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大王子有什么打算,都不会表露在面上。此时在外人看来,这位吐谷浑的继承人亲切地扶起异母弟弟,语气和缓地询问对方的近况。
充任燕国使者的丘敦锋眼力极好,立时察觉兄弟之间微妙气氛。他不做声色,放下手中的马奶酒,哈哈大笑两声,对坐在上首的大汗道:“早就听说吐谷浑雄才辈出。大汗得子如此,实在令人艳羡啊。”
统御西北二十余年的吐谷浑大汗慕容英才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鬓角星星点点,眉目间都是酒色之气。听到丘敦锋这样说,他也大笑起来,嘴上还谦逊道:“贵使谬赞了。我们荒僻之地的男儿,能够骑马射箭就可以了。比不得贵国贤才济济。”
慕容英才只泛泛夸赞,却决口不提正康帝,乃因这位燕国皇帝膝下只有一个女儿。
所以大家都巧妙地绕过了这个话题。慕容英才朝着若罗珲招招手,道:“来见过使者大人。”
若罗珲虽然不曾听闻使者到来,但对燕国并不陌生,听闻这个国家不仅吞并了那支留在中原的慕容氏,还击败了氐、羯等称雄一时的部族。连地处西陲的吐谷浑也不得不向燕国臣服,每年按时纳贡。
眼前这个皙白面皮的中年男子便是来自庞大帝国的使者了,却不知会给吐谷浑带来什么。
压下心中的疑问,若罗珲低头行礼,道:“恭祝燕国大皇帝陛下万寿无疆,使者大人身体康泰。”
丘敦锋摸了摸自己刚蓄了一寸有余的胡子,起身朝眼前的青年拱拱手,道:“二王子殿下有礼了。”这已经是极客气的态度了,他于慕容英才也不过微微躬身而已。到底是上朝使者,吐谷浑诸人都不愿意得罪他。
大王子心中一喜,知道这是使者大人对若罗珲颇有好感,那么自己接下来的计划也就容易成功了。
他志得意满的脸孔落在慕容英才的眼中,一种不可言说的情绪浮上心头。这个儿子真的是最合适的继承人吗?
勇武的三儿子和他同为阏氏所生,但因不受母亲的喜爱,早早失宠,一年前死在了部族内斗中。早慧的四儿子乃另一侧室之子,母族势力远不及阏氏,三年前因为一场风寒丢了性命。
现在,吐谷浑的王子只有两人了。二王子怯懦寡言,因此能够苟且至今,可是一个如此性格的人怎么能做吐谷浑的首领呢?
慕容英才接着放下酒杯的动作垂眸,遮住了眼中一闪而过的清明:不管大儿子资质如何,现在吐谷浑只能有一个继承人,他们的部族再也承受不了更多的动乱了。
只是,他也不愿意再承受一次丧子之痛了。何况二王子的母亲,也曾经是自己的爱宠。他还能想起那女子温润的歌喉。虽然后来他渐渐疏远了这对母子,到底是自己的骨血。
那么便如大王子所愿,将这个儿子远远打发了,至少能留下一条命。
慕容英才垂下眼眸,片刻之后,眼中已不见一丝软弱。他举起酒杯再次恭祝那位远在洛阳的皇帝大人龙体安泰,又仿若不经意间问起皇帝陛下最珍贵的公主。
丘敦锋笑了,他知道这位吐谷浑的大汗已经下定决心。等他启程东归的时候,除了吐谷浑敬献给大燕皇帝陛下的各色玛瑙以及十匹青海骢之外,车队中还多了吐谷浑的二王子。
他们沿着陇右道一路向东。最初路上只有偶尔遇到贩运货物的客商,越向东,沿途的风物越繁华。
尤其是进入河东一带,因为隆烨帝和正康帝两代君主都不喜征伐,所以燕国的百姓得了数十年安稳,田间男耕女织,一片安乐景象。
与苦寒的吐谷浑大相径庭。若罗珲往往看得入神,他终于明白,当年吐谷浑和慕容若洛廆为什么非得裂地而别。
这样肥沃富饶的土地,谁不想占为己有呢?
可惜慕容若洛廆的后代在群雄纷争中渐渐落寞,失去了自己的领土,如今只能依附他国。而被迫迁移到荒凉之地的吐谷浑部族却繁衍生息,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或许这就是丘敦锋口中所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倚’吧。
丘敦锋虽然出身于鲜卑八姓,骨子里流淌着攻城略地的武将血液,但生性爱好诗文,常在正康帝身边拟旨,肚子里有数不清的典故。
他见若罗珲对中原万物都好生稀奇,所以常常在心情好的时候,讲一二典故。
如今的若罗珲不仅听过了塞翁失马的故事,还晓得东汉时有个叫冯异的将军,先是在回溪打了败仗,后来却能在渑池大获全胜,故而得了皇帝“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评价。
距离还有洛阳几十里时,丘敦锋指着远处,对若罗珲道:“那里就是渑池了。”
若罗珲也顺着丘敦锋的目光看去,只见山川茫茫。他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看到了渑池,但是却知道丘敦锋孜孜不倦地提及种种,不过是在劝勉自己。
如今,他已经学会了中原的简单礼仪,拱了拱手,道:“多谢使者大人一路上的照应,更谢您所赠的良言。”
丘敦锋摸了摸胡子,开怀道:“某不过给王子讲了一两个故事,算不上良言。只是我们马上就要入京了,某只愿王子能够多看看这中原大地,何处不能栖身呢?”
若罗珲默然无言。他知道自己此次来燕,除了充任质子之外,还会参选端弘公主的驸马。
一路上,丘敦锋从来不曾向他提及那位高贵的公主,似乎这只不过是将他带来燕国的一个借口。
可是若罗珲明白,无论有多少个借口,自己都是被放逐了。就像昔年的吐谷浑一样,因为不容于兄弟,被迫离开故土。
从今以后,他只能在燕国,做一个永远的异乡人。
充任燕国使者的丘敦锋眼力极好,立时察觉兄弟之间微妙气氛。他不做声色,放下手中的马奶酒,哈哈大笑两声,对坐在上首的大汗道:“早就听说吐谷浑雄才辈出。大汗得子如此,实在令人艳羡啊。”
统御西北二十余年的吐谷浑大汗慕容英才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鬓角星星点点,眉目间都是酒色之气。听到丘敦锋这样说,他也大笑起来,嘴上还谦逊道:“贵使谬赞了。我们荒僻之地的男儿,能够骑马射箭就可以了。比不得贵国贤才济济。”
慕容英才只泛泛夸赞,却决口不提正康帝,乃因这位燕国皇帝膝下只有一个女儿。
所以大家都巧妙地绕过了这个话题。慕容英才朝着若罗珲招招手,道:“来见过使者大人。”
若罗珲虽然不曾听闻使者到来,但对燕国并不陌生,听闻这个国家不仅吞并了那支留在中原的慕容氏,还击败了氐、羯等称雄一时的部族。连地处西陲的吐谷浑也不得不向燕国臣服,每年按时纳贡。
眼前这个皙白面皮的中年男子便是来自庞大帝国的使者了,却不知会给吐谷浑带来什么。
压下心中的疑问,若罗珲低头行礼,道:“恭祝燕国大皇帝陛下万寿无疆,使者大人身体康泰。”
丘敦锋摸了摸自己刚蓄了一寸有余的胡子,起身朝眼前的青年拱拱手,道:“二王子殿下有礼了。”这已经是极客气的态度了,他于慕容英才也不过微微躬身而已。到底是上朝使者,吐谷浑诸人都不愿意得罪他。
大王子心中一喜,知道这是使者大人对若罗珲颇有好感,那么自己接下来的计划也就容易成功了。
他志得意满的脸孔落在慕容英才的眼中,一种不可言说的情绪浮上心头。这个儿子真的是最合适的继承人吗?
勇武的三儿子和他同为阏氏所生,但因不受母亲的喜爱,早早失宠,一年前死在了部族内斗中。早慧的四儿子乃另一侧室之子,母族势力远不及阏氏,三年前因为一场风寒丢了性命。
现在,吐谷浑的王子只有两人了。二王子怯懦寡言,因此能够苟且至今,可是一个如此性格的人怎么能做吐谷浑的首领呢?
慕容英才接着放下酒杯的动作垂眸,遮住了眼中一闪而过的清明:不管大儿子资质如何,现在吐谷浑只能有一个继承人,他们的部族再也承受不了更多的动乱了。
只是,他也不愿意再承受一次丧子之痛了。何况二王子的母亲,也曾经是自己的爱宠。他还能想起那女子温润的歌喉。虽然后来他渐渐疏远了这对母子,到底是自己的骨血。
那么便如大王子所愿,将这个儿子远远打发了,至少能留下一条命。
慕容英才垂下眼眸,片刻之后,眼中已不见一丝软弱。他举起酒杯再次恭祝那位远在洛阳的皇帝大人龙体安泰,又仿若不经意间问起皇帝陛下最珍贵的公主。
丘敦锋笑了,他知道这位吐谷浑的大汗已经下定决心。等他启程东归的时候,除了吐谷浑敬献给大燕皇帝陛下的各色玛瑙以及十匹青海骢之外,车队中还多了吐谷浑的二王子。
他们沿着陇右道一路向东。最初路上只有偶尔遇到贩运货物的客商,越向东,沿途的风物越繁华。
尤其是进入河东一带,因为隆烨帝和正康帝两代君主都不喜征伐,所以燕国的百姓得了数十年安稳,田间男耕女织,一片安乐景象。
与苦寒的吐谷浑大相径庭。若罗珲往往看得入神,他终于明白,当年吐谷浑和慕容若洛廆为什么非得裂地而别。
这样肥沃富饶的土地,谁不想占为己有呢?
可惜慕容若洛廆的后代在群雄纷争中渐渐落寞,失去了自己的领土,如今只能依附他国。而被迫迁移到荒凉之地的吐谷浑部族却繁衍生息,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或许这就是丘敦锋口中所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倚’吧。
丘敦锋虽然出身于鲜卑八姓,骨子里流淌着攻城略地的武将血液,但生性爱好诗文,常在正康帝身边拟旨,肚子里有数不清的典故。
他见若罗珲对中原万物都好生稀奇,所以常常在心情好的时候,讲一二典故。
如今的若罗珲不仅听过了塞翁失马的故事,还晓得东汉时有个叫冯异的将军,先是在回溪打了败仗,后来却能在渑池大获全胜,故而得了皇帝“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评价。
距离还有洛阳几十里时,丘敦锋指着远处,对若罗珲道:“那里就是渑池了。”
若罗珲也顺着丘敦锋的目光看去,只见山川茫茫。他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看到了渑池,但是却知道丘敦锋孜孜不倦地提及种种,不过是在劝勉自己。
如今,他已经学会了中原的简单礼仪,拱了拱手,道:“多谢使者大人一路上的照应,更谢您所赠的良言。”
丘敦锋摸了摸胡子,开怀道:“某不过给王子讲了一两个故事,算不上良言。只是我们马上就要入京了,某只愿王子能够多看看这中原大地,何处不能栖身呢?”
若罗珲默然无言。他知道自己此次来燕,除了充任质子之外,还会参选端弘公主的驸马。
一路上,丘敦锋从来不曾向他提及那位高贵的公主,似乎这只不过是将他带来燕国的一个借口。
可是若罗珲明白,无论有多少个借口,自己都是被放逐了。就像昔年的吐谷浑一样,因为不容于兄弟,被迫离开故土。
从今以后,他只能在燕国,做一个永远的异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