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会儿,只见萧三娘家的大门吱呀一开,出来两个头戴红色毡帽,身穿红棉袄的男孩,正是萧子辰和萧子淳。

    他俩一看家围墙外头的两个兵娃,便十分高兴地跑过来,口中大哥二哥叫个不停。

    名叫亮子的“大哥”有些不满地说:“怎么这么晚才出来,是不是不想玩了?”

    辰哥说:“哪能啊,今儿不是过年嘛,等祖母起了身,我们磕了头才出来的。”

    亮子十分理解地点点头,掏出几个铜板往空中一抛:“走吧,老街上玩儿去!”

    铜板稳稳地接在手中,两个孩子细看时,只见那铜板在手中已经摞成一摞,真是好身法!

    “亮子大哥,你这么多本事,什么时候能教我们一点儿啊?”

    “这得看你俩天赋!”

    一群孩子闹着便朝街上去了。

    王诤若无其事地回到家,跟着霍老和一干住在书院中的老学究们祭拜儒圣,又到霍三娘的院子请安说话。

    见霍三娘的笑容终究是有几分勉强,他看了不免心中烦闷。

    再等一天,他就能献上母亲喜欢的东西。

    ****

    儒学之士大多是有些清高在身上的,譬如今儿,百姓们挤在西来寺金钟观烧香拜佛,他们在书院里拜完了自家儒圣,出门便只往金钟山脚下的亭子略坐一坐,等着仆人们去采一些青松枝叶,应个年景儿罢了。

    瞧着那人流攒动,寺中香火鼎盛,一副民富兴盛之景,也不免发了诗兴,几个老学究斗起诗来。

    寻常百姓自是无暇顾及他们听不懂的诗文,家中还有门神灶神要祭,采了青都匆匆回家。

    有一些读书人驻足细听,恨不得当场就有纸笔,能将这些上乘的诗文抄录下来才是。

    却有一个老者十分不屑地冷哼一声,甩了袖子就往山下走去,他身后还跟着个背了竹篓的年轻人,篓子里满满都是青松枝叶。

    由于这一声冷哼出奇地明显,作诗的老先生们自觉面子过不去,便叫住了老者。

    只观那老者虽着布衣,却是形态端方,自有一股君子之风,一看就是于儒学上有些修为的人。

    “先生请了,方才我等的诗文想是有不入耳之处,不知先生可否指教?”

    这话说的客气,语气却并非如此。

    若说宛州的饱学之士,尽在重霖书院,若是叫那等大能居于宛州却不入重霖书院,院长是断不能答应的。

    故这名老者即便有些才能,只怕也登不得大雅之堂,他若真有胆量“指点”一二,只怕要贻笑大方了。

    老者并不入亭,只说了几个字,便自顾甩了袖子,高傲地拾阶而下。

    “经年大旱,民多饥馁,尔等却作此靡音,如何入耳?”

    老先生们被说的一愣。

    这大年三十,百姓皆穿着喜庆,求神拜佛,如何不是一副安定富足之景?

    他们的诗文这般写实,怎地就说是靡音?真是气煞人也!

    只是那老者说完就脚底抹油溜了,他们若是计较,到显得没有容人雅量。

    座中的霍老瞧着那远去的布衣老者,形象似乎与记忆中某个人有了两分重叠。

    ***

    萧淮奕额头擦着汗,跟了南云子下来,身后的背篓太小,挂在他背上颇有几分不和谐。

    此刻他也顾不上形象了,方才后头那几个老先生气得吹胡子的样儿可还在他眼前回荡。

    书院里的先生们都是有名的教育,谁没教出几个为官做宰的学生?便连历任的县太爷、知府老爷都对这些人十分礼重,可师父他老人家方才就那般当面下了人家的面子。

    这老人家脾气当真是古怪。

    南云子被山上那几个目下无尘的酸腐老儒气得不轻,一大早的好心情也没了,到了自己的院子,直接让管家关了门,连萧淮奕也不叫进。

    萧淮奕闷闷地赶回家,两个哥哥都不在,只好他帮着萧三娘操持一大家子的早祭。

    他们这样小户人家别的不多,门却是不少,从萧三娘的院子起,到大爷萧淮瑾的东院,二爷淮汝的西前院,以及他们三房的西小院,以及各处厢房,林林总总也有二十几道门。

    宛州的习俗,门神和厨下的灶王爷是必要祭拜的。

    灶王爷和其余门神可由下人代拜,几处院子的大门及卧房门却是要主人家自己拜。

    二房的院子自有刘氏和两个儿子负责,大房的空院子却要萧淮奕代劳了。

    五姑娘玩着手中的小玩意,由宁氏抱着她跪在门前正中央磕头三次。

    她抬起胖嘟嘟的小脸,眼瞅着门上新贴的年画花花绿绿的,很是新鲜。

    小婴儿高兴地叹了一声,引得旁边的刘妈和宁氏都相视一笑。

    燃过一阵鞭炮,便意味这家人已经拜完了神仙,要赶早儿张罗吃午饭,下午还有一堆事情要忙活。

    五姑娘因前日子被鞭炮吓着了,今儿早上便不大安生,邻里的鞭炮一响,她便十分警觉,憋着小嘴就要往大人怀里钻。

    等到了自家放爆竹,萧三娘早早便将她抱在怀里好一通摩挲安慰,嘱咐人将鞭炮拿到门外去放,还是被吓得大哭。

    五姑娘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伤和恐惧里,完全没注意看大人们脸上都在笑。

    满堂的人,只有刘氏心下不大自在。

    别人的小家团团圆圆,她的丈夫却连过年也不着家。

    偏这会子那两个小的也不省心,大过年的不在家帮忙,只知道跑出去疯玩。

    果然,眼瞧着正厅都摆饭了,还不见回来。

    她紧着打发自家房里的妈妈出去寻上一寻,自己且先忍耐,等过了正月十五,必得来一盘结结实实的竹笋炒肉伺候。

    事实上,她还没忍过两日,便险些被逼疯了。

    大年初一,两个萧府都举家回萧山村祭祖,雇了几辆驴车,专给女眷和孩子乘坐,男子们或骑驴或走路。

    这一程便要走大半个早晨。

    加上白日里还有全村人祭祖的大事,一来一回足足耗费一整日。

    蹲守在萧府附近的几个兵娃子,却是一脸失望的表情。

    萧子辰兄弟俩果然是不靠谱的,原本他们已经诱服了两人想办法逃掉回村祭祖的事,届时帮他们把那婴儿的娘亲引开,他们好来个虎穴夺子。

    谁知道一大早上,只见刘氏手拿竹棍,严厉地吆喝着哼哼唧唧的哥俩上了驴车,紧接着,便是他们的目标由一个年轻貌美的小妇人抱着,也上了驴车。

    得,这趟白干。

    他们看向此次行动的领头人。

    王诤眼看着那辆马车驶出巷子,面无表情:“时机不到,先撤。”

    探敌营讲究一个耐心,时机不成熟时必须要沉住气。

    亮子贴心地献策:“公子,这边府上那个小孩没有出来,想是今儿在家,要不咱们偷他吧。”

    王诤给了他一脑崩儿:“你日后若接了军令,也这么随意更换目标?”

    很快,兵娃子们便撤了个干净。

    王诤想了想,去找林胡子给他讲兵书。

    林胡子声音洪亮,哈哈大笑:“今儿个大年初一,您自个儿不松快松快?”

    谁知这一群小子们都上来了,争着要问他问题。

    林胡子心下暗暗称奇,小公子领着这群娃子亲自练了两日,倒激得他们越发好学起来了。

    当下便也没有二话,领着他们在院中讲起了兵书。

    到了下半晌,萧家女眷除了萧三娘都由家丁们护送回来了,男子们则留下,听听族中新领袖班子对新年的规划。

    同女眷们一道回来的还有两个萧家村的小辈女孩子,逢年过节正是农耕人家难得的闲暇,丫头们闲着没事,父母也乐意放他们到亲友家走走。

    这不,难得进来一趟,她们也不爱闲着,要到寺里上香去。

    辰哥和淳哥两个这会子也不乱跑了,生拉硬拽将个宁氏拖出来,非要一起去上香。

    宁氏本因为五姑娘在外头同人闹了一下午没得觉睡,早在驴车里就困得眼皮子打架,如今回家来正好看着女儿睡一会儿觉,便推辞着不想出门。

    偏那俩丫头又来闹:“嫂子走罢,一起出门人多岂不热闹?”

    刘妈也说:“奶奶只管放心去逛逛,五姐儿这一觉必得睡到晚上了,我给看着,你也得松快松快。”

    这话倒是说到宁氏心坎上了,独自同姐妹们出门的日子倒是许久不曾有过了。

    况且那寺庙离家中也近,来回也便宜。

    于是换了身衣服,又捡了几颗碎银子,跟着刘氏及两个族妹,还有两个调皮的侄子出了门。

    这会子离吃晚饭还有些时候,况且萧三娘不在府上,众人心头都是难得一阵松快,府上各处关了门,下人也都各自回去办自己家的事情。

    刘妈守了一会子五姑娘,瞧着那玉莹莹的小嘴小脸小眼皮,心头真是爱不过来。

    谁知这时只听有个小丫头在后门走廊里一声一声叫她,听声音像是隔壁裁缝家的。

    刘妈妈走了出去,拐到后院拉开门栓,低声呵斥她:“行了行了,你这闺女,我听见就是了,叫得这么急,真是的,什么事啊?”

    裁缝家的闺女也是路过,她可没心思多管:“刘大娘,才听见说您家里的小孙子不知道怎么从高台上跌下去了,您还不去瞧瞧。”

章节目录

明月溶溶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花筱茵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花筱茵并收藏明月溶溶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