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廿一,雨水。

    孟州大雨加天暖雪融,河水决堤引发洪涝。孟州知州八百里加急上报灾情,请求朝廷救援。

    与此同时,有农夫在汴京城外大河旁捡到一块被冲上岸的石碑,上刻有古语“德冠者之嗣,曷敢犯伯?汜水汤汤,伯怒不息”。

    农夫不知其意,见石碑斑驳沧桑,其上古语更似年代久远之物,如获至宝。擦净后供于家中邀邻里观赏,又请乡中秀才誊抄,洋洋自得。

    如此一传十,十传百,京中很快听到了这个传闻。

    至德之人的儿子,怎么敢冒犯河伯?瞧那汹涌滔天的汜水,正是河伯难以止息的怒意。

    除当今天子,谁敢自称至德之人?而好巧不巧,决堤引发洪涝的正是孟州汜水河,康王萧汜的那个汜字。

    大理寺卿崔归一听到这个传闻立马亲自带队前往了那个农夫所在的村子,却不想皇城司已早他一步抢到了那块石碑。

    自崇礼书院四十余名弟子集体上街送葬后,坊间关于南山矿工与王思辨之死的流言便屡禁不止。

    短短几日,因此事被抓的说书先生就已多达五人,可三教九流之地的传言却愈发如洪水般汹涌。

    洪灾和石碑一事相继传回,京中流言顿时更加厉害。若矿工之死指向的是所有权贵,那么此事的“河伯之怒”便意向十分明确了。

    康王究竟犯了什么错惹怒了河伯?京中众人猜测纷纷。

    在此基础上,坚定站在肃文二王身后的黎云景又怎能不推波助澜一番?是以一听到传言就立刻带着皇城卫去找那农夫了,动作甚至比老谋深算的崔归都要快一步。

    拿到石碑又在村子里见到晚到一步满脸吃瘪的崔归,黎云景别提多得意了,据说他还十分贴心地将自己手中的伞让给了崔归,甚至出言关怀:“崔大人年老体衰,可小心着凉。”

    崔归气得话都说不出来,最后也只好眼睁睁看着黎云景在大理寺所有人眼皮子底下得意洋洋地带走石碑一路朝皇宫奔去。

    不多久,坊间有关康王及其身后崔氏仗势欺人的传言便越来越多,甚至有不少受害者亲自现身陈冤。

    大理寺外的陈情鼓被敲响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不过崔归倒是都一一压了下来。

    汴京城屋檐下的暗流涌动因此始终未曾被搬上明面。明面上,冬雨寒冷侵体,贵人们为避雨皆闭门不出。

    崇礼书院司监院廊下,宋元落正慢慢熬着壶中雪,这大抵是今冬最后一点积雪了。

    濮翊扬在一旁给她打下手,递上小心保管的几株珍贵毒草后看了眼院中淅淅沥沥的小雨,折身回屋替她又取了一件轻薄披风。

    “雨水过后便是惊蛰,春雷响,万物生,又是一年好春。”宋元落道谢后站起身由他帮忙披衣,微笑看向依旧有些光秃秃的院子。

    她的眉眼依旧恬静,较前几日少了几分戾气,又平添几分运筹帷幄的自信。

    “此次孟州洪灾,算不算是上苍的一种惩罚?”

    “若是惩罚,为何受罪的又是老百姓。”宋元落微微叹了口气。

    汴河石碑,是他们伪造的,上面那些编造的所谓古语针对的就是康王萧汜。

    宋元落同韩湘一起翻阅过大虞近十年各州县的洪涝记录,发现在雨水至惊蛰这段时期,不少地方因天暖雪融加上暴雨连绵,经常会引发洪水决堤。

    于是早在雨水前他们就已做好石碑,只等消息入京。

    一切都按照计划进行,唯有率先入京的急报恰好来自有汜水河的孟州一事让宋元落等人略感意外。

    所谓“汜水汤汤”,其实也就是为了和萧汜的名字绑上关系,没人会深究引发洪涝的究竟是不是汜水。

    但若恰好就是汜水,那此为神谕信服力自然更大了。

    “萧汜一定会想方法证明石碑是在洪灾传入京后人为制造的,免不了做些丧心病狂的事情,一定得保护好那些村民。”

    “九尾已经潜伏在村子里了,魏王的人也在暗处盯着,听说墨鸦亲自去了。”

    “墨鸦也去了?”宋元落微微蹙眉,这种情况下萧滐身边怎么能缺人保护?

    可一整个村子的性命安危确实光靠九尾和几个无主暗卫是护不住的,有墨鸦坐镇就万全很多。

    而她这边,有外出行动能力的濮翊扬几乎已经一个人拆成几人用了,接下来的一系列连环计更是等着他去执行,早已分身乏术。

    哎,说到底还是缺人啊。

    “咕噜咕噜。”药罐发出煮沸的声音吸引了二人的注意力,宋元落垂眸看着药罐中已经变色的汤水,从怀中掏出了一个锦绣药盒。

    不知是不是错觉,她打开药盒时罕见露出了几分迟疑。

    药盒中放着一颗赤色药丸。

    她沉默盯着那药丸看了好一会儿,最终还是决定放入药罐里。不过在她伸手前,濮翊扬却是先她一步拿走药丸放进了药罐。

    “如此,便算是我放的了。”濮翊扬偏头对上她疑惑的视线,扬眉笑道。

    宋元落一怔,随即低头微微笑了笑,只是神色有几分无奈。

    赤中子,据说食用后能美白肌肤,焕彩容颜,早年十分受后宫妃子喜爱。不过如今却成了宫中禁药,只因曾有人用赤中子与雷公藤,钩吻等毒草一起熬汤,成功避开银针探毒后害死不少皇嗣和妃嫔。

    后又有传言仁帝年幼时曾亲眼目睹有嫔妃中赤中子毒药而死,因此十分厌恶此物,是以如今汴京药铺已鲜少见赤中子。

    宋元落手中这一粒自然出自邈叔之手,而她熬的这锅毒药,则是为萧滐准备的。

    “给王爷送去吧。”看着赤中子彻底融化,宋元落盛满毒药的碗放入盒中后递给了濮翊扬。

    濮翊扬点了点头,拎起食盒很快就离开了司监院。

    赤中子虽为禁药,但此药同其余之物的毒当年害死那么多人,宫中御医自然有解毒之法。毒性再烈,只要治疗及时,几服药下去必也能好转。

    这便是宋元落与萧滐在“石碑之计”后定下的第二个连环计——中毒。

    但在夺嫡计策外,宋元落却藏了自己的心思,因为萧滐的情况与常人不太一样。

    萧滐的身上残留着邈叔曾经给他下过的“不举之毒”,毒虽已解,其中一味名为“芳香苓”的草药却早已分解溶化在了他的血液里。

    这芳香苓非但对身体害处,还有延年益寿之妙,入体内后得过个一两年才能排出。

    而赤中子与芳香苓相结合却又会产生另一种无法被身体自然分解的附着物,此物会牢牢吸附在五脏六腑上,然后开始慢慢繁殖。

    起初繁衍得慢身份还察觉不到什么征兆,可随着时间积累,附着物越来越多,脏腑的压力便会越来越大。若五六年内未借助外药彻底清除,最终会肝肠溃烂而死。

    萧滐平日便自制丹药,粗通药理,要想不知不觉给他下毒并不容易。趁这个机会给他下另一种太医不会察觉的毒是最好的时机。

    但既然是下毒,便有被他发现的风险。

    谁也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情况,若他称帝后发现此事,宋元落必难逃一死。

    但也正是如此,宋元落必须给他下这个毒——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都说伴君如伴虎,与其去赌他未来会感念今日共同患难的情谊,不如给自己创造一个可以牢牢按住他死穴的秘器。

    一阵风吹过,几滴雨被风吹到宋元落脸上。她摸了摸脸上冰凉的雨水,拢紧披风也撑伞步入了雨中。

    今日还要去见一个老朋友。

    ……

    皇城司携石碑入宫的事情不出半日便传遍了整个汴京,虽然没有人知道皇帝同黎云景说了什么,但那几日后皇城司的地位却显而易见地水涨船高起来。

    而不多久,好几个敲大理寺陈情鼓却被敷衍过去的受害者冒死跪在了皇城外,一封封血书气得皇帝雷霆大怒。

    据坊间传言,康王连夜被召进宫骂了个狗血淋头,也有传言说皇帝亲自将这个儿子打了几大板,康王生母崔贵妃更是在御书房外跪了一夜。

    当然,这都是传言,皇宫里的事谁也不知道。人们只知道后来皇城司指挥使亲自带人将那几个受害者请了回去,连夜盘问定罪,最后交了一份长达万字的诉状给皇帝。

    字字皆直指康王萧汜及其背后势力。

    世家贵族子弟强抢民女,官商勾结,以权欺人的事情在汴京乃至整个大虞乃至雍国都屡见不鲜,不过大多时候他们都出钱解决了。真遇到一两个骨头硬的,便是被判进牢里,也大多好吃好喝供着,最糟糕的也就是找一两个替身在里面继续受罪。

    但世人心知肚明不代表这件事可以被放到明面上,一旦被捅到皇帝面前,便是那不问朝事的昏君,只要还有点良知,必定会大发雷霆,更何况仁帝这样的明君。

    以崔氏为首的几个世家贵族一时间都低调沉默了不少。

    但他们哪是会低头认输之人,不过做出一些谦卑认错模样,等几天后这阵风过去,他们的反击便真正开始了。

    以权欺人之事,难道他肃文二王的手下便不做了?更不用说那些自称寒门的父母官,自从入了肃文二王门下后哪个又不是流连青楼歌坊,伪作亲民姿态。

    于是以一个从孟州逃难而来的糟糠妻千里寻夫为引子,文王曾经的门生,如今迎娶了文王母家侄女为妻的御史大夫张池“负心汉发家记”的故事很快挤下“康王与河伯的二三事”,抢占说书先生曲目榜首。

    宋元落走上茶楼时,说书先生正好拍案怒喝一声:“好一个为民请命,请的原是他张大人的富贵命!”

    掷地有声的怒喝顿时引起叫好声一片,随即便是对张池甚至文王的骂声,“什么体恤民情,说到底还不是高高在上的王爷,和那个康王有什么区别,都是一个——”

    到后面却是不敢高声说下去了,只敢愤愤嘟囔着。

    宋元落收起伞,斗笠薄纱后嘴角噙着一丝讥笑。低调穿过人声鼎沸的过道,又走上楼梯至角落一处隐秘的包厢,她轻轻敲了敲门。

    “是我。”

章节目录

宋总她不想持玉玺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傲梦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傲梦并收藏宋总她不想持玉玺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