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遵宪说了一些南下之后如何展开工作的事以后,朱由检就让张焉和太子留下,其他人回去准备。
等其他人离开寝宫后,朱由检对张焉说道:“皇嫂、这次太子南下,朕就把他和灵王托付给嫂嫂了。朕让他两兄弟,视嫂嫂如母,以后你和皇后都是他们的母亲。国事危难,皇兄将江山交给朕,朕没有搭理好,现在又得烦劳嫂嫂为朕的皇子操劳,由检实在有愧。”
“皇上莫要多言,眼下的国事并不怪你,哀家身为皇家一员,替皇家照顾子嗣是分内之事。”张焉可不仅仅是崇祯的嫂子,崇祯能顺利继位也离不开她的支持。在宫里以及皇帝面前,她是很有份量的,几乎等同于太后。所以说话的时候,是与皇帝在平等对话。
“皇嫂、你们此次南下,朕拨了二十万两银子,到了南京后,那边还会把南直的赋税以及那里的其它一些收入都交到嫂嫂这里,嫂嫂到了后着南京的镇守太监交接就是。二十万现银,出了京城后,就让太子给此次南下的护卫发一万两赏钱,这是笼络人心。过了山东后再发一万,到了南京城下的时候,同样发一万。一次不要多发、但要多发几次。还有这次南下路上的花费,也要给周少保他们解决,不要让他们在路上拮据。到了南京城后,给那边宫室的看守们也发上一次赏,之后的事,就由皇嫂自决。”
“皇上此番安排挺是周全,哀家等一定会平安到达南京。”
让张焉去南京也好,人家当年都能和魏忠贤、客氏扳手腕的存在,没点能耐和手段怎么能行!也就是这十来年,因为身份尴尬,没处发挥能耐而已。到了南京后,皇宫里的事应该不会出问题。
交代完张焉,崇祯又开始给太子唠叨。“烺儿,你南下后外事听李太傅的、内事听皇婶的,两年后能亲自理政了,再来发表你的意见。在这两年内,你多听多看、多思考,不要擅自做主。你皇婶到了南京后,就是你母亲,啥事都要请示过后再拿主意,知道了吗?”
“儿臣谨记父皇教导,一定会听皇婶的话。”
也就一个月不到的时间,朱慈烺已经明显和前些日子不同了。整个谈话过程中,他的神情都是礼貌而克制的,显然这样的表情是专门训练后拿来应付他老子的。
这一个月,东宫的那帮人,应该没闲着!他们一定是竭尽全力,帮着自家主子做谋划。这么小的年龄就能出来监国,自然是出乎了那帮人的预料,按正常思维来说,皇帝春秋正盛,太子的冷灶且得烧哪,所以他们还没来及填柴火。
可不成想,这冷灶突然就冒气了,一下子就要监国,而且还是去南京。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灶随时能开锅,这时候怎么着也要加把柴火,一定不能让它再凉了!
听说最近去国丈周奎家的人都把他家门口的巷子给堵着旁人没法走了,这样的情况下太子那边的人不给他出主意才怪。怎么在他父皇面前表现,怎么让皇帝感觉你是个能担重任且没有威胁的儿子、总之就是要教太子一定要尽力把皇帝稳住,一定不要把去南京的事搞砸!() ()
“烺儿、临行之前父皇,再给你说一件事。咱们大明朝起于太祖、也起于南京所在的江淮,到成祖时又是从北京南下靖难的。所以大明之本在于两京!稳住两京我大明就能力挽狂澜!这也是为父为何让你去南京监国的最大缘由,你此去南京一定要把南直的情况摸透,让监国府的咨政院把南直的局势都掌控住。不要以为你是监国、去了之后就能理所应当的将南直接手,你接的只是南直名义上的权,就像现如今的父皇一样。名义上掌控着整个大明、生杀予夺皆由朕出,可实际上哪?实情是为父杀了那么多大臣,可依然掌控不住天下之权,现在为父能令行既至的也就宫里和勇卫营。谋而后动、不做没把握的事,先当泥菩萨,再当真菩萨!手中无剑时,不要想动剑的事,要是你强动,哪也是别人拿你当木偶在用,你以为你动的是自己的剑,但其实是别人让你捉剑而舞,替他们削人哪。”
“皇上、太子还小!不宜讲这些,等他真正理事的时候,再讲不迟!”旁边听皇帝教子的张焉是越听越吃惊,皇上怎么这时候就给太子说这些帝王术?而且讲的这么直白。她害怕皇帝再讲下去会更过分,连忙出言制止。
“生在帝王家,不管是多小,该出来撑事的时候,就得出来撑事。罢了!既然皇嫂觉得现在有些早,哪就等太子大点了,再由皇嫂替朕讲吧。朕当初就是没受过这些教育,以至于到这几年才明白事。皇嫂、给烺儿讲这些可不能太晚。”
“哀家知道轻重,过一两年会给烺儿说的。”
张焉当然是知道帝王术的,她入宫的时候是正经当国母选的,皇室的传承她都接下了。哪像崇祯两口子,连备份都算不上,要不是老爹和老哥出了意外,他们一家就是当猪养的闲散王爷,谁会给他讲什么帝王术?
同样是面对乱局,朱由校就知道装傻、就知道用宦官当剑、就知道局势不明的时候,不乱动!还知道掌握财权,对皇帝意味着什么。而崇祯只会傻乎乎的想当明君,想立刻把问题给解决了!结果就是越解决越乱,现在都失控了!
崇祯这个傻样子,说实话真是给他们这一支皇脉丢人。他的老祖宗嘉靖皇帝,继位的时候还不如崇祯哪,可人家帝王术玩的多溜?从嘉靖到崇祯可一直是血脉相传,怎么就没一点遗传哪?
第二天,张焉就带着太子一行从皇宫出发,启程南下。朱由检并没有出门相送,甚至连周皇后都没让送一程太子。
在宫门里偷偷的看着自己的儿子在嫂子的带领下南下,周氏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作为母亲,她怎么可能舍得自己的儿子与自己分离,但她必须这么做。即使她再没啥智慧,也知道让儿子去南京,无论是对儿子还是对大明,都是好事!
等其他人离开寝宫后,朱由检对张焉说道:“皇嫂、这次太子南下,朕就把他和灵王托付给嫂嫂了。朕让他两兄弟,视嫂嫂如母,以后你和皇后都是他们的母亲。国事危难,皇兄将江山交给朕,朕没有搭理好,现在又得烦劳嫂嫂为朕的皇子操劳,由检实在有愧。”
“皇上莫要多言,眼下的国事并不怪你,哀家身为皇家一员,替皇家照顾子嗣是分内之事。”张焉可不仅仅是崇祯的嫂子,崇祯能顺利继位也离不开她的支持。在宫里以及皇帝面前,她是很有份量的,几乎等同于太后。所以说话的时候,是与皇帝在平等对话。
“皇嫂、你们此次南下,朕拨了二十万两银子,到了南京后,那边还会把南直的赋税以及那里的其它一些收入都交到嫂嫂这里,嫂嫂到了后着南京的镇守太监交接就是。二十万现银,出了京城后,就让太子给此次南下的护卫发一万两赏钱,这是笼络人心。过了山东后再发一万,到了南京城下的时候,同样发一万。一次不要多发、但要多发几次。还有这次南下路上的花费,也要给周少保他们解决,不要让他们在路上拮据。到了南京城后,给那边宫室的看守们也发上一次赏,之后的事,就由皇嫂自决。”
“皇上此番安排挺是周全,哀家等一定会平安到达南京。”
让张焉去南京也好,人家当年都能和魏忠贤、客氏扳手腕的存在,没点能耐和手段怎么能行!也就是这十来年,因为身份尴尬,没处发挥能耐而已。到了南京后,皇宫里的事应该不会出问题。
交代完张焉,崇祯又开始给太子唠叨。“烺儿,你南下后外事听李太傅的、内事听皇婶的,两年后能亲自理政了,再来发表你的意见。在这两年内,你多听多看、多思考,不要擅自做主。你皇婶到了南京后,就是你母亲,啥事都要请示过后再拿主意,知道了吗?”
“儿臣谨记父皇教导,一定会听皇婶的话。”
也就一个月不到的时间,朱慈烺已经明显和前些日子不同了。整个谈话过程中,他的神情都是礼貌而克制的,显然这样的表情是专门训练后拿来应付他老子的。
这一个月,东宫的那帮人,应该没闲着!他们一定是竭尽全力,帮着自家主子做谋划。这么小的年龄就能出来监国,自然是出乎了那帮人的预料,按正常思维来说,皇帝春秋正盛,太子的冷灶且得烧哪,所以他们还没来及填柴火。
可不成想,这冷灶突然就冒气了,一下子就要监国,而且还是去南京。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灶随时能开锅,这时候怎么着也要加把柴火,一定不能让它再凉了!
听说最近去国丈周奎家的人都把他家门口的巷子给堵着旁人没法走了,这样的情况下太子那边的人不给他出主意才怪。怎么在他父皇面前表现,怎么让皇帝感觉你是个能担重任且没有威胁的儿子、总之就是要教太子一定要尽力把皇帝稳住,一定不要把去南京的事搞砸!() ()
“烺儿、临行之前父皇,再给你说一件事。咱们大明朝起于太祖、也起于南京所在的江淮,到成祖时又是从北京南下靖难的。所以大明之本在于两京!稳住两京我大明就能力挽狂澜!这也是为父为何让你去南京监国的最大缘由,你此去南京一定要把南直的情况摸透,让监国府的咨政院把南直的局势都掌控住。不要以为你是监国、去了之后就能理所应当的将南直接手,你接的只是南直名义上的权,就像现如今的父皇一样。名义上掌控着整个大明、生杀予夺皆由朕出,可实际上哪?实情是为父杀了那么多大臣,可依然掌控不住天下之权,现在为父能令行既至的也就宫里和勇卫营。谋而后动、不做没把握的事,先当泥菩萨,再当真菩萨!手中无剑时,不要想动剑的事,要是你强动,哪也是别人拿你当木偶在用,你以为你动的是自己的剑,但其实是别人让你捉剑而舞,替他们削人哪。”
“皇上、太子还小!不宜讲这些,等他真正理事的时候,再讲不迟!”旁边听皇帝教子的张焉是越听越吃惊,皇上怎么这时候就给太子说这些帝王术?而且讲的这么直白。她害怕皇帝再讲下去会更过分,连忙出言制止。
“生在帝王家,不管是多小,该出来撑事的时候,就得出来撑事。罢了!既然皇嫂觉得现在有些早,哪就等太子大点了,再由皇嫂替朕讲吧。朕当初就是没受过这些教育,以至于到这几年才明白事。皇嫂、给烺儿讲这些可不能太晚。”
“哀家知道轻重,过一两年会给烺儿说的。”
张焉当然是知道帝王术的,她入宫的时候是正经当国母选的,皇室的传承她都接下了。哪像崇祯两口子,连备份都算不上,要不是老爹和老哥出了意外,他们一家就是当猪养的闲散王爷,谁会给他讲什么帝王术?
同样是面对乱局,朱由校就知道装傻、就知道用宦官当剑、就知道局势不明的时候,不乱动!还知道掌握财权,对皇帝意味着什么。而崇祯只会傻乎乎的想当明君,想立刻把问题给解决了!结果就是越解决越乱,现在都失控了!
崇祯这个傻样子,说实话真是给他们这一支皇脉丢人。他的老祖宗嘉靖皇帝,继位的时候还不如崇祯哪,可人家帝王术玩的多溜?从嘉靖到崇祯可一直是血脉相传,怎么就没一点遗传哪?
第二天,张焉就带着太子一行从皇宫出发,启程南下。朱由检并没有出门相送,甚至连周皇后都没让送一程太子。
在宫门里偷偷的看着自己的儿子在嫂子的带领下南下,周氏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作为母亲,她怎么可能舍得自己的儿子与自己分离,但她必须这么做。即使她再没啥智慧,也知道让儿子去南京,无论是对儿子还是对大明,都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