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波澜不惊地流过,火耗归公和摊丁入亩两条政策一经推出便引来朝野上下的惊呼,尤其是摊丁入亩的政策。
其实,康熙帝晚年已经有了推行摊丁入亩的苗头,无奈朝堂内外有重重阻力,终康熙一朝,摊丁入亩政策始终都停留在试推行阶段,无法全国推广。
因此,当雍正帝旧事重提要求重新丈量全国土地推行摊丁入亩时,朝野上下尤其是地方豪族乡绅几乎群起反对,担心这一措施得到推行会严重损害自己的利益。
所幸在推行摊丁入亩这件事情上,雍正帝早已下定决心,即便前方有惊涛骇浪刀山火海也绝不回头,不论地方豪族乡绅如何反对,他都不予理会,通过科举等手段大量提拔官员下放基层,务必将摊丁入亩政策落实到位。
“皇上这一措施可谓高瞻远瞩,但要将这个政策完全落到实处,恐怕——”
怡亲王允祥露出惆怅神情:“我担心会激生民变。”
“你担心百姓愚钝被宗族势力蛊惑,一起反对摊丁入亩政策?”
“摊丁入亩是个对百姓有利无害的好政策,可是百姓们未必能听懂理解,毕竟目不识丁的愚民才是大多数。”
张廷玉也对此深表忧患。
雍正看向允禩:“廉亲王对此事有何看法?”
“臣弟愚蠢,不敢——”
“你曾是百姓口中的‘八贤王’,他们对你可谓发自内心的拥护和热爱。”
雍正有些阴阳怪气。
允禩弯腰,小心翼翼道:“‘八贤王’之名是花银钱让说书先生们在茶馆酒肆宣扬出来的,并非百姓真心相信。”
“‘八贤王’可以通过说书先生的宣扬造出来,摊丁入亩的好处为何不能用同等手段传入民间?”
雍正板下脸,呵斥道:“百姓愚钝,目不识丁,那朕就把摊丁入亩的好处编成说书和唱曲教给他们!让他们明白朕是真心对他们好。”
“皇上英明。”
大臣们齐声附和,内心深处却对雍正的想法充满忧虑。
雍正也知道大臣们并不完全认同自己用说书、唱曲向百姓宣传摊丁入亩的想法,但他眼下也找不到更好的减轻百姓对摊丁入亩政策的抵触情绪的办法,一番议政完毕来到御花园,看着拘束的风景,不禁想起京郊的畅春园。
“等到国库亏空有所缓解,朕要扩建畅春园,将它和周围几个园子连成一片,取名……圆明园!”
……
……
后宫不得干政的规训加上雍正身边围着不少能干的文臣武将以及军机处的设立,让武曌虽有心插手国事始终难觅机会,得知雍正厌倦紫禁城的狭窄闭塞,想将畅春园扩建为圆明园,果断将已经在内务府造办处做出不俗功绩的兄长年希尧推荐给雍正。
“大哥不及二哥文武双全,却精通杂学,尤其擅长美术绘画之类,若是由他把关圆明园的修建,必定能够造出皇上心中所想。”
“你说得很有道理。”
雍正深以为然,数日后便正式任命年希尧主管畅春园扩建工作。
“谢皇上恩典!”
“你有这份本事,就该做这份工作,何况你妹妹异常看好你的才学。”
年羹尧的战功和年世华的贴心让雍正待年希尧的态度格外温柔。
“那也是皇上赏识奴才,奴才才有这场机会!皇上是奴才的再世恩人!”
年希尧没有年羹尧的傲慢脾气,赶紧马屁奉承雍正。
雍正听着年希尧的讨好话,心情越发明朗畅快,一番赏赐后让年希尧去后宫见贵妃。
“谢皇上天恩。”
……
“妹妹,哥哥这次是沾了妹妹的光才有幸成为畅春园扩建工作的主管官员,我一定竭尽全力修建畅春园,让扩建后的畅春园如皇上所想那般美丽如明珠。”
“只是如此?”
武曌眯眼,看着年希尧:“你知道我为什么推荐你主持畅春园的扩建工作?”
“因为我有这份才学?”
“因为年家要在朝中有更多的分量。”
武曌直言不讳:“二哥这几年不断上折子给皇上举荐人才,引来不少非议,有人甚至说朝廷选拔人才是‘年选’。以皇上的性情,接下来多半会对二哥有所打压,所以我让你主持修建畅春园,看似主动退步,让皇上觉得年家人是妥帖谨慎的性格,其实修建皇家园林期间涉及物资、人员调配数以千万计,经营得当的话,年家能从中获得巨大的好处。我说这些并不是让大哥你刻意做假公济私的事,只是让你做事的时候稍作留意,记下扩建畅春园期间遇见的每个有用之人的姓名。”
“——妹妹高瞻远瞩,哥哥胜读十年书。”
年希尧羞愧低下头。
武曌又道:“二哥那边,大哥也要叮嘱一番,让他做事低调,不要触皇上逆鳞。若是因为‘年选’的事情被皇上打压,也务必戒骄戒躁,隐忍为上。”
“妹妹的话很有道理,但是老二的性格……他未必愿意听我的劝!”
年希尧神色忧伤。
他虽是年羹尧的兄长,却不敢在年羹尧面前高声语。
“无妨,你就对他说一切都是我的意思,若他心有疑惑,可以入宫见我。”
“明白了……”
年希尧行礼退下。
……
晚上,雍正来贵妃处,说笑间提及年羹尧的事情:“亮工近来有些张扬过分啊~”
“皇上若是觉得二哥行为过分,只管打压教训便是,做奴才的要有身为奴才的本分,不可随意僭越。”
武曌顺着雍正的意思说话。
雍正诧异,看年世华的眼神多了几分别样的性质。
[年氏果然与旁人不同,明知年羹尧是年家最大的依靠,竟然可以脱口而出地建议朕打压教训年羹尧?难道说她已经知道她的弘宜将是未来的大清皇帝,她的心彻底向着朕和弘宜?]
想到年氏一心为自己和儿子着想,雍正不免又生出伤感。
“慈宁宫那边,近来可有风波?”
“皇太后如今每日虔心礼佛,与外界几乎没有接触。”
“是吗?”
雍正冷笑:“她如此虔心礼佛还不是为了保佑她的允禵!她心中但凡对朕有一点关爱,母子间又何至于闹到今天这般田地?”
“皇上,太后她老人家——”
“别说了,朕不想听!”
雍正打断年世华,让嬷嬷将弘昼与弘宜叫过来,他要亲自考察他们的功课学问。
“皇上,夜色已深——”
“你想说他们这么早就已经睡下?”
雍正神色冷冽。
武曌低头,命嬷嬷将两位阿哥叫过来。
……
“儿子给皇阿玛请安,给贵妃额涅请安。”
弘昼与弘宜来到,齐刷刷请安行礼。
雍正让两个孩子起身,审视的目光严苛地看着两人:“你们可知道朕叫你们过来所为何事?”
“皇阿玛要考察儿子们的功课。”
“不错。”
雍正眯眼:“我大清得江山不易,子孙后代必须勤奋学习以守住祖宗基业。所以先帝在世时对朕和朕的兄弟们严格要求,务必锻炼成才。朕对你们也是如此,朕不会强求你们个个文武双全,但希望你们都能尽可能地德才兼备,对得起爱新觉罗的身份。”
“儿子不才,愿竭尽所能达成皇阿玛对儿子的期待。”
弘昼率先表态。
雍正目光落在弘宜身上:“你呢?”
“儿子唯皇阿玛马首是瞻。”
“好听的谁都会说,要做到却没那么容易。”
雍正似笑非笑地看着两个孩子,冷不防提问功课内容。
弘昼猝不及防,面色红窘。
弘宜则是微微一愣,随即镇定自若地回答,优越的表现让雍正连连点头,连带对弘昼的态度也多了几分和蔼。
“第一次接受查问难免慌张,以后改进。”
“儿子谨遵皇阿玛教诲。”
弘昼灰头土脸地回答。
弘宜跟着低头:“皇阿玛,四哥今日是太过紧张才表现不佳,平日我们几个跟随师傅读书时,四哥的表现是最机灵聪慧的。”
“小小年纪已经懂得兄友弟恭,果然前途不凡。”
夸奖完弘宜,雍正又看了眼弘昼:“能读书会背书是好事,但如果没有能力正确使用书上的知识,就尽信书不如无书。”
“儿子明白。”
弘昼苦闷点头,拉着弘宜走出寝殿。
雍正看着两个孩子离开,对身旁女子道:“小四不如老四啊。”
“皇上天纵之才,又岂是寻常人能够触及?”
“可惜朕也有朕的不如意啊。”
随后,雍正将推行摊丁入亩遇上的种种阻挠与烦恼说给年氏——他不指望年氏给自己提供有价值的政治建议,他只是太累了,需要要一个耐心温柔又体贴的倾述对象。
“……朕做的这些事明明对天下人有好处,为什么天下人不愿接受朕的好意?反而诽谤朕、攻击朕、污蔑朕?”
“因为天下人中只有少数人能够见到皇上,而这能见到皇上的少数人也未必每个都能懂得皇上的心意,完全遵照皇上的意思办事。但是那些因为皇上的措施受损的人却可以聚集同样不满皇上的人肆意编造谎言,所以三人成虎,积毁销骨……”
其实,康熙帝晚年已经有了推行摊丁入亩的苗头,无奈朝堂内外有重重阻力,终康熙一朝,摊丁入亩政策始终都停留在试推行阶段,无法全国推广。
因此,当雍正帝旧事重提要求重新丈量全国土地推行摊丁入亩时,朝野上下尤其是地方豪族乡绅几乎群起反对,担心这一措施得到推行会严重损害自己的利益。
所幸在推行摊丁入亩这件事情上,雍正帝早已下定决心,即便前方有惊涛骇浪刀山火海也绝不回头,不论地方豪族乡绅如何反对,他都不予理会,通过科举等手段大量提拔官员下放基层,务必将摊丁入亩政策落实到位。
“皇上这一措施可谓高瞻远瞩,但要将这个政策完全落到实处,恐怕——”
怡亲王允祥露出惆怅神情:“我担心会激生民变。”
“你担心百姓愚钝被宗族势力蛊惑,一起反对摊丁入亩政策?”
“摊丁入亩是个对百姓有利无害的好政策,可是百姓们未必能听懂理解,毕竟目不识丁的愚民才是大多数。”
张廷玉也对此深表忧患。
雍正看向允禩:“廉亲王对此事有何看法?”
“臣弟愚蠢,不敢——”
“你曾是百姓口中的‘八贤王’,他们对你可谓发自内心的拥护和热爱。”
雍正有些阴阳怪气。
允禩弯腰,小心翼翼道:“‘八贤王’之名是花银钱让说书先生们在茶馆酒肆宣扬出来的,并非百姓真心相信。”
“‘八贤王’可以通过说书先生的宣扬造出来,摊丁入亩的好处为何不能用同等手段传入民间?”
雍正板下脸,呵斥道:“百姓愚钝,目不识丁,那朕就把摊丁入亩的好处编成说书和唱曲教给他们!让他们明白朕是真心对他们好。”
“皇上英明。”
大臣们齐声附和,内心深处却对雍正的想法充满忧虑。
雍正也知道大臣们并不完全认同自己用说书、唱曲向百姓宣传摊丁入亩的想法,但他眼下也找不到更好的减轻百姓对摊丁入亩政策的抵触情绪的办法,一番议政完毕来到御花园,看着拘束的风景,不禁想起京郊的畅春园。
“等到国库亏空有所缓解,朕要扩建畅春园,将它和周围几个园子连成一片,取名……圆明园!”
……
……
后宫不得干政的规训加上雍正身边围着不少能干的文臣武将以及军机处的设立,让武曌虽有心插手国事始终难觅机会,得知雍正厌倦紫禁城的狭窄闭塞,想将畅春园扩建为圆明园,果断将已经在内务府造办处做出不俗功绩的兄长年希尧推荐给雍正。
“大哥不及二哥文武双全,却精通杂学,尤其擅长美术绘画之类,若是由他把关圆明园的修建,必定能够造出皇上心中所想。”
“你说得很有道理。”
雍正深以为然,数日后便正式任命年希尧主管畅春园扩建工作。
“谢皇上恩典!”
“你有这份本事,就该做这份工作,何况你妹妹异常看好你的才学。”
年羹尧的战功和年世华的贴心让雍正待年希尧的态度格外温柔。
“那也是皇上赏识奴才,奴才才有这场机会!皇上是奴才的再世恩人!”
年希尧没有年羹尧的傲慢脾气,赶紧马屁奉承雍正。
雍正听着年希尧的讨好话,心情越发明朗畅快,一番赏赐后让年希尧去后宫见贵妃。
“谢皇上天恩。”
……
“妹妹,哥哥这次是沾了妹妹的光才有幸成为畅春园扩建工作的主管官员,我一定竭尽全力修建畅春园,让扩建后的畅春园如皇上所想那般美丽如明珠。”
“只是如此?”
武曌眯眼,看着年希尧:“你知道我为什么推荐你主持畅春园的扩建工作?”
“因为我有这份才学?”
“因为年家要在朝中有更多的分量。”
武曌直言不讳:“二哥这几年不断上折子给皇上举荐人才,引来不少非议,有人甚至说朝廷选拔人才是‘年选’。以皇上的性情,接下来多半会对二哥有所打压,所以我让你主持修建畅春园,看似主动退步,让皇上觉得年家人是妥帖谨慎的性格,其实修建皇家园林期间涉及物资、人员调配数以千万计,经营得当的话,年家能从中获得巨大的好处。我说这些并不是让大哥你刻意做假公济私的事,只是让你做事的时候稍作留意,记下扩建畅春园期间遇见的每个有用之人的姓名。”
“——妹妹高瞻远瞩,哥哥胜读十年书。”
年希尧羞愧低下头。
武曌又道:“二哥那边,大哥也要叮嘱一番,让他做事低调,不要触皇上逆鳞。若是因为‘年选’的事情被皇上打压,也务必戒骄戒躁,隐忍为上。”
“妹妹的话很有道理,但是老二的性格……他未必愿意听我的劝!”
年希尧神色忧伤。
他虽是年羹尧的兄长,却不敢在年羹尧面前高声语。
“无妨,你就对他说一切都是我的意思,若他心有疑惑,可以入宫见我。”
“明白了……”
年希尧行礼退下。
……
晚上,雍正来贵妃处,说笑间提及年羹尧的事情:“亮工近来有些张扬过分啊~”
“皇上若是觉得二哥行为过分,只管打压教训便是,做奴才的要有身为奴才的本分,不可随意僭越。”
武曌顺着雍正的意思说话。
雍正诧异,看年世华的眼神多了几分别样的性质。
[年氏果然与旁人不同,明知年羹尧是年家最大的依靠,竟然可以脱口而出地建议朕打压教训年羹尧?难道说她已经知道她的弘宜将是未来的大清皇帝,她的心彻底向着朕和弘宜?]
想到年氏一心为自己和儿子着想,雍正不免又生出伤感。
“慈宁宫那边,近来可有风波?”
“皇太后如今每日虔心礼佛,与外界几乎没有接触。”
“是吗?”
雍正冷笑:“她如此虔心礼佛还不是为了保佑她的允禵!她心中但凡对朕有一点关爱,母子间又何至于闹到今天这般田地?”
“皇上,太后她老人家——”
“别说了,朕不想听!”
雍正打断年世华,让嬷嬷将弘昼与弘宜叫过来,他要亲自考察他们的功课学问。
“皇上,夜色已深——”
“你想说他们这么早就已经睡下?”
雍正神色冷冽。
武曌低头,命嬷嬷将两位阿哥叫过来。
……
“儿子给皇阿玛请安,给贵妃额涅请安。”
弘昼与弘宜来到,齐刷刷请安行礼。
雍正让两个孩子起身,审视的目光严苛地看着两人:“你们可知道朕叫你们过来所为何事?”
“皇阿玛要考察儿子们的功课。”
“不错。”
雍正眯眼:“我大清得江山不易,子孙后代必须勤奋学习以守住祖宗基业。所以先帝在世时对朕和朕的兄弟们严格要求,务必锻炼成才。朕对你们也是如此,朕不会强求你们个个文武双全,但希望你们都能尽可能地德才兼备,对得起爱新觉罗的身份。”
“儿子不才,愿竭尽所能达成皇阿玛对儿子的期待。”
弘昼率先表态。
雍正目光落在弘宜身上:“你呢?”
“儿子唯皇阿玛马首是瞻。”
“好听的谁都会说,要做到却没那么容易。”
雍正似笑非笑地看着两个孩子,冷不防提问功课内容。
弘昼猝不及防,面色红窘。
弘宜则是微微一愣,随即镇定自若地回答,优越的表现让雍正连连点头,连带对弘昼的态度也多了几分和蔼。
“第一次接受查问难免慌张,以后改进。”
“儿子谨遵皇阿玛教诲。”
弘昼灰头土脸地回答。
弘宜跟着低头:“皇阿玛,四哥今日是太过紧张才表现不佳,平日我们几个跟随师傅读书时,四哥的表现是最机灵聪慧的。”
“小小年纪已经懂得兄友弟恭,果然前途不凡。”
夸奖完弘宜,雍正又看了眼弘昼:“能读书会背书是好事,但如果没有能力正确使用书上的知识,就尽信书不如无书。”
“儿子明白。”
弘昼苦闷点头,拉着弘宜走出寝殿。
雍正看着两个孩子离开,对身旁女子道:“小四不如老四啊。”
“皇上天纵之才,又岂是寻常人能够触及?”
“可惜朕也有朕的不如意啊。”
随后,雍正将推行摊丁入亩遇上的种种阻挠与烦恼说给年氏——他不指望年氏给自己提供有价值的政治建议,他只是太累了,需要要一个耐心温柔又体贴的倾述对象。
“……朕做的这些事明明对天下人有好处,为什么天下人不愿接受朕的好意?反而诽谤朕、攻击朕、污蔑朕?”
“因为天下人中只有少数人能够见到皇上,而这能见到皇上的少数人也未必每个都能懂得皇上的心意,完全遵照皇上的意思办事。但是那些因为皇上的措施受损的人却可以聚集同样不满皇上的人肆意编造谎言,所以三人成虎,积毁销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