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9月,大周乾元帝泰陵附近的墓葬被發現疑似有盜墓賊盜掘的跡象,墓頂已經完全被打破,因此為了保護墓中可能還留存的珍貴文物,考古學家決定進行搶救性發掘。

    雖然大周十四座皇陵以及周圍的陪葬墓至今多數都還未曾發掘,但重臣.貴族甚至皇族墓葬近二十年來已經發現多處,而且大多數的墓葬保存均十分完全,陪葬品數量眾多。

    就如同此墓發現僅半年前,在河南洛陽發現的永安公主周明玉與其駙馬孫成之合葬墓,墓中的陪葬品就極為豐富,也因此墓的發現讓後世更為了解大周的歷史。

    大周乾元朝因為近年來的一部網路小說〈後宮甄嬛傳〉而聲名大噪,之後改編成電視劇更是在網路上引發熱烈討論,但事實上這部小說不但內容十分荒誕不經,而且嚴重歪曲史實,甚至刪除或是扭曲大量重要真實存在的人物,卻把一個在正史上列入大周五大禍國妖女之列的女人捧成了最後勝利者。

    史書記載永安公主名周明玉,即乾元帝第六女,原封和安帝姬,歷史學家普遍認為她就是後宮甄嬛傳中隴月帝姬的歷史原型,況且隴月帝姬最後冊封的名號亦是永安公主。

    只是永安公主的生母正史上明確記載是敬康貴妃馮氏,而非後宮甄嬛傳中的甄氏,而且正史中乾元帝也從沒有姓甄的皇貴妃,至於是不是後來才改玉碟?後世自然無法得知。

    -----------------------------------------------

    這次被盜的墓葬位在泰陵的妃陵範圍內,極有可能是乾元帝後宮的嬪妃,只是考古學家依照此墓的位置判斷,只怕墓中之人身份地位均不高。

    只是開始開挖之後考古學家卻是越挖越疑惑,按照此墓的位置照理來說絕不可能是地位高的嬪妃才是,可是墓中的規格卻至少是妃位等級啊。

    由於墓中未發現可以直接證明墓主身份的墓誌銘等物,再加上此墓已經被盜掘,已有相當程度的破壞跡象,文物留存並不多,使得考古學家一度非常傷腦筋。

    最後考古學家卻是意外的從棺木中所發現的一對手鐲上發現了線索,手鐲上刻了一個凌字和一個修字。

    乾元帝的名號為周玄凌,因此手鐲上的凌非常有可能就是指乾元帝,而既然手鐲是在棺木中所發現,代表很有可能是墓主人生前所戴之物,那個修字會不會就是指墓主人的名字呢?

    考古學家又回去翻查厚重的周史,最後一致認為這個墓主人極有可能就是乾元帝繼后朱宜修,也就是後宮甄嬛傳中的溫裕皇后。

    儘管因為未發現墓誌銘,因此無法百分之百的肯定,但這樣一來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此墓離主陵如此遠,規格卻是這麼高了。

    其中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因為乾元帝厭極了這位多次殘害後宮與皇嗣的繼后,自然不願她葬得離自己太近,而按照妃位規格很有可能只是看在昭成太后的顏面罷了。

    再講了,根據明宗實錄記載,當時朱家有一年幼的孫女養在宮中,後來被弘治帝指為晉王〈予沛〉的側妃,可見乾元帝多少還是維護著自己母家的。

    -------------------------------------------

    而根據史書記載,這位繼后只不過比皇帝早死一年而已,可見她被幽禁的時間還蠻長久的。

    繼后既未附葬泰陵,也未單建陵寢,卻只葬在妃園寢內,大周一朝可以說是空前絕後。

    乾元帝一生共有三位皇后,除了其元后純元皇后也就是朱宜修親姐之外,便只有弘治帝生母孝靜皇后隨葬,繼后遭到如此待遇可見乾元帝是有多麼憎恨她了。

    繼皇後朱氏,純元皇後親妹,昭成太後侄女。年十五入侍,初為嫻妃,乾元二年帝後大婚次日封貴妃,並封先賢、德二妃,同佐純元皇後。帝以後人品莊重賢淑故,仿隆慶帝舒貴妃,予貴妃封號“嫻”。乾元四年,生帝長子,一歲殤,未命名,大悲泣。

    乾元七年六月,純元皇後薨,以貴妃攝後宮事,乾元八年二月,帝遂純元皇後遺願,冊後為皇後。後善書,能雙手同寫梅花小篆。恭愨夫人薨,後養皇子予漓于膝下,即齊王。

    後因昔日戕害皇嗣與嬪妃等事得罪,帝有廢意,問內臣曆朝廢後故事,欲立貴妃鄭氏即弘治帝生母為後。

    昭成太後大驚,極力阻止。帝默,曰:“朱門不可出廢後。”,不久離居,禁足于鳳儀宮至逝。

章节目录

〈甄嬛〉靜婕妤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恭嬪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恭嬪并收藏〈甄嬛〉靜婕妤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