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毕业展(一)
今天是鲁美毕业生艺术展的第一天。
相较于往年的盛况空前,今年排队的人明显少了很多,就连展馆内也显得有几分冷清。
第一批参与毕业展的是油画系专业的学生,本科研究生加在一起差不多两百人左右,共计参加展会的作品二百三十一幅。
其中包括传统油画、国画、水墨画等等诸多艺术创作的形式。
入展前仅需缴纳元的门票,并且人手一本参展作品的小册子。
附带作品的简介。
展览时间为期五天,期间被参观者看中的作品将被买走,而未被收藏的作品将被毕业生自行收走。
当然,也有一小部分将会进入拍卖会,这类毕业生的作品将与一些老师的作品共同参与拍卖,竞拍成功率很高。
在参加艺术展的人中,有一道身影却显得与众不同。
他就是鲁美的院长,李群申。
李群申从外表看也就四五十岁的样子,光头,花白的胡茬却很密,修剪的很精致。
一身得体的小西装,搭配白衬衫领带,看上去像是一位民国初期风度翩翩的士绅。
实际上这个小老头已经七十岁了,并且身份地位大的吓人。
他现在是中国美术协会的副主席,同时还是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美术学类指导委员,各种学校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头衔多的数不胜数。
李群申二十多岁从鲁美毕业,保研去清华美院研究雕塑,第一次在中国青年美展获奖,开始举办自己的展会。
后来又去了央美任职教授,最著名的作品系列《太阳照常升起》被收入中国美术馆,是和罗中立一个时期的艺术界领军人物。
兜兜转转四十年,为国内培养了上千名艺术家,最后落叶归根,回到自己的母校鲁美,担任了鲁迅美术学院的院长。
可以说,李群申就是当代中国艺术界的常青树,东三省艺术圈里的执牛耳者。
李群申漫步在零零散散的参观者之中,他此番前来参展,并不只是因为鲁美院长的身份,同时也是要替学校挑一批优秀毕业作品收藏,收入鲁美的美术馆。
这也算是学校的老规矩了。
除了雕塑以外,李群申也精通书法,国画等艺术领域,是全国现代真正拿得出手的艺术大拿。
“这两年,看学生们的毕业作品,真的是有种停滞不前的感觉啊。”
李群申心里有些感慨。
其实同为八大美院,鲁美与央美的学生艺术功底都相差不大,但近几年在思维创作领域上的差距却越拉越远。
如果真的关注过每年央美毕业作品展示的人就会知道,央美学生的毕业作品有多么胆大超前,是真的有种不顾一切、想要打破艺术壁垒的感觉。
而鲁美就显得循规蹈矩许多,目前学院里的艺术创作明显分为两派,一派是被老师和老一辈推崇的“学院派”,玩的还是欧洲上世纪的那套油画艺术风格。另一类是大胆的“创新派”,但相较于央美来说,不管是从作品的表现力,还是理解表达上,都逊色不止一筹。
而作为在国内四大美院都任教过的李群申,感触是最深的。
艺术创作没有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那才是真正让人感到失望。
“就比如这几年毕业生的国画作品,基本都是千篇一律的山水青山,能够评价的也只有绘画的功底也的确扎实……”
李群申看着国画专业的毕业作品,给出如此评价。
倒也不是说国画画风景有问题,因为国画原本就是山水画。
但学张大千的人多了,又有几个人能成为真正的张大千呢?
光靠临摹有什么用,要靠自己感悟,靠师生一代代去创新啊!
李群申摸了摸自己的光头,心里也有些怀念当初的鲁美来。
四五十年前他刚毕业那会儿鲁美才是真的能打,是能和央美清美掰腕子的那种。
因为那时候的鲁美真的有一批牛人。
艺术需要感悟,需要亲身体会,这帮人在沙漠戈壁,深林村落一呆就是一两年,只为了画一幅画。
再看看现在这些学生的作品,空有华丽的笔触,内壳却少有深刻的思想。
用一句话来形容,
就是形似神不似。
光在画室里闭门造车,却抵触外面世界带来的感悟,这样的艺术家又怎么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呢?
也有些学生似乎想从作品中表达些自己的观点,或者对现实社会进行讽刺,但却犹如单纯的批判者,缺少了社会实践的支撑,让作品的内核宛如危楼,经不起推敲。
这样的作品,在李群申眼中还不如画几只养的猫情感来的充沛。
李群申逛了一圈,失望倒也不是完全失望,还是有几幅作品能入他的眼睛的,其中他最满意的大概是一副《回忆录》,画的是作者小时候回忆老家的人物群像。
这副作品已经挂上了“已出售”的牌子,说明运气很好,被有眼缘的买家收藏走了。
李群申看了下这名学生上报学校的价格,块。
这其实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已经是个很好的开端了,这就意味着他的作品能有价值,能够被人认可,对他本人来讲也是一种极大的鼓励。
最关键的是,也许就是因为这样一笔收入,就能让这個学生继续坚持自己成为艺术家的梦想。
李群申点了点头,能看见这样的事情他还是很欣慰的。
……
鲁美的艺术展,按照不同的作品分类,展厅一共划分为五个大区,前四个区都是例如油画、国画之类的展示区,只有最后一个比较特殊,因为这个分区属于“延时交稿”的那批学生。
他们中有的是因为作品耗时太长,也有的是干脆就想混个毕业证的。
反正是因为各种原因,这些作品都没能记录在册。
没有价格,也没有介绍。
李群申环顾四周,只有一副油画作品吸引了他的注意。
原因无他,别的油画作品都是挂在墙上的,只有这副作品是放在一个工地常见的木架子上。
作品名:《建筑工人》
这幅画描绘的场景很简单,两个工人,一左一右坐在工地的木头架子上,两人的中间放着一桶用来刮大白的石膏。
早晨的阳光从落地窗打了进来,照在那个年轻人工人的脸上,他的笑容纯真干净。
李群申站在这副油画前,眼睛一亮。
他从这副作品上终于感受到了自己一直寻找的东西,那是一种心灵上的触动,没有绚丽夸张的颜色运用,也没有声嘶力竭的抽象表达。
就是那种平平淡淡的,可又贴近生活真切的情感。
作品的整体风格是写实的,即便是从李群申的角度来看,作者的专业程度甚至一点也不逊色于鲁美的老师。() ()
尤其是对人物神态的拿捏程度,可以用自然丰满来形容,整幅作品堪称完美。
他甚至一度怀疑,这是我们学校学生画出来的作品?
这画面的表现力也太强了,即便是之前看过的《回忆录》比起眼前这副也远远不如。
难不成这个学生在画这幅画之前,还真去工地实习了不成?
就好像是在回答他这个问题,
这副作品的边上还放着一张照片,与油画上的场景一模一样。
“这幅画准备出多少钱?”
这一刻就连李群申也动了爱才之心,他想要将这副作品以个人名义收藏,这幅画绝对是鲁美这届油画作品的最佳之作!
不为别的,就为这个名叫许新文的学生肯为了创作一副作品,亲自去工地体验生活。
这不禁让这个年过古稀的老头,回想起了曾经自己的那个时代,那群真正的艺术家,他们身上似乎都有着相似的对艺术创作的热情。
“画这幅画的作者刚才有事出去了,他把价格和联系方式留在照片背面了。”
一旁有个同学提醒道。
他是不认识李群申的,就好像百分之九十的人,即便读完大学四年,也没见过自家校长一样。
李群申翻开照片,背后的那串数字让他也有些沉默了。
“万?”
“这小伙子确定不是多写了个零?”
万的艺术作品在油画圈子里可不是一般的小数目。
就这么说吧,一般的鲁美艺术老师,在拍卖会上的油画作品也就一两万出头(均价),只有到了美院院长级别的大咖,艺术作品才有可能卖出六位数以上的天价。
而之所以卖的这么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这些艺术家本身的头衔,以及他们的影响力。
但一个即将从美院毕业的学生既没有名气,作品风格又没有定型,说是早期作品也都有点牵强。
李群申认为这副《建筑工人》,他给开到两万块已经很高了。
这还是单纯出于作者的用心程度,以及对绘画技巧的欣赏。
李群申是真的很喜欢这幅画,在看到了许新文留下的联系方式后,他没有犹豫,直接打了过去。
......
与此同时,许新文跟自己的客人在吃串串,这个客人还是他的网友。
没错,就是逗娱记。
两个人围在一张小桌,对着一盆红汤串串猛炫。
逗娱记现在的脑子也是懵的,前两天她刚接到许新文的消息,请她来自己的学校参观艺术展。
起初逗娱记还有点犹豫,但听到许新文说机票酒店全报销的时候,她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有免费旅游的机会,这不赶紧蹭?
正好她那边工作不忙,也还有年假,就直接拎包飞过来了。
而对于许新文来讲,他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想在逗音上找家热点新闻的博主,来曝光一下自己的毕业设计。
正好逗娱记合作多了,对她做视频的质量也比较信任,索性就直接请她继续出视频了。
《建筑工人》这幅画的原作者名叫徐唯辛,可能有人对他不是很熟悉,但如果说出他的头衔,大多数人很可能就会有种不明觉厉的感觉。
中国人大艺术学院的副院长,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致公党人民大学支部主委......
总之这又是一位大佬级别的人物。
徐唯辛的艺术表现形式以油画为主,早年间的作品也多描绘市井中的工人,对人物刻画极为细腻,生动形象。
《建筑工人》算是他最鼎盛时期的作品,早在年就拍出了万的价格。
而且这还是年的万,在当时能在滨海买一套房。
也因此许新文也定价万,但他实际上的心里预期是万块左右。
实际上许新文选徐唯辛的这副作品有几方面考量,第一是以他现在的创作水准,也的确拿不出冷军那种超写实主义的作品,而徐唯辛的《建筑工人》则刚刚好。
第二,写实派的作品很“接地气”,属于一眼就能看出好坏的那种,想要表达的内涵也很清楚,不会出现“印象派”或者“抽象派”对作品的争议。
第三,这幅画讲的故事,正好就是他自己。
单从这点上来看,《建筑工人》就太契合他了。
许新文料想的是,当这副作品被在网上被曝光出去的时候,所有对他的质疑声都将烟消云散。
而他在工地实习的这段经历,反而会成为他“画家”人设上的闪光点。
到时候都不需要他自己去解释,网友和粉丝们自然就会把两件事联系到一起,最终在他们的脑海里呈现出他想要的那个答案。
“老板,你电话响了。”
逗娱记提醒说道。
她现在已经习惯叫许新文老板了,毕竟对方给她包了这两天的所有住行费用,这不是老板是什么?
许新文接起电话,他猜应该是有人来跟他议价了,于是回复道:
“我是许新文,您哪位?”
“你好,我是来咱们毕业展参观的客人,刚才在展柜看到你的作品很觉得还不错,想跟你当面议价,不知道你现在人在哪儿,放不方便过来一下。”
李群申单刀直入,他没有提自己的身份,只说自己是一位毕业展的参观者。
从这点看他的确很照顾许新文了,因为单反他搬出学校或院长的身份,都会对作品的价格产生影响。
“您打算出价多少?”
许新文问道。
李群申沉吟了片刻:
“两万五不太好,我愿意出两万六,你看怎么样?”
他又临时加价了六千。
许新文是听出了对方的诚意的,愿意花两万六买一副刚毕业的大学生的油画,已经很少见了。
可见这位买家对自己的作品是真的喜爱,这已经是难等可贵了。
但对方的出价还是没达到许新文的心里预期,他犹豫了一下,刚准备再次议价,就听见电话那头传来了一阵交流声。
似乎是买家那头相熟的人正在打招呼。
电话没有挂断,大概过了一两分钟,那边再次传来了声音,不过这次换了个较为年轻的中年男人。
“你好?”
“喂,您好。”
“小伙子,我很喜欢你的作品。”电话那头传来男人爽朗的笑声,对方接着说道:
“万一口价,你什么时候能过来,我们签一下出售协议?”
相较于往年的盛况空前,今年排队的人明显少了很多,就连展馆内也显得有几分冷清。
第一批参与毕业展的是油画系专业的学生,本科研究生加在一起差不多两百人左右,共计参加展会的作品二百三十一幅。
其中包括传统油画、国画、水墨画等等诸多艺术创作的形式。
入展前仅需缴纳元的门票,并且人手一本参展作品的小册子。
附带作品的简介。
展览时间为期五天,期间被参观者看中的作品将被买走,而未被收藏的作品将被毕业生自行收走。
当然,也有一小部分将会进入拍卖会,这类毕业生的作品将与一些老师的作品共同参与拍卖,竞拍成功率很高。
在参加艺术展的人中,有一道身影却显得与众不同。
他就是鲁美的院长,李群申。
李群申从外表看也就四五十岁的样子,光头,花白的胡茬却很密,修剪的很精致。
一身得体的小西装,搭配白衬衫领带,看上去像是一位民国初期风度翩翩的士绅。
实际上这个小老头已经七十岁了,并且身份地位大的吓人。
他现在是中国美术协会的副主席,同时还是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美术学类指导委员,各种学校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头衔多的数不胜数。
李群申二十多岁从鲁美毕业,保研去清华美院研究雕塑,第一次在中国青年美展获奖,开始举办自己的展会。
后来又去了央美任职教授,最著名的作品系列《太阳照常升起》被收入中国美术馆,是和罗中立一个时期的艺术界领军人物。
兜兜转转四十年,为国内培养了上千名艺术家,最后落叶归根,回到自己的母校鲁美,担任了鲁迅美术学院的院长。
可以说,李群申就是当代中国艺术界的常青树,东三省艺术圈里的执牛耳者。
李群申漫步在零零散散的参观者之中,他此番前来参展,并不只是因为鲁美院长的身份,同时也是要替学校挑一批优秀毕业作品收藏,收入鲁美的美术馆。
这也算是学校的老规矩了。
除了雕塑以外,李群申也精通书法,国画等艺术领域,是全国现代真正拿得出手的艺术大拿。
“这两年,看学生们的毕业作品,真的是有种停滞不前的感觉啊。”
李群申心里有些感慨。
其实同为八大美院,鲁美与央美的学生艺术功底都相差不大,但近几年在思维创作领域上的差距却越拉越远。
如果真的关注过每年央美毕业作品展示的人就会知道,央美学生的毕业作品有多么胆大超前,是真的有种不顾一切、想要打破艺术壁垒的感觉。
而鲁美就显得循规蹈矩许多,目前学院里的艺术创作明显分为两派,一派是被老师和老一辈推崇的“学院派”,玩的还是欧洲上世纪的那套油画艺术风格。另一类是大胆的“创新派”,但相较于央美来说,不管是从作品的表现力,还是理解表达上,都逊色不止一筹。
而作为在国内四大美院都任教过的李群申,感触是最深的。
艺术创作没有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那才是真正让人感到失望。
“就比如这几年毕业生的国画作品,基本都是千篇一律的山水青山,能够评价的也只有绘画的功底也的确扎实……”
李群申看着国画专业的毕业作品,给出如此评价。
倒也不是说国画画风景有问题,因为国画原本就是山水画。
但学张大千的人多了,又有几个人能成为真正的张大千呢?
光靠临摹有什么用,要靠自己感悟,靠师生一代代去创新啊!
李群申摸了摸自己的光头,心里也有些怀念当初的鲁美来。
四五十年前他刚毕业那会儿鲁美才是真的能打,是能和央美清美掰腕子的那种。
因为那时候的鲁美真的有一批牛人。
艺术需要感悟,需要亲身体会,这帮人在沙漠戈壁,深林村落一呆就是一两年,只为了画一幅画。
再看看现在这些学生的作品,空有华丽的笔触,内壳却少有深刻的思想。
用一句话来形容,
就是形似神不似。
光在画室里闭门造车,却抵触外面世界带来的感悟,这样的艺术家又怎么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呢?
也有些学生似乎想从作品中表达些自己的观点,或者对现实社会进行讽刺,但却犹如单纯的批判者,缺少了社会实践的支撑,让作品的内核宛如危楼,经不起推敲。
这样的作品,在李群申眼中还不如画几只养的猫情感来的充沛。
李群申逛了一圈,失望倒也不是完全失望,还是有几幅作品能入他的眼睛的,其中他最满意的大概是一副《回忆录》,画的是作者小时候回忆老家的人物群像。
这副作品已经挂上了“已出售”的牌子,说明运气很好,被有眼缘的买家收藏走了。
李群申看了下这名学生上报学校的价格,块。
这其实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已经是个很好的开端了,这就意味着他的作品能有价值,能够被人认可,对他本人来讲也是一种极大的鼓励。
最关键的是,也许就是因为这样一笔收入,就能让这個学生继续坚持自己成为艺术家的梦想。
李群申点了点头,能看见这样的事情他还是很欣慰的。
……
鲁美的艺术展,按照不同的作品分类,展厅一共划分为五个大区,前四个区都是例如油画、国画之类的展示区,只有最后一个比较特殊,因为这个分区属于“延时交稿”的那批学生。
他们中有的是因为作品耗时太长,也有的是干脆就想混个毕业证的。
反正是因为各种原因,这些作品都没能记录在册。
没有价格,也没有介绍。
李群申环顾四周,只有一副油画作品吸引了他的注意。
原因无他,别的油画作品都是挂在墙上的,只有这副作品是放在一个工地常见的木架子上。
作品名:《建筑工人》
这幅画描绘的场景很简单,两个工人,一左一右坐在工地的木头架子上,两人的中间放着一桶用来刮大白的石膏。
早晨的阳光从落地窗打了进来,照在那个年轻人工人的脸上,他的笑容纯真干净。
李群申站在这副油画前,眼睛一亮。
他从这副作品上终于感受到了自己一直寻找的东西,那是一种心灵上的触动,没有绚丽夸张的颜色运用,也没有声嘶力竭的抽象表达。
就是那种平平淡淡的,可又贴近生活真切的情感。
作品的整体风格是写实的,即便是从李群申的角度来看,作者的专业程度甚至一点也不逊色于鲁美的老师。() ()
尤其是对人物神态的拿捏程度,可以用自然丰满来形容,整幅作品堪称完美。
他甚至一度怀疑,这是我们学校学生画出来的作品?
这画面的表现力也太强了,即便是之前看过的《回忆录》比起眼前这副也远远不如。
难不成这个学生在画这幅画之前,还真去工地实习了不成?
就好像是在回答他这个问题,
这副作品的边上还放着一张照片,与油画上的场景一模一样。
“这幅画准备出多少钱?”
这一刻就连李群申也动了爱才之心,他想要将这副作品以个人名义收藏,这幅画绝对是鲁美这届油画作品的最佳之作!
不为别的,就为这个名叫许新文的学生肯为了创作一副作品,亲自去工地体验生活。
这不禁让这个年过古稀的老头,回想起了曾经自己的那个时代,那群真正的艺术家,他们身上似乎都有着相似的对艺术创作的热情。
“画这幅画的作者刚才有事出去了,他把价格和联系方式留在照片背面了。”
一旁有个同学提醒道。
他是不认识李群申的,就好像百分之九十的人,即便读完大学四年,也没见过自家校长一样。
李群申翻开照片,背后的那串数字让他也有些沉默了。
“万?”
“这小伙子确定不是多写了个零?”
万的艺术作品在油画圈子里可不是一般的小数目。
就这么说吧,一般的鲁美艺术老师,在拍卖会上的油画作品也就一两万出头(均价),只有到了美院院长级别的大咖,艺术作品才有可能卖出六位数以上的天价。
而之所以卖的这么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这些艺术家本身的头衔,以及他们的影响力。
但一个即将从美院毕业的学生既没有名气,作品风格又没有定型,说是早期作品也都有点牵强。
李群申认为这副《建筑工人》,他给开到两万块已经很高了。
这还是单纯出于作者的用心程度,以及对绘画技巧的欣赏。
李群申是真的很喜欢这幅画,在看到了许新文留下的联系方式后,他没有犹豫,直接打了过去。
......
与此同时,许新文跟自己的客人在吃串串,这个客人还是他的网友。
没错,就是逗娱记。
两个人围在一张小桌,对着一盆红汤串串猛炫。
逗娱记现在的脑子也是懵的,前两天她刚接到许新文的消息,请她来自己的学校参观艺术展。
起初逗娱记还有点犹豫,但听到许新文说机票酒店全报销的时候,她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有免费旅游的机会,这不赶紧蹭?
正好她那边工作不忙,也还有年假,就直接拎包飞过来了。
而对于许新文来讲,他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想在逗音上找家热点新闻的博主,来曝光一下自己的毕业设计。
正好逗娱记合作多了,对她做视频的质量也比较信任,索性就直接请她继续出视频了。
《建筑工人》这幅画的原作者名叫徐唯辛,可能有人对他不是很熟悉,但如果说出他的头衔,大多数人很可能就会有种不明觉厉的感觉。
中国人大艺术学院的副院长,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致公党人民大学支部主委......
总之这又是一位大佬级别的人物。
徐唯辛的艺术表现形式以油画为主,早年间的作品也多描绘市井中的工人,对人物刻画极为细腻,生动形象。
《建筑工人》算是他最鼎盛时期的作品,早在年就拍出了万的价格。
而且这还是年的万,在当时能在滨海买一套房。
也因此许新文也定价万,但他实际上的心里预期是万块左右。
实际上许新文选徐唯辛的这副作品有几方面考量,第一是以他现在的创作水准,也的确拿不出冷军那种超写实主义的作品,而徐唯辛的《建筑工人》则刚刚好。
第二,写实派的作品很“接地气”,属于一眼就能看出好坏的那种,想要表达的内涵也很清楚,不会出现“印象派”或者“抽象派”对作品的争议。
第三,这幅画讲的故事,正好就是他自己。
单从这点上来看,《建筑工人》就太契合他了。
许新文料想的是,当这副作品被在网上被曝光出去的时候,所有对他的质疑声都将烟消云散。
而他在工地实习的这段经历,反而会成为他“画家”人设上的闪光点。
到时候都不需要他自己去解释,网友和粉丝们自然就会把两件事联系到一起,最终在他们的脑海里呈现出他想要的那个答案。
“老板,你电话响了。”
逗娱记提醒说道。
她现在已经习惯叫许新文老板了,毕竟对方给她包了这两天的所有住行费用,这不是老板是什么?
许新文接起电话,他猜应该是有人来跟他议价了,于是回复道:
“我是许新文,您哪位?”
“你好,我是来咱们毕业展参观的客人,刚才在展柜看到你的作品很觉得还不错,想跟你当面议价,不知道你现在人在哪儿,放不方便过来一下。”
李群申单刀直入,他没有提自己的身份,只说自己是一位毕业展的参观者。
从这点看他的确很照顾许新文了,因为单反他搬出学校或院长的身份,都会对作品的价格产生影响。
“您打算出价多少?”
许新文问道。
李群申沉吟了片刻:
“两万五不太好,我愿意出两万六,你看怎么样?”
他又临时加价了六千。
许新文是听出了对方的诚意的,愿意花两万六买一副刚毕业的大学生的油画,已经很少见了。
可见这位买家对自己的作品是真的喜爱,这已经是难等可贵了。
但对方的出价还是没达到许新文的心里预期,他犹豫了一下,刚准备再次议价,就听见电话那头传来了一阵交流声。
似乎是买家那头相熟的人正在打招呼。
电话没有挂断,大概过了一两分钟,那边再次传来了声音,不过这次换了个较为年轻的中年男人。
“你好?”
“喂,您好。”
“小伙子,我很喜欢你的作品。”电话那头传来男人爽朗的笑声,对方接着说道:
“万一口价,你什么时候能过来,我们签一下出售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