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
……
失足跌下水里的时候,广下意识闭气。年后的河水冰冷刺骨,她一边祈祷一边挣扎着往上,恍然之间好像听到了什么声音;回头睁开一只眼——远处,另一个身影掉了下来。那人上方有着巨大的阴影,分辨不清是什么。
她尝试游过去,但不知为何,水性向来不错的她这次竟然在极短的时间里便感觉到了窒息。她只得放弃,继续划动,但越来越沉重、越来越疲惫……
……
“小刘!”
“师姐——!”
“啊——水里怎么有棺材!!快来人啊——!棺材漏了!!!!”
“找到了!老乔!喂!喂!——”
吵吵闹闹的,什么都听不清楚。广脑子里最后一个念头是:完了,今年怕是要垫底了。
字幕过完,大脑断电。
不知过了多久,当她意识到自己还能意识到“不知过了多久”的时候,刺骨的寒冷立即传遍全身。她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身体,反正“激灵了一下”的指令是传达下去了。随后,一股土腥味钻进了鼻子里。
......不会吧,被扔在工地了啊???
垂死病中惊坐起,广起猛了,眼前还是黑的。虽然什么都看不清楚,但是身边人尖叫的声音还是吓得她哆嗦了一下。
“干嘛!我是到坐棺材了吗吓成这样!真是......呃......?”
说话间,她能视物了,就是眼前的人她一个也不认识。
哇哦。
本来就回拢不多的意识又分了一缕给迷茫。广尽力在余光能盯住他们的前提下小幅度地观察现在的环境,以确认自己是不是在做梦。低头,她看见自己坐在棺材里。
哇哦。
好新鲜的漆棺哦!味道这么大。
......
......
......
啊?
“诶——怎么又躺下了!快!找大夫啊!”
——————
再次醒来的时候,她已经在屋里了。这次也是突然弹起,换她把身边人吓了一跳,纷纷退到门口。
“你、你活了?”
一个眼□□人壮着胆子开口,上前,用手在她面前挥了挥。
坏了没死成,现在穿回去是不是来不及了???
“......嗯......?”
妇人们松了口气,这才进来,也不问她什么,径直七嘴八舌地数落着。广保持缄默,遇到什么就“嗯嗯嗯”糊弄过去,要么就说“我忘了”,也算套到了一些情报。
自己附身的这个女孩子姓乔,外乡人,她脑子活,选品好、花样多,卖什么什么赚钱,连带着大家的生意都好了许多。大家不知道她叫什么,她说她叫老乔,于是整个镇子的人就知道这不是个正经人了。奈何老乔长得实在漂亮,说媒的人一而再、再而三地上门,老乔通通拒绝,只说了一句话:时机到了,我会走的。
广啃着桃子:“去哪儿啊?”
妇人言简意赅:“去死。”
说着没好气地翻了个白眼:“我们都当你是不想找婆家,又是这个性子,都没放在心上;谁知道今天早上就看到你留在摊子上的遗书,把我们吓死了!赶紧找人去河边捞你,要不是刚好有人捕鱼的时候遇上了,你早就如愿了!”
广想了想:“那我遗书呢?”
“丢了,慌慌张张的,落水里了吧,”妇人道,“那个时候谁还顾得上细看,看了个开头就跑了!”
说到这里,妇人愤愤不平,像是恨铁不成钢一样数落:“我说你啊,好不容易一个人活下来,你才不到三十、日子还那么长,到底有啥事过不去非要去死?”
我哪知道啊?
广只得装出一副可怜的模样,偷偷打量着妆台上的镜子,那张与自己大差不差的脸垂着,只管“嗯、嗯、嗯”,心想还挺好看。
不会是啥转世的设定吧?还是先苟一苟,看看任务是啥吧。
众人把她送回家就散了,轮流照顾了几天,广也得知了更多消息。
现在是南宋庆元六年的二月初三日,这里是临安城外的一个集镇。小......老乔的家里人在南逃的时候死完了,她才就地停下在这里做生意。按邻里的说法,老乔此人见多识广,和哪里来的行商都能聊上几句,天南海北的事好像没有她不知道的;而且极其仗义,谁家出了事情需要帮忙的,找她准没错。
“那为什么要死?”
广恋恋不舍地告别漆棺,虽然很喜欢,但是放在家里总觉得怪怪的,只得暂时寄存在木匠的铺子里,准备之后再来看看图案和工艺。
妇人挎着菜篮子:“谁知道你的,莫名其妙。说要死吧,生意又照常做着;说不死吧,你还真就买了口棺材。”
最近可没人敢做棺材,更别说老乔还要做漆棺。这一两年北边打个不停,好多难民要路过这里,虽说大家都是讨生活的可怜人,但就有那么些人手脚不干不净的,到处挖坟寻宝,连人家祖坟都刨了,气得知县广发文书,抓到盗墓贼的人可以嘉奖为义士。老木匠听了这个要求就让徒弟把门关上了,说这事不好声张,老乔连连点头,小声说那再给我找个石匠吧,保险。
广赞许:“挺懂行。”
再好的木棺也会腐朽,更别说是在东部沿海;金属不仅容易生锈还遭人惦记,民间石刻虽不至于珍贵,但便于储存,就是不小心被当做槽石了,再挖出来,也能提供不少信息。
妇人无语,白了她一眼。
哦对了,忘了介绍。她姓刘,大家还不是很熟就叫她的小名吧——“广”。西川大学考古系博士,前段时间工作室收到文管所的消息,让他们协助清理一处现场。
西川虽不像西安那样五步一公主十步一王侯,但在历史上也多次成为战争的避难所,有不少集合了其他地域特色的乡土资源。作为导师的得意门生,她和几个师兄师妹一起去了。
刚刚过完春节,西川最容易下淅淅沥沥的寒雨,但是上头的项目催得急,他们只得没日没夜地赶工。失足落水那天,天气预报显示局部地区有暴雨。但是他们刚好发掘出了一些石刻,于是便商量着让人盯着上游,加紧了发掘进度。不过,天有不测风云,估计是上游突然决堤或者滑坡、泥石流了,河水冲下来的时候她完全来不及反应,下意识地推了旁边的师妹一把,醒过来就在这里了。
广手指捏着下巴:“也不错。”
妇人一副“你有病吧”的模样,把她推进门,走了;力度太大,还带起了一溜尘土,路上的马车咯噔咯噔,道路一点都不平整。广抬手挥了挥,暗自盘算。
这个世界看起来格外真实,总归她看了那么多穿越文,要回去也要找到原理,干着急也没用,干脆趁这段时间一边等机缘一边收集资料,回去发表论文,早点毕业。
不过如果悲观一点......至少棺材本已经有了。
——————
明确了目标,就要着手学习怎么在这个世界生存。
考古是个技术活,本科和研究生的时候,导师没少带他们田野调查,很锻炼人的生存能力;至于日常生活嘛,那么多论文和报告不是白写的,基础史实没问题的,竖排繁体也不在话下。现在的难题是,虽然来过杭州,但是“南宋杭州乡村集镇失怙独居妇女生活试析”这件事还是太具体了一些。印象里,这个阶段是宋明理学的发展期,社会的道德标准会很严格。但是或许是战争,或许是朱熹老爷子不在杭州,又或许官府的管辖能力有限,大家对此并没有多加议论,顶多像前边说的、着急给她说亲。
广收敛起刚来时的自我,小心观察着。
首先,知己知己,才能百战不殆。
她关起门来,把老乔住的院子仔仔细细翻了一遍。
不得不说老乔的确是有些手段,年纪轻轻就有这样一套房子,还是个带院子的两居室独栋!
屋子两面临街,沿河道设置,大家的铺子都开在临水那方,方便同坐船的行商做生意;院子里种了些花,还有一棵刚刚种下的树苗,看叶子,像是蔷薇科的植物;厨房还算宽敞,但是估计是觉得一个人用不了那么大地方、放了个屏风在这里,隔出一半来放货物——土产、精炭、陶罐,种类还不少;另一间屋子就是寝室了,一张床、一张桌子、两个圆凳,靠窗的位置有一张矮榻,旁边堆着一摞书和其他更为珍贵的商品,书画啊、绸扇之类的,都是方便带的小物件,看来的确做的是行商生意。
生意一旦开张就不能轻易停止,得赶紧把手里的货盘出去。
供货单、供货单,供货单在哪儿?
广四处看了看,在桌旁找到木盒。
抱一丝啊老乔,如有冒犯多多谅解啊。
广祈祷着,打开了盒子——盒子里还有几个小盒子,下边压着厚厚一叠书信,还有几张契书。广想了想,拆开每一封书信,先只看第一行,如果是较为亲昵的问候语就就放下,如果是正常客套的才继续。但即使这样,还是不可避免地打开了一些日常问候的信件。
老乔好像一直在追问一件事情。广匆匆看了几眼,心想等她安定下来了再来看看能不能帮老乔继续找找,就当是赔偿了。
供货单找到了,广对照着明细清点,又找到往年的账簿,对于定价大概有个数了。不过,她也没有急着开张,另给自己缓了四五日,白天到处逛逛,摸清楚了这里的集日、集市、禁忌、习惯和熟客的基础信息;趁木匠、石匠还没关门,就去铺子里看自己的棺材。
木匠:“唉。”
广:“哎呀,我这不是没死吗?”
“那也得忌讳一些,”木匠收起工具,“你刚从阎王手里捡回一条命来,该离这些东西远点好。”
“嗯嗯嗯,死是新生嘛,”广改口道,“我这不是想看看我之前是受什么蛊惑了嘛。”
她这么说,木匠便不多说什么。
漆器工艺在信史时代前便存在,红、黑二色一直是主流,可做食具、炊具,也可以做盾、做琴、涂装车辆。因为其对木制品有保护作用,也常常用作棺木加工,不过造价昂贵,但目前出土的宋代漆棺也有不少民间产物,所以,老乔修棺倒没什么。不过,宋代漆棺外部多不做绘画,眼前这具棺木红黑相间、线条竖直,表面被分割成数个结构,云雷、饕餮纹填满窄小的缝隙,大的画面中,人物勾勒简洁、叙述各有不同,看这个风格,倒更像是汉代漆棺+汉画像砖的风格。
广问:“这个图案......”
木匠的眼神里的担忧更甚:“你别真是遇鬼了吧?这是你自己画的。”
嚯——这么复古啊。广应付过去,把这些纹样描了下来,准备慢慢研究。
至于石匠——石匠给了她一张信纸。
“你当时说你没想完,让我先刻着,”石匠道,“我就在想这玩意儿还能一边想一边刻的?正好你来了,带回去吧,想好了......算了还别拿给我了。”
纸上只写了六个隽秀有力的字:长河扬,山陵广。
填词呢?哪个词牌名啊?
——————
作为一个被营销套路得牢牢的现代人,广告效应的威力她是最清楚的。南宋时期的市民已经有了初步的广告意识,不过在广看来,这些都是小意思啦。
二月十五日,花朝,开门大吉。虽然不比临安城里热闹,但“大临安”地区有自己的边际效益。
她把供货单和货品依次排开,有人来提就推说自己手里有事、劳烦他们找一下,总算是把熟客对上了号。厨房里剩的精炭被当做赠品——倒春寒前没有集市了,与其放在这里变陈炭,不如拿去做人情。
行商们笑呵呵地接了,广又拿出一个盒子,让他们抽签。
“哇——恭喜你,是当月的梅花哦!这手气真是......来来来,这是奖品!”
行商们不明所以,她便顺势道:“我这不刚从鬼门关回来嘛。去还愿的时候那金山寺的老师父说是十二花神相助,让我多多供奉。我便想着,我这等生意人,只能拿生意回馈花神了。喏,若是当月能抽中当月的花神,订货取八五;若是没抽中也没关系,集齐十二花神,订货取七分!”
这还是她看自己......看老乔棺材得出的灵感,不过略微有点不一样。
行商们听得一愣一愣的,但好歹做了那么多年生意,一下便察觉到其中关窍:“那岂不是要抽十二回?”
不止哦。广笑眯眯道:“是啊,或者您拉一个新客,可以任意兑换一张。”
一个够了,再多就要扩大经营规模、改变生产组织形式再更新生产技术水平了。
生意人,有利可图,虽然只是些蝇头小利,但也能记在心上。老乔这样有自己熟客的,只管把“重新开张”和“新模式”的消息传出去就行了。没几天,供货单上的行商一一赶来,销旧货、订新货,生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夜里挑灯算了算——嗯,能养活自己了。
经济基础解决了,就要处理上层建筑的问题了。
经过广仔细研究,她觉得,老乔棺木上彩绘的,大抵是西王母
西王母信仰在《山海经》中已有记载,历经《穆天子传》、《淮南子》、《易林》等一系列作品改编,其形象从半人半首逐渐演变为妇人,高居昆仑之巅,在接替了殷商祖神、周人之天,以一种更为具体的形象出现,被认为掌握着长生不老的秘密。西川出土过大量的画像石与青铜神树,其中不乏对西王母的刻画,形象虽不统一,但大题有个样式——正坐,长袍、带冠,身旁由虎、龙、玉兔、三青鸟、九尾狐等排列组成,居于中心,位置突出,被称为西王母图像志。
至于为什么是“大抵”......因为她还没有见过西王母、三青鸟、白虎和凤鸟在花纹里做配角的,只出现在切割画面的框架内。
即便不是汉代,棺木、壁画绘画主题也有较为固定的主题:模仿日月星辰以模拟生死轮转,描绘生前情景以表达事死如事生,描绘地狱或天国以表达灵魂去向。但这十二副画并没有什么连贯的主题,一会儿在船上、一会儿在宫廷,山林游猎、车马出行,人物形象也不固定,着冠男子、踏青女子、大人、小孩儿、老人,还有奇奇怪怪的人,毛栗子、四根辫,骑在马上,不像将军也不像侍从,也太让人难以捉摸了吧!
算了,也让石匠刻下来吧,师兄、师妹,等我,或者靠你们了。
大概是出于对唯物主义的信任,广坚信自己总会回去的。没有更多技术和文献记载,广也不纠结,闲暇之余多混迹在书肆和瓦舍,想找一些后世已经失传的抄本记录一下,顺便体验一把“市民生活”。早上开门做生意,晚上抄书听话本,日子过得倒也算滋润。古代睡得早,她算是把上辈子的觉都补回来了,整个人神清气爽。
……
失足跌下水里的时候,广下意识闭气。年后的河水冰冷刺骨,她一边祈祷一边挣扎着往上,恍然之间好像听到了什么声音;回头睁开一只眼——远处,另一个身影掉了下来。那人上方有着巨大的阴影,分辨不清是什么。
她尝试游过去,但不知为何,水性向来不错的她这次竟然在极短的时间里便感觉到了窒息。她只得放弃,继续划动,但越来越沉重、越来越疲惫……
……
“小刘!”
“师姐——!”
“啊——水里怎么有棺材!!快来人啊——!棺材漏了!!!!”
“找到了!老乔!喂!喂!——”
吵吵闹闹的,什么都听不清楚。广脑子里最后一个念头是:完了,今年怕是要垫底了。
字幕过完,大脑断电。
不知过了多久,当她意识到自己还能意识到“不知过了多久”的时候,刺骨的寒冷立即传遍全身。她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身体,反正“激灵了一下”的指令是传达下去了。随后,一股土腥味钻进了鼻子里。
......不会吧,被扔在工地了啊???
垂死病中惊坐起,广起猛了,眼前还是黑的。虽然什么都看不清楚,但是身边人尖叫的声音还是吓得她哆嗦了一下。
“干嘛!我是到坐棺材了吗吓成这样!真是......呃......?”
说话间,她能视物了,就是眼前的人她一个也不认识。
哇哦。
本来就回拢不多的意识又分了一缕给迷茫。广尽力在余光能盯住他们的前提下小幅度地观察现在的环境,以确认自己是不是在做梦。低头,她看见自己坐在棺材里。
哇哦。
好新鲜的漆棺哦!味道这么大。
......
......
......
啊?
“诶——怎么又躺下了!快!找大夫啊!”
——————
再次醒来的时候,她已经在屋里了。这次也是突然弹起,换她把身边人吓了一跳,纷纷退到门口。
“你、你活了?”
一个眼□□人壮着胆子开口,上前,用手在她面前挥了挥。
坏了没死成,现在穿回去是不是来不及了???
“......嗯......?”
妇人们松了口气,这才进来,也不问她什么,径直七嘴八舌地数落着。广保持缄默,遇到什么就“嗯嗯嗯”糊弄过去,要么就说“我忘了”,也算套到了一些情报。
自己附身的这个女孩子姓乔,外乡人,她脑子活,选品好、花样多,卖什么什么赚钱,连带着大家的生意都好了许多。大家不知道她叫什么,她说她叫老乔,于是整个镇子的人就知道这不是个正经人了。奈何老乔长得实在漂亮,说媒的人一而再、再而三地上门,老乔通通拒绝,只说了一句话:时机到了,我会走的。
广啃着桃子:“去哪儿啊?”
妇人言简意赅:“去死。”
说着没好气地翻了个白眼:“我们都当你是不想找婆家,又是这个性子,都没放在心上;谁知道今天早上就看到你留在摊子上的遗书,把我们吓死了!赶紧找人去河边捞你,要不是刚好有人捕鱼的时候遇上了,你早就如愿了!”
广想了想:“那我遗书呢?”
“丢了,慌慌张张的,落水里了吧,”妇人道,“那个时候谁还顾得上细看,看了个开头就跑了!”
说到这里,妇人愤愤不平,像是恨铁不成钢一样数落:“我说你啊,好不容易一个人活下来,你才不到三十、日子还那么长,到底有啥事过不去非要去死?”
我哪知道啊?
广只得装出一副可怜的模样,偷偷打量着妆台上的镜子,那张与自己大差不差的脸垂着,只管“嗯、嗯、嗯”,心想还挺好看。
不会是啥转世的设定吧?还是先苟一苟,看看任务是啥吧。
众人把她送回家就散了,轮流照顾了几天,广也得知了更多消息。
现在是南宋庆元六年的二月初三日,这里是临安城外的一个集镇。小......老乔的家里人在南逃的时候死完了,她才就地停下在这里做生意。按邻里的说法,老乔此人见多识广,和哪里来的行商都能聊上几句,天南海北的事好像没有她不知道的;而且极其仗义,谁家出了事情需要帮忙的,找她准没错。
“那为什么要死?”
广恋恋不舍地告别漆棺,虽然很喜欢,但是放在家里总觉得怪怪的,只得暂时寄存在木匠的铺子里,准备之后再来看看图案和工艺。
妇人挎着菜篮子:“谁知道你的,莫名其妙。说要死吧,生意又照常做着;说不死吧,你还真就买了口棺材。”
最近可没人敢做棺材,更别说老乔还要做漆棺。这一两年北边打个不停,好多难民要路过这里,虽说大家都是讨生活的可怜人,但就有那么些人手脚不干不净的,到处挖坟寻宝,连人家祖坟都刨了,气得知县广发文书,抓到盗墓贼的人可以嘉奖为义士。老木匠听了这个要求就让徒弟把门关上了,说这事不好声张,老乔连连点头,小声说那再给我找个石匠吧,保险。
广赞许:“挺懂行。”
再好的木棺也会腐朽,更别说是在东部沿海;金属不仅容易生锈还遭人惦记,民间石刻虽不至于珍贵,但便于储存,就是不小心被当做槽石了,再挖出来,也能提供不少信息。
妇人无语,白了她一眼。
哦对了,忘了介绍。她姓刘,大家还不是很熟就叫她的小名吧——“广”。西川大学考古系博士,前段时间工作室收到文管所的消息,让他们协助清理一处现场。
西川虽不像西安那样五步一公主十步一王侯,但在历史上也多次成为战争的避难所,有不少集合了其他地域特色的乡土资源。作为导师的得意门生,她和几个师兄师妹一起去了。
刚刚过完春节,西川最容易下淅淅沥沥的寒雨,但是上头的项目催得急,他们只得没日没夜地赶工。失足落水那天,天气预报显示局部地区有暴雨。但是他们刚好发掘出了一些石刻,于是便商量着让人盯着上游,加紧了发掘进度。不过,天有不测风云,估计是上游突然决堤或者滑坡、泥石流了,河水冲下来的时候她完全来不及反应,下意识地推了旁边的师妹一把,醒过来就在这里了。
广手指捏着下巴:“也不错。”
妇人一副“你有病吧”的模样,把她推进门,走了;力度太大,还带起了一溜尘土,路上的马车咯噔咯噔,道路一点都不平整。广抬手挥了挥,暗自盘算。
这个世界看起来格外真实,总归她看了那么多穿越文,要回去也要找到原理,干着急也没用,干脆趁这段时间一边等机缘一边收集资料,回去发表论文,早点毕业。
不过如果悲观一点......至少棺材本已经有了。
——————
明确了目标,就要着手学习怎么在这个世界生存。
考古是个技术活,本科和研究生的时候,导师没少带他们田野调查,很锻炼人的生存能力;至于日常生活嘛,那么多论文和报告不是白写的,基础史实没问题的,竖排繁体也不在话下。现在的难题是,虽然来过杭州,但是“南宋杭州乡村集镇失怙独居妇女生活试析”这件事还是太具体了一些。印象里,这个阶段是宋明理学的发展期,社会的道德标准会很严格。但是或许是战争,或许是朱熹老爷子不在杭州,又或许官府的管辖能力有限,大家对此并没有多加议论,顶多像前边说的、着急给她说亲。
广收敛起刚来时的自我,小心观察着。
首先,知己知己,才能百战不殆。
她关起门来,把老乔住的院子仔仔细细翻了一遍。
不得不说老乔的确是有些手段,年纪轻轻就有这样一套房子,还是个带院子的两居室独栋!
屋子两面临街,沿河道设置,大家的铺子都开在临水那方,方便同坐船的行商做生意;院子里种了些花,还有一棵刚刚种下的树苗,看叶子,像是蔷薇科的植物;厨房还算宽敞,但是估计是觉得一个人用不了那么大地方、放了个屏风在这里,隔出一半来放货物——土产、精炭、陶罐,种类还不少;另一间屋子就是寝室了,一张床、一张桌子、两个圆凳,靠窗的位置有一张矮榻,旁边堆着一摞书和其他更为珍贵的商品,书画啊、绸扇之类的,都是方便带的小物件,看来的确做的是行商生意。
生意一旦开张就不能轻易停止,得赶紧把手里的货盘出去。
供货单、供货单,供货单在哪儿?
广四处看了看,在桌旁找到木盒。
抱一丝啊老乔,如有冒犯多多谅解啊。
广祈祷着,打开了盒子——盒子里还有几个小盒子,下边压着厚厚一叠书信,还有几张契书。广想了想,拆开每一封书信,先只看第一行,如果是较为亲昵的问候语就就放下,如果是正常客套的才继续。但即使这样,还是不可避免地打开了一些日常问候的信件。
老乔好像一直在追问一件事情。广匆匆看了几眼,心想等她安定下来了再来看看能不能帮老乔继续找找,就当是赔偿了。
供货单找到了,广对照着明细清点,又找到往年的账簿,对于定价大概有个数了。不过,她也没有急着开张,另给自己缓了四五日,白天到处逛逛,摸清楚了这里的集日、集市、禁忌、习惯和熟客的基础信息;趁木匠、石匠还没关门,就去铺子里看自己的棺材。
木匠:“唉。”
广:“哎呀,我这不是没死吗?”
“那也得忌讳一些,”木匠收起工具,“你刚从阎王手里捡回一条命来,该离这些东西远点好。”
“嗯嗯嗯,死是新生嘛,”广改口道,“我这不是想看看我之前是受什么蛊惑了嘛。”
她这么说,木匠便不多说什么。
漆器工艺在信史时代前便存在,红、黑二色一直是主流,可做食具、炊具,也可以做盾、做琴、涂装车辆。因为其对木制品有保护作用,也常常用作棺木加工,不过造价昂贵,但目前出土的宋代漆棺也有不少民间产物,所以,老乔修棺倒没什么。不过,宋代漆棺外部多不做绘画,眼前这具棺木红黑相间、线条竖直,表面被分割成数个结构,云雷、饕餮纹填满窄小的缝隙,大的画面中,人物勾勒简洁、叙述各有不同,看这个风格,倒更像是汉代漆棺+汉画像砖的风格。
广问:“这个图案......”
木匠的眼神里的担忧更甚:“你别真是遇鬼了吧?这是你自己画的。”
嚯——这么复古啊。广应付过去,把这些纹样描了下来,准备慢慢研究。
至于石匠——石匠给了她一张信纸。
“你当时说你没想完,让我先刻着,”石匠道,“我就在想这玩意儿还能一边想一边刻的?正好你来了,带回去吧,想好了......算了还别拿给我了。”
纸上只写了六个隽秀有力的字:长河扬,山陵广。
填词呢?哪个词牌名啊?
——————
作为一个被营销套路得牢牢的现代人,广告效应的威力她是最清楚的。南宋时期的市民已经有了初步的广告意识,不过在广看来,这些都是小意思啦。
二月十五日,花朝,开门大吉。虽然不比临安城里热闹,但“大临安”地区有自己的边际效益。
她把供货单和货品依次排开,有人来提就推说自己手里有事、劳烦他们找一下,总算是把熟客对上了号。厨房里剩的精炭被当做赠品——倒春寒前没有集市了,与其放在这里变陈炭,不如拿去做人情。
行商们笑呵呵地接了,广又拿出一个盒子,让他们抽签。
“哇——恭喜你,是当月的梅花哦!这手气真是......来来来,这是奖品!”
行商们不明所以,她便顺势道:“我这不刚从鬼门关回来嘛。去还愿的时候那金山寺的老师父说是十二花神相助,让我多多供奉。我便想着,我这等生意人,只能拿生意回馈花神了。喏,若是当月能抽中当月的花神,订货取八五;若是没抽中也没关系,集齐十二花神,订货取七分!”
这还是她看自己......看老乔棺材得出的灵感,不过略微有点不一样。
行商们听得一愣一愣的,但好歹做了那么多年生意,一下便察觉到其中关窍:“那岂不是要抽十二回?”
不止哦。广笑眯眯道:“是啊,或者您拉一个新客,可以任意兑换一张。”
一个够了,再多就要扩大经营规模、改变生产组织形式再更新生产技术水平了。
生意人,有利可图,虽然只是些蝇头小利,但也能记在心上。老乔这样有自己熟客的,只管把“重新开张”和“新模式”的消息传出去就行了。没几天,供货单上的行商一一赶来,销旧货、订新货,生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夜里挑灯算了算——嗯,能养活自己了。
经济基础解决了,就要处理上层建筑的问题了。
经过广仔细研究,她觉得,老乔棺木上彩绘的,大抵是西王母
西王母信仰在《山海经》中已有记载,历经《穆天子传》、《淮南子》、《易林》等一系列作品改编,其形象从半人半首逐渐演变为妇人,高居昆仑之巅,在接替了殷商祖神、周人之天,以一种更为具体的形象出现,被认为掌握着长生不老的秘密。西川出土过大量的画像石与青铜神树,其中不乏对西王母的刻画,形象虽不统一,但大题有个样式——正坐,长袍、带冠,身旁由虎、龙、玉兔、三青鸟、九尾狐等排列组成,居于中心,位置突出,被称为西王母图像志。
至于为什么是“大抵”......因为她还没有见过西王母、三青鸟、白虎和凤鸟在花纹里做配角的,只出现在切割画面的框架内。
即便不是汉代,棺木、壁画绘画主题也有较为固定的主题:模仿日月星辰以模拟生死轮转,描绘生前情景以表达事死如事生,描绘地狱或天国以表达灵魂去向。但这十二副画并没有什么连贯的主题,一会儿在船上、一会儿在宫廷,山林游猎、车马出行,人物形象也不固定,着冠男子、踏青女子、大人、小孩儿、老人,还有奇奇怪怪的人,毛栗子、四根辫,骑在马上,不像将军也不像侍从,也太让人难以捉摸了吧!
算了,也让石匠刻下来吧,师兄、师妹,等我,或者靠你们了。
大概是出于对唯物主义的信任,广坚信自己总会回去的。没有更多技术和文献记载,广也不纠结,闲暇之余多混迹在书肆和瓦舍,想找一些后世已经失传的抄本记录一下,顺便体验一把“市民生活”。早上开门做生意,晚上抄书听话本,日子过得倒也算滋润。古代睡得早,她算是把上辈子的觉都补回来了,整个人神清气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