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寻被挂断电话后,一直很郁闷。
如今的后生仔竟然不知道她是谁,想当年她的名字每天都会出现在报纸上。
大报小报的记者更是以拍到她的一张正面照为荣。
这才过了多长时间,大家就把她忘得一干二净。
其实这也不能怪谢晓薇,她在警校的时候,教官们几乎都不愿提起冯寻。
实在是案子没破,他们没脸提她,这是警队的一块心病,提一次痛一次,久而久之就没人愿意再提了。
他们这些后辈也就无从得知她的事迹了。
博士比他们好点,他喜欢读书,对警队的许多公开资料了如指掌,所以知道的比他们多。
可惜冯寻不知道这些,她正愁此路不通,还有什么别的路可走呢。
在大马路上晃荡了一天,冯寻在报纸和电线杆贴的小广告上看了很多份工作,最后发现唯有赌是来钱最快的行当。
而且还不是小打小闹的赌。
天色渐渐暗下来,冯寻又累又困。
她突然想起来,自己在这里还有一个家,她和弟弟一直租住在公屋里,姐弟俩过得很惨,吃了上顿没下顿。
她弟弟才九岁,一个人在家真的没有问题吗?
冯寻的神色肉眼可见地慌乱起来,被船老大威胁的时候都不见她有这么害怕。
街巷里吹来的暖风驱不走她身体里的寒意,她避开一个又一个街坑,朝着深水涉最拥挤、破旧的那片区域走去。
从身上摸出家里的钥匙,打开门并没有看见弟弟的身影。
这像鸽子笼似的家,一眼就能看遍。
家里只有两件家具,最里面放着一张不知从哪淘来的上下两层的铁架子床,锈迹斑斑,一看就有些年头了。
中间放着一张看不出颜色的沙发,大半的海绵暴露在空气中,脏兮兮又黑乎乎,占据了小屋剩下的一半空间。
其余地板上乱七八糟堆放着衣服鞋袜,甚至还有吃剩的饼干和空酒瓶,连个下脚的地都腾不出来。
一股冲鼻的气味直冲冯寻的天灵盖。
她忍着恶心看完屋里的一个小隔间,彻底没忍住吐了出来。
这个隔间是个卫生间,只放得下一个马桶,洗澡要站在马桶上才能洗。
周围的隔断板、地面以及马桶表层全是暗黄的污垢,一直延伸到天花板上。
冯寻按了几下马桶盖上的按钮,毫无动静,马桶已经不出水了,怪不得气味这么难闻,似乎还有不明生物沿着马桶圈爬行。
她猛地关上隔间的门。
在看完自己生活的环境后,她发誓一定要搬家。
冯宝宝平时作息很规律,不是上学就是在这附近捡垃圾。
冯寻不由得感到一阵心酸,她决定去附近找一找他。
刚转身就看到一大一小两个鬼鬼祟祟的影子站在她身后,她还没怎么着,他们倒先吓了一跳。
“小宝他姐姐?”
对面素面朝天的师奶认出了冯寻,她家住在冯寻家楼上,两家孩子还是同学。
只见她激动地跳起来,“真的是你?我看报纸上说你不是杀人犯,我就说嘛,你平时老老实实的,话都不敢多说一句,怎么可能杀人呢!”
冯寻耳膜被震得生疼,忍不住掏了掏耳朵,对方没有发现她的小动作,于是她赶紧打断她:“你知道我弟弟在哪吗?”
“我知道。”师奶的儿子在黑暗中举着胖乎乎的小胳膊说:“学校的老师以为你不回来了,就让社工把小宝带走了。”
冯宝宝资料上的监护人只有冯寻一个人,她出事后,学校考虑到冯宝宝还未成年,需要家长的监护,但又联系不上冯宝宝的其他家人,于是就联系了福利院来接收他。
冯寻在知道冯宝宝是安全的后,也就不急着去找他了。
现在待在福利院总比跟着她强,她随时都有可能被丢进海里喂鱼,他跟着她没有好果子吃。
心情一放松下来,身体的疲惫随之便要压垮她。
她简单道了声谢,关起门将自己整个人摔进沙发里睡了过去。
门外,师奶被冯寻的关门声吓得把刚要脱口而出的话又憋了回去。
她气不过地指着门对孩子说,“看到没,这不是一个娘胎里生出来的就是不行。
“弟弟被送进福利院,她连问都不问一句,估计是没打算再接回来。”
这些话冯寻没听见,师奶一个人说没什么意思,就带着孩子回来了。
关于冯宝宝的身世之迷,周围都是住了很多年的老邻居,再加上冯寻的老妈三天两头上门来闹,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的。
冯寻刚做完手术那年,她老爸就带回了冯宝宝,说是他在外面的私生子。
当时冯宝宝还是个小婴儿,她老妈闹着要离婚,结果婚还没离,她老爸人就不见了,孩子也丢给她们照顾。
冯寻去警署报警,可惜警察一直没找到他人。
她老妈包括周围的人都说她老爸是不想负责,所以逃到大陆去了。
但冯寻不相信,她老爸不是那样的人,他们父女俩感情很深,就算老爸做了错事也绝不可能丢下她和弟弟。
在那之后,她老妈像是变了一个人,开始不着家,也不想看到孩子,冯寻只能一边上学,一边照顾弟弟,她上学的时候就把孩子放到邻居家,让人家帮忙照顾。
但久而久之,邻居也不乐意了。
她们母女俩因为孩子的事吵了无数次,冯寻不愿意将孩子送去福利院,那毕竟是自己的亲弟弟,但老妈将他视为自己的耻辱,看到他就想起自己头上戴着一顶绿得发光的帽子。
再后来,老妈连她都不要了,他们就被送到亲戚家暂住,几乎所有亲戚都被轮了一遍。
好不容易冯寻成年了,她终于可以带着弟弟单独居住。
靠着这些年她打工挣的钱,勉强养活他们姐弟俩,顺便还能接济一下染上赌瘾的老妈。
这些冯寻早就了解了,有矛盾可以慢慢化解,最重要的是先解决眼下的困境。
她在沙发上睡得昏天黑地,全身像是水洗似的,屋子里充斥着一股霉味,可她仿佛鼻子失灵,愣是闻不到,偶尔动手扯一下衣领,你以为她会醒,没想到又不受任何干扰地睡去了。
直到第二天太阳升了又落,冯寻一下子清醒了,她舒展了一下僵硬的骨头,沙发的空间对她来说虽然有点小,脚不得不一直悬空,但醒来后她的精神却出奇得好。
冯寻坐直了身体,脚不小心碰到边上的空酒瓶,发出一声清脆的声响。
她陡然玩性大起,学着街头混混的样子,一脚踹飞地上的空酒瓶,看着它呈弧线摔在地上,发出“嘭”地一声,瓶身四分五裂。
这次要是可以救出老妈,她倒是可以尝试过一下普通人的生活,看上去也不赖。
不过前提是她能救出老妈。
待在家里是想不出办法的,于是冯寻下楼,遇到一群乘凉的老邻居,他们凑成堆说着什么,冯寻听不清,但他们偷看向自己的眼神非常奇怪。
“阿寻,下楼啦?”
一个阿婆率先出声招呼她,随后那些阿伯、师奶都亲切地“问候”她。
“你不要再为个男人要死要活的啦,天涯何处无芳草,你还年轻,可不能干傻事,赔上自己的一辈子。”
“就是啊,你可是有弟弟要养的人,你走了,你弟弟怎么办呀,那福利院都是无亲无故的小孩待的地方,你可不能把你弟扔下不管。”
冯寻越听越迷糊,她什么时候说不管她弟了。
她还不知道,在她睡觉的这段时间,那个师奶将她一出狱就抛弃幼弟的事迹传了个遍。
这一片街坊邻居都以为她把弟弟送去福利院了。
“大家放心,我忙完之后就去接我弟回来。”
得了她的保证,大伙看她的目光和善了一些,冯寻瞬间察觉到了,大家又说了很多她弟弟小小年纪帮忙养家,勤劳能干的好话,冯寻一个劲地点头附和。
她知道他们没有恶意,她也喜欢听别人夸她弟弟,可她实在不习惯他们的热情,于是一边应付着,一边加快脚步迅速逃离了街坊。
香江市民不仅爱聊八卦,爱看八卦杂志,谈论明星的爱恨纠葛,对每日发生的各种大小案件也尤其关注。
这几乎成了大部分香江市民每日的习惯。
所以,冯寻一点也不奇怪他们怎么知道自己的事。
走在热闹的街道上,冯寻看到路边有报摊,便靠了过去。
她随手拿起一份报纸,快速浏览上面的信息,没发现有用的便放下了,重新拿起另外一张。
报摊老板看到冯寻单纯地蹭报纸看,没有掏钱要买的意思,脸色逐渐变了。
对此,冯寻不是没有感觉,不过她才不在乎老板的想法,此时她的全部目光都被报纸上的一则报道吸引了。
这则报道所占的版面不大,但位置却挺好。
她清楚地读到上面写着寻找十年前香江神探失踪案的线索和目击者,凡提供线索者予以重金酬谢。
发布这条报道的人给出的酬谢不多不少,正好一百万。
如今的后生仔竟然不知道她是谁,想当年她的名字每天都会出现在报纸上。
大报小报的记者更是以拍到她的一张正面照为荣。
这才过了多长时间,大家就把她忘得一干二净。
其实这也不能怪谢晓薇,她在警校的时候,教官们几乎都不愿提起冯寻。
实在是案子没破,他们没脸提她,这是警队的一块心病,提一次痛一次,久而久之就没人愿意再提了。
他们这些后辈也就无从得知她的事迹了。
博士比他们好点,他喜欢读书,对警队的许多公开资料了如指掌,所以知道的比他们多。
可惜冯寻不知道这些,她正愁此路不通,还有什么别的路可走呢。
在大马路上晃荡了一天,冯寻在报纸和电线杆贴的小广告上看了很多份工作,最后发现唯有赌是来钱最快的行当。
而且还不是小打小闹的赌。
天色渐渐暗下来,冯寻又累又困。
她突然想起来,自己在这里还有一个家,她和弟弟一直租住在公屋里,姐弟俩过得很惨,吃了上顿没下顿。
她弟弟才九岁,一个人在家真的没有问题吗?
冯寻的神色肉眼可见地慌乱起来,被船老大威胁的时候都不见她有这么害怕。
街巷里吹来的暖风驱不走她身体里的寒意,她避开一个又一个街坑,朝着深水涉最拥挤、破旧的那片区域走去。
从身上摸出家里的钥匙,打开门并没有看见弟弟的身影。
这像鸽子笼似的家,一眼就能看遍。
家里只有两件家具,最里面放着一张不知从哪淘来的上下两层的铁架子床,锈迹斑斑,一看就有些年头了。
中间放着一张看不出颜色的沙发,大半的海绵暴露在空气中,脏兮兮又黑乎乎,占据了小屋剩下的一半空间。
其余地板上乱七八糟堆放着衣服鞋袜,甚至还有吃剩的饼干和空酒瓶,连个下脚的地都腾不出来。
一股冲鼻的气味直冲冯寻的天灵盖。
她忍着恶心看完屋里的一个小隔间,彻底没忍住吐了出来。
这个隔间是个卫生间,只放得下一个马桶,洗澡要站在马桶上才能洗。
周围的隔断板、地面以及马桶表层全是暗黄的污垢,一直延伸到天花板上。
冯寻按了几下马桶盖上的按钮,毫无动静,马桶已经不出水了,怪不得气味这么难闻,似乎还有不明生物沿着马桶圈爬行。
她猛地关上隔间的门。
在看完自己生活的环境后,她发誓一定要搬家。
冯宝宝平时作息很规律,不是上学就是在这附近捡垃圾。
冯寻不由得感到一阵心酸,她决定去附近找一找他。
刚转身就看到一大一小两个鬼鬼祟祟的影子站在她身后,她还没怎么着,他们倒先吓了一跳。
“小宝他姐姐?”
对面素面朝天的师奶认出了冯寻,她家住在冯寻家楼上,两家孩子还是同学。
只见她激动地跳起来,“真的是你?我看报纸上说你不是杀人犯,我就说嘛,你平时老老实实的,话都不敢多说一句,怎么可能杀人呢!”
冯寻耳膜被震得生疼,忍不住掏了掏耳朵,对方没有发现她的小动作,于是她赶紧打断她:“你知道我弟弟在哪吗?”
“我知道。”师奶的儿子在黑暗中举着胖乎乎的小胳膊说:“学校的老师以为你不回来了,就让社工把小宝带走了。”
冯宝宝资料上的监护人只有冯寻一个人,她出事后,学校考虑到冯宝宝还未成年,需要家长的监护,但又联系不上冯宝宝的其他家人,于是就联系了福利院来接收他。
冯寻在知道冯宝宝是安全的后,也就不急着去找他了。
现在待在福利院总比跟着她强,她随时都有可能被丢进海里喂鱼,他跟着她没有好果子吃。
心情一放松下来,身体的疲惫随之便要压垮她。
她简单道了声谢,关起门将自己整个人摔进沙发里睡了过去。
门外,师奶被冯寻的关门声吓得把刚要脱口而出的话又憋了回去。
她气不过地指着门对孩子说,“看到没,这不是一个娘胎里生出来的就是不行。
“弟弟被送进福利院,她连问都不问一句,估计是没打算再接回来。”
这些话冯寻没听见,师奶一个人说没什么意思,就带着孩子回来了。
关于冯宝宝的身世之迷,周围都是住了很多年的老邻居,再加上冯寻的老妈三天两头上门来闹,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的。
冯寻刚做完手术那年,她老爸就带回了冯宝宝,说是他在外面的私生子。
当时冯宝宝还是个小婴儿,她老妈闹着要离婚,结果婚还没离,她老爸人就不见了,孩子也丢给她们照顾。
冯寻去警署报警,可惜警察一直没找到他人。
她老妈包括周围的人都说她老爸是不想负责,所以逃到大陆去了。
但冯寻不相信,她老爸不是那样的人,他们父女俩感情很深,就算老爸做了错事也绝不可能丢下她和弟弟。
在那之后,她老妈像是变了一个人,开始不着家,也不想看到孩子,冯寻只能一边上学,一边照顾弟弟,她上学的时候就把孩子放到邻居家,让人家帮忙照顾。
但久而久之,邻居也不乐意了。
她们母女俩因为孩子的事吵了无数次,冯寻不愿意将孩子送去福利院,那毕竟是自己的亲弟弟,但老妈将他视为自己的耻辱,看到他就想起自己头上戴着一顶绿得发光的帽子。
再后来,老妈连她都不要了,他们就被送到亲戚家暂住,几乎所有亲戚都被轮了一遍。
好不容易冯寻成年了,她终于可以带着弟弟单独居住。
靠着这些年她打工挣的钱,勉强养活他们姐弟俩,顺便还能接济一下染上赌瘾的老妈。
这些冯寻早就了解了,有矛盾可以慢慢化解,最重要的是先解决眼下的困境。
她在沙发上睡得昏天黑地,全身像是水洗似的,屋子里充斥着一股霉味,可她仿佛鼻子失灵,愣是闻不到,偶尔动手扯一下衣领,你以为她会醒,没想到又不受任何干扰地睡去了。
直到第二天太阳升了又落,冯寻一下子清醒了,她舒展了一下僵硬的骨头,沙发的空间对她来说虽然有点小,脚不得不一直悬空,但醒来后她的精神却出奇得好。
冯寻坐直了身体,脚不小心碰到边上的空酒瓶,发出一声清脆的声响。
她陡然玩性大起,学着街头混混的样子,一脚踹飞地上的空酒瓶,看着它呈弧线摔在地上,发出“嘭”地一声,瓶身四分五裂。
这次要是可以救出老妈,她倒是可以尝试过一下普通人的生活,看上去也不赖。
不过前提是她能救出老妈。
待在家里是想不出办法的,于是冯寻下楼,遇到一群乘凉的老邻居,他们凑成堆说着什么,冯寻听不清,但他们偷看向自己的眼神非常奇怪。
“阿寻,下楼啦?”
一个阿婆率先出声招呼她,随后那些阿伯、师奶都亲切地“问候”她。
“你不要再为个男人要死要活的啦,天涯何处无芳草,你还年轻,可不能干傻事,赔上自己的一辈子。”
“就是啊,你可是有弟弟要养的人,你走了,你弟弟怎么办呀,那福利院都是无亲无故的小孩待的地方,你可不能把你弟扔下不管。”
冯寻越听越迷糊,她什么时候说不管她弟了。
她还不知道,在她睡觉的这段时间,那个师奶将她一出狱就抛弃幼弟的事迹传了个遍。
这一片街坊邻居都以为她把弟弟送去福利院了。
“大家放心,我忙完之后就去接我弟回来。”
得了她的保证,大伙看她的目光和善了一些,冯寻瞬间察觉到了,大家又说了很多她弟弟小小年纪帮忙养家,勤劳能干的好话,冯寻一个劲地点头附和。
她知道他们没有恶意,她也喜欢听别人夸她弟弟,可她实在不习惯他们的热情,于是一边应付着,一边加快脚步迅速逃离了街坊。
香江市民不仅爱聊八卦,爱看八卦杂志,谈论明星的爱恨纠葛,对每日发生的各种大小案件也尤其关注。
这几乎成了大部分香江市民每日的习惯。
所以,冯寻一点也不奇怪他们怎么知道自己的事。
走在热闹的街道上,冯寻看到路边有报摊,便靠了过去。
她随手拿起一份报纸,快速浏览上面的信息,没发现有用的便放下了,重新拿起另外一张。
报摊老板看到冯寻单纯地蹭报纸看,没有掏钱要买的意思,脸色逐渐变了。
对此,冯寻不是没有感觉,不过她才不在乎老板的想法,此时她的全部目光都被报纸上的一则报道吸引了。
这则报道所占的版面不大,但位置却挺好。
她清楚地读到上面写着寻找十年前香江神探失踪案的线索和目击者,凡提供线索者予以重金酬谢。
发布这条报道的人给出的酬谢不多不少,正好一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