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知时是一个执拗的人,说好听点叫“坚持”,说难听点就是有点“轴”、一根筋。他喜欢吃一个口味的冰淇淋,就会从小到大在冰箱里就选择那一个品牌、一种口味,还热衷于分享给认识的所有的朋友、亲戚家的小孩。一直到长大,当他的成绩开始稳定向好时,大家才把他这种轴当做某种类似天赋的持之以恒,美其名曰:“坚持”。
但徐知时知道,他就是一个时时执拗过头的人,只是长大了些,变得会装了些。
与小时候的到处分享冰淇淋口味不一样,徐知时对许墨的注视,躲躲藏藏,又小心翼翼,不想与任何人分享。他自己也不明所以,却甘愿沉迷。
他总能在一些细枝末节上找到些蛛丝马迹,拼凑出名为许墨的拼图。
——许墨的微信头像是一只闭着眼睛的北极熊,朋友圈背景是素白的雪景。
这是他在添加许墨好友时“不小心”观察到的。徐知时想:“或许她喜欢冬天?”
——许墨在写数学卷子的时候总是会皱眉毛,还会把草稿纸从左往右演算个遍,然后费力地找出最终的数值。
和她在写语文卷的游刃有余、霸气泄露完全不一样。徐知时会在一起自习时提醒许墨,稿纸的整洁对答题逻辑还是有些用处的。虽然她一时很难纠正,但徐知时还是会不厌其烦,再递给她一张新稿纸。
——许墨在班上很少讲话,但班上同学在她讲话时都不会瞎起哄。
因为许墨身上有一种沉静的、安然的力量。
徐知时的思绪,就在不知不觉中环绕在这种让人心痒、迷茫,又不知所踪的力量中,开学后,一切的探求欲、好奇心,都有一个安静的背影、差几排的座位、名字表上差三格的墨迹——许墨。
徐知时不是没感觉到这种思绪纷飞,但他不愿贸然打扰,更不想在这份怦然尚未明晰的时候刻意挑破,将一切弄得面目全非。更重要的是,徐知时能清楚地感受到——许墨拥有自己的节奏,时而困扰、时而坚定,却也无需他人打搅。
她拥有自己的宇宙,正努力趋近于一个圆满、包容一切的圆。他实在不忍心,也见不得有任何人能破坏这样寂然又生机勃勃的许墨
所以,这就是“喜欢”吗?
徐知时想到许墨,发现内心中汹涌的是一种他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好奇、珍惜、欣赏,甚至是一丝丝羡慕、嫉妒。
徐知时始终忘不了许墨在聊起喜欢的事物时的意气风发,在这个什么都无法十足把握的这个年纪,他更加好奇,她、他,会有怎样的以后。
那束光会越来越耀眼吗?她这座沉寂的火山会何时“喷发”呢?
徐知时想,如果可以的话,他最贪婪的愿望,也不过是尽力让自己发光,直到他小心翼翼凝望着的那束光能浑圆到包容遥远的时光,让许墨能在青春的末梢微微一偏头,记住他的样子。
这样就足够了吗?
徐知时没有继续追问自己,笔一刻不停地演算着天体运动的物理大题……
而这一切,许墨全然不知。
寒假一结束,接踵而来的便是文理选科,许墨很感激徐知时,因为她糟糕的数学概念真的有在他的讲解下变得清晰一点,当然,“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许墨并不指望徐知时耐心的讲解能真正助长她对数学的兴趣,她和理科有着太多恩怨情仇,绵延了太多故事。
分科前的最后半个学期,一切都忙忙碌碌又有条不紊,许墨终于习惯了以前的一切不习惯,却又要开始新的一轮陌生。广播站的歌当然还在放着,时而是狂野,时而是抒情。
她和徐知时总会默契的在放音乐的这个时刻待在教室写作业,有时候她遇到了实在想不出来的题目,也会起身去后排找他,顶着些好奇的目光,得到张写满详细步骤的“名师讲解”。
后来期末考试临近的时候,徐知时还找了一节自由活动的体育课帮许墨梳理数学的基础知识点,许墨在兜兜绕绕的函数奇偶证明中看见徐知时格外认真的侧脸,忽觉盛夏已至。
她仿佛看见蓬勃的绿意,从眼前这个白净少年的眼睛中生长出来……
下课铃声敲响的那一刻,徐知时突然问正在埋头理解公式的许墨:“许墨,我们分班后,还能做同学吗?”
他说的是“同学”,而不是“朋友”,许墨听懂了他字里行间的犹豫和分寸。换做是别人,换做是另外一个时间,许墨一定会笑着敷衍过去:“当然啦,我们可是朋友。”
可是面对徐知时,许墨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收敛起她的圆滑,露出危险的坦诚。或许是因为徐知时毫无保留的善意与温柔,她总是无法在他面前保持游刃有余。
“其实在寒假补习的时候,我就把你当做我的朋友了。我们当然做不了同学,因为我们肯定不在一个班,不是吗?”许墨抬起头,有些认真地回答着。
“谢谢你的辅导。”
“还有,如果可以的话,我还挺想和你继续做朋友的。”
徐知时望进许墨的眼睛,盛夏流转中,他只能看见她眼中的绿意,以及那个小小的、有些局促的自己。
为什么会问出口呢?因为太怕这短暂的一年就像我的一场梦,什么都没能留下。
“你还是贪心啊……”他仿佛听到内心有个声音在说。
“没办法”
或许实在是有些,情不自禁吧……
徐知时看着眼前等待回答的许墨,还是笑了出来——眉眼弯弯,笑意璀璨,转瞬间光影攒动。
“嗯!我也是”
哪怕从朋友开始,我也想真正认识你、看见你……
他轻轻碰了碰许墨的肩——“走吧,上课去吧,你最痛苦的数学课。”
许墨无语——“请庆祝我高一倒数几节数学课的开始!”
“收——到——”
他们一并向盛夏走去……
但徐知时知道,他就是一个时时执拗过头的人,只是长大了些,变得会装了些。
与小时候的到处分享冰淇淋口味不一样,徐知时对许墨的注视,躲躲藏藏,又小心翼翼,不想与任何人分享。他自己也不明所以,却甘愿沉迷。
他总能在一些细枝末节上找到些蛛丝马迹,拼凑出名为许墨的拼图。
——许墨的微信头像是一只闭着眼睛的北极熊,朋友圈背景是素白的雪景。
这是他在添加许墨好友时“不小心”观察到的。徐知时想:“或许她喜欢冬天?”
——许墨在写数学卷子的时候总是会皱眉毛,还会把草稿纸从左往右演算个遍,然后费力地找出最终的数值。
和她在写语文卷的游刃有余、霸气泄露完全不一样。徐知时会在一起自习时提醒许墨,稿纸的整洁对答题逻辑还是有些用处的。虽然她一时很难纠正,但徐知时还是会不厌其烦,再递给她一张新稿纸。
——许墨在班上很少讲话,但班上同学在她讲话时都不会瞎起哄。
因为许墨身上有一种沉静的、安然的力量。
徐知时的思绪,就在不知不觉中环绕在这种让人心痒、迷茫,又不知所踪的力量中,开学后,一切的探求欲、好奇心,都有一个安静的背影、差几排的座位、名字表上差三格的墨迹——许墨。
徐知时不是没感觉到这种思绪纷飞,但他不愿贸然打扰,更不想在这份怦然尚未明晰的时候刻意挑破,将一切弄得面目全非。更重要的是,徐知时能清楚地感受到——许墨拥有自己的节奏,时而困扰、时而坚定,却也无需他人打搅。
她拥有自己的宇宙,正努力趋近于一个圆满、包容一切的圆。他实在不忍心,也见不得有任何人能破坏这样寂然又生机勃勃的许墨
所以,这就是“喜欢”吗?
徐知时想到许墨,发现内心中汹涌的是一种他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好奇、珍惜、欣赏,甚至是一丝丝羡慕、嫉妒。
徐知时始终忘不了许墨在聊起喜欢的事物时的意气风发,在这个什么都无法十足把握的这个年纪,他更加好奇,她、他,会有怎样的以后。
那束光会越来越耀眼吗?她这座沉寂的火山会何时“喷发”呢?
徐知时想,如果可以的话,他最贪婪的愿望,也不过是尽力让自己发光,直到他小心翼翼凝望着的那束光能浑圆到包容遥远的时光,让许墨能在青春的末梢微微一偏头,记住他的样子。
这样就足够了吗?
徐知时没有继续追问自己,笔一刻不停地演算着天体运动的物理大题……
而这一切,许墨全然不知。
寒假一结束,接踵而来的便是文理选科,许墨很感激徐知时,因为她糟糕的数学概念真的有在他的讲解下变得清晰一点,当然,“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许墨并不指望徐知时耐心的讲解能真正助长她对数学的兴趣,她和理科有着太多恩怨情仇,绵延了太多故事。
分科前的最后半个学期,一切都忙忙碌碌又有条不紊,许墨终于习惯了以前的一切不习惯,却又要开始新的一轮陌生。广播站的歌当然还在放着,时而是狂野,时而是抒情。
她和徐知时总会默契的在放音乐的这个时刻待在教室写作业,有时候她遇到了实在想不出来的题目,也会起身去后排找他,顶着些好奇的目光,得到张写满详细步骤的“名师讲解”。
后来期末考试临近的时候,徐知时还找了一节自由活动的体育课帮许墨梳理数学的基础知识点,许墨在兜兜绕绕的函数奇偶证明中看见徐知时格外认真的侧脸,忽觉盛夏已至。
她仿佛看见蓬勃的绿意,从眼前这个白净少年的眼睛中生长出来……
下课铃声敲响的那一刻,徐知时突然问正在埋头理解公式的许墨:“许墨,我们分班后,还能做同学吗?”
他说的是“同学”,而不是“朋友”,许墨听懂了他字里行间的犹豫和分寸。换做是别人,换做是另外一个时间,许墨一定会笑着敷衍过去:“当然啦,我们可是朋友。”
可是面对徐知时,许墨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收敛起她的圆滑,露出危险的坦诚。或许是因为徐知时毫无保留的善意与温柔,她总是无法在他面前保持游刃有余。
“其实在寒假补习的时候,我就把你当做我的朋友了。我们当然做不了同学,因为我们肯定不在一个班,不是吗?”许墨抬起头,有些认真地回答着。
“谢谢你的辅导。”
“还有,如果可以的话,我还挺想和你继续做朋友的。”
徐知时望进许墨的眼睛,盛夏流转中,他只能看见她眼中的绿意,以及那个小小的、有些局促的自己。
为什么会问出口呢?因为太怕这短暂的一年就像我的一场梦,什么都没能留下。
“你还是贪心啊……”他仿佛听到内心有个声音在说。
“没办法”
或许实在是有些,情不自禁吧……
徐知时看着眼前等待回答的许墨,还是笑了出来——眉眼弯弯,笑意璀璨,转瞬间光影攒动。
“嗯!我也是”
哪怕从朋友开始,我也想真正认识你、看见你……
他轻轻碰了碰许墨的肩——“走吧,上课去吧,你最痛苦的数学课。”
许墨无语——“请庆祝我高一倒数几节数学课的开始!”
“收——到——”
他们一并向盛夏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