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卢文秋就是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一村娃子。

    他爹叫卢军力,四川达州人,娶了他妈,倒不如说嫁给他妈。一溜烟跑到延安,再没回过达州了。他不在乎自己是哪里人。兄弟姐妹很多去了内蒙打工,他有时便说自己是鄂尔多斯人。

    卢文秋往上有两个哥,年龄都比他大得多。他一开始的名字叫卢牛成,那年他家买了头牛,卢军力希望家里“走向成功”,就起了这名字。

    卢牛成生下来的时候,爹妈年纪已很大了。他母亲因年老而没什么奶,只能喂他喝点白粥、白糖水之类,于是年幼时总蔫蔫的,没点生气,一年得大病两三回,到五六岁还尿床。

    父母亲光是生他下来,没空理他。母亲带着大哥,老早上了镇里打工。爹一人牵着黄牛种地,天亮出门天暗才回,回到屋里就大抽其烟。也不说话。连吃饭也不说话。板起脸坐着。吃完饭筷子一搁就进屋休息。

    起初二哥看家,打水做饭洗碗,后来二哥到了打工的年纪,也跟着母亲出去了,便留下牛成一个看家。

    幸好卢牛成懂事早,也不乱吃东西,虽然底子不好,年纪大些,倒也没怎么生病了。

    零散的画面已不必提,他记忆的第一件事发生在三岁。

    一场春雨。蜗牛咕噜咕噜在地上乱爬,卢牛成往沟里捡了两只,放手里把玩,找了个玻璃瓶子放着。

    天气已经旱了一段,大哥不久前中了暑,在家休养。卢牛成放下蜗牛吃饭的工夫,他便从瓶里倒出那些东西,哗啦倒出屋外,咔嚓咔嚓地踩碎了。

    “脏兮兮的,捡这玩意回来干嘛……”

    牛成不敢吱声,只是委屈得直哭,母亲回来,听他哭得烦了,就抽他。

    卢牛成在孩童时期,没什么玩伴。

    虽说都是一般年纪,而孩子总是成群的,总要有人受孤立,而激起同仇敌忾的凝聚力。因为他爹的四川血统,牛成不会说陕北的土话,便因此受孤立。起初他不理会他们,直到那群孩子捡树枝抽他,朝他衣服里吐口水。

    “你们干啥子嘞!”

    他们便大笑起来,嘲笑他爹是窝囊废。

    “你娘跟人跑啦!还不知道呢……”

    “哪……哪有……”卢牛成嘴笨。

    “哈哈,‘哪……哪有……’,哈哈……”他们模仿着。

    “娘真个跟人跑啦?”晚上在家,他问他爹。

    他确实一段时间没见过娘了。

    他爹结实地给了他一巴掌,扇得他脸颊像放过鞭炮似的。

    其实他母亲只是回娘家了。这是他后来知道的。印象中父母亲拌嘴是家常便饭,他爹说,这娘们儿总是鸡蛋里挑骨头。这次气得回了娘家,一住就是两个月。村里因此有这样的风闻。

    “你爹就一倒插门的?货!”一个孩子讥笑道。

    卢牛成不理会他,耷拉着脑袋走过了。

    他们就朝他扔石头。

    有个比他小一年的孩子扔得最急,追到他后背,直直朝他光脑壳掷石子儿。

    卢牛成气不过,回过头抓住他沾着鼻涕的领口,往石墙上一推。

    “我……我打不过他们,还拗不过你吗?”他骂那孩子。

    那孩子撞了一身泥,呜呜地哭了,捂着后背跑回家告状。

    卢牛成又挨他爹一顿揍。

    “他……他骂您是倒插门……”卢牛成委屈地哭诉道。

    卢军力一愣,咳了两声。

    “行了,别哭哭啼啼的了,哭有什么用?我来想办法。”

    他爹在屋里溜达了一晚上,又对他说:

    “你明天跟我去镇里,别和这伙娃子混一块了。”

    这时卢牛成到了七岁上,第二天,父子俩真上镇里卖红薯了。看见一红旗子摇摇摆摆,黄线一板一眼绣着“算命”二字。

    这是远近有名的算命铺子,卢军力扯开布帘,一屁股坐凳上,也不说话,取出两颗钢镚,先把自己手一伸。

    每回赶集都能见到这铺子。卢军力平日嗤之以鼻,今日不知怎的一时兴起。

    算命先生瞟了他一眼,就说他五十好几了还在卖红薯,钢镚都生锈了,铁定种一辈子地,就困死在这地上了,让他起开别碍着生意。

    “倒是你这当儿子的……”算命先生让卢牛成伸出手。

    “去去去,别给我儿子命算歪了。”卢军力忙按住儿子。

    “一两回没啥。你撒手。”

    卢军力这才半信半疑地松开手。

    算命先生细细打量了,又捏了捏牛成的小手,掀起刘海看看额头,又再看看手。

    “哎哟,哎哟,皮包骨头!这可怜的娃……叫啥名?”

    “卢牛成。”

    “你写下来。”

    “我会看不会写!牛是我家的牛,成是成功的成。”

    “瞧恁爹起的名字……”算命先生啧啧叹道。

    “你他妈啥意思?”

    “改了吧。”

    卢军力一拍算命先生的小桌板,站了起来。

    “改你娘!好好名儿怎么要改!”

    “你儿是天煞孤星!再不改,全家要克死啦!”

    一听脸色白了,匆匆忙忙坐下。

    “那咋办?咋改?”

    “这好办。”算命先生摊了摊掌心。

    “刚刚那些还不够吗?”

    “哪够!你打发叫花子呢!”

    “这不他妈抢劫吗……真没了。再给你俩红薯也成吧。”

    他从袋里翻出两个红薯,放在桌上。

    算命先生掂量掂量那红薯,也还凑合吧,他说。

    “哥,叫你卢哥吧,你听我说,你儿子是年末生的吧,又是时末生人,幼年现灾,父母重拜,六亲少靠……这样改……字呢,就……总之要……”

    “麻烦大了!我也不懂,赏我俩字儿吧……”

    卢文秋的名字,就是这么换来的。

    “还有,改名也不是万事大吉,他面前指定有一大难。再给你支一招。”

    “什么?”

    “你不止他一个孩子吧。”

    “不止,他俩哥。”

    “成。那来得巧。你呢,尽可能把他扔远点,上学搁远点上,回家也甭回太久了,待家里太久,对大家都不好。”

    “这怎么好!他身子骨本来就弱,还放心扔那么远么!”

    “你就听我说吧,自个儿想想,这几年是不是犯太岁。”

    “犯太岁吗,也不算,但这几年总胸闷头疼的,那牛也死了。”

    “所以早该改名了,还好你改得早……孩子该上小学吧,弄远点就好了。他的命呀,就是这样——最好扔外边。送你四个字:一路向东。”

    “啥意思?”

    “呵,就是一直往东边走,”算命先生嗤笑一声,“看他造化了,总之告你,别把他搁自己膝盖底下。”

    “咋可能?俩哥已经上城里了,真让我自个儿老死在这儿吗?”

    “话说到这里了,你爱信不信。”

    算命先生不再搭理他。

    “弄远点……咋弄远点嘞……”卢军力喃喃道。

    低声下气,不胜叨扰,终究还是托来了关系:同姓的一个小学老师,趾高气扬对卢军力说,看在同宗兄弟一场,也就帮他一回。

    他儿子揍过卢文秋两次。卢军力让卢文秋上地里弄俩南瓜,送他家去。

    “我不送!”

    “你瓜娃子……”呼啦就一巴掌。

    于是,卢文秋小时候就在镇上读书,离家里已经有小一段距离了;他也争气,高中到了省城,更是鲜少回家。

    大学没考好,去了外省。读研究生,他想回陕西,爹让他有多远滚多远。

    “那我去哪。”

    “管你去哪,现在外边形势好了,最好是去外边。”

    “您说的外国呐?”

    “对。”

    “您有钱吗,就外国?”卢文秋笑了。他爹一老农,还寻思外国东西呢。

    “你别管,你爹我存着一大笔。”

    “您卖红薯能存多少?”

    “你别管……”

    “成,您说我去哪。”

    “我知道个屁,世上国家啷个多。你自个儿打算好了。”

    卢文秋愣了愣,问道:“您还信着那算命先生的话?”

    “不信不成呀,”他爹叹道,“他说的那就一个灵字。”

    “往东……那——去日本?回来也方便。”

    他爹皱了眉头:“小鬼子的地盘,有啥好待的?”

    卢文秋又思考了片刻。

    “成。您这么说,索性我就远走高飞,去美国得了。”

    卢军力不置可否。当天晚上,他去找了两个大儿子,让他们出钱。

    卢文秋俩哥都没读上书,镇里干苦力的活,这样积蓄了小几万,几乎全给弟弟当盘缠了。大哥为此和嫂子吵了一架。

    “没见家里没米下锅了?潲水都吃不起了,狗屌天天往外头漏钱,咋不饿死你个傻逼呢?我他妈一天到晚忙这忙那的,你他妈东边给点西边送点,真不当是自家的钱呗!整天你弟弟前你弟弟后的,我看养肥他也没点出息,到时候□□毛拔光了还不起一分债,还不如修好你家那烂□□祖坟——瞧你这玩意,啊,狗娘养的穷酸相,一辈子都穷酸,还他妈忒能当大善人,做他妈活菩萨!”

    “你闭嘴……”

    临行前,卢文秋查了一些美国留学的资料,显然这笔钱还不很够,但他不可能再问爹要了。他决定自己挣。

    话虽如此,他高中死党兼本科时候的舍友,名叫张卓文的,也有志于留学,但他的目标是日本。

    张卓文是福建泉州人,长发齐肩,写一点现代诗。由于父母工作的调动,他小学在泉州读完,就到西安念初中。

    卢文秋本来没打定主意。但后来想了一礼拜,还是决定瞒着他爹,去日本了。一则当时中日关系还不错,二则听张卓文介绍了不少,三则图书馆翻了几本杂志,介绍关西百景云云,看得心驰神往。他考虑到自己长得不算高,也不胖,混在人堆里没什么特点;反而如果去了美国,就有点格格不入的意思了。

    而且要去美国的话,钱也不够。

    按说他得先学会日语,至少学到差不多才可以。但他本科时候学了一年日语,打下很够用的基础,因此再去掌握也不难。

    他们在西安市郊合租了个房间。每天除了几小时的打工,就泡在图书馆。这样混了一年,用他的话是“蜕变”了。

    自学总是枯燥得烦人,又没钱报课外班。他只好借来许多音像资料,像是新闻报道或者电视剧,用租来的录音机放,照着一点点学,一点点打磨自己的发音,还有听力。

    打工挣来的钱,其实只够房租;剩下吃穿用度之类,全靠大学四年兼职的贮蓄。

    他们不知道该考哪里,只是想待在大城市。看到中介说,京都的立同大学实力不错,而且要报考也不难。他们只稍稍调查了一下,查明了不是骗人的野鸡大学,就放进考虑的名单之中。

    “要不去报修明大学怎么样?”张卓文问。修明大学在北海道,学科研究实力会强一些。

    “太偏了点吧?”

    “要不就立同大学?”

    “也可以。”

    准备好护照和签证,他们是十月去的京都。备考立大,又花了三个月。其间还是一面打工,一面学习。

    日记是从入学的四月开始的,先前都是回忆的碎片。

章节目录

晚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吃一整天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吃一整天并收藏晚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