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确实是对陈平安在被宣召之后,未能站出来好生地和魏徵等人辩解而气愤不已。
但是,他更多的其实还是对魏徵等人对于儒学的死忠而生着闷气。
说白了,在他看来,高士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这些人是跟随他多年,真正忠心耿耿的人,应该是会支持他的,却在这时候选择了沉默。
李世民切身感受到儒学在这些读书人的心中是多么的重要,又是如何根深蒂固。
当然,其实最大的原因,还是只有李世民一个人知道陈平安的真实身份,也接受了陈平安的醍醐灌顶、狂轰乱炸。
也就是说,真正睁眼看世界的人,也就只有李世民一个人。
他明白科技发展的好处,而高士廉等人不知道啊。
完全未知的未来,才是非常可怕的。
再加上,李世民差不多也摸清楚了陈平安的性子,多少有一点儿与世无争的感觉。
或许,这就是陈平安自己也说了的一个生活在法治时代之下,接受着法治的教育,道德情操的熏陶,人人都坚守着道德的底线,从而达到了真正的和谐、自由、友善的新时代繁荣昌盛的王朝。
李世民也不过是想要稍微敲打一下陈平安,却也不会太过,此人还有着大用,已经被他捧在手心、含在嘴里了。
“免礼。”
李世民放下了手中的奏章,声音依然有一些低沉。
陈平安直起身,老老实实地站着,目光也是十分坦然,一点儿没有担惊受怕的意思。
事情缘由已经说了,李世民若是还生气,他也没办法。
好在,李世民还是十分器重陈平安,而这件事情上,也并非是陈平安的错。
早在当初李世民提出要不要建立科学院,让陈平安来当院长,来教导弟子的时候,陈平安就提出了见解,说过现在还不是时候,连最基本的教育都未能建立起来,直接一步登天,建立科学院,教导弟子放弃儒学,接受格物致理的思想是不太可能得。
然而,李世民在听了陈平安于曲江宴上的那些话,有一种世家子弟不过如此的感觉。
既然如此,不如建立科学院,让陈平安教导弟子,全力推进科学发展,好早一些实现和千年之后那个高科技发展的时代差不多的盛世。
以前,李世民觉得只要是大唐强大,只要是内圣外王,只要是天下一统、百姓安宁,盛世肯定会到来。
没有战火纷飞的时候,百姓们安居乐业的时候,那就是一个盛世。
脑海中对于盛世的印象和固有的认知,可能也就是隋文帝时期了吧。
然而,当陈平安描述了一個千年之后的中原世界之后,李世民心中对于盛世的认知,也就更加具体,并且被无限拔高了。
这也是他为何要在这时候,提出建立科学院的提议。
一来,也是想要早一些推广科学,早一些让科技使得民富国强。
其二,也是想要试探一下高士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等人的反应。
其三,也想要看一看陈平安的反应。
总之,这一次的突然提议,也并非是心血来潮,而是一次试探。() ()
“来人,赐座。”
李世民的神情上,周围宦官、宫女小心翼翼的表情上,可以看出来,他刚刚肯定是好似猛虎下山,一顿狂怒。
陈平安抱拳道:“多谢陛下。”
等到陈平安坐下,郭安等人出去,守在外面。
李世民才继续道:“陈卿,并非是朕心血来潮,而是如今眼见这大唐百废待兴,实在是心生无奈啊!”
“你可明白,这大唐,只朕一人听你所言,知晓千年之后的那个天下大同的时代如何繁荣昌盛、民富国强,明知科学之道应为最佳之策,却苦于如今之大唐深受儒学影响,而无法推行,该是多么的无力而又无奈。”
“一个真正的盛世就摆在朕的面前,朕却只能看,不能摸,又该是如何的痛苦。”
陈平安自然是能理解,一个天仙女神站在他的面前,却只能看,而不能摸,该是何等无奈而又不甘心。
“陛下,臣明白。”
“可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例如,五年的时间,大唐要在这五年内做出什么功绩,达到什么效果。”
“历史上,大唐于贞观三年北征,最后大胜而归。”
“如今之大唐,有了高炉炼铁法,军事装备更好,或许不用等到贞观三年,明年年底就能北征。”
“历史上,贞观四年,杜尚书病死床榻,如今有了孙思邈,在他研究好种牛痘、治天花以后,必然也会在医术上提升更高,也好让他为杜尚书诊治。”
“还有,臣带来的土豆,已经快要成熟,可以收种子,来年可以种下,后年或许就能有小半亩的种子,三年之后,便可分出去推广开来,五年时间,这长安周围的庄子,或许都能种。”
“千年之后的掌权者,称之为五年规划,以五年为期,规划出王朝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同时,还会公布规划、公布成果,让世人皆知。”
“如此,可让天下万民知晓,陛下想要做什么,在做什么,让天下万民知道,大唐朝野上下的官吏们又是如何治理好江山社稷,又是如何让他们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亦可收民心为所用。”
这也是陈平安想到的法子。
没有一个既定目标,也就没有一个明确方向,很容易东一锄头、西一锄头。
结果就是乱作为。
五年规划。
制定出来一个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也就不会再出现这种情况了。
说白了,就是给李世民定下一个目标,让他去做,不必再三心二意,或者是稀里糊涂,又或者是好高骛远。
李世民坐在那里,听着陈平安讲述五年规划,眼前一亮,只觉得这是一个好法子。
看来,宣召陈平安,还是见对了。
每一次都有不小的收获!
只不过,这又好像是给了一鞭子,才走一步的感觉。
怎么,四个月都过去了。
今日才听到陈平安提起‘五年规划’这个法子呢?
要是早一些说出来,也就能早一些用上啊!
但是,他更多的其实还是对魏徵等人对于儒学的死忠而生着闷气。
说白了,在他看来,高士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这些人是跟随他多年,真正忠心耿耿的人,应该是会支持他的,却在这时候选择了沉默。
李世民切身感受到儒学在这些读书人的心中是多么的重要,又是如何根深蒂固。
当然,其实最大的原因,还是只有李世民一个人知道陈平安的真实身份,也接受了陈平安的醍醐灌顶、狂轰乱炸。
也就是说,真正睁眼看世界的人,也就只有李世民一个人。
他明白科技发展的好处,而高士廉等人不知道啊。
完全未知的未来,才是非常可怕的。
再加上,李世民差不多也摸清楚了陈平安的性子,多少有一点儿与世无争的感觉。
或许,这就是陈平安自己也说了的一个生活在法治时代之下,接受着法治的教育,道德情操的熏陶,人人都坚守着道德的底线,从而达到了真正的和谐、自由、友善的新时代繁荣昌盛的王朝。
李世民也不过是想要稍微敲打一下陈平安,却也不会太过,此人还有着大用,已经被他捧在手心、含在嘴里了。
“免礼。”
李世民放下了手中的奏章,声音依然有一些低沉。
陈平安直起身,老老实实地站着,目光也是十分坦然,一点儿没有担惊受怕的意思。
事情缘由已经说了,李世民若是还生气,他也没办法。
好在,李世民还是十分器重陈平安,而这件事情上,也并非是陈平安的错。
早在当初李世民提出要不要建立科学院,让陈平安来当院长,来教导弟子的时候,陈平安就提出了见解,说过现在还不是时候,连最基本的教育都未能建立起来,直接一步登天,建立科学院,教导弟子放弃儒学,接受格物致理的思想是不太可能得。
然而,李世民在听了陈平安于曲江宴上的那些话,有一种世家子弟不过如此的感觉。
既然如此,不如建立科学院,让陈平安教导弟子,全力推进科学发展,好早一些实现和千年之后那个高科技发展的时代差不多的盛世。
以前,李世民觉得只要是大唐强大,只要是内圣外王,只要是天下一统、百姓安宁,盛世肯定会到来。
没有战火纷飞的时候,百姓们安居乐业的时候,那就是一个盛世。
脑海中对于盛世的印象和固有的认知,可能也就是隋文帝时期了吧。
然而,当陈平安描述了一個千年之后的中原世界之后,李世民心中对于盛世的认知,也就更加具体,并且被无限拔高了。
这也是他为何要在这时候,提出建立科学院的提议。
一来,也是想要早一些推广科学,早一些让科技使得民富国强。
其二,也是想要试探一下高士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等人的反应。
其三,也想要看一看陈平安的反应。
总之,这一次的突然提议,也并非是心血来潮,而是一次试探。() ()
“来人,赐座。”
李世民的神情上,周围宦官、宫女小心翼翼的表情上,可以看出来,他刚刚肯定是好似猛虎下山,一顿狂怒。
陈平安抱拳道:“多谢陛下。”
等到陈平安坐下,郭安等人出去,守在外面。
李世民才继续道:“陈卿,并非是朕心血来潮,而是如今眼见这大唐百废待兴,实在是心生无奈啊!”
“你可明白,这大唐,只朕一人听你所言,知晓千年之后的那个天下大同的时代如何繁荣昌盛、民富国强,明知科学之道应为最佳之策,却苦于如今之大唐深受儒学影响,而无法推行,该是多么的无力而又无奈。”
“一个真正的盛世就摆在朕的面前,朕却只能看,不能摸,又该是如何的痛苦。”
陈平安自然是能理解,一个天仙女神站在他的面前,却只能看,而不能摸,该是何等无奈而又不甘心。
“陛下,臣明白。”
“可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例如,五年的时间,大唐要在这五年内做出什么功绩,达到什么效果。”
“历史上,大唐于贞观三年北征,最后大胜而归。”
“如今之大唐,有了高炉炼铁法,军事装备更好,或许不用等到贞观三年,明年年底就能北征。”
“历史上,贞观四年,杜尚书病死床榻,如今有了孙思邈,在他研究好种牛痘、治天花以后,必然也会在医术上提升更高,也好让他为杜尚书诊治。”
“还有,臣带来的土豆,已经快要成熟,可以收种子,来年可以种下,后年或许就能有小半亩的种子,三年之后,便可分出去推广开来,五年时间,这长安周围的庄子,或许都能种。”
“千年之后的掌权者,称之为五年规划,以五年为期,规划出王朝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同时,还会公布规划、公布成果,让世人皆知。”
“如此,可让天下万民知晓,陛下想要做什么,在做什么,让天下万民知道,大唐朝野上下的官吏们又是如何治理好江山社稷,又是如何让他们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亦可收民心为所用。”
这也是陈平安想到的法子。
没有一个既定目标,也就没有一个明确方向,很容易东一锄头、西一锄头。
结果就是乱作为。
五年规划。
制定出来一个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也就不会再出现这种情况了。
说白了,就是给李世民定下一个目标,让他去做,不必再三心二意,或者是稀里糊涂,又或者是好高骛远。
李世民坐在那里,听着陈平安讲述五年规划,眼前一亮,只觉得这是一个好法子。
看来,宣召陈平安,还是见对了。
每一次都有不小的收获!
只不过,这又好像是给了一鞭子,才走一步的感觉。
怎么,四个月都过去了。
今日才听到陈平安提起‘五年规划’这个法子呢?
要是早一些说出来,也就能早一些用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