓到了把柄,便以此为契机参吏部失职渎职。除宋鸿卓以外,朝中新锐杨新觉也一直在奔走声援,工部以奉山县新建的水利工程为由,同样请旨以期人才回京。
多方势力施压可让吏部官员犯了难。吴御史看得明白,如今户部新政历时两年修改完善,已经要全面推行了,这于洪家而言无疑是打击,他们自然不想看到一直推动此事的安蕴林回京。故而在自己出发前来索州时,洪家曾暗中接触自己,送来了记载着巽风府之事的卷宗。
他翻了翻,然后就从中找出了蛛丝马迹,找到了影响安蕴林回京的新理由。
故而此行结束后,左都御史给出的结果就新鲜很多:他认为奉山县乃是边境重地,边境的官怎么能一直不让回去?尤其是奉山县近两年实力大增,让安蕴林长久地待在这个关键位置,不好。
“这么不友好?”白朔忧心忡忡道,“那我们该怎么办?”
安蕴秀特意带白朔参与这些场合,就是为了提前见识官场百态,磨砺心智。见此情景,她摩拳擦掌:“大门口这一关我来,待会儿进去以后就看你的了。记住说话要好声好气,但也别留面子。”
知府府门房是个年逾四十的汉子,安蕴秀之前也见过,可如今他倒装起了不认识,打开个门缝看见是她,立马就缩了回去:“这儿不许逗留,赶紧走!”
安蕴秀一脚卡在门缝:“李叔这是年纪大了,连人都不认得了?奉山知县安蕴林特来赴左都御史的宴。”
“我可不认识什么安蕴林,今日府上有重要客人,你……”
“李叔。”
安蕴秀直接打断:“大人物要磋磨我我自然得受着,可磋磨归磋磨,难道还能真的缺席这场宴?后面还有很多关卡专门等着我呢,若在您这儿卡了壳,怕也不是大人物想看到的。”
“李叔认认真真做自己的事,被人强加这些实在为难,我并不想给您添麻烦。若有人问起,我哪怕说自己翻墙进去的,也不会透露您半句。”
门房满脸纠结,左右瞧瞧见周围没人,立刻开了条门缝:“您知道的,我也是听命行事。”
白朔咂舌:“我待会儿也要这么回御史的话吗?这么做……不会得罪贵人吗?”
“束手束脚唯命是从可不行,听着就一脸炮灰样。你得展示出自己的主见和能力,有能力的人有点性格很正常。”
安蕴秀借机传授经验:“别说上司,哪怕是敌人,只要不是丧心病狂,一般也都会欣赏有个性有能力的人。”
白朔听得匪夷所思,刚跟安蕴秀走进去,就见一群人以一个儒雅的华服男子为首,正在花坛边闲谈。瞧见安蕴秀还调笑道:“姗姗来迟的这位就是安知县吧?”
“我们可是等候多时了,安知县迟到,待会儿合该自罚一杯。”
安蕴秀绝口不提门房的事,顺从道:“下官见过御史大人。让诸位久等,自罚一杯怎么够?怎么说也得三杯来示我心诚。”
吴御史便笑赞豪爽,一行人互相见礼之后,开始往室内走。安蕴秀则趁机凑到姜知府身边:“大人,怎么个事儿?”
姜知府瞪她一眼:“怎么个事,还能怎么个事?没看出来这是吴大人故意磋磨你吗?”
“这倒是看出来了。”要不然这么重要的场合谁敢放肆?
她摸了摸鼻子:“只是不明白吴大人为什么要给我下马威,我在奉山老实种地,都没见过他。”
姜知府沉默一瞬,问道:“过年那阵子,你是不是离开奉山县了?”
安蕴秀挑了挑眉,心道还真是因为巽风府那事儿啊?
“你呀。”姜知府一看她的表情就全都懂了,当即咬牙切齿。
他也是事后走访问话查阅卷宗,才逐渐发觉出不对味来。彻底铲除巽风府这事太过大胆,何况巽风府危急时,又有从大渊方向来的势力试图营救,无论如何都不能算是小事了,也无怪乎有朝中重臣前来调查。
他叹了口气:“巽风府这事,细究起来也算是除害安民,不算死局。总之待会儿不管吴大人问什么,你老实回答就是了。”
入席之后例行说了些场面话,吴御史便过问起了各县近况。自荒山茶扬名后,安蕴秀与周边县城也有往来,商队繁盛让周边县也跟着喝了口汤,故而问来问去,总绕不过奉山县。
“看来奉山县确实事务繁多,安知县时间有限,迟来也正常了。”
吴御史一边说一边看向安蕴秀:“奉山县的行商之路如何走通的,安知县愿意讲讲吗?”
她不卑不亢道:“起家之初也是在这间屋子,诸位同僚都是见证。”
“就没有借助过旁的势力?”
“要说这些,可就得换个人讲了。”安蕴秀挑了挑眉,伸手一指,“白朔。”
“草民白朔,见过各位大人。”
白朔自然知道前不久巽风府那事有自家大人的手笔,也听出吴御史是在质问自家与沧海帮的关系。这可不能乱答,不能欺骗得说真的,真的……
“起家之初乃是荒山茶,这是长在山野里沐日月精华而成的茶树,由百姓结队采摘,后炒制成茶,随船售卖。”
他越说越起劲儿,忽然意识到了顾左右而言其他的妙处,说的是真话啊只是答非所问而已,随即又将荒山茶的制作过程细细地讲了一遍。
可放到现在,同样的招式可复刻不出荒山茶的辉煌,有人忍不住道:“真的没有别的路径吗?”
“御史大人问的是可有借助旁的势力……”
白朔忽然大声道:“若真要说依靠了谁,那便是依靠了奉山县万千劳苦百姓!”
“料峭山崖上的茶叶是青壮组队去摘的,茶叶的风味是炒茶师傅一步步去调的,分拣包装是大娘大婶们做的,成品是通过民间自发组的商队卖的。”
“最开始只在索州售卖,第一次远行是去青州,是安知县亲自去送的,知县大人还因此身陷险境,梅捕快也身受重伤卧床数月才逐渐好转。奉山县的每一步路都走得踏踏实实,诸位想听,白朔自然知无不言。”
“……”
周围有瞬间的安静。
这些他们不是不知道,如今旧事重提,倒像是自己急功近利,对旁人的努力视而不见。有人悄悄看向安蕴秀,却发现她自始至终都平静地喝着茶水,任白朔发挥,似乎也在为他撑腰。
吴御史轻刮着茶上浮沫,问道:“这位小友,与安知县是什么关系?”
白朔躬身行礼,答道:“草民白朔,眼下在奉山书院学习,是安知县座下学生。”
是了,除了繁忙的商业,奉山书院也办得有模有样,女子书院更是这一带民众交口称赞的大好事。奉山县与安蕴林做的这些事一同扬名,民心所向,远不是身居京城的那些人所能控制的。
如今,连一个门生就有这般胆识,这位安知县,还真是不能小觑。
“索州是大晋在西北的门户,朝廷一向重视。本官此次巡视,见境内安稳无有异常,这是诸位大人的功劳。仅以此杯,敬诸位!”
见吴御史有打圆场的意思,众人纷纷举杯:“敬吴大人!”
“说起来,还有一人,本官需格外敬谢。”
待众人放下杯子,吴御史又亲自斟了一杯酒,端着酒杯走下堂来。众人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随着脚步声一下一下直打怵。却见脚步停下时,他站在了安蕴秀面前。
“四年前,本官也曾行至索州。彼时小儿顽劣走失,是初来奉山的安知县援手救他。”
吴御史微微一笑,将酒杯递到安蕴秀面前:“当时行迹匆忙,只派了辅官前来接人,直到今天才有机会当面致谢。安知县,这一杯,本官敬你。”
“……”
众人面面相觑,完全没想到二人竟还有这样的交情。
安蕴秀也眯了眯眼,敢情初来时遇见的那个一口饼子把牙崩了的富贵公子,竟然是吴御史的儿子?
可这宴席都要结束了,为难过也试探过,现在才提?
安蕴秀笑了一下,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小事一桩,我早就忘了。”
“知县深明大义,本官却不能忘了这份恩情。”吴御史看她行止坦荡,不由得目露欣赏,道,“待你来日回京,本官定会在府上设宴接风,季同那孩子一直是记着知县的。”
吏部每三年一考校升谪,安蕴林到这儿已经四年有余了,偏生吏部好像把他忘了似的。吴御史听说过当年那些事,自然也知道这是洪家故意为之。
可安蕴林所做的事却是实实在在的,奉山县面貌焕然一新,特产荒山茶也成为风靡京城的稀罕物。稍稍一查,便知奉山县商队经营广阔、孩童识字读书,境内安定不见流民匪徒,人人各司其职,是旁的地方不曾见过的安乐景象。
功绩所在即为民心所向,奉山县的声名愈发响亮,朝廷也需要重新审视安蕴林的功绩。
他的功绩……足以升擢。
是以在京中,宋鸿卓屡次去吏部问责。适逢奉山县调任了一位县丞,可算让他抓到了把柄,便以此为契机参吏部失职渎职。除宋鸿卓以外,朝中新锐杨新觉也一直在奔走声援,工部以奉山县新建的水利工程为由,同样请旨以期人才回京。
多方势力施压可让吏部官员犯了难。吴御史看得明白,如今户部新政历时两年修改完善,已经要全面推行了,这于洪家而言无疑是打击,他们自然不想看到一直推动此事的安蕴林回京。故而在自己出发前来索州时,洪家曾暗中接触自己,送来了记载着巽风府之事的卷宗。
他翻了翻,然后就从中找出了蛛丝马迹,找到了影响安蕴林回京的新理由。
故而此行结束后,左都御史给出的结果就新鲜很多:他认为奉山县乃是边境重地,边境的官怎么能一直不让回去?尤其是奉山县近两年实力大增,让安蕴林长久地待在这个关键位置,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