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无云,层林尽染。沿路层层叠叠的金黄秋色让经过的人大饱眼福,公路救援到达的时间比接线员预想的更早,他们帮忙换了个新轮胎,还十分友好地祝几位旅途不算顺利的游客一路顺风。
之后的路途顺利许多,绕过最后一座小山丘,老兵村近在咫尺。说是老兵村,实际上这只是一个来往过客对这座村落的通俗称谓。这座村落真正的名字叫青田村,因村子里有梯田而得名。
青田村很有世外桃源的样子——条条错落的田埂如同登天的步步阶梯,涓涓溪水在梯田脚下环绕一圈后向东流去,山中薄雾弥散,雨后青草的气息让人昏昏沉沉的头脑变得清醒起来。
田埂上站着几个撸起裤腿的农人,他们把草帽背在身后,一边抱着大水壶一边闲聊。按照老郑朋友给的地址,沿着这片梯田往前走,走到村尾倒数第三家就是那位老兵的住处了。
只有起错的名字,没有起错的外号。这句话放在地方上也一样适用。老兵村,顾名思义,住着老兵的村子。村里许多老人都是参加过战争的,他们有的是在战争结束后回到了家乡的人;有的则是某场战役中的幸存者,伤好以后在这里安家落户。
走到村尾倒数第三家时,四个外来的年轻人已经见到了许多老兵。他们大多都上了年纪,但精神头都还不错,看见这些外人进村,该有的防备心一点都没少。
郭卫国今年已经八十九了,可他仍然保持着每天清晨起来跑步锻炼的习惯。今天跑完步,他突发奇想从后门进家,刚巧碰见在后门旁边四处张望的彭越。后者只是敲门无果,所以才来后院看看家里有没有人,结果却被老人当成了贼。
前门的三人闻声赶来,只见彭越被老人拧着一只胳膊抵在墙上,嘴上正在试图辩解来意。因为年轻时候受到炸弹炮火的影响,老人的听力并不很好,他看着彭越一张一合的嘴,既听不清,也没打算知道对方在说什么。
老人要把彭越扭送到村镇派出所“法办”,一抬脚看见另外三人,立马又变成防御状态,“还有同伙?”
“啥同伙啊,同伴!”老人手劲儿不小,彭越只好别着身子让自己舒服一些。
村子就这么大,一家出了点事,不用半天,全村都能知道。老人和彭越这边还没僵持完,隔着墙缝偷看了半天的领居家小孩已经把大半个村子的人都叫来了。
于是,正在田埂上务农的村民抄着农具赶过来了;在村口围成一团闲聊的村民也赶过来了,声势浩大,连村支书和村长都跟着过来了。
“咋个了?”村长从人堆里挤出来,第一件事是先把郭卫国和彭越两人分开。
“抓到一个小毛贼,正准备移交给警察同志。”
“贼?”
“不是贼,是来旅游的。”彭越揉了揉自己的胳膊,解释道,“真是来旅游的,听说你们村子有好多抗战老兵,我们特意带了点东西过来探望一下。”
村长打量着外来人的装束,又拿着老花镜看清楚几人的车票,当即便明白过来这是个大乌龙。
“散了散了,都散了吧!”村支书在人堆里吆喝,又摸了摸穿着背带裤小孩的头,嗔怪道,“你这个通讯员当的不合格,完全是谎报军情嘛!鉴于此,两颗糖变一颗糖,下次要听清楚了再来报信!”
“小通讯员”嘿嘿一笑,拿着糖去别处找朋友们了。村长很热情地捏了捏彭越的胳膊,“怎么样小伙子?要不要紧?”
“没事,这算个什么事。”胳膊总算有点知觉了,被误会的人由衷感叹了一句,“老爷子真是老当益壮,这灵敏程度不减当年呐!”
村长和村支书有点不好意思,干笑了两声之后,也不知究竟该表扬郭卫国警惕性高,还是该批评他总能闹出这样的乌龙。老人揣着袖子往边上挪,自己也觉得无辜——这个年轻人在自家后门张望的样子太过鬼鬼祟祟,怎么看都不像好人。
“就是一场误会,要不你们先去我家喝点茶?”总的说来,青田村上至村干部,下到普通村民,大家都还是十分热情好客的。尤其是快到国庆小长假了,村干部也怕游客在网上发布一些避雷贴,会影响到本就不算多的客流。
“谢谢您,但不喝了。”凌岓猜到了村长和村支书的担心,宽慰二人道,“您放心,我们不会在网上乱发的。这次来主要是看看老兵,然后也有点事要问问郭爷爷。”
“哦,你们不会是记者吧?”村支书突然想到这茬,“前阵子宣传部门说会有一批记者过来采访我们这里的老兵,你们不会就是吧?”
“我们是自媒体,但也主要是想帮忙找人。”凌岓本来也打算办完正事以后再多探望几个老兵,把他们的故事整合一下发给关扬写成报道,权当给老兵村做宣传了。
“哦,那你们和老郭先聊。聊完以后可以来村委找我,村里头老兵的情况都不一样,我给你们安排一下。”村长一颗悬着的心放回肚子里,走之前凑近郭卫国耳朵大声说,“老郭!这几个崽是记者,你好好跟人家说话!”
“啥子?”老人没听清。
“记者!好!好!说!话!”村支书一个字一个字地吼,老人这才点了点头。
这座村子虽然不大,整体条件却不错。村子里的路虽窄,却也干净整洁;家家户户都窗明几净,郭卫国家也不例外。老人在几年前盖了新的自建房,房子共有四层楼,外表是当初家中孩子们选定的小洋楼样式。
郭卫国的老伴很早以前就去世了,儿女孙辈平时在别的地方工作,现在这个家里只有他一个人。他吃住都简单,每天锻炼完就在后院里照顾他的蔬菜苗,自己也乐得清闲。
老人端了四杯茶,里面泡的是自家炒的茶叶,抛开刚才的误会不谈,这也是个和蔼可亲的老爷爷。他坐得板正,等待年轻客人先开口,结果对方先夸了两句,他便忍不住又把自己年轻时的故事讲了一遍。讲到激动处,老战士还不忘把自己得过的功勋章拿出来展示,自豪极了。
耐心听老人把自己的故事说完,年轻来客才讲明意图。阚铭把自己此行的目的说清楚后,将太爷爷的家信和一张老照片递给郭卫国,期待对方能想起些什么。
老兵拿着照片翻来覆去地看,几次站起身又坐下,一会儿在客厅里来回踱步,一会儿又把自己关进房间半天不出门,就是不说出个定论,叫人干着急。
“来之前我特意查了资料,当年的衡阳保卫战投入了四个师的兵力,统共加起来大概有一点七万人。这么多人,相互之间不认识也正常。”老人还没从房间里出来,阚铭心里急,嘴上却不能催。故此,凌岓先给她打一剂预防针,以防结果不如人意时,她太过失望。
房门被打开,老人终于出来了,可还是没说答案。他换上了自己的老军装,把绿军服整理得一点褶皱都没有,然后又翻出军帽和解放鞋,准备出门去。
“走,我带你们见个人!“老战士一挥手,年轻人便跟着他一起走。
“去哪儿?”
“不知道。”——
跟着老人从村尾走到村头,一路上都没听他多说一句话。走到一户两层楼的自建楼前,郭卫国铆足了劲,一边拍门一边喊,“老夏!老夏在家吗?是我,郭卫国!”
光听他这么喊,姜泠还以为这位“老夏”和郭卫国关系很好,结果看到屋中人开门后一脸不悦的表情,她就不这么认为了。
“叫死哦你!”
开门人也是个祖籍四川的老兵,他比郭卫国只大了三个月。从抗战到解放战争再到越战,这两人始终在一个部队里,可关系却是时好时坏。前一阵郭卫国借了他的钉钯迟还了几日,两人的关系便又从好战友跌入谷底。
“你那个心眼比针尖尖还小。”老郭头翻了战友一眼,“为了一个破耙子,生气生到现在,大不了我还你一个。”
“前辈,说正事儿…”彭越在一旁好心提醒。
“说正事!这个女娃是你当年那老乡,叫阚兴华,他的孙女。”
“曾孙女。”阚铭小声纠正,郭卫国也没听到。
“她现在想来问下阚兴华当年的事情,我不太熟,你要是记得,你跟他们讲一讲。”
老夏一听,把门开大,闷声说,“进来吧。”
阚铭先前已经做好了大海捞针颗粒无收的准备,谁成想竟然真能这么顺遂地找到太爷爷的同乡兵。这么一来,就算不知道具体的埋骨地点也没关系,至少她能有机会听到太爷爷当年的经历。
把客人留在客厅,老夏自己一头扎进地下室,很快便拎着一个生锈的铁箱子上来了。箱子打开,里面全是零零碎碎的老物件,每一个看上去都很有年头了。
“爷爷,这都是些什么东西?”
比起彭越古董店里的藏品,老夏箱子里的这些可以称得上是毫无价值——除了掉页的笔记本和脱帽的钢笔,还有民国年间的身份证、会变形的戒指,褪色的徽章、碎了一半玻璃盖的手表和缺胳膊少腿的老式眼镜…
老夏在铁箱子里翻来倒去,找了老半天也没找到他要的东西。他回到地下室,又拿出另一个放满“杂物”的箱子,这次总算翻到了他要找的物件——一支掉了漆的钢笔。
“这个你收好。”钢笔被交给阚铭,老夏说,“这是我们连附的东西,他死以前托给我的。”
“连附?”
“就是阚兴华,你太爷爷。”老战士把两只铁箱子擦了一遍,他的普通话不太标准,却能把人带回战火纷飞的年代,“他是我的连附,守衡阳的时候牺牲的。”
老夏,全名夏正德,祖籍四川广安,1921年生人,参加衡阳保卫战时,他刚满二十三岁,是守城连队的通讯兵。据他回忆,那场战役打得极其惨烈,到最后,他们这一支近150人的连队只剩下他一个人生还。
1944年六月末,日军抵近衡阳西南,夏正德和阚兴华所在连队的阵地就在这个地区最靠前的一片高地上。这处阵地能迟滞敌军对交通枢纽的攻击,因此他们的任务并不简单。
战斗打响以后,日军以中队规模的兵力对高地开展极其猛烈的攻势。山炮、迫击炮接连对准阵地轰炸,再加上飞机和重机枪的配合,将士们守得极为艰难。饶是如此,他们依旧没有后退,在阵地上守了三个昼夜。
“到第三天,我们已经没得弹药了,通讯设施也被炸毁了,除了和小鬼子肉搏,别无选择。我们连附,就是你太爷爷,就是在最后刺刀战里头牺牲的!你别看他平日里头戴着个眼镜,像个书生,但是他关键时候顶用得很!我亲眼看到的,光他一个人就弄死了四五个小鬼子,凶得很!”
“为了和指挥部联系到,连长叫我去找我们团长。再后来…我就成了我们连唯一一根独苗苗了。”
说到这儿,夏正德眼眶有些泛红。他低着头,因为有所隐瞒而不敢正视阚铭——无他,只是因为当年的他在离开阵地以前,亲眼目睹了阚兴华的牺牲:半条被炸断的腿,身上有四五个血窟窿,有四五个敌人围着阚兴华一人,可即便如此,他还是没让这些敌人讨到半点便宜——在刺刀刺穿身体以前,他拉响了手榴弹;爆炸声后,阚兴华和敌军一同消失在了硝烟之中。
“后头的战斗我也参加了,真的是弹尽粮绝唉!啥子军医、老师、学生,城里的大多数百姓,到最后都参与进来了。只要有机会,我都会从牺牲的兄弟们身上拿走一些贴身的东西,记到他们的名字,只要有人记得,他们就还活着。”
老夏拍拍自己的两箱“宝贝”,不无自豪地说,“你们可能觉得这都是破烂,但我不这么觉得。你们来以前,我已经找到了好几位战友的家人,把他们的东西还给他们屋头的人,就当是我送他们回家咯。”
攥着那支盖不上盖子的钢笔,笔杆上还有已经结块了的黑色血污,阚铭没觉得脏,只觉得百感交集。她几度想开口感谢,却怎么都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
“老夏同志,您还记得阚兴华同志牺牲的具体位置吗?”彭越握着夏正德的手,替同伴说出了她没说出的话。
“这么多年过去了,样子也都变了。要是真能找到当年战友们牺牲的具体地方,我哪还用得着去那个小山包包祭奠他们?”
能找到太爷爷的物件已属意外收获,找不到埋骨地这件事作为遗憾,阚铭也不再有更多奢求了。她刚要开口感谢,姜泠却已经抢先一步为她弥补遗憾了。
“只要有了这支笔,我就能找到你太爷爷牺牲的地方。不仅能找到他的埋骨之处,说不定还能替他实现生前的愿望呢。”
之后的路途顺利许多,绕过最后一座小山丘,老兵村近在咫尺。说是老兵村,实际上这只是一个来往过客对这座村落的通俗称谓。这座村落真正的名字叫青田村,因村子里有梯田而得名。
青田村很有世外桃源的样子——条条错落的田埂如同登天的步步阶梯,涓涓溪水在梯田脚下环绕一圈后向东流去,山中薄雾弥散,雨后青草的气息让人昏昏沉沉的头脑变得清醒起来。
田埂上站着几个撸起裤腿的农人,他们把草帽背在身后,一边抱着大水壶一边闲聊。按照老郑朋友给的地址,沿着这片梯田往前走,走到村尾倒数第三家就是那位老兵的住处了。
只有起错的名字,没有起错的外号。这句话放在地方上也一样适用。老兵村,顾名思义,住着老兵的村子。村里许多老人都是参加过战争的,他们有的是在战争结束后回到了家乡的人;有的则是某场战役中的幸存者,伤好以后在这里安家落户。
走到村尾倒数第三家时,四个外来的年轻人已经见到了许多老兵。他们大多都上了年纪,但精神头都还不错,看见这些外人进村,该有的防备心一点都没少。
郭卫国今年已经八十九了,可他仍然保持着每天清晨起来跑步锻炼的习惯。今天跑完步,他突发奇想从后门进家,刚巧碰见在后门旁边四处张望的彭越。后者只是敲门无果,所以才来后院看看家里有没有人,结果却被老人当成了贼。
前门的三人闻声赶来,只见彭越被老人拧着一只胳膊抵在墙上,嘴上正在试图辩解来意。因为年轻时候受到炸弹炮火的影响,老人的听力并不很好,他看着彭越一张一合的嘴,既听不清,也没打算知道对方在说什么。
老人要把彭越扭送到村镇派出所“法办”,一抬脚看见另外三人,立马又变成防御状态,“还有同伙?”
“啥同伙啊,同伴!”老人手劲儿不小,彭越只好别着身子让自己舒服一些。
村子就这么大,一家出了点事,不用半天,全村都能知道。老人和彭越这边还没僵持完,隔着墙缝偷看了半天的领居家小孩已经把大半个村子的人都叫来了。
于是,正在田埂上务农的村民抄着农具赶过来了;在村口围成一团闲聊的村民也赶过来了,声势浩大,连村支书和村长都跟着过来了。
“咋个了?”村长从人堆里挤出来,第一件事是先把郭卫国和彭越两人分开。
“抓到一个小毛贼,正准备移交给警察同志。”
“贼?”
“不是贼,是来旅游的。”彭越揉了揉自己的胳膊,解释道,“真是来旅游的,听说你们村子有好多抗战老兵,我们特意带了点东西过来探望一下。”
村长打量着外来人的装束,又拿着老花镜看清楚几人的车票,当即便明白过来这是个大乌龙。
“散了散了,都散了吧!”村支书在人堆里吆喝,又摸了摸穿着背带裤小孩的头,嗔怪道,“你这个通讯员当的不合格,完全是谎报军情嘛!鉴于此,两颗糖变一颗糖,下次要听清楚了再来报信!”
“小通讯员”嘿嘿一笑,拿着糖去别处找朋友们了。村长很热情地捏了捏彭越的胳膊,“怎么样小伙子?要不要紧?”
“没事,这算个什么事。”胳膊总算有点知觉了,被误会的人由衷感叹了一句,“老爷子真是老当益壮,这灵敏程度不减当年呐!”
村长和村支书有点不好意思,干笑了两声之后,也不知究竟该表扬郭卫国警惕性高,还是该批评他总能闹出这样的乌龙。老人揣着袖子往边上挪,自己也觉得无辜——这个年轻人在自家后门张望的样子太过鬼鬼祟祟,怎么看都不像好人。
“就是一场误会,要不你们先去我家喝点茶?”总的说来,青田村上至村干部,下到普通村民,大家都还是十分热情好客的。尤其是快到国庆小长假了,村干部也怕游客在网上发布一些避雷贴,会影响到本就不算多的客流。
“谢谢您,但不喝了。”凌岓猜到了村长和村支书的担心,宽慰二人道,“您放心,我们不会在网上乱发的。这次来主要是看看老兵,然后也有点事要问问郭爷爷。”
“哦,你们不会是记者吧?”村支书突然想到这茬,“前阵子宣传部门说会有一批记者过来采访我们这里的老兵,你们不会就是吧?”
“我们是自媒体,但也主要是想帮忙找人。”凌岓本来也打算办完正事以后再多探望几个老兵,把他们的故事整合一下发给关扬写成报道,权当给老兵村做宣传了。
“哦,那你们和老郭先聊。聊完以后可以来村委找我,村里头老兵的情况都不一样,我给你们安排一下。”村长一颗悬着的心放回肚子里,走之前凑近郭卫国耳朵大声说,“老郭!这几个崽是记者,你好好跟人家说话!”
“啥子?”老人没听清。
“记者!好!好!说!话!”村支书一个字一个字地吼,老人这才点了点头。
这座村子虽然不大,整体条件却不错。村子里的路虽窄,却也干净整洁;家家户户都窗明几净,郭卫国家也不例外。老人在几年前盖了新的自建房,房子共有四层楼,外表是当初家中孩子们选定的小洋楼样式。
郭卫国的老伴很早以前就去世了,儿女孙辈平时在别的地方工作,现在这个家里只有他一个人。他吃住都简单,每天锻炼完就在后院里照顾他的蔬菜苗,自己也乐得清闲。
老人端了四杯茶,里面泡的是自家炒的茶叶,抛开刚才的误会不谈,这也是个和蔼可亲的老爷爷。他坐得板正,等待年轻客人先开口,结果对方先夸了两句,他便忍不住又把自己年轻时的故事讲了一遍。讲到激动处,老战士还不忘把自己得过的功勋章拿出来展示,自豪极了。
耐心听老人把自己的故事说完,年轻来客才讲明意图。阚铭把自己此行的目的说清楚后,将太爷爷的家信和一张老照片递给郭卫国,期待对方能想起些什么。
老兵拿着照片翻来覆去地看,几次站起身又坐下,一会儿在客厅里来回踱步,一会儿又把自己关进房间半天不出门,就是不说出个定论,叫人干着急。
“来之前我特意查了资料,当年的衡阳保卫战投入了四个师的兵力,统共加起来大概有一点七万人。这么多人,相互之间不认识也正常。”老人还没从房间里出来,阚铭心里急,嘴上却不能催。故此,凌岓先给她打一剂预防针,以防结果不如人意时,她太过失望。
房门被打开,老人终于出来了,可还是没说答案。他换上了自己的老军装,把绿军服整理得一点褶皱都没有,然后又翻出军帽和解放鞋,准备出门去。
“走,我带你们见个人!“老战士一挥手,年轻人便跟着他一起走。
“去哪儿?”
“不知道。”——
跟着老人从村尾走到村头,一路上都没听他多说一句话。走到一户两层楼的自建楼前,郭卫国铆足了劲,一边拍门一边喊,“老夏!老夏在家吗?是我,郭卫国!”
光听他这么喊,姜泠还以为这位“老夏”和郭卫国关系很好,结果看到屋中人开门后一脸不悦的表情,她就不这么认为了。
“叫死哦你!”
开门人也是个祖籍四川的老兵,他比郭卫国只大了三个月。从抗战到解放战争再到越战,这两人始终在一个部队里,可关系却是时好时坏。前一阵郭卫国借了他的钉钯迟还了几日,两人的关系便又从好战友跌入谷底。
“你那个心眼比针尖尖还小。”老郭头翻了战友一眼,“为了一个破耙子,生气生到现在,大不了我还你一个。”
“前辈,说正事儿…”彭越在一旁好心提醒。
“说正事!这个女娃是你当年那老乡,叫阚兴华,他的孙女。”
“曾孙女。”阚铭小声纠正,郭卫国也没听到。
“她现在想来问下阚兴华当年的事情,我不太熟,你要是记得,你跟他们讲一讲。”
老夏一听,把门开大,闷声说,“进来吧。”
阚铭先前已经做好了大海捞针颗粒无收的准备,谁成想竟然真能这么顺遂地找到太爷爷的同乡兵。这么一来,就算不知道具体的埋骨地点也没关系,至少她能有机会听到太爷爷当年的经历。
把客人留在客厅,老夏自己一头扎进地下室,很快便拎着一个生锈的铁箱子上来了。箱子打开,里面全是零零碎碎的老物件,每一个看上去都很有年头了。
“爷爷,这都是些什么东西?”
比起彭越古董店里的藏品,老夏箱子里的这些可以称得上是毫无价值——除了掉页的笔记本和脱帽的钢笔,还有民国年间的身份证、会变形的戒指,褪色的徽章、碎了一半玻璃盖的手表和缺胳膊少腿的老式眼镜…
老夏在铁箱子里翻来倒去,找了老半天也没找到他要的东西。他回到地下室,又拿出另一个放满“杂物”的箱子,这次总算翻到了他要找的物件——一支掉了漆的钢笔。
“这个你收好。”钢笔被交给阚铭,老夏说,“这是我们连附的东西,他死以前托给我的。”
“连附?”
“就是阚兴华,你太爷爷。”老战士把两只铁箱子擦了一遍,他的普通话不太标准,却能把人带回战火纷飞的年代,“他是我的连附,守衡阳的时候牺牲的。”
老夏,全名夏正德,祖籍四川广安,1921年生人,参加衡阳保卫战时,他刚满二十三岁,是守城连队的通讯兵。据他回忆,那场战役打得极其惨烈,到最后,他们这一支近150人的连队只剩下他一个人生还。
1944年六月末,日军抵近衡阳西南,夏正德和阚兴华所在连队的阵地就在这个地区最靠前的一片高地上。这处阵地能迟滞敌军对交通枢纽的攻击,因此他们的任务并不简单。
战斗打响以后,日军以中队规模的兵力对高地开展极其猛烈的攻势。山炮、迫击炮接连对准阵地轰炸,再加上飞机和重机枪的配合,将士们守得极为艰难。饶是如此,他们依旧没有后退,在阵地上守了三个昼夜。
“到第三天,我们已经没得弹药了,通讯设施也被炸毁了,除了和小鬼子肉搏,别无选择。我们连附,就是你太爷爷,就是在最后刺刀战里头牺牲的!你别看他平日里头戴着个眼镜,像个书生,但是他关键时候顶用得很!我亲眼看到的,光他一个人就弄死了四五个小鬼子,凶得很!”
“为了和指挥部联系到,连长叫我去找我们团长。再后来…我就成了我们连唯一一根独苗苗了。”
说到这儿,夏正德眼眶有些泛红。他低着头,因为有所隐瞒而不敢正视阚铭——无他,只是因为当年的他在离开阵地以前,亲眼目睹了阚兴华的牺牲:半条被炸断的腿,身上有四五个血窟窿,有四五个敌人围着阚兴华一人,可即便如此,他还是没让这些敌人讨到半点便宜——在刺刀刺穿身体以前,他拉响了手榴弹;爆炸声后,阚兴华和敌军一同消失在了硝烟之中。
“后头的战斗我也参加了,真的是弹尽粮绝唉!啥子军医、老师、学生,城里的大多数百姓,到最后都参与进来了。只要有机会,我都会从牺牲的兄弟们身上拿走一些贴身的东西,记到他们的名字,只要有人记得,他们就还活着。”
老夏拍拍自己的两箱“宝贝”,不无自豪地说,“你们可能觉得这都是破烂,但我不这么觉得。你们来以前,我已经找到了好几位战友的家人,把他们的东西还给他们屋头的人,就当是我送他们回家咯。”
攥着那支盖不上盖子的钢笔,笔杆上还有已经结块了的黑色血污,阚铭没觉得脏,只觉得百感交集。她几度想开口感谢,却怎么都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
“老夏同志,您还记得阚兴华同志牺牲的具体位置吗?”彭越握着夏正德的手,替同伴说出了她没说出的话。
“这么多年过去了,样子也都变了。要是真能找到当年战友们牺牲的具体地方,我哪还用得着去那个小山包包祭奠他们?”
能找到太爷爷的物件已属意外收获,找不到埋骨地这件事作为遗憾,阚铭也不再有更多奢求了。她刚要开口感谢,姜泠却已经抢先一步为她弥补遗憾了。
“只要有了这支笔,我就能找到你太爷爷牺牲的地方。不仅能找到他的埋骨之处,说不定还能替他实现生前的愿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