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夜里,书成业带着闺女给拢账。其实他算也成,但他没他闺女这么利落。

    看着老婆在一旁和闺女对账,他乐呵呵地忙前忙后给两人添炭温水。

    闺女归拢后的数字让林岚挑起了眉:“看着利润少,这一天天的干下来不少挣。”

    书成业心里门儿清,天气越来越冷,他们人手多出货稳定还不涨价,同等价格他们的炭烧起来烟少,散卖还饶点零头,整车拉还送不少,所以回头客拉新客,卖起来自然快钱可不就不少挣。

    “好货不愁卖,我就愁怎么让这些人花。”,书成业真心的感觉这群人干活是拼命的干,但花钱简直比要他们命还难。

    书瑶也见过他们干活,和她跟着她爸做实验烧炭不同。那些汉子是汗都摔地上成八瓣了依旧不惜力气,可也真是一文钱都不往外掏,主打一个分文不花全揣兜里。

    不是说家里什么都不缺,明明家里都缺衣少食的,他们还是想攒着。

    书成业也穷过,可他也没亏着自己个儿。有了老婆孩子,更是挣点钱都想给她们花了。

    可他没想过他是典型的现代思维,对于古代人民的抗风险能力认识不足。

    书瑶和林岚对于青山村的人了解不多,但她们和来帮忙的女人们走得近些。看着她们因为每日能挣几个铜板,偶尔能落下一碗炖菜就没有比这更让她们开心的了。

    拿更近一点的例子讲,石头娘让男人来烧炭,并不是李大户家抠门,相对来说李大户给的和其他雇主差不多,甚至更好一些。往年有得吃有得拿,已经是难得的好活了。

    正如书瑶了解的那样,这个时代生产力低下,耕种所得不多,自家裹腹尚且困难,哪有余粮往外卖……这就导致了经济来源较为单一,农闲卖力气是最常见的赚钱方式。

    再一个,不是舍不得花,是这点收入对他们来说太难得,要留着以防万一。

    有时候有个头疼脑热,家里那点碎银子还不够搭进去的。

    齐家就是因为家里老爹病了,几剂汤药加上几贴膏药没治好,陆陆续续的把家里几代人辛苦攒下的田地给卖了。

    最让人唏嘘的是人没留住,田地也没了,一大家子不得不佃着李大户的地来种。

    再是种地的好手,也架不住租子和税赋的重担,辛苦一年,到头来顿顿喝稀,过年都不敢多抓一把粮。

    与其说青山村的人家或多或少都有类似挨饿的经历,不如说这片土地上的大多数人世世代代都是这么过来的——一年的收成除去税赋,剩下的一家子平摊下来没多少斤两,田地多的还好些,但土地兼并严重,绝大多数都是普普通通的握着几亩薄田的人家。

    要活下去,就要下力气,那就只能从嘴里省下来给壮劳力吃,寄希望于下一季高强度的劳动能换来一个好收成。

    孩子小的时候还会哇哇哭饿,懂事了也就习惯了。

    再长大点能干活了,也就分得多了;再长大点成家立业了,也就吃上了小时候馋哭的干粮;年纪大了,就成了省下嘴里那口给家里青壮的爷奶。

    翻开历史,盛世总被人歌颂。但那样太平富足的日子在岁月长河里屈指可数,才愈发显得珍贵。

    真正的走进历史,就会看到民生多艰。

    书成业活在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年代,他的艰辛是相对林岚的顺遂而言的。

    “你说他们最愿意在什么上面花钱?”,他挑了油灯,火苗手舞足蹈的舒展了身体。

    书瑶和林岚对视一眼,不约而同的回答:“粮食。”。

    “俗话说‘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我觉得他们准乐意买点粮食。”,书瑶说道。

    林岚也分析:“我听她们说,家里一年到头不断顿的属野菜了。这些随处可见的东西都能翻去吃翻来吃,肯定不是因为好吃,而是因为添加野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替代粮食。”

    “吃新鲜的还不算,她们还晒干留着秋冬吃。”,书瑶补充道。

    “咱妈活着的时候老忆苦思甜说她插队的时候,瓜菜能顶半年粮,差不离是一个说法。”,书成业说的是岳母,也就是林岚亲妈,书瑶的姥姥。

    老人家活着的时候,就看不得有剩饭剩菜,出去吃饭经常打包,还常给他们念叨她年轻时吃不饱的日子。

    “我现在也忆苦思甜了,好怀念以前的生活啊!”

    “我也怀念。”,上班可比居家做后勤简单多了,林岚一直明白自己做不来家庭主妇。

    倒不是不爱老公和孩子,只是她不会为此放弃自己热爱的东西,而是在两者间找到平衡点。

    书成业在这一点上就很值得夸赞,他家庭观念重,所以愿意为此付出更多。书瑶小时候,他和老婆都处于上升期,但给书瑶的爱和陪伴半点没少。

    现在也是,他不会因为自己挣俩钱找不着北,依旧把老婆闺女放在第一位。

    “那你们娘俩现在最想要的是什么?我给你们安排。”,老婆最想要的他知道,他一直放在心里,但眼下不是没有条件嘛!等他奋斗两年,让老婆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

    “想吃红烧肉。”,就这个最容易实现,而且她真馋了。

    “那我想吃什锦菜。”,林岚随着女儿,点了个她爱吃书瑶也爱吃的。

    书成业满口答应:“明天就给你们安排上。”

    月亮越升越高,一家人伴着月色入眠。

    ——————

    看着书瑶一个小闺女发工钱,这群男人一开始一看一个不吱声。

    书瑶无所谓,仍旧颇有条理的对着单子,问名字、核对工种、工时、再说发多少工钱。

    和悠哉悠哉的书瑶不同,这群大男人看着这么个小闺女起初有些无所适从,但慢慢看着人家说话条条有理,算账一套一套的,也就不把她当个普通小闺女看了。

    在他们的认知里,没有哪个妮子识文断字的,就是小子也没有啊!所以冷不丁看见,这架势挺能唬人的。

    书成业满眼都是骄傲的看着书瑶。

    先头书瑶当面给人核算,他给打下手给银子。等到大山驾着车带着他要的肉和菜回来了,得去做饭了他才让老婆来接手。

    林岚对碎银子还有铜板的换算没有书瑶熟练,所以换成她算账,书瑶给这些男人发钱。

    对于能写会算的,哪怕是女人,这些汉子都保持着一股莫名的敬畏,没说些煞风景上不得台面的话。

    更何况端着人家的饭碗,总不能骂人家媳妇闺女吧!

    看到书成业做饭则是给了这群男人又一个冲击。

    书成业才不管别人怎么看,他不觉得这有什么抹不开脸的。不就是做饭吗?他就不信这群汉子家里没有女人的时候会饿死自己。

    很是享受给妻女做饭的书成业完全不在乎外界的眼光,自顾自的忙活了起来。

    大山和小山被他使唤着在灶房门口择菜。

    郭勇看到了,但他不讲究这个。他自己也是会做饭的,只是做得少。两个儿子跟着书成业忙前忙后的,他不但不介意,而且觉得书成业是把两个小子当自家人。

    等到红烧肉炖上,霸道的肉香让人垂涎三尺。

    最后几个结工钱的汉子感觉十分煎熬,肉香不讲理的往鼻子里猛钻,使得饥肠辘辘的感觉尤为强烈。

    好不容易拿到钱就往家去,汉子们不约而同的想,等杀年猪了一定要割块肉炖上。

    桌上的碎银子还有铜板通通装进荷包,书瑶就忙不停的说要去挖荠菜。

    因为前不久连着晴了几天,暖洋洋的,那时候村里不少人就结伴挖荠菜去了。当时没人来约她们,因为她们光是忙着给烧炭的人做饭就已经忙得抽不开身了。

    吃上的荠菜是石头娘挖好甚至洗干净了送来的,但是书瑶看到的时候已经荠菜饼了。她挺爱吃的,抽空和小山出去了几次,去得不远,就找到了一点点,还都是小山找到的。

    原本以为今天做什锦菜她能出点力,可惜郭婆子一早就听书成业说让大山帮他去镇上买菜。别的还好说,她一听要荠菜,这哪需要买?她和老头子直接出去挖了一篮子。

    帮老爸发工钱没能挖成荠菜让书瑶有一点遗憾,但她心大,转过头就乐呵呵的跟在她爸后面等着吃现成的了。

    先开小灶尝了块红烧肉,美得书瑶竖起来大拇指。

    但林岚点的什锦菜还在备菜阶段。

    以前书瑶一家都是买了家里吃,看书瑶和林岚爱吃,书成业就去学了。他不嫌麻烦,不忙的时候会给她们做了换换口。

    可惜没有买到冬笋和茨菇,但是其余的食材凑了七七八八,该炒的炒该焯水的焯水,有的甚至需要煮到收汁……

    原本这个季节的荠菜颜色不鲜亮,可一焯水以后就好看了。

    还是书瑶和林岚熟悉的最后一步,把处理好的各种菜,依次放入大锅,淋上麻油再调味拌匀。和以前比起来,就是少了几种菜,厨具从瓷盆变成大锅而已。

    繁琐的步骤看得老郭头咋舌,这也太会吃了。

    饭桌上,闷头干饭的两个儿子和细嚼慢咽的书瑶一对比,让郭勇看着就觉得还是小闺女好,秀气招人疼。

    书瑶添饭了,书成业一看就知道闺女吃美了。

    他忍不住心疼,真是苦了他闺女了。以前想吃什么都能弄来,现在吃个红烧肉就心满意足了。

    “这块瘦——”书成业说着夹给了林岚。

    红烧肉书瑶爱吃肥瘦相间的,林岚吃不来,她一向偏爱低脂肪的饮食。

    今天或许是太久没吃了,也可能是缺油水了,就连肥瘦相间的林岚都吃了好几块。

    郭家这面享用着美食,村里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男人们领到工钱回了家,有的给了老子娘,有的给了媳妇。收到钱的咧着嘴反复数着铜板,在此过程中当然不忘问是谁给算账结钱,结完没有。

    因为书瑶一家三口也就书成业在男人堆里有名有姓,所以男人们只能和家里人说算工钱、发工钱那两人是书成业媳妇和闺女。

    村人拿着钱心里热乎乎的,有说人家两口子会养孩子的,也有惊奇一个媳妇子会识文断字的……也有一些碎嘴的,说些不中听的话。

章节目录

开局从乱世开始(种田)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永岁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永岁并收藏开局从乱世开始(种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