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李夷洲送闻育恒去上学,一直送到校门口。李夷洲道:“今天我依旧来接你放学!”说完李夷洲就离开了。
这一天的上午课程还很正常,到了下午就轮到了陈光弼的课。
在上课之前,那胖子来到闻育恒的座位,“你的位子我还给你!”
闻育恒看向胖子,从胖子的眼中看出了一丝害怕,闻育恒心道:“居然能让学生害怕,看来这陈老师还挺严肃的。”闻育恒也不喜欢严肃的老师,便道:“还是算了吧,我坐这个位置挺好的。”
“我说还给你就还给你,以后你就坐那个位置。”胖子一把扯起闻育恒,并把闻育恒的书包交给了他。
闻育恒笑了笑,只能到最前排的位置坐下。坐下以后,闻育恒突然惊觉,心想:“是了,李叔叔曾经说过,让我去找陈光弼老师了解夷洲官学的情况,这些天发生了许多事,我居然把这事给忘了,真是不应该啊!如果早些去接触一下陈光弼老师就好了!”而且又想起了蒋孝文说的陈老师把他的课挪到一整个下午是为了自己,心里颇为不安,心道:“如果早些去拜会陈老师,陈老师也就不会为我准备这些了,真是的!怎么把这么重要的事忘了?”
过不多时,身穿青衫、留着短短的白胡须、一脸严肃地陈光弼走了进来,他就是那天在教室门口听着闻育恒的发言微微点头的老者。此时他的脸上没有微笑,看向人群的第一眼,所有人都被震慑住了。那是和李民朴不一样的眼神,李民朴的眼神中透露出可以亲近的和蔼,而他的眼神中却透露着一股压人心魄的威势,仿佛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
“今天突击考试,考试时间为三个时辰,你们把卷子传下去。”陈光弼说着就将卷子分发给最前排的人,然后由最前排的人向后传,一直到传到最后排的人。
“以前的考试都一个半时辰的,这次怎么要三个时辰?”一个人小声的议论。
“安静!”陈光弼一声怒吼,顿时把所有人镇住了,他说:“如果你们能在一个半时辰完成卷子,可以提前交卷,但是不可以交白卷!”
教室里的所有学生都点了点头,只能安心考试。
可当他们看到卷子的那一刻,他们就知道这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因为那卷子是摘自《史记》的整篇的《屈原列传》,在这最后只有一个要求:请根据上文,写篇人物论,不少于六百字。“写人物论”,这篇作文不就是为闻育恒准备的吗?因为闻育恒就是以作人物论而被破格选进夷洲官学的。
所有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看了闻育恒一眼,眼睛里充满了愤恨。他们心里都在骂:“这天杀的闻育恒,写什么不好,要擅长写人物论,害得我们也遭遇这事。不会是用文言文写吧?”他们想到此处,又看了看标题,“还好没规定文体,既然没规定文体,那我就用白话文写,反正满了六百字就行!”
有人悄悄看了陈光弼一眼,发现陈光弼的目光正在闻育恒身上。当日,刘明传召集夷洲官学里的教师,将闻育恒作的《封常清论》《王安石论》和《苏轼论》给他们看,那时的陈光弼就在被召集的教师之中,他也对这三篇文章所展现的文采赞叹不已,但是要告诉他这是一个十岁孩子写出来的,他却不肯相信,于是便有了这次突击考试,他就要借这次突击考试验证一下闻育恒是不是真的这么有才华。
闻育恒也知道这陈光弼就是冲自己来的,他心里越发后悔了,心道:“早知道就应该在进入夷洲官学前去拜会陈光弼老师了,拜会了就不会有这种事了。”闻育恒不由得叹了口气。
这一叹气就让陈光弼误以为闻育恒写不出人物论,便说:“怎么了?是写不出来吗?看来你还真是浪得虚名啊!”
闻育恒没有回应,而是在心里暗暗寻思:“写这人物论又没好处,要是能在写完人物论后亲姐姐一下就好了。对呀,我写完这篇文章以后,就找个理由去亲姐姐一下。”闻育恒点了点头,站起身来对陈光弼道:“先生是不是一定要让我们写屈原的人物论?”
“一定!”陈光弼斩钉截铁地道。
“除了屈原的人物传记以外,还请先生把屈原的所有作品拿来作参考。”闻育恒道。
“这上面已经把屈原的事迹记述得十分清楚了!”
“确实很清楚,但却是司马迁记述的,也就是说这上面的文字都是司马迁的看法。要想做好一个人的人物论,就必须排除一切干扰贴近那个人。老师想必读过我写的《封常清论》《苏轼论》和《王安石论》。我能创作出他们的论,除了了解他们的事迹,还读过他们的作品。现在陈老师想要让我写屈原的人物论,却只提供屈原的事迹,少了屈原的作品,我是写不出这篇人物论的。”闻育恒道。
陈光弼想了想,觉得闻育恒的理由很合理,便向其他同学说:“闻育恒要屈原的作品参考,你们还有谁要吗?”
其他的学生纷纷摇头,这一整篇文言文的人物传记就已经让他们头疼不已了,再加上屈原的文言文作品,他们只会感到更加头疼。
陈光弼点了点头,走出了教室,再回来时手上就拿着一本《楚辞》。他把《楚辞》交给闻育恒,“你现在可以开始了吧?”
闻育恒接过,先把《屈原列传》看了两遍,又翻开屈原的作品来读,随后开始闭目构思。
不一会儿,两个时辰就过去了。教室里的其他人都已经交卷离开了,只剩下了闻育恒和陈光弼。
其他学生离开以后,就把这事宣扬出去了,于是陈光弼为难闻育恒的事全校尽知。许多的师生们都围绕在教室门口看着,他们都想知道闻育恒能不能通过这次的测试。若不是惧怕陈光弼那会杀人的眼神,他们甚至都想进来观摩闻育恒的考试。
终于,闻育恒拿起了笔,开始在卷子上写字。过了半个时辰,一张写满了字的白纸就交到了陈光弼手上。随后,闻育恒就起身离开。
“等等!”陈光弼对走到教室门口的闻育恒道。
“怎么了?”闻育恒道。
“你的名字没写!”陈光弼道。
闻育恒点了点头,走回去在卷子上落下了自己的大名,然后离开。
等到闻育恒离开以后,几个老师就走了进来。一人问:“闻育恒的作答怎么样?”
陈光弼微微点头,没有回答。等到阅读完闻育恒交上来的卷子,他的脸上出现了一抹微笑,提起红笔,在卷子的最上方写了“极优”二字,随后对其他老师道:“这文章写得好啊!把它贴到黑板报上去,供所有学生学习!”
到底是什么样的文章能够得到一向严肃的陈光弼老师如此评价?
闻育恒的卷子贴到了黑板报上,有人就把他的文章大声地念出来了:
《屈子论》
《说苑》云:“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然人之本与道为何?曰:“人之本者,忠义也;人之道者,善正也。”所谓忠义者,乃忠于其国而义于其民也;所谓善正者,乃善以待人而正以律己也。屈子得忠义之本,行善正之道,故其身虽死而名不朽也。
或云:屈子怀圣人之德,有济世之才,而其无尺功于当世,无寸绩于人生,安能谓其为成事者耶?
对曰:柳宗元云:“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是故天下之成事者,有得志于今而成勋业者,有取贵于后而立伟功者。二者兼而得之者,鲜矣。夫兼而得之者,必遇明君也,必受明君之信重也。魏征辅太宗而成贞观之治,且留不朽之名于史,乃其遇明君而受明君之信重之故也。因之,其智能泽于国家,其才能福于万民,其身能显于当世,其名能留于不朽。而贾谊亦怀王佐之才,却不得志于今,何也?贾谊之所遇者,文帝也。文帝者,明君也。既遇明君,贾谊何以不能得志耶?因其不受文帝之信重也。而屈子之所遇怀王者,不知忠臣之分,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子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此昏君之所为也。遇此昏君,屈子安能得志于今耶?故其所求者,唯取贵于后而已矣!
若得志于今与取贵于后成鱼和熊掌而不可兼得,于斯二者何取?曰:必舍得志于今而求取贵于后也。夫得志于今者如张仪,其以连横破合从,助秦蚕食韩魏赵,威震楚燕齐。一人之辩,三寸之舌,横扫六国,无人可当,然惠文王死而张仪落魄,于今学其人者鲜矣。夫取贵于后者若屈子,其志虽不得于今,而后赞之学之念之者众矣。司马迁赞屈子为圣贤;李白、苏轼学其豪放之风而成豪放诗词家,苏武、文天祥学其忠义而成不叛国之志士;民祭之于端午,思之于千载。由是观之,得志于今者若萤火之光也,有短暂之明而无长久之光;取贵于后者如日月之明也,有长久之光而不可摩灭。故萤火不能与日月争光也,欲得志于今不若求取贵于后者甚矣!智达者安有舍日月之明而求萤火之光耶?
夫夷州之地,号曰“宝岛”;宝岛之民,必为豪杰。豪杰者,当以屈子为楷模,学其忠义之本,行其善正之道,居其地而爱其国,广其才而福其民,安能求一己之私而陷夷州于万劫之境耶?倘如是,吾辈有何面目吊屈子于端午,为其人于夷州?
这一天的上午课程还很正常,到了下午就轮到了陈光弼的课。
在上课之前,那胖子来到闻育恒的座位,“你的位子我还给你!”
闻育恒看向胖子,从胖子的眼中看出了一丝害怕,闻育恒心道:“居然能让学生害怕,看来这陈老师还挺严肃的。”闻育恒也不喜欢严肃的老师,便道:“还是算了吧,我坐这个位置挺好的。”
“我说还给你就还给你,以后你就坐那个位置。”胖子一把扯起闻育恒,并把闻育恒的书包交给了他。
闻育恒笑了笑,只能到最前排的位置坐下。坐下以后,闻育恒突然惊觉,心想:“是了,李叔叔曾经说过,让我去找陈光弼老师了解夷洲官学的情况,这些天发生了许多事,我居然把这事给忘了,真是不应该啊!如果早些去接触一下陈光弼老师就好了!”而且又想起了蒋孝文说的陈老师把他的课挪到一整个下午是为了自己,心里颇为不安,心道:“如果早些去拜会陈老师,陈老师也就不会为我准备这些了,真是的!怎么把这么重要的事忘了?”
过不多时,身穿青衫、留着短短的白胡须、一脸严肃地陈光弼走了进来,他就是那天在教室门口听着闻育恒的发言微微点头的老者。此时他的脸上没有微笑,看向人群的第一眼,所有人都被震慑住了。那是和李民朴不一样的眼神,李民朴的眼神中透露出可以亲近的和蔼,而他的眼神中却透露着一股压人心魄的威势,仿佛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
“今天突击考试,考试时间为三个时辰,你们把卷子传下去。”陈光弼说着就将卷子分发给最前排的人,然后由最前排的人向后传,一直到传到最后排的人。
“以前的考试都一个半时辰的,这次怎么要三个时辰?”一个人小声的议论。
“安静!”陈光弼一声怒吼,顿时把所有人镇住了,他说:“如果你们能在一个半时辰完成卷子,可以提前交卷,但是不可以交白卷!”
教室里的所有学生都点了点头,只能安心考试。
可当他们看到卷子的那一刻,他们就知道这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因为那卷子是摘自《史记》的整篇的《屈原列传》,在这最后只有一个要求:请根据上文,写篇人物论,不少于六百字。“写人物论”,这篇作文不就是为闻育恒准备的吗?因为闻育恒就是以作人物论而被破格选进夷洲官学的。
所有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看了闻育恒一眼,眼睛里充满了愤恨。他们心里都在骂:“这天杀的闻育恒,写什么不好,要擅长写人物论,害得我们也遭遇这事。不会是用文言文写吧?”他们想到此处,又看了看标题,“还好没规定文体,既然没规定文体,那我就用白话文写,反正满了六百字就行!”
有人悄悄看了陈光弼一眼,发现陈光弼的目光正在闻育恒身上。当日,刘明传召集夷洲官学里的教师,将闻育恒作的《封常清论》《王安石论》和《苏轼论》给他们看,那时的陈光弼就在被召集的教师之中,他也对这三篇文章所展现的文采赞叹不已,但是要告诉他这是一个十岁孩子写出来的,他却不肯相信,于是便有了这次突击考试,他就要借这次突击考试验证一下闻育恒是不是真的这么有才华。
闻育恒也知道这陈光弼就是冲自己来的,他心里越发后悔了,心道:“早知道就应该在进入夷洲官学前去拜会陈光弼老师了,拜会了就不会有这种事了。”闻育恒不由得叹了口气。
这一叹气就让陈光弼误以为闻育恒写不出人物论,便说:“怎么了?是写不出来吗?看来你还真是浪得虚名啊!”
闻育恒没有回应,而是在心里暗暗寻思:“写这人物论又没好处,要是能在写完人物论后亲姐姐一下就好了。对呀,我写完这篇文章以后,就找个理由去亲姐姐一下。”闻育恒点了点头,站起身来对陈光弼道:“先生是不是一定要让我们写屈原的人物论?”
“一定!”陈光弼斩钉截铁地道。
“除了屈原的人物传记以外,还请先生把屈原的所有作品拿来作参考。”闻育恒道。
“这上面已经把屈原的事迹记述得十分清楚了!”
“确实很清楚,但却是司马迁记述的,也就是说这上面的文字都是司马迁的看法。要想做好一个人的人物论,就必须排除一切干扰贴近那个人。老师想必读过我写的《封常清论》《苏轼论》和《王安石论》。我能创作出他们的论,除了了解他们的事迹,还读过他们的作品。现在陈老师想要让我写屈原的人物论,却只提供屈原的事迹,少了屈原的作品,我是写不出这篇人物论的。”闻育恒道。
陈光弼想了想,觉得闻育恒的理由很合理,便向其他同学说:“闻育恒要屈原的作品参考,你们还有谁要吗?”
其他的学生纷纷摇头,这一整篇文言文的人物传记就已经让他们头疼不已了,再加上屈原的文言文作品,他们只会感到更加头疼。
陈光弼点了点头,走出了教室,再回来时手上就拿着一本《楚辞》。他把《楚辞》交给闻育恒,“你现在可以开始了吧?”
闻育恒接过,先把《屈原列传》看了两遍,又翻开屈原的作品来读,随后开始闭目构思。
不一会儿,两个时辰就过去了。教室里的其他人都已经交卷离开了,只剩下了闻育恒和陈光弼。
其他学生离开以后,就把这事宣扬出去了,于是陈光弼为难闻育恒的事全校尽知。许多的师生们都围绕在教室门口看着,他们都想知道闻育恒能不能通过这次的测试。若不是惧怕陈光弼那会杀人的眼神,他们甚至都想进来观摩闻育恒的考试。
终于,闻育恒拿起了笔,开始在卷子上写字。过了半个时辰,一张写满了字的白纸就交到了陈光弼手上。随后,闻育恒就起身离开。
“等等!”陈光弼对走到教室门口的闻育恒道。
“怎么了?”闻育恒道。
“你的名字没写!”陈光弼道。
闻育恒点了点头,走回去在卷子上落下了自己的大名,然后离开。
等到闻育恒离开以后,几个老师就走了进来。一人问:“闻育恒的作答怎么样?”
陈光弼微微点头,没有回答。等到阅读完闻育恒交上来的卷子,他的脸上出现了一抹微笑,提起红笔,在卷子的最上方写了“极优”二字,随后对其他老师道:“这文章写得好啊!把它贴到黑板报上去,供所有学生学习!”
到底是什么样的文章能够得到一向严肃的陈光弼老师如此评价?
闻育恒的卷子贴到了黑板报上,有人就把他的文章大声地念出来了:
《屈子论》
《说苑》云:“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然人之本与道为何?曰:“人之本者,忠义也;人之道者,善正也。”所谓忠义者,乃忠于其国而义于其民也;所谓善正者,乃善以待人而正以律己也。屈子得忠义之本,行善正之道,故其身虽死而名不朽也。
或云:屈子怀圣人之德,有济世之才,而其无尺功于当世,无寸绩于人生,安能谓其为成事者耶?
对曰:柳宗元云:“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是故天下之成事者,有得志于今而成勋业者,有取贵于后而立伟功者。二者兼而得之者,鲜矣。夫兼而得之者,必遇明君也,必受明君之信重也。魏征辅太宗而成贞观之治,且留不朽之名于史,乃其遇明君而受明君之信重之故也。因之,其智能泽于国家,其才能福于万民,其身能显于当世,其名能留于不朽。而贾谊亦怀王佐之才,却不得志于今,何也?贾谊之所遇者,文帝也。文帝者,明君也。既遇明君,贾谊何以不能得志耶?因其不受文帝之信重也。而屈子之所遇怀王者,不知忠臣之分,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子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此昏君之所为也。遇此昏君,屈子安能得志于今耶?故其所求者,唯取贵于后而已矣!
若得志于今与取贵于后成鱼和熊掌而不可兼得,于斯二者何取?曰:必舍得志于今而求取贵于后也。夫得志于今者如张仪,其以连横破合从,助秦蚕食韩魏赵,威震楚燕齐。一人之辩,三寸之舌,横扫六国,无人可当,然惠文王死而张仪落魄,于今学其人者鲜矣。夫取贵于后者若屈子,其志虽不得于今,而后赞之学之念之者众矣。司马迁赞屈子为圣贤;李白、苏轼学其豪放之风而成豪放诗词家,苏武、文天祥学其忠义而成不叛国之志士;民祭之于端午,思之于千载。由是观之,得志于今者若萤火之光也,有短暂之明而无长久之光;取贵于后者如日月之明也,有长久之光而不可摩灭。故萤火不能与日月争光也,欲得志于今不若求取贵于后者甚矣!智达者安有舍日月之明而求萤火之光耶?
夫夷州之地,号曰“宝岛”;宝岛之民,必为豪杰。豪杰者,当以屈子为楷模,学其忠义之本,行其善正之道,居其地而爱其国,广其才而福其民,安能求一己之私而陷夷州于万劫之境耶?倘如是,吾辈有何面目吊屈子于端午,为其人于夷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