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姑母照顾着朱翠兰喝了药,见她面色缓了许多,欲歇个觉儿。便告了辞,打算带着女儿、侄女回家。

    朱翠兰有心无力,只好答谢着来日再报,精神撑不住,沉沉睡去了。

    大约吵架吵得太厉害,正屋碎瓷四散着,还有些掉进了门缝,桌缝儿。娇娇和采菱分捡了好久,仍未拾完。

    何姑母出来闻得,也帮着捡拾。

    采菱边捡边和母亲聊天:“娘,翠兰婶真辛苦,她养的蚕茧,比旁人多上许多呢。”

    何姑母沉吟,读书习字费钱。像张秀才那般爱面子,好风雅的文人便更费些。

    朱翠兰若不多赶着赚些,只怕早把这个家搬空了。她这般想,却只说:“大约是买书费钱吧。”

    娇娇皱了皱眉:“姑母,大约是屋子不够,她家蚕儿也比旁人密上许多呢。”

    她不懂养蚕,采菱在家多做些轻便活计,又在绣坊识过几年字。也只含糊明白些。

    何姑母却是这里头的个中里手,同蚕桑打了半辈子交道。更知道自家侄女儿,不轻易开口,若开口,必是事态严重,大异于寻常。

    便停了捡拾碎瓷,将帕子放在一边搁着。慢慢说了句:“我去看看。”

    说完便出去,去了张家蚕房。采菱和娇娇早去过了,没什么新鲜感,只继续捡拾着碎瓷。

    一会儿,何姑母从蚕房绕出来了。采菱和娇娇也把碎瓷捡得差不多了,三人一同回家。

    何姑母寻个铺子,买了些糕点给女儿、侄女。却一回家便钻进了自家蚕房。

    采菱和娇娇以为她是出去半日,要检点自家。何姑母却看着摆放有秩的蚕房暗暗想:从前老人只说叫这样养蚕,却未说,为何要这样养蚕。

    多大的屋,摆多少蚕茧,到底有没有定法儿。边想边暗皱着眉,采菱和娇娇见她久久不出来,拿着点心进去,请她也快吃些,别饿病了。

    何姑母便就势出来,吃了些点心。暂时按下了心里的想法。

    几日后,翠兰婶没再来。张秀才的远亲——张娘子,代她登了郑家的门。说替妯娌答谢郑家相救之情。

    张娘子抱着两个小匣,进屋打开,才知是两匹明缎。

    “金银你们必不肯收,这是我自己做的,便做我代她答谢你们相救之情吧。”

    何姑母和娇娇、采菱都有些懵。

    张娘子缓缓解释道:“那家,到底是嫡支正统,算是我娘家。”

    哎,何姑母在心里叹口气。便是爽利如张娘子这般的人,也总要顾念家族一二。

    可惜,张家怎就摊上了这么个传人,继承宗祧。

    那明缎色泽光滑,纹理细致,一看便是挑了上好的丝线,费心织就。镇中诸人各有所擅花纹,这般花纹,又是缎子,何姑母是不擅织的。

    何姑母看了又看那布,并不推拒。叫采菱、娇娇照顾着张娘子喝茶。自己去自己屋里,取出两匹流云绸来给张娘子。

    如此,也算是礼尚往来了。

    张娘子只要她们收下谢礼便好,并不推拒与郑家往来。心里暗忖,改日再送些别的过来就是了。

    她喝了茶,看了又看娇娇、采菱,正要告辞离开。何姑母却忽然叫住了她:“正有一事,相同娘子说明。张娘子可去过张家蚕房?”

    “我不耐烦见我那堂弟,慎少去他家。来去也只是匆匆的,并未进去过。”

    何姑母抬了抬眼:“前日暑热,我女儿、侄女替朱娘子给蚕房开门通风。叫那屋里蚕茧,草簇,皆比寻常密上许多。

    听闻张家多双宫茧,我想了几日,莫非是同这个有什么关联?”

    张娘子也养过蚕,虽多年未动了,于其中内情也颇解一二。凝神细思一会后,道了谢:“多谢何娘子,我必转达给我那弟妹。”

    说完便告辞去了。

    一晃又过了数日,一个使女敲响了郑家大门:“我家娘子多做了些点心,特叫送来给娘子一家尝尝。”

    开门的是娇娇,并不认得来人,便问:“请问你家娘子是?”

    便是花枝巷常家,镇里人常喊她张嫂子。

    “呀”,娇娇转瞬便明白过来,正是张秀才远亲,替自己出过头,又替翠兰婶来道过谢的张娘子。

    那女使不过十三四岁,只比采菱略大些。天真活泼地很,怕娇娇推拒,打开食盒,放下碟子便走了。

    娇娇看着放在门口青石凳上的那碟果糕,有些好笑,这小女使真是有趣的紧。

    何姑母听闻张娘子送了果糕来,倒是不以为意,只当是当真做多了,亲近乡邻间常来常往之谊。

    可此后,每隔三五天,便会有个人来。或替张娘子送菜肴,或送点心,或送时蔬,或送果品。

    来人也从小女使,换成了常家少爷,常家老爷。

    常家老爷名唤常昌,是个小乡绅,依仗祖上留下的几十亩地,兼做些小买卖度日。与张娘子只有一子,名唤常福。

    按理说本不该由他们来送,可他们只说张娘子嘱咐了,多亏郑家相救张家妯娌。叫来认认门,往后好做亲朋来往。

    何姑母经了前头那些事儿,本不肯轻易信人的。可见常家父子言辞恳切,不像性子机敏滑头的,又都是挑了自己丈夫在时来,不用自己出面应酬。

    便没再多想,左右张娘子在镇里的名声一向好。人人都说她性格爽利,持家有度,这样人家,大约也不会生出什么不体面心思来。

    娇娇和采菱其实挺乐见常家来送东西的,饭菜是不是张娘子做的不知道,味道是真的好。

    饶娇娇自谓不是贪图口腹之欲之人,也悄悄折服于张娘子所做黄焖笋、东坡肉。暗暗配着,多扒了两碗饭。

    何姑母自觉做饭手艺不错,尝了常家送来饭菜,也连连夸,张娘子怎得就有这般好手艺。

    平静无波的日子过了大半月,夏蚕已结好了茧子。娇娇、采菱帮何姑母摘好茧子,煮好丝。

    今年郑家不卖丝,在水里缫好的细丝捆成捆儿,搭在前院竹架上晾衣着。

    为叫它干得快些,也常开着前院大门。

    何姑母暗自思忖着,收了这季丝,再养一季秋蚕,自己辛苦些,都织成绸。大约过年时,便可给娇娇攒出一副体面嫁妆来。

    相宜人家要慢慢寻访,结亲也要看侄女儿的意思。自己也需悄悄打探着,侄女对嫁人,喜欢什么人家,大约是个什么意思。

    如今有自己的宅子,议亲大约也能更体面些。

    时间冲淡了往日的伤痛,谢亭走了,娇娇和采菱闲时常去南街陈奶奶家玩耍。

    这日,两个人帮陈奶奶做了些家常活计,回家时略有些晚。

    彩霞漫了满天,淡紫粉橙,温温柔柔的光洒在大地上。

    两人贪看风景,一边走,一边说说笑笑。也赶着夏天的尾巴,折了两个柳帽。

    再过一个街口,便到家了。

    二人拿着柳帽,穿小巷欢欢喜喜地绕近路过。却正遇上一伙泼皮无赖喝醉了酒。

    其中几人,便是当日伙同裘三,依附谢亭的。鲁老六赫然在列。

    落霞,少女,垂柳,暮光,均是极美好的景象。

    那几人本就觉得自己因娇娇失了面子,更兼泛起淫心来。

    娇娇和采菱见势不妙,穿巷跑了。几个小混混喝得烂醉,腿脚不快,却跟在身后高声唱:

    ““良夜灯光簇如豆。占好事、今宵有。酒罢歌阑人散后。琵琶轻放,语声低颤,灭烛来相就。

    玉体偎人情何厚。轻惜轻怜转唧?。雨散云收眉儿皱。只愁彰露,那人知后。把我来僝僽。”①

    不知哪儿学来的淫词艳曲,娇娇和采菱依稀听得几句,知道不是什么好话。一路赶着跑回家,关上门闩,靠在门边上大口喘气,胃里泛起阵阵恶心来。

    娇娇惊惧尤甚,浑身微打着颤,眸里渐渐聚上寒光。拉着采菱,进了正厅,扑通便给何姑母跪下,仔细叙说了路上所遇之事。

    何姑母闻言大骇,这伙泼皮无赖,如今是一点儿脸面都不顾了。偏都是镇中人,父母本家皆在镇里,若无证据,实不知该如何处置。

    郑姑父气得青筋暴起,攥紧了拳。眉宇低沉,压着怒意无边。

    何姑母怕丈夫情急冲动,爱护家眷之人心切,同小混混们做出什么不可挽回的事儿来。

    强压着心中怒火,柔声相劝:“那伙人是喝醉了,先叫她们两个别出门。咱们往他们父母亲眷家说说去。”

章节目录

东山月皎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柳条舒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柳条舒并收藏东山月皎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