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玩转官场,海瑞凶猛!
什么叫官场?
一旦为官,出则排场,入则“气场”,此谓之官场。
全浙江的红袍、紫袍俱在此地,官气岂止逼人。
一双双目光都不禁望向了手持天子剑缓缓走来的海瑞。
“到了,举人大老爷终于到了。”何茂才故意嚷道。
在座的人,哪个不是科甲正途,哪个不是进士及第,可海瑞呢,区区一个举人罢了。
官场中,哪怕同为进士,也有一甲、二甲、三甲之分,而文人相轻,同年进士尚且彼此看不起,又何况是个举人?
一句话。
在座的人眼神都发生了些微妙的变化,望着海瑞的目光,逐渐带上了不加掩饰地审视意味。
海瑞仿佛什么都没有听到,稳健而平实走着,反倒是身后跟着的徐渭,无形中像是中了一箭。
再望向浙官们时,眼睛里,流露出不善的意味。
郑泌昌见状,瞪了眼何茂才,率先站起来了。
别管海瑞是什么出身,纵然是个泥腿子,手握着天子剑,整个浙江官场都不能怠慢。
这老何,又犯糊涂。
知道嘴贱了的何茂才,和那些官员不得不都懒懒地站了起来。
心累的郑泌昌,只能笑着走上前去,“海知县辛苦了,快,请坐。”
顺着郑泌昌手指的方向,海瑞眼神闪动,他的位子,居然安排在何茂才对面的第一位,这就显然是职低位高了。
郑泌昌如此安排,用意很明显,他海瑞是皇上钦点的,又赐了天子剑,尊他就是尊皇上。
更重要的是,在海瑞淳安知县的权责之外,皇上另准海瑞查察新安江水灾真相,那么,海瑞的态度就至关重要,笼络好了,新安江的事就此了结了。
按官场规矩,海瑞这时便应自己谦让,说些不敢之类的话,小小的知县,要在以往,连这堂上都上不了,和这里的官员们地位差别实在太大。
海瑞谦让一下,郑泌昌等人再捧一下,来回拉扯几个回合,海瑞勉为其难再坐下,如此这番,方显浙官上下的和谐。
谁知海瑞竟没半点谦让,连对郑泌昌、何茂才都没有见礼的意思,就直接走到那个位子坐了下来。
徐渭没有座,站到了海瑞的身侧。
这下,反倒是郑泌昌有些绷不住了,何茂才等官员的脸色更是难看了。
何茂才不满的望向海瑞,四目相对,心里不禁一凛。
海瑞的目光在灯笼光的照耀下,像点了漆,闪出两点精光,比灯笼光还亮!
那股透出逼人的寒气,竟然完全压过了所有人的官气。
但毕竟职位在,又是掌刑名的,官气不行,何茂才便摆出了威煞:“淳安全县被淹,几十万生民的田地被毁,海知县在福建想必也知道了,现在,粮食的事,省府已经给淳安解决了,那一百万石粮食,够淳安百姓吃到明年去。”
说到这里,何茂才心里全是腻歪,为了抵平这些粮食,刚才堂上差点没打起来,从鼻子里出气道:“最大的问题解决了,海知县到了淳安,只用干两件事即可,一是补种田苗,二是重建淳安,其他的,不要去管。”
这是浙江官场商量好的海瑞行为准则。
至于新安江九县决口的事,浙江官场不允许海瑞去查,更不会予以配合。() ()
如果海瑞执意去查,那么出了什么问题,后果自负。
既有劝说,又有警告,下马威的话语,海瑞听懂了,徐渭也听懂了。
“好!”海瑞答道。
郑泌昌、何茂才以及在座的浙江官员都愣住了。
就这么简单?就唬住了海瑞?
所有浙江官员都有种不真实地感觉,然后就感慨传言害人啊。
传言中的海瑞刚正不阿,事事必较,是个难缠的人,但今儿一见,相距甚远啊。
八成是海瑞的“不懂官场规矩”,被福建那边的人错以为了难缠。
这是个“识时务”的人。
早知是这样,浙江官场又何须这般如临大敌?
一时间,人心顿时松弛了。
徐渭急了,新安江九县决口的事不查,部堂大人在诏狱中,恐怕永无出狱之日。
还是那句话,自古天子不认错,皇上已经认定了新安江水灾有猫腻,那就必须有猫腻,不然,于皇上面上无光,又何况新安江真的有猫腻。
当今局势,要么严阁老、徐尚书、小阁老在诏狱里死,要么部堂大人在诏狱里死,要么全都死。
如若海瑞上奏皇上,新安江水灾是天灾,反证天子之错,依靠朝中力量,严阁老、徐阁老、小阁老可能会脱困,但部堂大人的失察误国之罪可就坐实了。
徐渭就要上前,却发现海瑞转望向了他,目光中是那种善意劝止的意味,略想了想,便又沉默了下来。
郑泌昌着实没有想到这个海瑞一上来会如此的“软弱可欺”,在浙江官场面前,连叫板一句都不敢。
虽然没有料到,但这个变故,浙江官场,乃至于京里的人,都是喜闻乐见的,郑泌昌给了何茂才一个眼神,坐回了原位,恢复了暂代浙江巡抚理事的威仪。
来人这么识趣,那浙江官场也该有点表示表示。
何茂才接过了眼神,清了清嗓子,也坐了下来,“海知县,补苗、重建淳安之时,若有所需,皆可公文急报省府,能解决的,省府必会出手相助。”
“郑大人,何大人,听说皇上天恩,恩免淳安三年赋税,淳安既无近日粮食之忧,又无远日赋税之苦,今淳安全县耕田被淹,下官想改全县耕田为桑田,以富县民。”
海瑞没有客气,顺着杆子往上爬道:“淳安近四十万亩良田改种的桑苗,请诸位大人予以帮扶。”
种桑,远比种稻高,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朝廷之所以不敢在江南大范围改稻为桑,所惧怕的,是有商人囤积居奇大肆抬高粮价,让百姓无粮可食。
而今却不一样,如何茂才所说,那一百万石粮食,够淳安百姓吃到明年,而改种桑树后,再晚今秋淳安县民就能赚到银子。
三年免除赋税,足以让淳安县民富甲江南。
死一般的沉寂。
郑泌昌、何茂才,和浙江官员们,怎么也没有想到,在浙江会以这种形式改稻为桑。
可与预期所想的获益者出现了些许出入,获益者,不是京里的人,不是浙江官场,而是淳安县民。
浙官们个个像吃了死苍蝇那般恶心。
“桑苗会准时送到淳安。”郑泌昌心情早已灰恶得不行,也不等别人说什么,手一挥,第一个向外走去。
一旦为官,出则排场,入则“气场”,此谓之官场。
全浙江的红袍、紫袍俱在此地,官气岂止逼人。
一双双目光都不禁望向了手持天子剑缓缓走来的海瑞。
“到了,举人大老爷终于到了。”何茂才故意嚷道。
在座的人,哪个不是科甲正途,哪个不是进士及第,可海瑞呢,区区一个举人罢了。
官场中,哪怕同为进士,也有一甲、二甲、三甲之分,而文人相轻,同年进士尚且彼此看不起,又何况是个举人?
一句话。
在座的人眼神都发生了些微妙的变化,望着海瑞的目光,逐渐带上了不加掩饰地审视意味。
海瑞仿佛什么都没有听到,稳健而平实走着,反倒是身后跟着的徐渭,无形中像是中了一箭。
再望向浙官们时,眼睛里,流露出不善的意味。
郑泌昌见状,瞪了眼何茂才,率先站起来了。
别管海瑞是什么出身,纵然是个泥腿子,手握着天子剑,整个浙江官场都不能怠慢。
这老何,又犯糊涂。
知道嘴贱了的何茂才,和那些官员不得不都懒懒地站了起来。
心累的郑泌昌,只能笑着走上前去,“海知县辛苦了,快,请坐。”
顺着郑泌昌手指的方向,海瑞眼神闪动,他的位子,居然安排在何茂才对面的第一位,这就显然是职低位高了。
郑泌昌如此安排,用意很明显,他海瑞是皇上钦点的,又赐了天子剑,尊他就是尊皇上。
更重要的是,在海瑞淳安知县的权责之外,皇上另准海瑞查察新安江水灾真相,那么,海瑞的态度就至关重要,笼络好了,新安江的事就此了结了。
按官场规矩,海瑞这时便应自己谦让,说些不敢之类的话,小小的知县,要在以往,连这堂上都上不了,和这里的官员们地位差别实在太大。
海瑞谦让一下,郑泌昌等人再捧一下,来回拉扯几个回合,海瑞勉为其难再坐下,如此这番,方显浙官上下的和谐。
谁知海瑞竟没半点谦让,连对郑泌昌、何茂才都没有见礼的意思,就直接走到那个位子坐了下来。
徐渭没有座,站到了海瑞的身侧。
这下,反倒是郑泌昌有些绷不住了,何茂才等官员的脸色更是难看了。
何茂才不满的望向海瑞,四目相对,心里不禁一凛。
海瑞的目光在灯笼光的照耀下,像点了漆,闪出两点精光,比灯笼光还亮!
那股透出逼人的寒气,竟然完全压过了所有人的官气。
但毕竟职位在,又是掌刑名的,官气不行,何茂才便摆出了威煞:“淳安全县被淹,几十万生民的田地被毁,海知县在福建想必也知道了,现在,粮食的事,省府已经给淳安解决了,那一百万石粮食,够淳安百姓吃到明年去。”
说到这里,何茂才心里全是腻歪,为了抵平这些粮食,刚才堂上差点没打起来,从鼻子里出气道:“最大的问题解决了,海知县到了淳安,只用干两件事即可,一是补种田苗,二是重建淳安,其他的,不要去管。”
这是浙江官场商量好的海瑞行为准则。
至于新安江九县决口的事,浙江官场不允许海瑞去查,更不会予以配合。() ()
如果海瑞执意去查,那么出了什么问题,后果自负。
既有劝说,又有警告,下马威的话语,海瑞听懂了,徐渭也听懂了。
“好!”海瑞答道。
郑泌昌、何茂才以及在座的浙江官员都愣住了。
就这么简单?就唬住了海瑞?
所有浙江官员都有种不真实地感觉,然后就感慨传言害人啊。
传言中的海瑞刚正不阿,事事必较,是个难缠的人,但今儿一见,相距甚远啊。
八成是海瑞的“不懂官场规矩”,被福建那边的人错以为了难缠。
这是个“识时务”的人。
早知是这样,浙江官场又何须这般如临大敌?
一时间,人心顿时松弛了。
徐渭急了,新安江九县决口的事不查,部堂大人在诏狱中,恐怕永无出狱之日。
还是那句话,自古天子不认错,皇上已经认定了新安江水灾有猫腻,那就必须有猫腻,不然,于皇上面上无光,又何况新安江真的有猫腻。
当今局势,要么严阁老、徐尚书、小阁老在诏狱里死,要么部堂大人在诏狱里死,要么全都死。
如若海瑞上奏皇上,新安江水灾是天灾,反证天子之错,依靠朝中力量,严阁老、徐阁老、小阁老可能会脱困,但部堂大人的失察误国之罪可就坐实了。
徐渭就要上前,却发现海瑞转望向了他,目光中是那种善意劝止的意味,略想了想,便又沉默了下来。
郑泌昌着实没有想到这个海瑞一上来会如此的“软弱可欺”,在浙江官场面前,连叫板一句都不敢。
虽然没有料到,但这个变故,浙江官场,乃至于京里的人,都是喜闻乐见的,郑泌昌给了何茂才一个眼神,坐回了原位,恢复了暂代浙江巡抚理事的威仪。
来人这么识趣,那浙江官场也该有点表示表示。
何茂才接过了眼神,清了清嗓子,也坐了下来,“海知县,补苗、重建淳安之时,若有所需,皆可公文急报省府,能解决的,省府必会出手相助。”
“郑大人,何大人,听说皇上天恩,恩免淳安三年赋税,淳安既无近日粮食之忧,又无远日赋税之苦,今淳安全县耕田被淹,下官想改全县耕田为桑田,以富县民。”
海瑞没有客气,顺着杆子往上爬道:“淳安近四十万亩良田改种的桑苗,请诸位大人予以帮扶。”
种桑,远比种稻高,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朝廷之所以不敢在江南大范围改稻为桑,所惧怕的,是有商人囤积居奇大肆抬高粮价,让百姓无粮可食。
而今却不一样,如何茂才所说,那一百万石粮食,够淳安百姓吃到明年,而改种桑树后,再晚今秋淳安县民就能赚到银子。
三年免除赋税,足以让淳安县民富甲江南。
死一般的沉寂。
郑泌昌、何茂才,和浙江官员们,怎么也没有想到,在浙江会以这种形式改稻为桑。
可与预期所想的获益者出现了些许出入,获益者,不是京里的人,不是浙江官场,而是淳安县民。
浙官们个个像吃了死苍蝇那般恶心。
“桑苗会准时送到淳安。”郑泌昌心情早已灰恶得不行,也不等别人说什么,手一挥,第一个向外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