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之事,在华夏大地由来已久。
在上古时期,那时的人们还不能理解自然万物的变化,出于敬畏,人们献给物品祭祀天地,由此各种巫术和祭祀活动应运而生,通过这种方式祈求上苍,保佑部落风调雨顺。渐渐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乃至河流山川都演化成对应的神灵。
到了春秋战国,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以及诸子百家的出现,虚无缥缈的神灵演变得越发具体。此时的人们依旧崇拜神灵,但目的却和上古时期大不相同。对神灵之事的追求,是在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奈后,对永恒自由的一种向往。
并且这个时期战争频繁,争霸战争的刀光剑影下,成千上万的人接连死去。生命在诸侯的利益面前,脆弱得不值一提。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越发向往远离尘世的硝烟。
对神仙之事的热衷,可以说得上是对死亡的一种无声反抗。正是因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归宿,才使得神仙之事拥有巨大的吸引力,引得帝王将相,贩夫走卒为之向往。
由此各种长生不死的不凡人物,流传于各家典籍中,比如有上千年寿数却能形体不衰的广成子,活了八百年的彭祖等等。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还在书中记载过各种各样的真人、神人、至大、圣人,还对这些超脱物外的神人,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仿佛亲眼见过一般。
《逍遥游》里,“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含五谷,吸风饮露”的姑射神女。
《大宗师》里,“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的真人。
除了庄子外,生活在神鬼之说风靡的楚国的屈原,同样仰慕神仙之道。
由此可见,神仙之说在战国时期的深入人心,但要说最盛行的地方,却是燕齐两国。只因燕齐两国临海,时常有海市蜃楼等奇观出现。
亭台楼阁在海天相交的地方若隐若现,烟波浩渺,似真非真,仿佛此境中真有远离尘世的仙人,初见者莫不惊奇愕然。
这样一来,无法解释的海市蜃楼自然而然地被扣上神山的帽子。以至于海外有神山的传说,在燕齐两国无比盛行,上至王侯下至妇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神山之事经过口口相传,变得更加扑朔迷离,逐渐演化出具体的传说来。三神山名为蓬莱、方丈、瀛洲,均在渤海之上。神山上的宫阙皆为金银,镶嵌着无数奇珍异宝,不仅有隐世不出的仙人,还有能让人长生不死的神药。
齐国的威王、宣王,以及燕国的昭王,都曾派遣使者出海,希望能寻找到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
秦始皇在第一次东巡,途经齐国旧地时,得知了这个传说。齐地方士徐福洞悉了秦始皇的想法,上书表示他愿意为陛下寻找仙药。
可惜的是,不管是燕齐王侯,还是一统天下的始皇帝,都没能找到所谓的神山。
在始皇帝开始宠信方士后,各地方士纷至沓来,神仙之说盛行于咸阳等地。虽说最近一月大批方士被陛下处决,但神仙之说却没有断绝,反而在这片土地上重新焕发生机,成了整日劳作的黔首,茶余饭后的谈资。
就如这几日的咸阳街头,一则奇闻异事不胫而走,在大大小小的酒肆内彻底传开。
“听说西街有个能通鬼神的高人,其知晓气象变化,他说几时下雨必定几时下,一刻也不差!”
有人表示不信:“什么高人!所谓的高人都在咸阳城外的大坑里。什么能通鬼神,不过都是些骗人的把戏。”
“你说的有道理,肯定是骗人的”
“就是就是,哪里来得那么多高人真人。”前不久才见过坑杀方士的众人,纷纷点头附和,表示不信。
见众人都不信,那人又道:“既然你等不信,那就随我一道去看看,就知道究竟是真还是假。”
“走,我们都去看看。”
一干好事之徒离开酒肆,朝着传闻的西街而去,来到一处大门紧闭的宅院。
此时门口已经聚集了不少人,但没有一个人敢冲里面大呼小叫,一个个乖顺地站在外面等候。
刚来的几人不解,但也只能跟着等待,过了一会儿,才从里面走了两个童子。
“来了来了,出来了。”众人连忙往后退了退,生怕妨碍到二人。
二人站定面无表情,一字一句道:“明日申时有雨,半个时辰雨停。明日戌时有雨,一个时辰后雨停。明日宜出行、安床、祭祀、求子。忌酬神、斋醮。”
说完话,二人转身就要入内。
一个富商打扮的中年人叫住了童子:“二位请等等,不知可否让我见高人一面,我愿意奉上百金作为酬谢。”
“嚯......百金!”
场面一片哗然,此时的百金可是一笔巨额财富,这富商为了见所谓的高人一面,居然愿意奉上白金的酬谢,出手之阔绰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那两个童子,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心动,语气冷淡:“你有百金又如何?我家主人只看因缘,不看钱财多少。”
更令他们震惊的是,居然有人不为这样泼天富贵心动。
“这没见怎么知道因缘,先让我——”富商话还没说完,两个童子就将门重重合上。
碰了一鼻子灰的富商,只能悻悻离开。
其他围观的好事者,见没了热闹,也只能各自散去。
-
在外忙了一下午的陆昭,刚一回府,迎面就碰到了王妏。
陆昭顿时有些心虚,下意识想要解释:“夫人,我是去外面办正事了。”
王妏盈盈一笑,并没有说什么,而是拿出一封请帖,递给了陆昭。
“这是......”陆昭结果一看,此封请帖正是太傅淳于越所写,邀请他今夜入府一叙。
博士淳于越出自齐儒,多年前就进入咸阳成为博士,后来更是被嬴政指派给扶苏担任太傅一职,成了扶苏的老师。
秦因商鞅变法崛起,后来的几代秦王都更加看重法家,并不待见儒家。而儒家同样也不待见秦国,认为秦国粗鄙不知周礼,应当近而远之。听闻儒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儒者不入函谷关。
就是这种情况下,嬴政却让淳于越担任大公子扶苏的太傅,各方人士不免多加揣测。
然而数年过去了,他们还是没能弄懂嬴政此举的用意所在。
有人说,扶苏之所以敢忤逆秦始皇,都是因为儒生们将扶苏带偏。在陆昭看来,这样的观点多少有失偏颇,毕竟扶苏是一个成年人,需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
但是人总会被环境所影响,跟从淳于越学习圣贤书的几数年里,扶苏的思想肯定会发生某些变化。
看着手中的请帖,陆昭还是决定会一会他们,也借这个机会和这些人划清关系,免得影响他日后的计划。
陆昭带着请帖,按照上面约定的时间,来到了淳于越的府邸。
众宾客早已等候多时,见扶苏到来后,连忙起身相迎。
等扶苏入座后,宴席正式开始。
觥筹交错间,有人状若哀叹,对着扶苏举杯:“公子这一走,也不知何时才能回到咸阳。”
这句话一出,将这个宴席的气氛瞬间被调动到高潮。在座的其他宾客,放下酒杯你言我语开始切入正题,表面上是为扶苏讨个不公,真正的心思恐怕他们自己才清楚。
陆昭冷笑,他算是明白了,有人为了一口醋,才包了一顿饺子,而现在是有人为了一句话,才参加这次宴席。
淳于越见陆昭的表情不大好看,及时出声制止:“今日只是邀公子上门一聚,你们说这些扫兴的话做什么?”
多数人见此不再多嘴,然而有人已经喝得半醉,胡言乱语起来:“陛下这几年是越发昏聩了,重用方士不听我等忠臣谏言,早晚。咦,怎么感觉脖子凉飕飕的——啊!”
转头一看,他的脖子间居然横了一把长剑,而持剑之人正是公子扶苏。
“公子您、您这是做什么?”
“早晚什么?你继续说,我听着。”扶苏的语气,比手上的铁剑还有冷冽几分。
在场的其他人,都被扶苏突如其来的举动,吓得直往后退,边退边劝说扶苏不要冲动。淳于越见大事不妙,站到了那人的身旁,试图说情:“公子,的确是他出言不逊在先,小惩大诫即可,刀剑无眼。”
陆昭并没有理会淳于越,而是对那人道:“既然你对不满陛下和大秦,何苦留在咸阳。不如辞官立马咸阳,看在淳于博士的份上,我就当这事没有发生过。若这事不被廷尉府的人知道了,一旦有人追查下来,你恐怕想走都晚了。”
那人见陆昭的表情不是在开玩笑,满口答应:“我明天一早就离开咸阳,求公子放我一马。”
陆昭收回长剑,又对着其他已经吓傻的人说道:“扶苏在这里奉劝诸位一句,若是对大秦心怀不满,何苦留在这个地方,天大地大,自有去处。”
他向来不满这些嘴上一套心里一套的,虚伪至极的腐儒。嘴上全是道义,心里都是生意。
说完话后,转身就离开了此地。刚出府,身后就有人追了上来,一看正是淳于越。
淳于越满脸愧疚道:“这些宾客都是我请来的,竟然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臣该向公子您赔罪。”
陆昭上前将淳于越扶了起来:“这不关您的事。”在扶苏的记忆里,对淳于越说得上是敬重有加,因此陆昭没有为难淳于越。
“如今公子您要远去上郡,老朽留在咸阳也没有意义,老朽决定不日向陛下请辞,返回胶东,颐养天年。”
陆昭被淳于越告老还乡的决定,弄得有些茫然,还不等陆昭憋出些客套话挽留淳于越。
对方接着又道:“陛下将公子您远派到上郡,此举不是疏远,而是考验。陛下年近知命之年,公子众多却始终未立太子,此乃莫大的隐患。”
陆昭心里点头同意淳于越的观点,太子乃国之根本这句话不是假的。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没有可靠的储君做保障,王朝的稳固无从说起。
所以常有人评价秦亡的原因之一,就是秦始皇没有及时择立太子,导致赵高等人在秦始皇死后,篡改诏书立胡亥为太子。
“而诸公子中,就属公子您最受陛下器重。”淳于越向着陆昭深深一拜,“为了大秦的未来,公子您务必要当上太子!”
陆昭:?
在上古时期,那时的人们还不能理解自然万物的变化,出于敬畏,人们献给物品祭祀天地,由此各种巫术和祭祀活动应运而生,通过这种方式祈求上苍,保佑部落风调雨顺。渐渐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乃至河流山川都演化成对应的神灵。
到了春秋战国,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以及诸子百家的出现,虚无缥缈的神灵演变得越发具体。此时的人们依旧崇拜神灵,但目的却和上古时期大不相同。对神灵之事的追求,是在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奈后,对永恒自由的一种向往。
并且这个时期战争频繁,争霸战争的刀光剑影下,成千上万的人接连死去。生命在诸侯的利益面前,脆弱得不值一提。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越发向往远离尘世的硝烟。
对神仙之事的热衷,可以说得上是对死亡的一种无声反抗。正是因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归宿,才使得神仙之事拥有巨大的吸引力,引得帝王将相,贩夫走卒为之向往。
由此各种长生不死的不凡人物,流传于各家典籍中,比如有上千年寿数却能形体不衰的广成子,活了八百年的彭祖等等。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还在书中记载过各种各样的真人、神人、至大、圣人,还对这些超脱物外的神人,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仿佛亲眼见过一般。
《逍遥游》里,“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含五谷,吸风饮露”的姑射神女。
《大宗师》里,“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的真人。
除了庄子外,生活在神鬼之说风靡的楚国的屈原,同样仰慕神仙之道。
由此可见,神仙之说在战国时期的深入人心,但要说最盛行的地方,却是燕齐两国。只因燕齐两国临海,时常有海市蜃楼等奇观出现。
亭台楼阁在海天相交的地方若隐若现,烟波浩渺,似真非真,仿佛此境中真有远离尘世的仙人,初见者莫不惊奇愕然。
这样一来,无法解释的海市蜃楼自然而然地被扣上神山的帽子。以至于海外有神山的传说,在燕齐两国无比盛行,上至王侯下至妇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神山之事经过口口相传,变得更加扑朔迷离,逐渐演化出具体的传说来。三神山名为蓬莱、方丈、瀛洲,均在渤海之上。神山上的宫阙皆为金银,镶嵌着无数奇珍异宝,不仅有隐世不出的仙人,还有能让人长生不死的神药。
齐国的威王、宣王,以及燕国的昭王,都曾派遣使者出海,希望能寻找到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
秦始皇在第一次东巡,途经齐国旧地时,得知了这个传说。齐地方士徐福洞悉了秦始皇的想法,上书表示他愿意为陛下寻找仙药。
可惜的是,不管是燕齐王侯,还是一统天下的始皇帝,都没能找到所谓的神山。
在始皇帝开始宠信方士后,各地方士纷至沓来,神仙之说盛行于咸阳等地。虽说最近一月大批方士被陛下处决,但神仙之说却没有断绝,反而在这片土地上重新焕发生机,成了整日劳作的黔首,茶余饭后的谈资。
就如这几日的咸阳街头,一则奇闻异事不胫而走,在大大小小的酒肆内彻底传开。
“听说西街有个能通鬼神的高人,其知晓气象变化,他说几时下雨必定几时下,一刻也不差!”
有人表示不信:“什么高人!所谓的高人都在咸阳城外的大坑里。什么能通鬼神,不过都是些骗人的把戏。”
“你说的有道理,肯定是骗人的”
“就是就是,哪里来得那么多高人真人。”前不久才见过坑杀方士的众人,纷纷点头附和,表示不信。
见众人都不信,那人又道:“既然你等不信,那就随我一道去看看,就知道究竟是真还是假。”
“走,我们都去看看。”
一干好事之徒离开酒肆,朝着传闻的西街而去,来到一处大门紧闭的宅院。
此时门口已经聚集了不少人,但没有一个人敢冲里面大呼小叫,一个个乖顺地站在外面等候。
刚来的几人不解,但也只能跟着等待,过了一会儿,才从里面走了两个童子。
“来了来了,出来了。”众人连忙往后退了退,生怕妨碍到二人。
二人站定面无表情,一字一句道:“明日申时有雨,半个时辰雨停。明日戌时有雨,一个时辰后雨停。明日宜出行、安床、祭祀、求子。忌酬神、斋醮。”
说完话,二人转身就要入内。
一个富商打扮的中年人叫住了童子:“二位请等等,不知可否让我见高人一面,我愿意奉上百金作为酬谢。”
“嚯......百金!”
场面一片哗然,此时的百金可是一笔巨额财富,这富商为了见所谓的高人一面,居然愿意奉上白金的酬谢,出手之阔绰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那两个童子,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心动,语气冷淡:“你有百金又如何?我家主人只看因缘,不看钱财多少。”
更令他们震惊的是,居然有人不为这样泼天富贵心动。
“这没见怎么知道因缘,先让我——”富商话还没说完,两个童子就将门重重合上。
碰了一鼻子灰的富商,只能悻悻离开。
其他围观的好事者,见没了热闹,也只能各自散去。
-
在外忙了一下午的陆昭,刚一回府,迎面就碰到了王妏。
陆昭顿时有些心虚,下意识想要解释:“夫人,我是去外面办正事了。”
王妏盈盈一笑,并没有说什么,而是拿出一封请帖,递给了陆昭。
“这是......”陆昭结果一看,此封请帖正是太傅淳于越所写,邀请他今夜入府一叙。
博士淳于越出自齐儒,多年前就进入咸阳成为博士,后来更是被嬴政指派给扶苏担任太傅一职,成了扶苏的老师。
秦因商鞅变法崛起,后来的几代秦王都更加看重法家,并不待见儒家。而儒家同样也不待见秦国,认为秦国粗鄙不知周礼,应当近而远之。听闻儒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儒者不入函谷关。
就是这种情况下,嬴政却让淳于越担任大公子扶苏的太傅,各方人士不免多加揣测。
然而数年过去了,他们还是没能弄懂嬴政此举的用意所在。
有人说,扶苏之所以敢忤逆秦始皇,都是因为儒生们将扶苏带偏。在陆昭看来,这样的观点多少有失偏颇,毕竟扶苏是一个成年人,需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
但是人总会被环境所影响,跟从淳于越学习圣贤书的几数年里,扶苏的思想肯定会发生某些变化。
看着手中的请帖,陆昭还是决定会一会他们,也借这个机会和这些人划清关系,免得影响他日后的计划。
陆昭带着请帖,按照上面约定的时间,来到了淳于越的府邸。
众宾客早已等候多时,见扶苏到来后,连忙起身相迎。
等扶苏入座后,宴席正式开始。
觥筹交错间,有人状若哀叹,对着扶苏举杯:“公子这一走,也不知何时才能回到咸阳。”
这句话一出,将这个宴席的气氛瞬间被调动到高潮。在座的其他宾客,放下酒杯你言我语开始切入正题,表面上是为扶苏讨个不公,真正的心思恐怕他们自己才清楚。
陆昭冷笑,他算是明白了,有人为了一口醋,才包了一顿饺子,而现在是有人为了一句话,才参加这次宴席。
淳于越见陆昭的表情不大好看,及时出声制止:“今日只是邀公子上门一聚,你们说这些扫兴的话做什么?”
多数人见此不再多嘴,然而有人已经喝得半醉,胡言乱语起来:“陛下这几年是越发昏聩了,重用方士不听我等忠臣谏言,早晚。咦,怎么感觉脖子凉飕飕的——啊!”
转头一看,他的脖子间居然横了一把长剑,而持剑之人正是公子扶苏。
“公子您、您这是做什么?”
“早晚什么?你继续说,我听着。”扶苏的语气,比手上的铁剑还有冷冽几分。
在场的其他人,都被扶苏突如其来的举动,吓得直往后退,边退边劝说扶苏不要冲动。淳于越见大事不妙,站到了那人的身旁,试图说情:“公子,的确是他出言不逊在先,小惩大诫即可,刀剑无眼。”
陆昭并没有理会淳于越,而是对那人道:“既然你对不满陛下和大秦,何苦留在咸阳。不如辞官立马咸阳,看在淳于博士的份上,我就当这事没有发生过。若这事不被廷尉府的人知道了,一旦有人追查下来,你恐怕想走都晚了。”
那人见陆昭的表情不是在开玩笑,满口答应:“我明天一早就离开咸阳,求公子放我一马。”
陆昭收回长剑,又对着其他已经吓傻的人说道:“扶苏在这里奉劝诸位一句,若是对大秦心怀不满,何苦留在这个地方,天大地大,自有去处。”
他向来不满这些嘴上一套心里一套的,虚伪至极的腐儒。嘴上全是道义,心里都是生意。
说完话后,转身就离开了此地。刚出府,身后就有人追了上来,一看正是淳于越。
淳于越满脸愧疚道:“这些宾客都是我请来的,竟然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臣该向公子您赔罪。”
陆昭上前将淳于越扶了起来:“这不关您的事。”在扶苏的记忆里,对淳于越说得上是敬重有加,因此陆昭没有为难淳于越。
“如今公子您要远去上郡,老朽留在咸阳也没有意义,老朽决定不日向陛下请辞,返回胶东,颐养天年。”
陆昭被淳于越告老还乡的决定,弄得有些茫然,还不等陆昭憋出些客套话挽留淳于越。
对方接着又道:“陛下将公子您远派到上郡,此举不是疏远,而是考验。陛下年近知命之年,公子众多却始终未立太子,此乃莫大的隐患。”
陆昭心里点头同意淳于越的观点,太子乃国之根本这句话不是假的。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没有可靠的储君做保障,王朝的稳固无从说起。
所以常有人评价秦亡的原因之一,就是秦始皇没有及时择立太子,导致赵高等人在秦始皇死后,篡改诏书立胡亥为太子。
“而诸公子中,就属公子您最受陛下器重。”淳于越向着陆昭深深一拜,“为了大秦的未来,公子您务必要当上太子!”
陆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