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她不能同小辈讲,也不能同阿兄冯熙讲,只能把阿姊请进宫来得意一番。

    自从幼时阿父冯朗落罪,阿兄冯熙随乳母魏夫人逃走。(注1)

    她两具没入宫禁为没奚官时,同受姑母冯左昭仪庇佑,也有共患难的情分。

    冯太后的阿姊嫁了鲜卑八大贵族之家穆氏的穆真,穆真原已有公主妻,但因太后下旨的缘故,便与公主妻和离,另娶太后姊。(注2)

    阿妹得意,阿姊自然也不落下风。

    两人埋在寝室内说小话,间或有笑声传出。

    旧贵本来多半都是太后的人,于是此番拉拢显然叫拓跋宏忽视了。

    即便是韶华告知,他也难免沉浸在自己的志得意满里,忽略其中关键的细节。

    钧田制的推行,完全是他一个人的杰作。

    对雏鹰来说,首次展翅高飞是可喜可贺的。

    他沉溺于如此势如破竹的强势推动,即便起些波澜,也都在意料之内,甚至可以被视作是佐餐的辅料。

    他既要做雄凤,韶华自然闻弦而知其雅意,愿做雌凰。

    二鸟上下翻腾好不热闹,急行时有悠长的凰鸣,一断一续,激烈时则有凤鸣一叹一咏。

    太后的眼睛遍布宫中,随着几次皇帝有意为之的出宫人以配民间无婚者,太后的眼睛没了一半。

    拿不准是有意还是无意,太后还是愿意相信这是皇帝一人所为,与韶华没什么关系。毕竟她看起来,仍像个孩子。

    强量大抵都用在专房之宠上,缠的君王分身无暇。

    太后看血亲有天然之爱,竟也没有觉得不妥。

    太后要出手,自然需要耳目。旧的耳目既已除,新的耳目需填补。

    韶华既对此不热切,她便决议启用后备选择。

    她的后备选择有些前后矛盾,但实际上合乎情理。

    原昭阳殿中宫人都叫拓跋宏筛过一遍,新换过的这批宫人都是昭阳殿掌令阿吉亲自选的。

    这一日阿吉为韶华亲奉朝食,韶华很快便知:是太后派了常氏女来。

    韶华还牢记关于后宫佳丽的故事,又去近瞧了表姊妹们的容貌。最多也只算清丽,她的心放下一半。

    剩下的一半,她去跟拓跋宏说。

    太后这是把韶华架上了。若用常氏女,则自己不开心。若不用,太后不开心。

    拓跋宏打算将计就计,对她说:“当用则用。”

    常氏女被阿吉安排在不轻不重的位置上,使他们很偶尔的可以听到两人的夫妻夜话,但又不至于在昭阳殿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皇帝就寝素不避众人,只因韶华不喜,便只让宫人侍奉于外,备好热水绢帕等物。

    常氏女不认为为贵人娘子布帐侍寝是如何辛苦的差事,她们甚至还因此可以接触君王。

    她们虽依附于太后,但更大的心愿无非是效仿太后当年,飞上枝头,彻底摆脱奴籍的身份。

    所以她们的心情是无比矛盾的。

    一来因受太后恩惠,就要完成太后交代的事。而此事必有压制陛下之嫌,她们并非太后侄女,可没有冯氏女一样的优待。

    二来,韶华对她们虽不苛待,但也没有额外的引荐 。然,至尊金尊玉贵,又兼白面俊朗,难免叫人心生雌竞之意。

    韶华在长久的等待中,终于等来了常氏女的第一次行动,紧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

    她们将夫妻夜话的细枝末节禀知太后,还添油加醋了一番。

    拓跋宏素来信重跟在身边的杨椿,即便在疑心最重时也不肯裁撤他。

    当然不仅仅是为了把表面文章做好,更重要的是,杨椿真是一个很不错的侍臣。

    说起来,韶华同杨氏兄弟也算亲戚。

    杨氏兄弟母乐浪王氏是冯熙和太后母的妹妹,同时亦是冯熙和太后父的表妹。

    错综的联姻关系,让血缘更加紧密。

    于是杨椿自少时起,便同兄弟分侍于皇帝和太后身边。

    早年太后专权,对皇帝多有严苛,于时口敕,责诸内官,十日仰密得一事,不列便大瞋嫌。诸人多有依敕密列者,亦有太后、皇帝中间传言构间者。(注3)

    但杨椿杨津杨播兄弟三人却始终不以为伍,及二圣间言语,终不敢辄尔传通。

    就连杨津本是她大兄冯诞密友,长大后因入职宫廷,不可肆意通同,也同冯诞疏远了。

    因为有这前因,对于她们的添油加醋,韶华也未放过细枝末节。

    就此,知道她们的又羡又妒。

    这总不能是为太后,只能是为了陛下。在下意识的间构她罢了。

    她当时未曾放在心上,只想着她们果然上钩了,此法大为有效。

    殊不知,疑窦只要埋下。

    久而久之,即便有血缘关系在,也终有分崩离析的一日。

    均田制其实暗藏了一个大麻烦,便是户籍管理问题。

    大魏早期多民族融合,仍沿袭宗主督护制。

    有宗主督护制在,无法确认户籍数量,就无法计口授田实施钧田。

    所以钧田本来是个雷声大雨点小的工程,太后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是因为知道关键节点在何处。

    直到这时太后才示意众人发难。

    方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有经验和经历。

    拓跋宏这才感慨自己的微服巡幸还是有诸多不全面之处,当以此自勉之。

    自勉是日后的事,发难却是眼下的难题。

    问题解决不了,之前浩浩荡荡的改制便会成为笑话。

    连带之前由皇帝实际主导的班禄,也会面临动荡的风险。

    最严重的是,有人会觉得他们的王是不能带领他们过好日子的,二圣间的天平便会立刻倒向太后一边。

    拓跋宏数年沉淀积攒,一朝势起,岂能看它化为乌有?

    拓跋宏身边自有和平派,劝他向太后低头,“虽是祖孙之名,实则母子之情。至尊毕竟是太后一手扶养长大的,只要陛下略略低头,太后岂有坐视不管之礼。”

    拓跋宏脸上未显,心中自有腹诽:“这母子之情难道是指杀我母氏全族,使我少不知母?便不提还有疑似杀我父的嫌疑,那不也是她一手扶养长大的?”

    两两僵持不下,宫中气氛都难免紧张了起来。

    甚至连阿吉也来劝:“不然,就同太后低头吧?陛下不去,娘子可以帮这个忙。”

    阿吉的想法简单,太后毕竟是自家人,哪有长辈看着晚辈困顿的道理。

    韶华却不赞成:“如今要是低头,官人才什么都没了。”

    “那该如何呢?”

    韶华想了一想。

    当晚拓跋宏躺在她膝上的时候,她便对他说了她的想法。

    拓跋宏先是有些讶异,也有几分惊喜。

    他原也不是不信任她,只是想着她能与他共进退便已很好,万没想过她能为他做到如此。

    他一下有些感动,热切的拥住她。埋在她怀里闷闷的说:“没有你,我该怎么办?”

    她先让常氏女听到自己与阿吉的一番对话,留出空子让她们传信。

    随即举了饮宴,请诸贵女进宫来游乐。

    太后听闻此,以为她是想学她召见阿姊一般召见诸贵的家眷,行游说。

    谁知她真的只是亦饮亦歌,还请来了高娘子嫁于拓跋燮的阿妹,诸娘子的亲眷,并自家的阿妹,还有皇帝的六弟七弟,玩至漏夜才毕。

    四娘是为她伴嫁的姊妹,她自入宫以来便身子不爽利,因此不大参加集会。

    此番因听了传闻,这才来赴宴,其实是为了来见阿姊。

    她自然也要规劝:“姑母可能是希望你做什么。”

    “或许你去求情,或服软,太后会出手相助的。”

    此时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韶华的眼睛却盯在拓跋宏为她置办的花园上。

    中庭皆种芸草,错杂莳之,浓淡疏密,俱有情致。

    《礼记·月令》说“仲冬之月芸始生”。

    先贤观察到它在头一年秋尽枯萎后,转眼在仲冬时节又发芽。

    此时东风尚未吹,百草尚未萌,它先百草而生,此乃正阳之气。

    不知不觉,她嫁于他已三年有余。

    她仍记得他初次带她前往觉山寺时与她说过的话。(注4)

    那石窟上原有壁画,他心中已择定洛阳作他逐鹿中原,定鼎天下的都城。

    在满天繁星之中,那壁画也似闪着光。

    他说:“大魏立国至今已历七代帝王,从草原广袤到庙堂之高,平城宫的每一块琉璃瓦都来之不易。

    从阴山到平城,从平城到洛阳,再从洛阳到建康。

    这是一段又一段漫长的路,也是一段又一段漫长的岁月。

    历经至此,是因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不朽。”

    他要延续这样的不朽,创造一个新的辉煌。

    韶华看见了不远处随风飘扬的黑色旌旗,那旌旗上绣着拓跋鲜卑的龙纹,旗杖上又以黑龙相盘绕。(注5)

    这是王的象征。

    她突然有点明白他的理想与抱负。

    少年帝王的热血和宏愿,和少年帝王英姿勃发的血肉一样散发着令人着迷的气息。

    她未必能说出来,但她心中感受到了,身体也同样感受到了。

    觉山寺中,禅风阵阵。

    她穿了一套南朝的衣裙,念一首桃夭。

    拓跋宏文识颇高,五经不在话下,私下也爱些小诗。

    韶华调了一根弦,略唱两句,“这诗颇有雅趣。”

    拓跋宏不遗余力的将她扑倒,含一口她的唇,“不,这诗是教人怎么做个好丈夫。”

    南来的衣饰确实比北朝衣物来的妩媚动人的多。薄纱在他手中似纸,很快,她就像一块被剥开的新鲜米糕。

    徜徉在绯色,鹅黄和暮山紫的薄纱之间,像是沉醉在湖中小船之上。一时猛烈,也只觉得是船跟着水波在摇。

    她知四妹是好意,但她不能去求情。

    输了便是输了,下跪也不会让敌人放过你。同她少时耀武扬威,制马逞凶所得到的经验一般。

    但眼下,他们还没有输。那就行诡道,迷惑别人,左道争取。

    她看了看天色,嘱阿吉将四妹送回。

    等到夜食时分拓跋宏归来,她知道事情已经办妥了。

    并不是什么很高明的招数,只是太后被一贯而来准确的线报所迷惑,这才把视线放在了她的身上。

    不惜舍了同李冲的相约,让拓跋宏得以私下一见这位国之重臣。

    李冲世家出身,虽也以色侍人,但绝非佞臣。

    世家盛行原是东晋时的旧事,在大魏的地位也只是平平。

    李冲有野心,有手段,也心知要做一个有用之人。

    不只是为了家国天下,也是为了自己和与自己出身一样的人。

    这是他的优点,自然也是弱点。

    人有弱点就可以被突破。

    有了利益就有了可谈的余地。

    太后总有一天会老去,权力势必要移交到天子的手中。

    他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

    不久后,李冲献策三长制,用以解决钧田无法实施的问题。

    当日大朝会,太后临朝。

    不知李冲用了什么法子,在群臣激烈讨论,提出反对时,太后出面支持了他。

    拓跋宏却说:“这是意料之中的事。”

章节目录

太和轶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京墨13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京墨13并收藏太和轶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