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岁的贺昀
贺熹在房间闷了两天,才被允许自由活动,青岚阿姨让梁秋绥带着她去外面走走。
梁秋绥现在高二,在离石英镇半小时车距的定远县上学。据青岚阿姨所说,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和同镇其他同学一起骑自行车去学校,偶尔梁叔叔去县城办事,也会捎带着梁秋绥和他的的朋友。如果当天下雨,就会选择坐公交。
临近九月时,为了方便贺熹上学,青岚阿姨也给她买了一辆自行车,还是粉色的。
贺熹跟着梁秋绥出门,脚步停留在报刊亭,青岚阿姨出门前让带一份新民晚报回来。亭子就在马路旁,人来人往也热闹,报刊亭后面是一家麻将馆,还有一个小卖部,在贺熹的记忆里,老板是个只有右手的人,屋里屋外有几张桌子,镇上的人也会在这里打牌。
贺熹记得这个只有右手的人,小时候经常在他那里买零食,一毛钱一小包的辣条,那时候觉得这是最好吃的东西,简直人间美味。由于小时候没有残疾的概念,每次见到老板没有手的那边,她会觉得恐惧,所以贺熹很少去直视老板,甚至故意忽视,连讲话都不敢多看。
现在这位老板还很年轻,是完完整整的一个人,满脸笑意的帮父母招呼麻将馆里的顾客。隔着窗台往里看,里面站着一位戴着黄色碎花头巾的年轻女人。
梁秋绥看出来贺熹的疑惑,略微弯腰靠近贺熹,附耳说了几句。老板姓孙,和那位叫齐芳的姐姐两个月前结婚了。在梁秋绥的描述里,两人的感情应该很好,贺熹看了一眼小卖部的窗子,囍字还贴在上面。
孙老板小学毕业就没上学了,用孙老板父母的话讲,读那么多书干嘛,书读出来还不是要工作,不如直接接手家里的麻将馆。
孙老板到了适婚年龄,经媒人赵阿姨介绍,和隔壁镇的齐芳组建家庭,永结同好。
芳姐是个文静的姑娘。梁秋绥说,结婚那天,孙老板对着齐芳唱了小芳,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
长的好看又善良
一双美丽的大眼睛
辫子粗又长
这首歌,爱意直白,齐芳直接满脸通红,跟她身上的嫁衣融成一个色,分不清究竟是腮红还是脸红。
“秋绥,这是谁呀?”齐芳正从屋里走出来,注意到站在梁秋绥身后的贺熹,觉得好奇,瞪圆了眼,与她梳的马尾相衬,更有生命力了。
一旁打牌的人看起来知道内情,下一秒就搭了话,说:“明察亲戚家的女儿,过继给明察了,哎呦…一个2!报单!”说完便朝贺熹挥了一下手。梁秋绥跟她介绍,说这是李叔叔,他爸爸的同事。
贺熹礼貌点头,等等,谁编造了她的身份?
这位李叔叔经常在麻将馆打牌,偶尔瞥见一眼,印象不深,但是她记得,这位李叔叔和她爷爷来往频繁,关系不错。
听爷爷说,李叔叔是附近水轮机厂的工人,他的工作很闲,所以经常打牌,工资也都用在了打牌上,有两个子女,儿子对读书不感兴趣,很早就在外面打工;女儿成绩不错,考上了医学院,毕业后在县医院当医生。后来李叔叔在一次事故后就不再往麻将馆去了,也是那次事故导致孙老板的左手臂被折断。
但最让人难过的是没了齐芳,造化弄人。
李叔叔是个爱炫耀且有点势利的人,以前炫耀女儿成绩,后来炫耀女儿工作,对于儿子他倒是只字不提。李家姐姐在医院的工作稳定后,就把李叔叔接到县城,住的地方和梁叔叔是对门。
一回想起往事,贺熹的脑海里涌现出很多画面,比如梁秋绥。
梁秋绥是爸爸口中,那个高考复读,考上北大的同学。以前经常拿梁秋绥的事来激励贺熹读书学习。梁秋绥和爸爸在高中时关系不错,经常一起上学一起玩,高考第一年都没考上,梁秋绥继续复读;爸爸放弃复读,选择了拜师学技术。因为走的路不一致,逐渐淡了关系,直到爸爸去广东打工,梁秋绥去北京上学后,两人彻底失联。
梁秋绥之后的消息也是爸爸从同学的同学的朋友口中得知,梁秋绥大学专业是临床医学,大四保研北大,一年后去国外医学院当交换生,后留在美国读博,毕业回国在京一院工作。
回国后本来想把梁叔叔和青岚阿姨接到北京,但他们习惯了县城的生活,就没去。青岚阿姨偶尔会去北京,给梁秋绥带一些家里的食物。
现在眼前的梁秋绥,与她没见过的,只在爸爸嘴里听说的梁叔叔,两种不同年龄的脸相融合,她看到了曾脑补过的影子。
爸爸总说梁秋绥是个执着的人,不撞南墙不回头。
贺熹看梁秋绥的时间有点久,特别仔细。其实是在研究这个考北大的脑子,构造到底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想着想着不自觉的去握他的手,
呜呜~蹭蹭学神运气,保佑学习成绩。
却没注意到,梁秋绥的身子都僵直了,表情也不自然,不好意思对视,也不知道把脸撇开,在贺熹拉住他手时,心理作用作祟,直接甩开了。
贺熹:……不拉就不拉,摸到了就行。
贺熹都走出一小段距离了,梁秋绥还在原地,眼睛看向贺熹的方向,左手食指悄悄划了一下右手手背。
在看到贺熹往桥边的小路下去后,梁秋绥也跟着过去,手还护着旁边,这让贺熹想起,她第一天读幼儿园的时候,是爷爷送她去的,正要上桥时,不小心摔进右边的水田,幸好不是冬天,不然她会病一场。而眼下,这片水田,她儿时曾掉进去,如今再一次站在这里,这条路会不会有感知,感知到十年后,会是同一个人。
“羲和,我…你多注意脚下。”梁秋绥在后面喊她,本想为刚刚的事说点什么,但又不知道怎么解释,千言万语也只让她小心点。
贺熹转过头,眼睛却不看他。她刚刚被甩开,还有些别扭,不太想理这人,就拿话刺他,“干嘛,我是十五岁,不是五岁。”
梁秋绥默默回怼:“是我多余。”
话是这么说,但手没放下,又看了看贺熹身上的裙子,轻飘飘的威胁她:“羲和,妈要是知道你出去一趟就把裙子弄脏了,她会不高兴的。”
贺熹这一身衣裙,都是青岚阿姨买的。浅粉格短袖衬衣,搭的嫩黄色半身裙,衬衣下摆收进裙子里,显得腰细,脚下穿了一双简单的棕色小皮鞋。青岚阿姨还给她编了单侧麻花辫,头上戴有一个浅粉格布艺发箍。
青岚阿姨喜欢女儿,一直都想生个女儿,只是生梁秋绥时难产,影响到身体,导致很难再次生育。因此见到贺熹特别高兴,她很喜欢打扮贺熹。
于是贺熹不再回头和梁秋绥说话,就一直小心的往前走。这条小路是回她老家的路,贺熹的说辞是,在三楼就看到河边有个竹林,看起来风景不错,这时的六月还没那么热,竹林下更是阴凉宜人。
梁秋绥觉得巧合,还说他有个同学住在那里,竹林东侧有一湾堰塘,可以垂钓,还可以下去捉螃蟹。
贺熹:这个同学,不出所料,就是她爸爸。
即将见到家人,贺熹心里还是紧张的,近乡情怯可能不恰当,但也差不多。年轻时候的爸爸,说是清秀,其实是小白脸,但爸爸说他那时很混,到处打架,还偷过东西,被发现了遭毒打一顿,跪在院坝认错。
贺熹前几天醒来,就想抱着妈妈撒娇,她想念妈妈身上洗衣液的味道了。但是妈妈在隔壁清水镇,走路抄近道就要两个多小时,她还没找到去清水镇的借口。
走进竹林,声音比人影先出来,其实一个人叫得最凶,嘴里好像在说什么高兴的事。贺熹仔细听对话内容,比解读她cp的唇语还认真。
“抓到了,抓到了,我先抓到的。”
“你这算什么,这么小,不算数。”
“什么啊,赖皮鬼。”
走到堰塘,贺熹才看到,近竹林的堰塘浅滩处,有两个光着脚的少年,在那堆大小不一的石头缝里翻东西。
原来是在捉螃蟹,她以为是在逮黄鳝。这种小螃蟹贺熹小时候也捉过,是同样的场景,和一群同龄人,不管谁捉到都会特别开心。如今见到年轻时的爸爸和年少时的她在同样的地点做着同样的事,那句歌词真是应景,
“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都一样。”
贺熹一眼就认出爸爸贺昀。贺昀是人群中最白的一个,俊美秀气,但一张嘴就破坏了氛围,大咧咧的朝着梁秋绥说道:“梁三,你什么来的,走路不带声啊,你旁边小姑娘谁啊?”
排序是这样的:林大,贺二,梁三,冯四。学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结生死之交,拜兄弟义气。后来的贺昀早已忘记当时的排序是为了什么,只是再次提到这些人,数字比全名更印象深刻。
梁秋绥现在高二,在离石英镇半小时车距的定远县上学。据青岚阿姨所说,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和同镇其他同学一起骑自行车去学校,偶尔梁叔叔去县城办事,也会捎带着梁秋绥和他的的朋友。如果当天下雨,就会选择坐公交。
临近九月时,为了方便贺熹上学,青岚阿姨也给她买了一辆自行车,还是粉色的。
贺熹跟着梁秋绥出门,脚步停留在报刊亭,青岚阿姨出门前让带一份新民晚报回来。亭子就在马路旁,人来人往也热闹,报刊亭后面是一家麻将馆,还有一个小卖部,在贺熹的记忆里,老板是个只有右手的人,屋里屋外有几张桌子,镇上的人也会在这里打牌。
贺熹记得这个只有右手的人,小时候经常在他那里买零食,一毛钱一小包的辣条,那时候觉得这是最好吃的东西,简直人间美味。由于小时候没有残疾的概念,每次见到老板没有手的那边,她会觉得恐惧,所以贺熹很少去直视老板,甚至故意忽视,连讲话都不敢多看。
现在这位老板还很年轻,是完完整整的一个人,满脸笑意的帮父母招呼麻将馆里的顾客。隔着窗台往里看,里面站着一位戴着黄色碎花头巾的年轻女人。
梁秋绥看出来贺熹的疑惑,略微弯腰靠近贺熹,附耳说了几句。老板姓孙,和那位叫齐芳的姐姐两个月前结婚了。在梁秋绥的描述里,两人的感情应该很好,贺熹看了一眼小卖部的窗子,囍字还贴在上面。
孙老板小学毕业就没上学了,用孙老板父母的话讲,读那么多书干嘛,书读出来还不是要工作,不如直接接手家里的麻将馆。
孙老板到了适婚年龄,经媒人赵阿姨介绍,和隔壁镇的齐芳组建家庭,永结同好。
芳姐是个文静的姑娘。梁秋绥说,结婚那天,孙老板对着齐芳唱了小芳,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
长的好看又善良
一双美丽的大眼睛
辫子粗又长
这首歌,爱意直白,齐芳直接满脸通红,跟她身上的嫁衣融成一个色,分不清究竟是腮红还是脸红。
“秋绥,这是谁呀?”齐芳正从屋里走出来,注意到站在梁秋绥身后的贺熹,觉得好奇,瞪圆了眼,与她梳的马尾相衬,更有生命力了。
一旁打牌的人看起来知道内情,下一秒就搭了话,说:“明察亲戚家的女儿,过继给明察了,哎呦…一个2!报单!”说完便朝贺熹挥了一下手。梁秋绥跟她介绍,说这是李叔叔,他爸爸的同事。
贺熹礼貌点头,等等,谁编造了她的身份?
这位李叔叔经常在麻将馆打牌,偶尔瞥见一眼,印象不深,但是她记得,这位李叔叔和她爷爷来往频繁,关系不错。
听爷爷说,李叔叔是附近水轮机厂的工人,他的工作很闲,所以经常打牌,工资也都用在了打牌上,有两个子女,儿子对读书不感兴趣,很早就在外面打工;女儿成绩不错,考上了医学院,毕业后在县医院当医生。后来李叔叔在一次事故后就不再往麻将馆去了,也是那次事故导致孙老板的左手臂被折断。
但最让人难过的是没了齐芳,造化弄人。
李叔叔是个爱炫耀且有点势利的人,以前炫耀女儿成绩,后来炫耀女儿工作,对于儿子他倒是只字不提。李家姐姐在医院的工作稳定后,就把李叔叔接到县城,住的地方和梁叔叔是对门。
一回想起往事,贺熹的脑海里涌现出很多画面,比如梁秋绥。
梁秋绥是爸爸口中,那个高考复读,考上北大的同学。以前经常拿梁秋绥的事来激励贺熹读书学习。梁秋绥和爸爸在高中时关系不错,经常一起上学一起玩,高考第一年都没考上,梁秋绥继续复读;爸爸放弃复读,选择了拜师学技术。因为走的路不一致,逐渐淡了关系,直到爸爸去广东打工,梁秋绥去北京上学后,两人彻底失联。
梁秋绥之后的消息也是爸爸从同学的同学的朋友口中得知,梁秋绥大学专业是临床医学,大四保研北大,一年后去国外医学院当交换生,后留在美国读博,毕业回国在京一院工作。
回国后本来想把梁叔叔和青岚阿姨接到北京,但他们习惯了县城的生活,就没去。青岚阿姨偶尔会去北京,给梁秋绥带一些家里的食物。
现在眼前的梁秋绥,与她没见过的,只在爸爸嘴里听说的梁叔叔,两种不同年龄的脸相融合,她看到了曾脑补过的影子。
爸爸总说梁秋绥是个执着的人,不撞南墙不回头。
贺熹看梁秋绥的时间有点久,特别仔细。其实是在研究这个考北大的脑子,构造到底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想着想着不自觉的去握他的手,
呜呜~蹭蹭学神运气,保佑学习成绩。
却没注意到,梁秋绥的身子都僵直了,表情也不自然,不好意思对视,也不知道把脸撇开,在贺熹拉住他手时,心理作用作祟,直接甩开了。
贺熹:……不拉就不拉,摸到了就行。
贺熹都走出一小段距离了,梁秋绥还在原地,眼睛看向贺熹的方向,左手食指悄悄划了一下右手手背。
在看到贺熹往桥边的小路下去后,梁秋绥也跟着过去,手还护着旁边,这让贺熹想起,她第一天读幼儿园的时候,是爷爷送她去的,正要上桥时,不小心摔进右边的水田,幸好不是冬天,不然她会病一场。而眼下,这片水田,她儿时曾掉进去,如今再一次站在这里,这条路会不会有感知,感知到十年后,会是同一个人。
“羲和,我…你多注意脚下。”梁秋绥在后面喊她,本想为刚刚的事说点什么,但又不知道怎么解释,千言万语也只让她小心点。
贺熹转过头,眼睛却不看他。她刚刚被甩开,还有些别扭,不太想理这人,就拿话刺他,“干嘛,我是十五岁,不是五岁。”
梁秋绥默默回怼:“是我多余。”
话是这么说,但手没放下,又看了看贺熹身上的裙子,轻飘飘的威胁她:“羲和,妈要是知道你出去一趟就把裙子弄脏了,她会不高兴的。”
贺熹这一身衣裙,都是青岚阿姨买的。浅粉格短袖衬衣,搭的嫩黄色半身裙,衬衣下摆收进裙子里,显得腰细,脚下穿了一双简单的棕色小皮鞋。青岚阿姨还给她编了单侧麻花辫,头上戴有一个浅粉格布艺发箍。
青岚阿姨喜欢女儿,一直都想生个女儿,只是生梁秋绥时难产,影响到身体,导致很难再次生育。因此见到贺熹特别高兴,她很喜欢打扮贺熹。
于是贺熹不再回头和梁秋绥说话,就一直小心的往前走。这条小路是回她老家的路,贺熹的说辞是,在三楼就看到河边有个竹林,看起来风景不错,这时的六月还没那么热,竹林下更是阴凉宜人。
梁秋绥觉得巧合,还说他有个同学住在那里,竹林东侧有一湾堰塘,可以垂钓,还可以下去捉螃蟹。
贺熹:这个同学,不出所料,就是她爸爸。
即将见到家人,贺熹心里还是紧张的,近乡情怯可能不恰当,但也差不多。年轻时候的爸爸,说是清秀,其实是小白脸,但爸爸说他那时很混,到处打架,还偷过东西,被发现了遭毒打一顿,跪在院坝认错。
贺熹前几天醒来,就想抱着妈妈撒娇,她想念妈妈身上洗衣液的味道了。但是妈妈在隔壁清水镇,走路抄近道就要两个多小时,她还没找到去清水镇的借口。
走进竹林,声音比人影先出来,其实一个人叫得最凶,嘴里好像在说什么高兴的事。贺熹仔细听对话内容,比解读她cp的唇语还认真。
“抓到了,抓到了,我先抓到的。”
“你这算什么,这么小,不算数。”
“什么啊,赖皮鬼。”
走到堰塘,贺熹才看到,近竹林的堰塘浅滩处,有两个光着脚的少年,在那堆大小不一的石头缝里翻东西。
原来是在捉螃蟹,她以为是在逮黄鳝。这种小螃蟹贺熹小时候也捉过,是同样的场景,和一群同龄人,不管谁捉到都会特别开心。如今见到年轻时的爸爸和年少时的她在同样的地点做着同样的事,那句歌词真是应景,
“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都一样。”
贺熹一眼就认出爸爸贺昀。贺昀是人群中最白的一个,俊美秀气,但一张嘴就破坏了氛围,大咧咧的朝着梁秋绥说道:“梁三,你什么来的,走路不带声啊,你旁边小姑娘谁啊?”
排序是这样的:林大,贺二,梁三,冯四。学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结生死之交,拜兄弟义气。后来的贺昀早已忘记当时的排序是为了什么,只是再次提到这些人,数字比全名更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