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杭州知院署衙。

    此时,一双白皙修长的手捻起一撮碎茶末,放入天青色汝窑茶碗中缓缓注汤击拂,半晌,乳白盏面溢满细腻密沫,煞是好看。

    手的主人握着精竹茶筅,不紧不慢地继续点着茶。

    坐在他下首的沈寿昌探身盯着不断变幻的茶盏,忍不住出口赞道,

    “银瓶泄汤,飞雪过松,疏星朗月,妙,真乃绝妙啊!”

    这种奉承话郑秋麟早就听腻了,他面色淡淡地继续拨着茶筅,没接话,也没让人给对方上茶。

    可沈寿昌并不气馁,以他多年钻营的经验,对方的沉默,有时也是一种接纳。

    他顺势起身上前一步,继续堆出满脸笑容,

    “下官在福建时,就听闻过郑官人的贤名。世人皆称大官人有苏先生之才,更兼有苏先生的风雅,连点茶一事,也尽得苏先生风流意趣啊!今日得缘一见方知果然名不虚传,下官心中的敬仰顿如黄河水滔滔不绝...”

    郑秋麟面庞虽还是冷淡的,眼睛里已溢出几分笑意,

    “哦?福建那等蛮荒之地,竟也有称赞苏先生风雅之人,倒是难得。”

    沈寿昌心头高悬的大石顿时一松,立马顺着话头,继续夸郑秋麟与苏轼的相似之处。

    那位传奇的东坡先生虽然官运不亨,前些年还被官家禁了诗书文章,可架不住人家有气冲斗牛的磅礴文气啊,不知引来多少人明里暗里的追捧效仿。

    别说郑秋麟这种自诩斯文的世家子弟,连汴京城里最得官家宠信的梁内侍,不也满世界嚷着自个儿是苏先生的私生子么?

    他隐隐有些得意起来,若非花五千两银子走了京城小蔡东阁郎君的门路,自己初来乍到的,根本就无从知晓郑秋麟这人不爱金银美人,反倒最爱附庸风雅,在本朝众位大家之中最喜苏先生,也最喜别人夸他类苏先生。

    既然苏先生是自己的大机缘,他自然半点也不肯浪费,忙又补了一句,

    “其实,下官与苏先生也算有些缘分。”

    郑秋麟果然很感兴趣,追问二人有何渊源。

    沈寿昌带着一种深情的缅怀,拱了拱手,“熙宁六年,神宗皇帝也派苏先生出任过杭州通判,这般说起来,下官也算是苏先生的接任者。”

    郑秋麟听完没接他的话,却叹了一口气,

    “遥想当年,苏先生正是出任杭州通判时,写下了‘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等人间妙笔。只可惜,本官也曾往无锡县登临过惠山,泛舟过太湖,却从未得缘饮过小团月....”(1)

    天上小团月,指的是皇家贡品龙凤小团茶,传闻二十饼为一斤,一饼值二金。

    这点钱,郑秋麟自然不放在眼里,可惜的是此茶有价无售,非宫中赏赐不可得。

    沈寿昌适时露出一脸惊喜,“小团月?这可倒是巧了!下官此番来杭,不敢以寻常俗物污了大官人的清名,听闻大官人喜茶,便略备了些薄茶,其中正有小团月,可惜只寻得了一斤,还请郑官人一定要笑纳!”

    说着,他忙让带来的随从捧着几个流光溢彩的匣子上前,亲自接过一个打开呈给朕秋麟看。

    郑秋麟盯着团茶上精美的龙凤花纹,眸光中的欣喜飞快被惊疑揣测等情绪取代,并不伸手去接。

    沈寿昌捧着一千两银子“买来”的龙凤小茶团,手心渐渐又浸出薄汗。

    通判一职,在本朝设于乾德元年,与知州同级,同掌本州兵民、钱谷、户赋诸事,公文需二人同时签押才生效,又因为是太/祖皇帝为制衡地方官员所设,所以通判还有监察知州之权,地位要更胜一筹。

    可惜在历经神宗哲宗两朝改制后,通判的职权大大削弱,渐渐沦为了一州的二把手,虽然仍有监察之名,却要处处受制于知州。

    至于当今官家更是随心所欲,连童贯那样的宦官、高俅那样的蹴鞠书童,官家都能封给他们至高的掌军大权,又哪能指望等他哪天想起来,再重新提拔通判来制衡知州呢?

    沈寿昌比谁都清楚,如今这世道啊,早就没什么道理可讲了,什么律法,祖制,规矩,统统都不重要!

    官员说话管不管用,只看你后台够不够硬,只要能攀上蔡相公也好,童太尉也好,梁内侍也好,自然都是管用的。

    而自己一个外乡人,虽然费尽心思攀上了小蔡东阁郎君,但真想在这江南富贵乡里站稳脚跟,又岂能不过了上司郑秋麟这关?

    郑官人的身后,可是站着梁内侍和蔡相公两尊大神啊!

    这时,郑秋麟自顾自倒了一碗茶,慢条斯理地开口了,

    “官家前些日子新设了宣和殿,擢拔东阁小郎君为大学士,据本官所知,恩师蔡相公并不赞同此事。”

    沈寿昌见他片息间就已经猜出自己的后台,顿时有些钦佩,又有些忐忑地,将暗暗调整了心绪,一脸真诚道,

    “下官曾听说,自古是父子情最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啊。东阁小郎君虽有进取之心,想来也定能理解蔡相公的慈父之忧...况且,自古雏凤清于老凤声嘛,郑官人不必因此生出顾虑。”

    郑秋麟淡淡笑了笑,是啊,雏凤清于老凤声。

    蔡相公如今年事已高,若能趁这机会卖东阁小郎君一个人情,也算是为自家多留了条后路,而恩师父子二人间的龃龉,既然并未明着搬上台面,他就全作不知便是。

    至于沈寿昌今后能不能在杭州立住脚跟嘛,全看他个人的造化。

    想到这里,他端起一旁的定州花瓷红珠碗,斟上茶起身亲自端给沈寿昌,俊雅的面庞布满了亲切的笑意,

    “奉才兄与我既然都跟苏先生有几分渊源,又碰巧能在杭州共事,可见是天定的缘分,这斤茶我就先收下了,旁的你都拿回去。往后啊,还需你我二人同心治理杭州,切不可再这般见外!来,趁热吃口茶。”

    沈寿昌微微颤抖着双手接过茶,心头那个高兴啊:对方终于自称“我”了,还喊他“奉才兄”了!

    而且他早打听过郑秋麟的规矩,只有被他视为自己人,才能喝到他亲手煮的茶。

    那道无形的人际屏障一打破,二人的交谈就渐渐热络起来。

    这时,一个心腹侍卫径直走到郑秋麟身旁,以手掩口说着些什么,沈寿昌急忙自觉地坐直避嫌。

    郑秋麟面无表情说了声“知道了”,便抬袖挥退心腹,这才一脸无奈地看向沈寿昌,

    “唉,世人皆说杭州是江南富贵乡中最贵的一处,以为我们这些父母官守着数不尽的金山银山,却哪晓得个中的为难处....”

    沈寿昌悄悄在心头嗤笑起来,呵,这话说得,可真虚伪!

    杭州若不富庶,我留在祖籍福建岂不事事更为便利,何苦要花上万两银子疏通打点,背井离乡来买个杭州通判当?

    但他面上仍摆出最真诚的听众姿态,听着郑秋麟继续道,

    “就拿年初分摊的税粮来说,账目早就算得清清楚楚的,北方遭了大灾收不齐粮,南方各路既然有富余,拿出来为朝廷排忧解难不是应当的么?”

    沈寿昌忙附和,“对对,不管南方北方,都是吃的朝廷的粮,当然要为官家排忧解难的!我老家福建路今年也是要分摊三成税粮的。”

    福建和岭南一带在宋朝得到大力开发,人口连年流入骤增,除了临海开商贸的缘故,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本朝气温偏低不利农作物生长,而南方常年炎热的气候极适合种粮食。

    郑秋麟频频颔首,“奉才兄果然心怀天下苍生。”

    他前倾了一下身子,“既然你我乃蔡门至交,有件事今日也不得不先提醒你一二。你前头那位被发配夔州,是因为他欺上瞒下,竟敢襄助宜阳知县拒交税粮。”

    沈寿昌听得登时连汗毛都竖起来了——

    果然自家人才知晓自家事,他先前打探到的消息,可都是说杭州前通判是因为贪墨才被贬黜的!

    他忙打起十二分小心,怀着侥幸的忐忑心情问出了他认为最要紧的问题,

    “不知宜阳县的税粮,如今可已收齐了?”

    郑秋麟坐直身体,慢慢啜了一口茶沫,

    “欸,户赋一事在元丰改制后就全归通判管,你这继任官员没到任,我哪敢擅自越俎代庖?不过,前几日署衙刚收到朝廷的诏令,要求最迟到四月十八,各路必须收齐拖延的税粮。”

    沈寿昌心口怦怦直跳,此刻悔得肠子都快青了。

    怪不得!杭州这块肥水地向来是香饽饽,若无什么蹊跷处,岂能轮到他一个外人来上任?

    他飞快打定了主意,立刻站起身,

    “多谢郑官人告知,下官这就先行告退了!待我即刻去领了印玺就给宜阳发封文书,想必新来的宜阳知县也是个忠君爱民的....”

    对方要想坐稳位置,必会全力配合他催缴收粮!

    沈寿昌说着就急急拜礼要离去,郑秋麟却喊住了他,

    “奉才兄且慢!你有所不知啊,如今的宜阳知县,还是先前那位拒不交粮的崔仙芝。”

    沈寿昌懵然转身看向郑秋麟,“什么?!这..下官不懂,还请大官人指教一二!”

    这事根本就说不通啊!既然帮忙的杭州通判被贬去了西南,拒不交粮的宜阳知县不也该革职查办吗?

    本朝虽然官职分离,官员的寄禄官阶与差遣职务并不相同,但再怎么高职低配,一个小小的正八品知县,官阶总不会还能大过杭州通判吧。

    同样,若崔仙芝的后台真比前任通判更强,他也不可能只当个小小的知县啊!

    郑秋麟笑了笑,正准备给他解释其中缘由,却见方才那侍卫领着两人走进来,便停下话头站起身来。

    沈寿昌见走在前头那人面白无须,身穿紫色官袍、头戴展翅帽,腰间还配了个金鱼袋,乃是官阶至三品以上大员的穿戴,想来定是宫中来的内侍,就忙不迭地上前行了个礼。

    这微胖的中年宦官根本没搭理他,抬手抹了抹汗珠,一步上前抓住郑秋麟的手臂,尖着嗓音道,

    “东堂兄可有收到宜阳呈来的一桩死刑案宗?事主是个叫薛寿的!”

    郑秋麟不着痕迹抽回手臂,给两方介绍了一下后,就命人撤走茶具重新上茶,笑道,

    “别急,坐下慢慢说。”

    前几年,蔡相公在平江府(苏州)设了个应奉局,专为官家搜罗奇珍趣石,为表忠心,童太尉也不甘示弱地在杭州设立了造作局。

    这方昔范本是个杭州城里的浪荡子,也不知得了什么机缘搭上童太尉,自愿受了宫刑摇身一变,就成了负责造作局的供奉使。

    虽然他只是个七品官阶,却是得了官家亲口许“借紫、赐配金鱼袋”的,正因如此,他才整天打着三品大员的威风飞扬跋扈。

    瞧瞧,人家都跟他这进士出身的正五品朝廷命官称兄道弟了!

    这时,跟着方昔范进来的薛季阳噗通一声跪下祈求道,

    “还请郑官人明鉴!那涉案的薛寿,是小人嫡亲的侄子,他向来为人老实,家中又略有薄产,是绝不会为了两贯钱谋财害命的,这是王家在诬告我们啊大官人!”

    郑秋麟没理他,直接取出一份拆开的卷宗递给方昔范,“今早宜阳刚送来的,给他看看吧。”

    方昔范忙抽出案卷,走到薛季阳身旁踢了踢他,

    “还不快起来看看?真有个什么冤情的,趁着这会儿有郑官人在,有你干爹我在,赶紧的都给你解决喽!”

    薛季阳忙感激涕零爬起来,接过案卷,囫囵看了几眼,就直接指着状词说,

    “污蔑啊,这些全是污蔑!干爹,您老人家和郑官人可要为咱家孩子做做主啊!”

    局外人沈寿昌尴尬地站在原地,按理说这是别人家的私事,他本不该继续听的。可这事又和宜阳县关系,没准能借他们的势,除去那个崔仙芝呢。

    郑秋麟却一脸无奈地摊开双手,

    “你们也看到了,崔仙芝办案向来谨慎周全,这案卷上还有数人画押的供词,人证物证俱全,我就是想找个错处打回去,对方也定然还要送来的,不如等这案宗呈到了州里,你们再去...”

    方昔范的脸立刻垮了下来,声音却更尖锐了,“郑官人,你这是不肯帮忙了?”

    郑秋麟换了个舒服的姿势靠在椅背上,

    “想是想帮,但帮不了。先前那事都闹大到汴京去了,结果怎么样?我杭州知院署衙里流放了个通判,他崔仙芝却岿然不动!方奉使,隔壁的知使署衙提刑司权力比我大,你找他们去。”

    沈寿昌闻言不由得苦着脸琢磨起来,宜阳那个崔仙芝,究竟是个什么来路?

    方昔范冷笑起来,“郑官人,一个从五品的秘书少监就把你吓得这般胆小了?这可不太像你啊!”

    这时仆从端来煮好的新茶,郑秋麟自顾自端起来吹了吹,

    “实不相瞒,我这边最多能帮你把案宗押到最后一日再呈递,至于怎么让崔仙芝答应翻案改供重审,要你们自己去想法子。总之,他这趟如果又把事闹大,绝不能再牵涉到我杭州知院衙署。”

    方昔范正要再软硬兼施磨下此事,郑秋麟又开口了,

    “不是我不肯帮忙,前些时日官家不是说了吗?童太尉之于我大宋,正如郭子仪之于大唐,乃是危急时的护国基石栋梁。我猜啊,往后官家定是会给童太尉封王的。这事由你出面,比我出面要好得多。”

    沈寿昌悚然一惊,这历朝历代,可从未有哪个宦官被封过王啊。

    方昔范听了这话,果然认真思考了一会儿,片刻后,他摸了摸腰间鱼袋,看着薛季阳哀求的眼神,突然“咯咯”笑了起来,

    “这事要是由咱家出面,可就没必要找他姓崔的商量了,咱家这人心善,最喜欢送佛送到西,我正好有个好差事要找他呢。”

    沈寿昌一听差点笑出来,好啊,他正愁怎么收齐宜阳的税粮呢!

    郑秋麟优雅喝下一口茶,也笑了,姓方的草包先去探探崔仙芝的底也好。

    ...

    富阳县衙还没等来薛寿的判决结果,就先迎来了两封官文信函。

    一封是杭州通判发来的,要求富阳县必须在三月底前把税粮如数收齐,四月初一,知院署衙会准时派官船来运走。

    另一封是杭州造作局发来的,语气强硬而嚣张,让崔仙芝即刻命县里农田全改种白鹤果,最晚四月底要播种完毕。

    李世民弯腰捡起崔仙芝扔在地上的信函,紧锁眉头飞快浏览了一遍,疑惑道,“白鹤果是什么?”

    这世间有什么果子,是比粮食还要珍贵的?

    赵子瞻忙提醒道,“二郎你忘了吗?政和二年上元节宣德门有仙鹤来仪,官家还亲自画了幅瑞鹤图昭告天下的。林道长算出仙鹤乃是专为官家而来的本命祥瑞,可保我大宋国运昌隆,从此宫中和各处别苑就养上仙鹤了。这白鹤果,是造作局从一处仙洞寻来的,据说灵气极盛,宫中的仙鹤吃了能延年益寿呢。”

    李世民都快被气笑了,“就只是个给仙鹤吃的果子?”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老百姓都能被两贯钱逼死了,皇帝还想着让仙鹤延年益寿呢。(2)

    崔仙芝的脸沉得好像能滴下水来,一言不发地看着衙门外,不知在想些什么。

    李世民飞快思考了一下,开口道,“如果学生没猜错,那位负责造作局的方供奉使,正是薛寿口中那位杭州的方大官人。”

    如果他真是薛季阳的干爹,那么,这封公文就是专为报复而来。

    可公文中并未提及怎么补偿拔了秧禾苗的百姓,难道姓方的想让百姓去喝西北风?

    赵子瞻一听,面色更严肃焦急了,“崔官人这回恐是惹上大麻烦了,这下该如何是好?”

    一边要收税粮,一边要逼百姓把刚抽芽的粮食拔了改种白鹤果,两件事凑在一起,到时,走投无路的百姓不得把崔官人生吞活剥了?

    崔仙芝收回目光,笃定道,“是,方昔范这趟发难,必是来为薛家出气的,他还想借税粮一事双管齐下,让我背上负君又负民的罪名。”

    李世民也想到这层了,开门见山问道,

    “崔官人可有应对之法?”

    他听闻,隔壁平江府供奉局的朱冲父子,竟被称作‘东南小朝廷’,权势大到能直接决定平江各处州县长官去留,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如果杭州造作局也有如此嚣张的权势,崔官人和宜阳县百姓,这趟恐怕要吃大亏。

    崔仙芝接过李世民手中的信函,拿起催税粮的那封扬了扬,

    “北方因雪灾欠收,损失本该由朝廷来承担,再不济,还有满堂的公卿和举国的富商可募捐,可恨那蔡京却把补税粮的担子,压给了最穷苦的百姓!这事我上回没答应,这回也不会答应。”

    李世民不由暗赞一声,此人高洁仁善,铮铮铁骨,真乃治世之贤臣也!

    可惜他生不逢时,未遇贤君明主,如今白沙在涅,若不能与之俱黑,恐怕,迟早要折在这大宋的官场里...

    崔先芝看着二人担忧的目光,安抚地笑了笑,又拿起另一沓信函,

    “往年这白鹤果只在京城畿县山地种植,如今,不管方昔范想占用哪个县的农田来种,都是祸国殃民之举。我今日会上书朝廷参奏此事,你们不必担心。”

    造作局连衙门都算不上,一个专门搜刮民财的特使机构,根本没资格对他发号施令。

    至于童贯诸人会如何进谗,官家又会如何气恼,他压根没空管,也管不了,想来最多不过一死而已。

    李世民早就猜到了,对方先前敢跟朝廷对着干拒交税粮,事后还没受到处罚,想来在朝中必有大后台。

    但他比谁都更清楚,所谓朝廷风气,不过是上行下效罢了。

    只有权力之巅的君主贤德英明,文武百官才会深有忌惮,不敢肆意横行胡作非为。

    不然,为何赵高侍奉秦始皇数十年间,一直兢兢业业当着一个能臣贤臣,一朝到了胡亥登基,便立刻翻脸做了佞臣逆臣?

    所以,不管是分摊的税粮,还是仙鹤的果子,都是那帮人逢迎上意之举,真正的根源在君,不在官。

    无论崔仙芝的后台有多大,也大不过至高无上的皇权。

    如果这般接二连三与朝廷激烈抗争,只会让倾覆他的狂风骤雨来得更快罢了。

    时间紧迫,必须尽快想个破局之法。

章节目录

李世民是来给大宋开挂的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江南知微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江南知微并收藏李世民是来给大宋开挂的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