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府,傍晚时分。

    卫曙跟随这江阔一起回府,在他家用饭。

    江阔极少带人回府,他一生教授过无数学生,监考过很多届春闱笔试,太多太多的人需要叫他一声老师,而教授过的皇子皇孙也不计其数,但是真正自己的弟子,其实并未收过。

    他很喜欢卫曙这个年轻人,他太年轻了,自古少年出英雄,但是大多少年英雄命途坎坷,卫曙也不例外。

    他和卫曙是同乡,都是江右人,有时候也会为都是江右人而生亲近之感。

    江阔发下筷子,拿起一旁的手帕擦了擦嘴,不语。

    卫曙也放下筷子,站起给杯子里面蓄满茶,奉给江阔。

    江阔结果抿了一口,问道,“今日之事,既明你怎么看?”

    卫曙不卑不亢,面色沉静,“学生以为,王氏一族确实该杀。”

    江阔闻言笑出声来,指了指他,“既明也会说假话了?”

    “你在想,为何老师也会如此心狠手辣吧。王氏一族虽罪该万死,但是其中亦有无辜之人,不该株连全族。”

    卫曙思忖片刻,没接话。

    江阔摇了摇头,叹息一声,整个人靠在椅背上,微微有些佝偻,不似以前挺拔,有些苍老。

    “我不想说那些人既受过贪污所得的恩惠,所以覆灭之时,他们也应该在其中与家族一起覆灭。”

    半晌,又听到他说,“我已五十有六了。中榜眼时我二十六岁,那时先帝登基才四年,青春年少,我送走了我的老师,送走了曾经的阁老,也送走先皇,如今该走的该是我了。”

    “老师。”

    卫曙欲说些什么,被江阔制止了。

    “古人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我已经知了天命,马上就要耳顺了,可是新政还未开始,一切还未开始。既明,不杀一人,不可治天下,不杀一族,不可开新政。”

    江阔一辈子熬走了无数人,也把自己熬到了时间面前。

    他没有时间了,新政成败,全看天命,若是他在此一命呜呼,未必还会有人,有魄力出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敢和士绅豪强争夺利益。

    所以与他而言,死一人可使万民归心,可使新政之路畅通无阻,死一人如何,死百人又如何。

    如今朝野内外,各地,边疆,处处等着要银子,那些士绅老爷,把控着钱粮,天高皇帝远,北方的战祸,如何能烧到南方水乡,万民疾苦与他何干。

    可若是此次新政推行,清账田产,一体纳粮,可解百忧,摇摇欲坠的王朝至少可以缓口气,百姓也可以缓口气,如此这般,江阔如何敢推辞。

    “既明,老师不像你想的那般,你觉得伤心吗?”

    卫曙否认道,“老师冒天下之大不韪,以身饲虎,学生敬佩。”

    知不可为而为之,需要莫大的勇气,这样的勇气不是谁都有,曾经许多人都入局,也有许多人都出局了,如今王氏就是最好的例子,老师也可以置身事外,名流千古,安享百年,可却愿意将身赴死,拨乱反正。若成功,陛下未必会留,若败落,死后名可会遗臭万年,如此之事。

    “可是我却伤心。”他有些孤独地说道。

    卫曙闻言有些不解,“老师可有什么未完之事?”

    江阔看向眼前的年轻人,还未蓄须,面孔很是稚嫩,带着一些文气,不谙世事的天真。

    他笑了笑,并未回答。

    卫曙良久,行一大礼道,“老师,我不想在内阁了,实行新政之后,我愿往江南,清算田产。”

    这番话,早在很久他便想说,但是他不忍辜负老师的一片栽培之心,今日,看到伏诛的王氏,看到了欢欣鼓舞的万民,他不想在翰林院内坐实而观天了。

    江阔并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而是问道,“这么想有多久了?”

    卫曙如实回道,“我从入翰林院那天起,就这么想了。”

    江阔闻言一笑,很是欣慰,“憋了这么久?那现在为何又说?”

    “那时局势未明,奸人未除。”

    “那现在呢。”

    “大丈夫,佩三尺剑,立不世功,犹死已赴。”

    读书之人苦读寒窗,不是为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为了流血丹青,更是为了践行那个连孔圣人都未见过的太平盛世,否则,这一个个前赴后继,血溅玉台,是为了什么呢。

    “那你也知道我为何一直不收你做弟子的原因吧。”江阔站起身来。

    卫曙知道,那时皇后一族未除,不敢轻举妄动。

    “既明,如今还不拜师?”这一声似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带着欢欣,也带着慈爱。

    卫曙猛然愣住,半晌回过神,自古以来天地君亲师,都是作为一个儒生最重要的人,也是这几千年来社会可以延续的礼法,更是孔孟之道在每一个汉人骨血里留下的印记,不能可泯灭。

    曾经被父亲厌恶,抛弃过,本以为这一生已经是残破的,可是如今他的老师告诉他,认他做弟子,他不再是孑然一身,亦不再是被家族父亲所不容的孩子。

    他眼眶微红恭敬的站好,复又跪拜行礼道,“先生在上,受弟子一拜。”

    跪拜玩之后,卫曙拿着旁边的茶杯,蓄满热茶,奉给江阔,“先生,请用茶。”

    江阔接过茶,满意的点了点头。

    江阔一生未有弟子,这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

    自王氏族人被处刑,朝野上上下下又忙碌起来,接连弹劾皇室宗族内侵占土地,贪墨横行,放在沈逸的案头。

    向来文人弹劾,不好用自己一起的士族官绅开刀,就转头向皇室族人开骂,毕竟皇帝也不能说什么,文官还能干活,你们这种不干活,白吃粮食的皇族,向来是集中火力的重点。

    且不说前朝这些人又开始扯皮,如今更重要的是,丹然马上就要进京了。

    日子定在了十八日,入京朝见。

    众人既沉浸在前些日子王氏覆灭中,又在丹然进京的疑惑中惶恐。

    沈逸越发头疼,奏折一日比一日多,大多都是再说丹然一事,都是说丹然不怀好意,意图不轨,他能不知道吗。

    如今南康之事刚刚平复,皇后一族过去几日,朝野动荡,新政在即,现在来,能是来说几句好听的话吗。

    “宣,江阔入宫。”

    “是。”太监应声道。

    许久,江阔匆匆赶到,立在殿外,太监通报了一声。

    “进来吧。”

    江阔进入内殿,沈逸伏案批阅着奏折,看他进来,也未说话,把手中的奏折递给他。

    江阔看去,是写的丹然此次入京心怀不轨的折子。

    此时他也知道,只是如今也未有解决的办法,政局艰难,外族窥视不可避免。

    他忽而听到沈逸说道,“朕欲要洛王镇守霞关。”

    江阔闻言一惊,霞关是辽静府通往京城的重隘,有拱卫京城之责,如此重要之地为何要洛王前往。

    “洛王乃是皇兄的孩子,骁勇善战,不失为一位好将领。”沈逸语气并无起伏,淡淡道。

    洛王的父亲是沈逸堂兄,虽不是亲生,但是也有几分情亲。

    江阔了悟,如今陛下三十有五,虽值壮年,奈何皇帝自古劳累寿命不长,如今还未有子嗣,前些年臣子如何上书,陛下都不松口,但如今丹然来访,也不是没有试探这件事的意思。

    皇嗣国之大事,若有朝一日,陛下但凡出点什么事情,如今朝堂乱象,难保不被外族惦记,纵然是有不甘,也无可奈何。

    “洛王骁勇。”江阔只说出这句话。

    洛王封地在南直隶下辖的府。但在他年少时,南直隶有流民叛乱,率家仆壮丁平叛,效果甚好,自此少年成名,那时候先帝病入膏肓,闻言认为他们沈家又出太祖一般的人物,特赐一副金护甲,令他可组建军队,离开封地四处平叛。

    如今,他虽然手中人数不多,不过千数,但都是轻甲骑兵,仿制丹然的盔甲,不可小觑。

    沈逸虽头疼这个皇侄,但是他手中人少,而且锦衣卫时刻监视,却见他也未有叛乱之举。

    “确实骁勇,虐杀平民时,手下也未见他留情。”沈逸确实不喜欢洛王。

    当日平叛流民之变时,洛王将流民尽皆枭首,为首的挂在南直隶府衙之上,已示明众,沈逸听闻,深深不齿,大多百姓都是被迫成为流民,多数时候,虽有镇压,到底是以抚恤为主,他却如此残暴,无半点仁爱之心。

    只是现在没有他人可用,虽然派任何一位将领去霞关镇守都可以,但是假若派去的是未来太子,则来的更令人信服,毕竟丹然试探,其中不乏来看皇帝身体如何,和未来国君的立储之事。

    “可如今也只能如此了。”江阔劝慰道,“或许可在丹然走后,令在外皇室宗亲都进京朝见,陛下可在宗亲之内在挑选几日,就说陛下无子,很是孤苦,需留下几人解闷。”

    沈逸皱眉,手指轻扣着案几,“洛王手下亦有兵权。”

    洛王若是不满,镇杀一个洛王容易,但是此时此刻不该再起战乱。

    “可密书一封,告诉洛王,士兵留在封地,就说如今南直隶虽然无叛乱,但时局不稳,留下人镇守南直隶。再令他即刻前往霞关,与霞关总将一同监督丹然。”

    沈逸迟疑道,“万一洛王不听调令那该如何?”

    江阔有些胸有成竹,笑道,“如今的时局,前往霞关镇守背后的意思不言而喻,他不会不明白的。”

    沈逸点头称赞,“如此甚好。”

    “是。”

章节目录

景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玉堂春客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玉堂春客并收藏景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