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父亲回来,赵雪青每日去饭厅吃晚饭。这一日到了饭厅,赵雪文和往日大不一样,坐在椅子上一言不发,闷闷不乐。
“文儿,在想什么呢?” 赵雪青坐在她的身边,问道。
赵雪文抬头,一脸茫然无措:“姐姐,他们说我要嫁到夏国去,你知道吗?”
“我……”赵雪青没有说话。
“你们怎么都不告诉我?”赵雪文发现她也知道,生气地质问道。
赵雪文是赵家最小的孩子,大家一直细心呵护她。突然发生了这样的事,没有人忍心告诉她真相,以至于拖到了从旁人耳边得知的地步。
“圣旨没有下来,事情就还没有完全定下来。”赵雪青劝慰她,“爹爹还在找人上折子反对这件事。”
“爹爹这些天日夜奔走,愁眉不展,为的这件事吗?”赵雪文问。
“也不是全为你的事情。”赵雪青说,“爹爹不想接受议和,也不想和亲。”
“可是不和亲,爹爹就要继续打战,他这么多年一直在边疆,从来不得休息,看起来比大伯都要老上好几岁。”赵雪文心疼地说,“昨夜我就想好了,如果爹爹可以轻松一些,我愿意嫁过去,我这就去和爹爹说。”
说着,就要起身。
赵雪青拉住她,说:“文儿,你不要犯傻,你这么小,到那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怎么办呀。说不定爹爹真能把事情办成呢。”
“我不怕,姐姐。”赵雪文坚定地说,“我听说德林公主就是自己同意嫁过去的,她是公主,她都敢去,我没什么不敢去的。”
“可是文儿,你太小了,而且……”
赵雪文不但年纪小,心性也非常单纯,一直在京城,没有见识过西北边境的贫瘠和战乱,赵雪青很是担忧她根本适应不了那样的生活。但她没有说下去,因为她说与不说,改变不了事情发展。既然改变不了,何必让她提前焦虑害怕呢。
*
赵启言四处奔走,试图游说赵潇故交旧部反对这件事,但当年赵潇的旧部要不早已被处理,要不急于撇清关系,响应寥寥。他回京后的第九日一大早,皇帝的圣旨下来,把这件事情的转机和希望彻底终结。
皇帝下旨,赵启言战胜有功,官升一品,为正四品,继续镇守边关。赵雪文被封为雪文郡主,年后和德林公主一同入夏国和亲,另有赏赐金银布帛若干。
大都礼教森严,赵雪青因不是黄婉玉所出,没有被通知到场接旨。中午时,她才从翎儿嘴里听说此事。
下午晚饭时,赵启言兄弟又聚在一起喝酒。
“十几年前一场败战,祖父被赐死,这次大获全胜,居然只是官升一品。”大哥赵连永说,“陛下就不怕寒了广大武官将士的心吗?”
“我朝重文抑武已久。”赵启原答,“当年那一战,就已经把武官的心寒透了,丢了九座城池,赐死了主战的丞相,当年支持过那场战争的官员,无一不遭到贬谪。你看现在京城里,哪还有世家公子敢学武,哪个在职的将军敢出战。就是普通百姓家,也不敢随便把男儿送到军中了。”
“连永,你弃武从文是对的。”赵启言喝了一口酒,开口说。
赵连永原本习武,打算继承父亲衣钵,但形势所迫,弃武从文,去年托外祖父找关系谋了一个文官职位,从头做起。
“当年那件事,你还在追查吗?有什么进展吗?二弟。”赵启原突然问。
赵启言摇摇头,说:“这些年,我对朝局灰心的很。觉得就算查出来又怎样呢?陆党把控朝政,我们内忧外患,战乱不断,前景扑朔迷离。”
“你上次说太子反对和亲?”赵启原想起了这件事,“现在怎么没动静了?”
“我是从李逾明的话语中推测出来的。”赵启言说,“这次能连夺五城,是兵部调集了粮草支援,但你也知道兵部的情况,就算李逾明有心,没有太子的帮助,他掉不动那么多粮草。”
“这么说,太子是支持继续打的?”赵启原问。
赵启言摇摇头,说:“我离开京城太久,这次回来,京城的局势越发看不懂了。兵部这么多年窝窝囊囊,毫无作为。皇室出生的李逾明居然出任了兵部侍郎,而且做起事来雷厉风行,这到底是什么征兆?”
“这件事我也觉得费解,李逾明是旭王府的世子,旭王府又是陆党一派的。”赵启原说,“但这几年,李逾明入职兵部后,又多次公开反对陆岚的做法。”
“我猜陆党内部的斗争,当年父亲反对宗室掌权,主张削藩。”赵启言猜测,“李沧坚决反对,投向了陆岚,但他毕竟是亲王,让他长期仰仗陆岚,看他鼻息过活,多少会反抗一下,我们不要太较真了。”
说起旧事,赵启原感慨万千,说:“陆岚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把持朝政这么多年,若是真的反抗,怕是没那么容易。”
赵启言冷笑一声,说:“再这样斗下去,不用他国从外部攻进来,我们内部就先垮掉了。”
“从父亲被陷害赐死后,我就彻底放弃了。”赵启原喝了一杯酒,说,“倒是二弟你似是还抱有希望,继续出生入死。”
“当年那件事情我确实有错。”赵启言自责,“如果不是我战败,父亲也不会……”
赵启原拍拍弟弟的肩膀,说:“父亲自尽时曾让我转告你,事情和你无关,他做那件事之前,就知道可能惹来杀身之祸,只是没想到,还没有开始,就被他们陷害了。即使没有你那件事,他们也会找别的事来陷害的,相反,是你受了他的连累。”
“总是我识人不明,才让他们有可乘之机。”
*
圣旨下来次日上午,赵启言带着家人去宫里谢恩。接着,一向冷清的赵府一下子门庭若市起来,各色人等来往祝贺,络绎不绝。
赵府要准备赵雪文出嫁事宜,每个人都变得异常忙碌。宫里派了几名嬷嬷来教赵雪文礼仪,她开始不得空每天往赵雪青这里跑。
家里热闹起来,赵雪青却倍感寂寞。这些热闹再次提醒她,在这个家,她是一个隐形人,那边的一切和她无关,不需要她参与。
这一次,即使父亲在身边,也觉得无比孤独,只能闷在院里看书作画。
不过很快,她的婚事也提上日程,堂姐赵雪容受赵启言之托回来看她,事无巨细地教她礼仪。
成亲那日要怎样,成亲后要怎样,怎样侍奉公婆,服侍丈夫……
赵雪青面上认真备婚,心里却十分慌张。十几年来,她一直和父亲呆在西北边陲,从未接触过后宅之事,她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
连着几日,她梦到自己回到了西北,那里只有父亲和她。父亲在书房看书处理公务,她在一旁画画,没有烦恼,没有担忧。但半夜醒来,她意识到自己真的长大了,那些日子再也回不去。她只能不断适应,不断往前走,没有退路。
*
赵启言忙过一阵,抽空带赵雪青去探望杜霖先生。先生缠绵病榻,见到赵启言非常开心,对赵雪文嫁到夏国去表示遗憾。
“将军在外征战几十年,出生入死,呕心沥血,到头来女儿还要嫁去敌国。朝中竟无人出言反对。”杜霖先生听说了此事,早就气愤难当,“长此以往下去,怕是离亡国不远了。”
“这次有一人出声反对。”赵启言说,“只是力量微薄,改变不了大局。”
“谁?”杜霖身体时好时坏,对朝政又不上心,没打听太多细节。
“兵部侍郎李逾明。”
杜霖知道这人,说:“此人是太子的心腹,这么说太子也反对和亲?”
“他是太子心腹?”
“他们是堂兄弟,从小关系亲厚,我之前出入宫廷时,经常看到他们同进同出。”杜霖才气出众,虽然很早辞官,但很得达官贵人青睐,经常被召进宫中,让他不胜其烦,说,“那时候太子还没有被册封,只是三皇子。李逾明有几年在西南任职守溪南边境。我猜是太子运作,他才得以回京的。他的意思多半就是太子的意思。”
“原来是这样。”赵启言突然觉得事情通了,“但不知为何,太子没有反对。”
“陛下多疑,太子估计不敢太显露自己的想法,只让李逾明提出反对。”杜霖说,“这位太子城府很深,他出身排行都不算靠前,却一步步走上了太子之位,和陆党一派斗智斗勇,又能不露痕迹。这些年,一件件一桩桩,我觉得他对陆岚是不满的。”
“哪位明君会准许朝堂上有这样一位贪墨无度,一手遮天的丞相。”赵启言说。
“那就要看他的本事了,若斗不过就只能共存,不然他就要被拉下来。”杜霖说,“这次他没有出言反对,态度模棱两可,怕是还不敢和他们硬来吧。”
两人一阵沉默,杜霖转而说起了赵雪青,起身带赵启言看她留在这里的字画,说:“雪青这孩子有天分又勤奋,两年来进益不小,可以出师了,老夫算是不负将军所托了。”
“青儿从小就喜欢这些,幸得先生悉心教导,才有所长进。”赵启言十分感激。
“三年前雪青从西北回来时,画技已是不俗,我不过是略加指点而已。”
“先生过奖了。”赵启言想起正事,说,“四月后,青儿的婚礼还请先生大驾光临。”
“是和翟家公子吗?”
“正是。”
“若是能走动,我自然是要去的。”杜霖先生答应的爽快,但忍不住感概,“可惜,雪青这样的天赋,要是男儿必大有作为。”
“有天赋固然是好的,但一旦用来谋取名利,祸福难测。女儿也好男儿也好,我只希望他们能平安度过这一生就足够了。”
“赵将军通透,是我狭隘了。”杜霖叹了口气,“如风早年跟着我颠沛流离,看尽人情冷暖,官场黑暗,如今说什么都不肯入仕,我也随他去了。”
杜霖先生享有才名,一生却饱经忧患,几经贬谪,愤而辞官,后来才在京城开了一家“杜霖书馆”,清贫度日。
“何来狭隘,先生是心疼青儿,不忍她的才华被埋没。”赵启言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京城这样的局势,如风的选择说不定才是最好的。”
“嗯,后辈的事就让他们自己去处理了。”
“文儿,在想什么呢?” 赵雪青坐在她的身边,问道。
赵雪文抬头,一脸茫然无措:“姐姐,他们说我要嫁到夏国去,你知道吗?”
“我……”赵雪青没有说话。
“你们怎么都不告诉我?”赵雪文发现她也知道,生气地质问道。
赵雪文是赵家最小的孩子,大家一直细心呵护她。突然发生了这样的事,没有人忍心告诉她真相,以至于拖到了从旁人耳边得知的地步。
“圣旨没有下来,事情就还没有完全定下来。”赵雪青劝慰她,“爹爹还在找人上折子反对这件事。”
“爹爹这些天日夜奔走,愁眉不展,为的这件事吗?”赵雪文问。
“也不是全为你的事情。”赵雪青说,“爹爹不想接受议和,也不想和亲。”
“可是不和亲,爹爹就要继续打战,他这么多年一直在边疆,从来不得休息,看起来比大伯都要老上好几岁。”赵雪文心疼地说,“昨夜我就想好了,如果爹爹可以轻松一些,我愿意嫁过去,我这就去和爹爹说。”
说着,就要起身。
赵雪青拉住她,说:“文儿,你不要犯傻,你这么小,到那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怎么办呀。说不定爹爹真能把事情办成呢。”
“我不怕,姐姐。”赵雪文坚定地说,“我听说德林公主就是自己同意嫁过去的,她是公主,她都敢去,我没什么不敢去的。”
“可是文儿,你太小了,而且……”
赵雪文不但年纪小,心性也非常单纯,一直在京城,没有见识过西北边境的贫瘠和战乱,赵雪青很是担忧她根本适应不了那样的生活。但她没有说下去,因为她说与不说,改变不了事情发展。既然改变不了,何必让她提前焦虑害怕呢。
*
赵启言四处奔走,试图游说赵潇故交旧部反对这件事,但当年赵潇的旧部要不早已被处理,要不急于撇清关系,响应寥寥。他回京后的第九日一大早,皇帝的圣旨下来,把这件事情的转机和希望彻底终结。
皇帝下旨,赵启言战胜有功,官升一品,为正四品,继续镇守边关。赵雪文被封为雪文郡主,年后和德林公主一同入夏国和亲,另有赏赐金银布帛若干。
大都礼教森严,赵雪青因不是黄婉玉所出,没有被通知到场接旨。中午时,她才从翎儿嘴里听说此事。
下午晚饭时,赵启言兄弟又聚在一起喝酒。
“十几年前一场败战,祖父被赐死,这次大获全胜,居然只是官升一品。”大哥赵连永说,“陛下就不怕寒了广大武官将士的心吗?”
“我朝重文抑武已久。”赵启原答,“当年那一战,就已经把武官的心寒透了,丢了九座城池,赐死了主战的丞相,当年支持过那场战争的官员,无一不遭到贬谪。你看现在京城里,哪还有世家公子敢学武,哪个在职的将军敢出战。就是普通百姓家,也不敢随便把男儿送到军中了。”
“连永,你弃武从文是对的。”赵启言喝了一口酒,开口说。
赵连永原本习武,打算继承父亲衣钵,但形势所迫,弃武从文,去年托外祖父找关系谋了一个文官职位,从头做起。
“当年那件事,你还在追查吗?有什么进展吗?二弟。”赵启原突然问。
赵启言摇摇头,说:“这些年,我对朝局灰心的很。觉得就算查出来又怎样呢?陆党把控朝政,我们内忧外患,战乱不断,前景扑朔迷离。”
“你上次说太子反对和亲?”赵启原想起了这件事,“现在怎么没动静了?”
“我是从李逾明的话语中推测出来的。”赵启言说,“这次能连夺五城,是兵部调集了粮草支援,但你也知道兵部的情况,就算李逾明有心,没有太子的帮助,他掉不动那么多粮草。”
“这么说,太子是支持继续打的?”赵启原问。
赵启言摇摇头,说:“我离开京城太久,这次回来,京城的局势越发看不懂了。兵部这么多年窝窝囊囊,毫无作为。皇室出生的李逾明居然出任了兵部侍郎,而且做起事来雷厉风行,这到底是什么征兆?”
“这件事我也觉得费解,李逾明是旭王府的世子,旭王府又是陆党一派的。”赵启原说,“但这几年,李逾明入职兵部后,又多次公开反对陆岚的做法。”
“我猜陆党内部的斗争,当年父亲反对宗室掌权,主张削藩。”赵启言猜测,“李沧坚决反对,投向了陆岚,但他毕竟是亲王,让他长期仰仗陆岚,看他鼻息过活,多少会反抗一下,我们不要太较真了。”
说起旧事,赵启原感慨万千,说:“陆岚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把持朝政这么多年,若是真的反抗,怕是没那么容易。”
赵启言冷笑一声,说:“再这样斗下去,不用他国从外部攻进来,我们内部就先垮掉了。”
“从父亲被陷害赐死后,我就彻底放弃了。”赵启原喝了一杯酒,说,“倒是二弟你似是还抱有希望,继续出生入死。”
“当年那件事情我确实有错。”赵启言自责,“如果不是我战败,父亲也不会……”
赵启原拍拍弟弟的肩膀,说:“父亲自尽时曾让我转告你,事情和你无关,他做那件事之前,就知道可能惹来杀身之祸,只是没想到,还没有开始,就被他们陷害了。即使没有你那件事,他们也会找别的事来陷害的,相反,是你受了他的连累。”
“总是我识人不明,才让他们有可乘之机。”
*
圣旨下来次日上午,赵启言带着家人去宫里谢恩。接着,一向冷清的赵府一下子门庭若市起来,各色人等来往祝贺,络绎不绝。
赵府要准备赵雪文出嫁事宜,每个人都变得异常忙碌。宫里派了几名嬷嬷来教赵雪文礼仪,她开始不得空每天往赵雪青这里跑。
家里热闹起来,赵雪青却倍感寂寞。这些热闹再次提醒她,在这个家,她是一个隐形人,那边的一切和她无关,不需要她参与。
这一次,即使父亲在身边,也觉得无比孤独,只能闷在院里看书作画。
不过很快,她的婚事也提上日程,堂姐赵雪容受赵启言之托回来看她,事无巨细地教她礼仪。
成亲那日要怎样,成亲后要怎样,怎样侍奉公婆,服侍丈夫……
赵雪青面上认真备婚,心里却十分慌张。十几年来,她一直和父亲呆在西北边陲,从未接触过后宅之事,她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
连着几日,她梦到自己回到了西北,那里只有父亲和她。父亲在书房看书处理公务,她在一旁画画,没有烦恼,没有担忧。但半夜醒来,她意识到自己真的长大了,那些日子再也回不去。她只能不断适应,不断往前走,没有退路。
*
赵启言忙过一阵,抽空带赵雪青去探望杜霖先生。先生缠绵病榻,见到赵启言非常开心,对赵雪文嫁到夏国去表示遗憾。
“将军在外征战几十年,出生入死,呕心沥血,到头来女儿还要嫁去敌国。朝中竟无人出言反对。”杜霖先生听说了此事,早就气愤难当,“长此以往下去,怕是离亡国不远了。”
“这次有一人出声反对。”赵启言说,“只是力量微薄,改变不了大局。”
“谁?”杜霖身体时好时坏,对朝政又不上心,没打听太多细节。
“兵部侍郎李逾明。”
杜霖知道这人,说:“此人是太子的心腹,这么说太子也反对和亲?”
“他是太子心腹?”
“他们是堂兄弟,从小关系亲厚,我之前出入宫廷时,经常看到他们同进同出。”杜霖才气出众,虽然很早辞官,但很得达官贵人青睐,经常被召进宫中,让他不胜其烦,说,“那时候太子还没有被册封,只是三皇子。李逾明有几年在西南任职守溪南边境。我猜是太子运作,他才得以回京的。他的意思多半就是太子的意思。”
“原来是这样。”赵启言突然觉得事情通了,“但不知为何,太子没有反对。”
“陛下多疑,太子估计不敢太显露自己的想法,只让李逾明提出反对。”杜霖说,“这位太子城府很深,他出身排行都不算靠前,却一步步走上了太子之位,和陆党一派斗智斗勇,又能不露痕迹。这些年,一件件一桩桩,我觉得他对陆岚是不满的。”
“哪位明君会准许朝堂上有这样一位贪墨无度,一手遮天的丞相。”赵启言说。
“那就要看他的本事了,若斗不过就只能共存,不然他就要被拉下来。”杜霖说,“这次他没有出言反对,态度模棱两可,怕是还不敢和他们硬来吧。”
两人一阵沉默,杜霖转而说起了赵雪青,起身带赵启言看她留在这里的字画,说:“雪青这孩子有天分又勤奋,两年来进益不小,可以出师了,老夫算是不负将军所托了。”
“青儿从小就喜欢这些,幸得先生悉心教导,才有所长进。”赵启言十分感激。
“三年前雪青从西北回来时,画技已是不俗,我不过是略加指点而已。”
“先生过奖了。”赵启言想起正事,说,“四月后,青儿的婚礼还请先生大驾光临。”
“是和翟家公子吗?”
“正是。”
“若是能走动,我自然是要去的。”杜霖先生答应的爽快,但忍不住感概,“可惜,雪青这样的天赋,要是男儿必大有作为。”
“有天赋固然是好的,但一旦用来谋取名利,祸福难测。女儿也好男儿也好,我只希望他们能平安度过这一生就足够了。”
“赵将军通透,是我狭隘了。”杜霖叹了口气,“如风早年跟着我颠沛流离,看尽人情冷暖,官场黑暗,如今说什么都不肯入仕,我也随他去了。”
杜霖先生享有才名,一生却饱经忧患,几经贬谪,愤而辞官,后来才在京城开了一家“杜霖书馆”,清贫度日。
“何来狭隘,先生是心疼青儿,不忍她的才华被埋没。”赵启言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京城这样的局势,如风的选择说不定才是最好的。”
“嗯,后辈的事就让他们自己去处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