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05日,LX,31岁,女性,疑似心因性MDD
患者开始交谈,言语不多但有明显轻生倾向,除此之外无其他中重度抑郁的外在表现。
阅读的书籍说明患者的性格倾向浪漫,这与喜爱音乐和园艺相符。
虽然患者现状无法做HAMD分析,但基于患者重型抑郁障碍反复发作以及之前家庭医生做出的所有身体诊断,基本符合DSM-IV抑郁症判断。
准备进行第二阶段治疗,尝试与患者增加互动,从而降低抵触和增加治疗依从性。
患者应该受过高等教育,这或许是其擅长压抑情绪表达的原因。」
——————————
『今天阳光很好,她坐在树下的秋千上读《Sand and Foam》(注1)。
L主动走开。
我道早安时她回应我微笑,很淡。
我告诉她纪伯纶的《沙与沫》和《先知》都值得一读再读,接着问她最喜欢书中哪一段。
她用温柔的声音背诵:“我永远在这海岸边行走,在沙砾与泡沫之间。浪潮将抹去我的足迹,风也将吹走泡沫,但海与岸将永存。”中文译文与我看过的两个版本不同。我猜是她自己译的。
她读中间两句的声调要稍高一点。“抹去足迹”和“吹走泡沫”这样的隐喻正是轻生心理的投射。
“整本书我都喜欢,不过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昨天我还以为自己只是一个碎片,无韵律地在生命的苍穹里颤抖,现在我知道,我就是那苍穹,所有的生命都是碎片,在我身体里面有韵律地移动。”我这样对她说。
她此后一直沉默地低着头,直到我离开。』
父亲的文笔是克制的,沈盈之却感受到他对LX越来越多的怜惜。
「10月8日,LX,31岁,女性,疑似心因性MDD
随着患者对治疗的抵触情绪显著降低,谈话略有增加。
开始人际心理疗法的第二阶段,目前以倾听为主。
患者主动谈论灵魂、来世等话题,透露出厌世意向,十分消极悲观。当前重要的不是纠正其想法,而是弄清这些想法的成因。
长期足不出户的生活方式明显对病情不利,但家属显然认为患者离开住宅不安全。」
——————————
『今天她居然在看《The Prophet》(注2)。
我静静陪伴。
半个多小时后,她突然问:“医生,人有灵魂吗?”
我回答:“如果灵魂是指我们的记忆,其中还包含着各种情感,那么,我们有灵魂。”
她又问:“那么人死之后灵魂会怎样?”
我反问:“你认为呢?”
“自由。”她看向枝桠攀出了围墙的黄木香。
她又问我是否有来世,我回答说,不清楚,与其期待来世不如期待明天,因为明天离我们更近。
“明天?”她沉吟,“我太累了,不期待。”
我说女儿和我都很期待周日去黑沙滩。』
沈盈之记得那个周日的黄昏自己是最后一次被父亲带去黑沙滩戏水,最后一次骑在他肩膀上模仿飞机起降,嘴里还发出呜呜的声音。她微微一笑,眼角泛起了泪花。
『她含泪不语。
我好奇她有没有孩子,但现在不适合问。
回程途中我向L建议由家人陪同她外出走走,他说出于安全考虑她不能离开别墅。我询问她的教育程度,L说这不重要。
显然别墅的严密安保并非为了防止外人进来,而是为了防止她逃跑。』
——————————
「10月12日,LX,31岁,女性,疑似心因性MDD
连续三次都是在患者感觉舒适的户外进行治疗,患者情绪平稳,说明10月1日那次是书房这个地点令其紧张不安。书房应该是患者的心结之一,原因不明,暂时也不宜询问患者在那里发生过何事。
通过沙盘游戏与患者进一步建立信任。患者仅仅在沙盘角落放了一棵树,空洞的沙盘显示出心理上与现实世界的疏离,这与患者几次企图自杀相吻合,却与患者悉心照料花圃相矛盾。怀疑自杀可能是患者逃避某种伤害而非逃避现实的方式。
患者的谈话在增多,但是第二阶段的治疗进行得并不顺利,患者始终抑制情绪表达并回避谈论任何的情绪话题。」
——————————
『我带去一箱小道具,在溪边用小白石造的滩涂上划下一个40cm×60cm的长方形区域,然后告诉她可以用箱子里的人偶、房子、动物等等摆放成喜欢的场景。
她挑了一棵树,随意插在角落就停了手。
我问:“只有一棵树,没有其它?”
她想了想,把树拿开,用石子在角落堆成一个个小堆,然后又把树重新插上。
“还有连绵的雪山。”
我又问:“喜欢树?”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
她背诵三毛的诗,神情忧伤。
“那么,你希望这棵树生长在雪山上?”其实我知道答案。
“是的。它可以安静地呼吸最纯净的空气,也可以拥抱最洁白的雪花。”』
——————————
「10月15日,LX,31岁,女性,疑似反应性MDD
家属说患者的饮食情况仍不乐观,需要多次催促,且食量一直偏少,需要由家庭医生为患者注射营养剂。尽管如此,患者体重仍在下降。
已经确定户外环境对诊疗有益。
仍在努力争取患者的信任与倾诉,否则无法引导患者正视病情,希望下次能有所突破。」
——————————
『今天龙眼树下的留声机播放的是德彪西的钢琴曲。
她认真地向我请教《The Prophet》中一些诗句的翻译。末了她说:“医生,你不做文学教授真可惜。”
我问:“怎么,你以前是文学系的?”
“不,是电脑及资讯。”她的头和声音都低下去,“很久以前的事了。”
“我期待她能多谈一点,又问:“大学时光过得不愉快?”
她却说:“很快乐。快乐到不能回想。”然后默然流泪。
L马上出现(证明她确实时刻被监视),把我叫到一边,威胁要赶我走。我告诉他患者需要宣泄才能好转,他才作罢。
看来她最快乐的时光是大学时期,而且极有可能在那里终结。』
此时沈盈之开始怀疑LX在大学期间被有钱人包养,然后发生了某些不幸。
「10月19日,LX,31岁,女性,疑似反应性MDD
家属说患者的饮食情况有些微改善,但仍然每晚入睡困难,而且偏头痛仍然反复发作,体重也继续下降。
第二阶段治疗达到了一定的效果,患者对我的抗拒下降。
目前掌握的情况还不足以透彻地分析病因,尤其是否存在PTSD。患者完全否认自己有病,拒绝治疗并且持续流露出悲观、绝望的厌世情绪,基本可判断为反应性MDD。」
——————————
『今天她听专辑《Encore》(注3)。
《Think of Me》(注4)使她微笑着潸然泪下。真是一首悲伤的歌。
我递手帕给她,她犹豫一下,道谢后接了。
这是个机会。于是我说:“你知道的,我是你的医生,有义务倾听你所有的不愉快。”
她看了我片刻,问:“之前的医生说我的病很重,你认为呢?”
“病人病得重是医生需要特别努力的另一种说法。”
“谢谢你。你是好人也是好医生。”她停顿,面露愧疚,“抱歉,我终归会让你失望。我不是病了只是厌倦了,这不是医生能治的。如果我治不好,请记得,都是我的错。”
她的话让人心痛。我冲动地说:“如果你不信医生就不用把我当医生,当一个关心你的朋友吧。医生治疗痛苦,而朋友可以分担痛苦。”
她很吃惊,立刻把手帕放到秋千上,起身走去了溪边。我缓缓跟去,她不再理我。
越急于突破她的心防,越可能失去她的信任。我害怕接到L说终止治疗的电话。』
沈盈之很想告诉当时的父亲不用担心,因为后面的记录表明治疗并未终止。然而她内心却有个细小的声音,幽怨地说如果LX从此以后就拒绝让父亲治疗就好了,他的失踪就不会发生。
「10月22日,LX,31岁,女性,疑似反应性MDD
患者今天第一次主动开口道早安,告知了姓名并讲述了上大学前的一些经历。这是突破性的进展,可以认为已与患者建立起基本的信任。
患者在上大学前个性开朗、活泼。而不愿讲述大学之后的经历,说明此后发生的某事是导致患者抑郁的心因性刺激,甚至可能导致PTSD,再由PTSD引发抑郁。
如果能知晓并消除心因,患者有望彻底好转。
目前患者对人生依然非常消极。」
——————————
『她在秋千旁加了一张花园椅请我坐。
默契地听了一阵音乐,我冒险问她名字。
她说自己叫WY。
“很美的名字。”我由衷称赞。
“这是教会取的,我是孤儿。”她神情无悲无喜。
她说自己刚出生就被遗弃在基督教会门口,襁褓上别着张纸条“姓Y,生日1972/2/1”。教会将她寄在一户李姓教友家抚养。李家条件一般,但对她非常疼爱。她和大4岁的哥哥相伴着快乐长大,一家人其乐融融,一起上教堂,一起弹吉他,唱歌。可惜她8岁时李太太患癌去世,13岁时李先生也患癌去世,剩下她与哥哥相依为命。哥哥高中毕业后放弃升学去打工补贴家用,一直把她送进了本地最好的大学。
讲到这里,治疗时间到了。我对她说,很期待下次来继续听后面的故事。
她却说:“医生,我的故事已经结束了。”』
那个令她的父亲,也令她同情的女病人姓Y名WY,沈盈之记在了心里。它们是揭开父亲失踪之迷的重要线索。
「10月26日,LX,31岁,女性,疑似反应性MDD
患者今天通过演奏来发泄负面情绪,家属称患者食量偶尔有所增加,这些迹象表明抑郁在减轻。
虽然患者依旧不愿讨论病情,但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倾述,发泄本身也是一种心理疏导。
心因仍未找到。需要继续引导患者袒露自己的想法,不排除采用适当的情绪刺激。」
——————————
『我去的时候她在用木吉他弹奏《Over the Rainbow》,一遍接一遍。
没有眼泪,然而乐声令人心碎。
我很想知道这首曲子的意义。
她说:“它失去意义了,医生。一切都是我的错。”
P.S. 我庆幸是用密写法记录的这些。因为第二天我发现一些蛛丝马迹表明诊所被潜入过,办公桌、档案柜里的笔记和资料都被翻动了。没有财物丢失,说明闯入者不是图财,而是窥探。这只可能与她有关。
有人对她严密控制,L就是那人的得力手下。在她画中陷入黑暗的也可能是那人。
我该如何驱散包围她的黑暗?或者,我应该帮她脱离黑暗?』
沈盈之感觉到父亲对YWY的同情在不断滋长,也因为诊所被两次潜入察觉到了危机。
即使隔着时空,她也不免深深地忧虑起来。
患者开始交谈,言语不多但有明显轻生倾向,除此之外无其他中重度抑郁的外在表现。
阅读的书籍说明患者的性格倾向浪漫,这与喜爱音乐和园艺相符。
虽然患者现状无法做HAMD分析,但基于患者重型抑郁障碍反复发作以及之前家庭医生做出的所有身体诊断,基本符合DSM-IV抑郁症判断。
准备进行第二阶段治疗,尝试与患者增加互动,从而降低抵触和增加治疗依从性。
患者应该受过高等教育,这或许是其擅长压抑情绪表达的原因。」
——————————
『今天阳光很好,她坐在树下的秋千上读《Sand and Foam》(注1)。
L主动走开。
我道早安时她回应我微笑,很淡。
我告诉她纪伯纶的《沙与沫》和《先知》都值得一读再读,接着问她最喜欢书中哪一段。
她用温柔的声音背诵:“我永远在这海岸边行走,在沙砾与泡沫之间。浪潮将抹去我的足迹,风也将吹走泡沫,但海与岸将永存。”中文译文与我看过的两个版本不同。我猜是她自己译的。
她读中间两句的声调要稍高一点。“抹去足迹”和“吹走泡沫”这样的隐喻正是轻生心理的投射。
“整本书我都喜欢,不过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昨天我还以为自己只是一个碎片,无韵律地在生命的苍穹里颤抖,现在我知道,我就是那苍穹,所有的生命都是碎片,在我身体里面有韵律地移动。”我这样对她说。
她此后一直沉默地低着头,直到我离开。』
父亲的文笔是克制的,沈盈之却感受到他对LX越来越多的怜惜。
「10月8日,LX,31岁,女性,疑似心因性MDD
随着患者对治疗的抵触情绪显著降低,谈话略有增加。
开始人际心理疗法的第二阶段,目前以倾听为主。
患者主动谈论灵魂、来世等话题,透露出厌世意向,十分消极悲观。当前重要的不是纠正其想法,而是弄清这些想法的成因。
长期足不出户的生活方式明显对病情不利,但家属显然认为患者离开住宅不安全。」
——————————
『今天她居然在看《The Prophet》(注2)。
我静静陪伴。
半个多小时后,她突然问:“医生,人有灵魂吗?”
我回答:“如果灵魂是指我们的记忆,其中还包含着各种情感,那么,我们有灵魂。”
她又问:“那么人死之后灵魂会怎样?”
我反问:“你认为呢?”
“自由。”她看向枝桠攀出了围墙的黄木香。
她又问我是否有来世,我回答说,不清楚,与其期待来世不如期待明天,因为明天离我们更近。
“明天?”她沉吟,“我太累了,不期待。”
我说女儿和我都很期待周日去黑沙滩。』
沈盈之记得那个周日的黄昏自己是最后一次被父亲带去黑沙滩戏水,最后一次骑在他肩膀上模仿飞机起降,嘴里还发出呜呜的声音。她微微一笑,眼角泛起了泪花。
『她含泪不语。
我好奇她有没有孩子,但现在不适合问。
回程途中我向L建议由家人陪同她外出走走,他说出于安全考虑她不能离开别墅。我询问她的教育程度,L说这不重要。
显然别墅的严密安保并非为了防止外人进来,而是为了防止她逃跑。』
——————————
「10月12日,LX,31岁,女性,疑似心因性MDD
连续三次都是在患者感觉舒适的户外进行治疗,患者情绪平稳,说明10月1日那次是书房这个地点令其紧张不安。书房应该是患者的心结之一,原因不明,暂时也不宜询问患者在那里发生过何事。
通过沙盘游戏与患者进一步建立信任。患者仅仅在沙盘角落放了一棵树,空洞的沙盘显示出心理上与现实世界的疏离,这与患者几次企图自杀相吻合,却与患者悉心照料花圃相矛盾。怀疑自杀可能是患者逃避某种伤害而非逃避现实的方式。
患者的谈话在增多,但是第二阶段的治疗进行得并不顺利,患者始终抑制情绪表达并回避谈论任何的情绪话题。」
——————————
『我带去一箱小道具,在溪边用小白石造的滩涂上划下一个40cm×60cm的长方形区域,然后告诉她可以用箱子里的人偶、房子、动物等等摆放成喜欢的场景。
她挑了一棵树,随意插在角落就停了手。
我问:“只有一棵树,没有其它?”
她想了想,把树拿开,用石子在角落堆成一个个小堆,然后又把树重新插上。
“还有连绵的雪山。”
我又问:“喜欢树?”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
她背诵三毛的诗,神情忧伤。
“那么,你希望这棵树生长在雪山上?”其实我知道答案。
“是的。它可以安静地呼吸最纯净的空气,也可以拥抱最洁白的雪花。”』
——————————
「10月15日,LX,31岁,女性,疑似反应性MDD
家属说患者的饮食情况仍不乐观,需要多次催促,且食量一直偏少,需要由家庭医生为患者注射营养剂。尽管如此,患者体重仍在下降。
已经确定户外环境对诊疗有益。
仍在努力争取患者的信任与倾诉,否则无法引导患者正视病情,希望下次能有所突破。」
——————————
『今天龙眼树下的留声机播放的是德彪西的钢琴曲。
她认真地向我请教《The Prophet》中一些诗句的翻译。末了她说:“医生,你不做文学教授真可惜。”
我问:“怎么,你以前是文学系的?”
“不,是电脑及资讯。”她的头和声音都低下去,“很久以前的事了。”
“我期待她能多谈一点,又问:“大学时光过得不愉快?”
她却说:“很快乐。快乐到不能回想。”然后默然流泪。
L马上出现(证明她确实时刻被监视),把我叫到一边,威胁要赶我走。我告诉他患者需要宣泄才能好转,他才作罢。
看来她最快乐的时光是大学时期,而且极有可能在那里终结。』
此时沈盈之开始怀疑LX在大学期间被有钱人包养,然后发生了某些不幸。
「10月19日,LX,31岁,女性,疑似反应性MDD
家属说患者的饮食情况有些微改善,但仍然每晚入睡困难,而且偏头痛仍然反复发作,体重也继续下降。
第二阶段治疗达到了一定的效果,患者对我的抗拒下降。
目前掌握的情况还不足以透彻地分析病因,尤其是否存在PTSD。患者完全否认自己有病,拒绝治疗并且持续流露出悲观、绝望的厌世情绪,基本可判断为反应性MDD。」
——————————
『今天她听专辑《Encore》(注3)。
《Think of Me》(注4)使她微笑着潸然泪下。真是一首悲伤的歌。
我递手帕给她,她犹豫一下,道谢后接了。
这是个机会。于是我说:“你知道的,我是你的医生,有义务倾听你所有的不愉快。”
她看了我片刻,问:“之前的医生说我的病很重,你认为呢?”
“病人病得重是医生需要特别努力的另一种说法。”
“谢谢你。你是好人也是好医生。”她停顿,面露愧疚,“抱歉,我终归会让你失望。我不是病了只是厌倦了,这不是医生能治的。如果我治不好,请记得,都是我的错。”
她的话让人心痛。我冲动地说:“如果你不信医生就不用把我当医生,当一个关心你的朋友吧。医生治疗痛苦,而朋友可以分担痛苦。”
她很吃惊,立刻把手帕放到秋千上,起身走去了溪边。我缓缓跟去,她不再理我。
越急于突破她的心防,越可能失去她的信任。我害怕接到L说终止治疗的电话。』
沈盈之很想告诉当时的父亲不用担心,因为后面的记录表明治疗并未终止。然而她内心却有个细小的声音,幽怨地说如果LX从此以后就拒绝让父亲治疗就好了,他的失踪就不会发生。
「10月22日,LX,31岁,女性,疑似反应性MDD
患者今天第一次主动开口道早安,告知了姓名并讲述了上大学前的一些经历。这是突破性的进展,可以认为已与患者建立起基本的信任。
患者在上大学前个性开朗、活泼。而不愿讲述大学之后的经历,说明此后发生的某事是导致患者抑郁的心因性刺激,甚至可能导致PTSD,再由PTSD引发抑郁。
如果能知晓并消除心因,患者有望彻底好转。
目前患者对人生依然非常消极。」
——————————
『她在秋千旁加了一张花园椅请我坐。
默契地听了一阵音乐,我冒险问她名字。
她说自己叫WY。
“很美的名字。”我由衷称赞。
“这是教会取的,我是孤儿。”她神情无悲无喜。
她说自己刚出生就被遗弃在基督教会门口,襁褓上别着张纸条“姓Y,生日1972/2/1”。教会将她寄在一户李姓教友家抚养。李家条件一般,但对她非常疼爱。她和大4岁的哥哥相伴着快乐长大,一家人其乐融融,一起上教堂,一起弹吉他,唱歌。可惜她8岁时李太太患癌去世,13岁时李先生也患癌去世,剩下她与哥哥相依为命。哥哥高中毕业后放弃升学去打工补贴家用,一直把她送进了本地最好的大学。
讲到这里,治疗时间到了。我对她说,很期待下次来继续听后面的故事。
她却说:“医生,我的故事已经结束了。”』
那个令她的父亲,也令她同情的女病人姓Y名WY,沈盈之记在了心里。它们是揭开父亲失踪之迷的重要线索。
「10月26日,LX,31岁,女性,疑似反应性MDD
患者今天通过演奏来发泄负面情绪,家属称患者食量偶尔有所增加,这些迹象表明抑郁在减轻。
虽然患者依旧不愿讨论病情,但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倾述,发泄本身也是一种心理疏导。
心因仍未找到。需要继续引导患者袒露自己的想法,不排除采用适当的情绪刺激。」
——————————
『我去的时候她在用木吉他弹奏《Over the Rainbow》,一遍接一遍。
没有眼泪,然而乐声令人心碎。
我很想知道这首曲子的意义。
她说:“它失去意义了,医生。一切都是我的错。”
P.S. 我庆幸是用密写法记录的这些。因为第二天我发现一些蛛丝马迹表明诊所被潜入过,办公桌、档案柜里的笔记和资料都被翻动了。没有财物丢失,说明闯入者不是图财,而是窥探。这只可能与她有关。
有人对她严密控制,L就是那人的得力手下。在她画中陷入黑暗的也可能是那人。
我该如何驱散包围她的黑暗?或者,我应该帮她脱离黑暗?』
沈盈之感觉到父亲对YWY的同情在不断滋长,也因为诊所被两次潜入察觉到了危机。
即使隔着时空,她也不免深深地忧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