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朱标死了以后,老朱也不是没想过让其他的儿子成为第一顺位继承人。
但是吧,他又怕如果自己开了立长不立嫡的先河,后面皇位传承的规矩就乱了。
另一方面吧,对于这几个儿子他又不大放心。
好像朱樉、朱棡这俩货都不是啥好东西。
朱老四还行,但是绕过那哥俩直接让老四上,老朱又怕他们哥几个为了分家产再打起来。
看见老朱不那么吹胡子瞪眼了,朱允熥赶紧解释。
“孙臣也不是不想为皇爷爷分忧,但我认为,庙堂之高,江湖之远,我应该先从基层做起。”
思索了一下朱允熥的话,朱元璋缓声说“你有什么想法?”
“今天旱灾严重,孙臣想要去赈灾。”
“赈灾”朱元璋的眼前一亮,好主意啊。
这两个孙子,自己整天试探来试探去的,就想看看他俩谁的心性能力可以担起大任。
那还不如干脆让他们直接上手干。
行家一出手,便知道有没有啊。
“咳咳......”朱元璋挺直身子,清了清嗓子:“朱允炆、朱允熥接旨。”
朱允熥和朱允炆连忙跪在朱元璋的面前“孙臣恭迎圣旨。”
“应天府遭遇旱灾,百姓生计艰难,今着朱允炆任江宁代县令,朱允熥任六合代县令,命二人十日内上任。统领县内事物,并率领县内军民,抗旱赈灾,安抚百姓,钦此。”
老朱从来没给县太爷直接发过任命啊,就这么现编了一段。
得,十天之后,六合县和江宁县多了俩皇孙当县令。
应天府也多了两个莫名其妙从县令位子调过来的推官。
一转眼,时间已经到了十天后的中午,江宁县县衙的门外。
县丞,带领着主簿,典吏,六房主事,三班衙役等四五十个人站在火热的骄阳下。
在场的所有人如临大敌,身穿从七品官服的县丞顾不得满头的大汗,心绪不宁的在人群前来回踱步。
不用说,他们正在等待着二皇孙朱允炆殿下。
终于,一个壮班衙役跌跌撞撞的从南门跑过来:“来了......来了......”
江宁府所有的官员连忙在县丞的身后排列整齐,面向着南门的方向翘首以盼。
大约过了半刻钟的工夫,在一个百户打扮的锦衣卫带领下,一队身穿飞鱼服的缇骑跃马扬鞭而来。
马队来到这群江宁的属官胥吏们的面前。
那名百户并没有下马,只是扬起马鞭指着他们问道:“江宁县县丞白八强白大人可在当下?”
闻言,那名县丞连忙向前走了几步:“下官江宁县县丞白八强见过将军。”
听到白八强的话,那百户的脸色一变。
“不要胡扯,我不是什么将军,殿下马上来了,公廨可准备好了?”
县丞被那百户一声质问,脸色变了变。
“倒是早已经打扫停当,但是,县衙促狭,恐怕......”
“不碍事。”
那百户听到白县丞的话,也不多说,调转马头带着那队缇骑奔驰而去。
又过了半个时辰,一队仪仗浩浩荡荡的来到县衙前。
先是一队锦衣卫的缇骑在前面开道。
马队后面是五对步行的大汉将军,他们手里分别捧着刀、枪、斧、钺、金瓜。
大汉将军身后跟随十二名小太监,手里捧着食盒、锦被、恭桶、衣箱等等日常用具。
再往后还有十二名宫女,手里分别端着金盆、水壶、茶盏、茶叶盒、文房四宝。
队伍的中间是一架双马双辕的马车,马车后还跟着一顶四人抬的小轿。
小轿后面,还有一队锦衣卫的缇骑。
队伍来到县衙门前,马车在人群前停稳,端着踏梯的小太监连忙过来放好踏梯。
车门这才打开,一个十四五岁,身穿明黄色绣金衮袍,头戴皮弁的青年人,缓步走下马车。
随着朱允炆下车,白县丞连忙带着一众吏员衙役跪了一地。
“皇孙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朱允炆伸出双手虚扶道。() ()
“诸位同僚不必多礼,我今天轻车简从而来,是以江宁县代县令的身份来的,非是皇孙。”
“以后咱们就是同僚,诸位不必给我行大礼。”
在朱允炆说话的时候,翰林院学士黄子澄从小轿中钻了出来。
朱允炆说完率先走入县衙大堂,自顾自的坐在大堂之上。
黄子澄紧随其后跟了进去,如同师爷一样站在桌案的旁边。
白八强和其他吏员衙役连忙起身跟了进去,面朝朱允炆列队站好。
在大堂上坐定,朱允炆看着堂下的官员们,“诸位,我奉皇爷爷的旨意代任江宁县的县令,以后各位还要尽心协力。”
堂下的官员们连忙躬身行礼说:“单凭县尊大人差遣。”
黄子澄这时走到朱允炆旁边,在他耳边说道。
“殿下,您初到江宁走马上任,应当先与当地的缙绅见一见,他们久居地方、对您如何整顿县治,治理民生,会有些独到的见解。”
“好”朱允炆肯定了黄子澄的话,对着堂下的白八强说:“有劳县丞,明日将江宁有名望的乡贤士绅请来,我和他们谈一谈。”
“是。”应承了一声,白八强转身急匆匆的走出县衙。
第二天中午,江宁府最大的酒楼醉仙居。
其余的客人都被赶出去,店小二在门口守着,掌柜的亲自在二楼伺候。
朱允炆坐在主位上,他那张桌子上只有齐泰一个人作陪,江宁县丞白八强站在他的身后。
他面前摆了七八张八仙桌,桌边坐着二三十个衣着考究,器宇不凡的人。
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淡淡的笑意,但是却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是不住的抬眼向朱允炆的方向张望。
等到酒菜都上齐了,朱允炆高举酒杯:“诸位,我初到江宁,对地方的事情不熟,在座的都是本地的贤达,未来本县还要向各位请教。”
在座的乡绅纷纷起身,满面堆笑着端起酒杯。
他们身穿精致的绸缎长袍,眼中闪过一丝的崇拜和敬畏。
面对着这位皇孙殿下,纷纷躬身行礼,表示对朱允炆的敬意。
站在这些人最前方的人,看起来三四十岁,虽然一身文士打扮,却气度不凡。
他身着青色直裰,头戴一顶进贤冠,脚踩黑色布鞋,留着长须,手持折扇,微笑着向朱允炆深深的行了一个礼。
“皇孙殿下能够出任我们江宁的县尊大人,这是江宁县的荣幸,是江宁百姓的福分,学生陈思远,替江宁二十万父老谢陛下恩,谢皇孙殿下恩。”
看到这个人站起来,县丞白八强连忙凑到朱允炆身边介绍。
“陈员外是原礼部陈度陈侍郎的侄子,是出了名的乐善好施,在江宁,他是远近闻名的陈大善人。”
“哦?”听到白八强的介绍,朱允炆眼前一亮。
他抬手虚扶了一下陈思远问道:“我听你自称学生,可是有什么功名?”
陈思远连忙回答:“学生是洪武十八年的举人。”
“好啊,”朱允炆赞叹道“陈员外不愧是读书人的楷模。”
陈思远连忙惶恐的回答:“皇孙殿下谬赞,学生不过是尽了自己的本分而已。”
朱允炆对于陈思远的印象显然不错,他又接着问陈思远:“这次江宁的旱灾严重,你看应该如何应对啊?”
朱允炆向自己问政,陈思远不免有些有些紧张,他眉头紧蹙,认真思索了一下才说:“今年自四月起至今,江宁滴雨未下,实在是灾情严重。”
“如果不想百姓流离失所,还是要朝廷赈济,官府协调,缙绅配合才可以。”
“可有详细的章程吗?”听到陈思远说的头头是道,朱允炆也来了兴趣,继续问道。
陈思远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他一个举人出身,即便入仕为官,也没什么好的前途。
这次朱允炆和朱允熥分别担任应天下辖的两个县的县令。
这摆明了就是朱元璋在未来的皇位继承的机会上让他俩竞争上岗。
如今皇孙殿下有求于自己,如果能帮着朱允炆做出点政绩,那自己将来肯定能大展宏图啊。
放下手中的酒杯,陈思远目光炯炯的对着朱允炆说:“殿下......”
但是吧,他又怕如果自己开了立长不立嫡的先河,后面皇位传承的规矩就乱了。
另一方面吧,对于这几个儿子他又不大放心。
好像朱樉、朱棡这俩货都不是啥好东西。
朱老四还行,但是绕过那哥俩直接让老四上,老朱又怕他们哥几个为了分家产再打起来。
看见老朱不那么吹胡子瞪眼了,朱允熥赶紧解释。
“孙臣也不是不想为皇爷爷分忧,但我认为,庙堂之高,江湖之远,我应该先从基层做起。”
思索了一下朱允熥的话,朱元璋缓声说“你有什么想法?”
“今天旱灾严重,孙臣想要去赈灾。”
“赈灾”朱元璋的眼前一亮,好主意啊。
这两个孙子,自己整天试探来试探去的,就想看看他俩谁的心性能力可以担起大任。
那还不如干脆让他们直接上手干。
行家一出手,便知道有没有啊。
“咳咳......”朱元璋挺直身子,清了清嗓子:“朱允炆、朱允熥接旨。”
朱允熥和朱允炆连忙跪在朱元璋的面前“孙臣恭迎圣旨。”
“应天府遭遇旱灾,百姓生计艰难,今着朱允炆任江宁代县令,朱允熥任六合代县令,命二人十日内上任。统领县内事物,并率领县内军民,抗旱赈灾,安抚百姓,钦此。”
老朱从来没给县太爷直接发过任命啊,就这么现编了一段。
得,十天之后,六合县和江宁县多了俩皇孙当县令。
应天府也多了两个莫名其妙从县令位子调过来的推官。
一转眼,时间已经到了十天后的中午,江宁县县衙的门外。
县丞,带领着主簿,典吏,六房主事,三班衙役等四五十个人站在火热的骄阳下。
在场的所有人如临大敌,身穿从七品官服的县丞顾不得满头的大汗,心绪不宁的在人群前来回踱步。
不用说,他们正在等待着二皇孙朱允炆殿下。
终于,一个壮班衙役跌跌撞撞的从南门跑过来:“来了......来了......”
江宁府所有的官员连忙在县丞的身后排列整齐,面向着南门的方向翘首以盼。
大约过了半刻钟的工夫,在一个百户打扮的锦衣卫带领下,一队身穿飞鱼服的缇骑跃马扬鞭而来。
马队来到这群江宁的属官胥吏们的面前。
那名百户并没有下马,只是扬起马鞭指着他们问道:“江宁县县丞白八强白大人可在当下?”
闻言,那名县丞连忙向前走了几步:“下官江宁县县丞白八强见过将军。”
听到白八强的话,那百户的脸色一变。
“不要胡扯,我不是什么将军,殿下马上来了,公廨可准备好了?”
县丞被那百户一声质问,脸色变了变。
“倒是早已经打扫停当,但是,县衙促狭,恐怕......”
“不碍事。”
那百户听到白县丞的话,也不多说,调转马头带着那队缇骑奔驰而去。
又过了半个时辰,一队仪仗浩浩荡荡的来到县衙前。
先是一队锦衣卫的缇骑在前面开道。
马队后面是五对步行的大汉将军,他们手里分别捧着刀、枪、斧、钺、金瓜。
大汉将军身后跟随十二名小太监,手里捧着食盒、锦被、恭桶、衣箱等等日常用具。
再往后还有十二名宫女,手里分别端着金盆、水壶、茶盏、茶叶盒、文房四宝。
队伍的中间是一架双马双辕的马车,马车后还跟着一顶四人抬的小轿。
小轿后面,还有一队锦衣卫的缇骑。
队伍来到县衙门前,马车在人群前停稳,端着踏梯的小太监连忙过来放好踏梯。
车门这才打开,一个十四五岁,身穿明黄色绣金衮袍,头戴皮弁的青年人,缓步走下马车。
随着朱允炆下车,白县丞连忙带着一众吏员衙役跪了一地。
“皇孙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朱允炆伸出双手虚扶道。() ()
“诸位同僚不必多礼,我今天轻车简从而来,是以江宁县代县令的身份来的,非是皇孙。”
“以后咱们就是同僚,诸位不必给我行大礼。”
在朱允炆说话的时候,翰林院学士黄子澄从小轿中钻了出来。
朱允炆说完率先走入县衙大堂,自顾自的坐在大堂之上。
黄子澄紧随其后跟了进去,如同师爷一样站在桌案的旁边。
白八强和其他吏员衙役连忙起身跟了进去,面朝朱允炆列队站好。
在大堂上坐定,朱允炆看着堂下的官员们,“诸位,我奉皇爷爷的旨意代任江宁县的县令,以后各位还要尽心协力。”
堂下的官员们连忙躬身行礼说:“单凭县尊大人差遣。”
黄子澄这时走到朱允炆旁边,在他耳边说道。
“殿下,您初到江宁走马上任,应当先与当地的缙绅见一见,他们久居地方、对您如何整顿县治,治理民生,会有些独到的见解。”
“好”朱允炆肯定了黄子澄的话,对着堂下的白八强说:“有劳县丞,明日将江宁有名望的乡贤士绅请来,我和他们谈一谈。”
“是。”应承了一声,白八强转身急匆匆的走出县衙。
第二天中午,江宁府最大的酒楼醉仙居。
其余的客人都被赶出去,店小二在门口守着,掌柜的亲自在二楼伺候。
朱允炆坐在主位上,他那张桌子上只有齐泰一个人作陪,江宁县丞白八强站在他的身后。
他面前摆了七八张八仙桌,桌边坐着二三十个衣着考究,器宇不凡的人。
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淡淡的笑意,但是却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是不住的抬眼向朱允炆的方向张望。
等到酒菜都上齐了,朱允炆高举酒杯:“诸位,我初到江宁,对地方的事情不熟,在座的都是本地的贤达,未来本县还要向各位请教。”
在座的乡绅纷纷起身,满面堆笑着端起酒杯。
他们身穿精致的绸缎长袍,眼中闪过一丝的崇拜和敬畏。
面对着这位皇孙殿下,纷纷躬身行礼,表示对朱允炆的敬意。
站在这些人最前方的人,看起来三四十岁,虽然一身文士打扮,却气度不凡。
他身着青色直裰,头戴一顶进贤冠,脚踩黑色布鞋,留着长须,手持折扇,微笑着向朱允炆深深的行了一个礼。
“皇孙殿下能够出任我们江宁的县尊大人,这是江宁县的荣幸,是江宁百姓的福分,学生陈思远,替江宁二十万父老谢陛下恩,谢皇孙殿下恩。”
看到这个人站起来,县丞白八强连忙凑到朱允炆身边介绍。
“陈员外是原礼部陈度陈侍郎的侄子,是出了名的乐善好施,在江宁,他是远近闻名的陈大善人。”
“哦?”听到白八强的介绍,朱允炆眼前一亮。
他抬手虚扶了一下陈思远问道:“我听你自称学生,可是有什么功名?”
陈思远连忙回答:“学生是洪武十八年的举人。”
“好啊,”朱允炆赞叹道“陈员外不愧是读书人的楷模。”
陈思远连忙惶恐的回答:“皇孙殿下谬赞,学生不过是尽了自己的本分而已。”
朱允炆对于陈思远的印象显然不错,他又接着问陈思远:“这次江宁的旱灾严重,你看应该如何应对啊?”
朱允炆向自己问政,陈思远不免有些有些紧张,他眉头紧蹙,认真思索了一下才说:“今年自四月起至今,江宁滴雨未下,实在是灾情严重。”
“如果不想百姓流离失所,还是要朝廷赈济,官府协调,缙绅配合才可以。”
“可有详细的章程吗?”听到陈思远说的头头是道,朱允炆也来了兴趣,继续问道。
陈思远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他一个举人出身,即便入仕为官,也没什么好的前途。
这次朱允炆和朱允熥分别担任应天下辖的两个县的县令。
这摆明了就是朱元璋在未来的皇位继承的机会上让他俩竞争上岗。
如今皇孙殿下有求于自己,如果能帮着朱允炆做出点政绩,那自己将来肯定能大展宏图啊。
放下手中的酒杯,陈思远目光炯炯的对着朱允炆说:“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