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人间》后记
花样年华
凝心
2024年5月12日,恰逢母亲节,我和老友竹二、大师兄芒成、师弟刘燕成及几位挚友陪恩师柳杉一起度过。在凯里民族体育场稻香鹅“南瓜”包房里,我们一边喝酒,一边畅谈文学和人生,时光像幸福的列车缓缓前行。
这次聚会的最大意义和收获,莫过于“师徒四人西游取经”故事的开始和《相遇人间》这部小说的诞生。
一
遇到恩师时,正如小说里写的,我才15岁。
那天,天空很蓝,连一丝浮絮都没有,像被过滤了一切杂色的大海,那么澄澈。微风轻轻地吹着,暖暖的阳光普照着大地,空气中弥漫着青草和泥土的气息。坐在白市中学高一(1)班教室里,我就这样与恩师柳杉相遇。
恩师是我的语文老师,也是学校的名师,白市中学的台柱子。
恩师的课上得很好,而且文笔优美,在报刊和杂志上发表了很多文章,是小有名气的“作家”,也是我们所有学生的偶像和男神。崇拜恩师,不仅仅是他的教学才华,他的写作天赋,还有他的人格魅力。
恩师为人低调谦逊,他的心像水晶球一样晶莹剔透。他的口碑和人品,无一例外,在白市中学被广为传颂。对我们学生,恩师像大地一般包容、太阳一样温暖。于我而言,恩师就是我的伯乐,没有他的教育和启迪,就不可能会有我这一匹“千里马”。
我的文科很好,特别是语文和英语,学得很棒。因此,高中三年,我深得恩师柳杉和英语老师蒋金香的厚爱。
恩师对我的关怀和偏爱,正如小说里所写的,肉眼可见。每堂作文课,恩师都会拿着我的作文当范文念,念完后,还会细细地点评。在恩师赞许的目光和同学们羡慕、崇拜的眼神里,我的虚荣心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我的文学火苗,就这样被恩师成功点燃。
那时,学校成立了“飞燕文学社”,由恩师指导负责,我任文学社社长。我们办有一份油印刊物《飞燕》,在恩师的指导下,那份刊物办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是白市中学的一张名片。
恩师对我的影响至深。无论是教学、为人师表,还是写作,恩师都给我树立了榜样,是我非常敬重且崇拜的人。
大学毕业以后,我被分配到天柱县邦洞中学任教。三年后,因为教学成绩优秀,在文艺方面也有一定的天赋,我幸运地被调入天柱二中,和恩师成为了同事。因而,我和恩师之间,不仅有着醇厚的师生之情,亦有着质朴的同事之谊。
在天柱二中任教的四年里,我和恩师一直是黄金搭档,他教语文,我教英语,我们俩都是最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老师。在恩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成长很快。我们把文学和教学工作结合得完美无瑕,二中四年也是我人生中最美好难忘的一段年华。
恩师因为身体原因,很少喝酒,但是来我家,恩师一定会跟我先生喝酒。去恩师家,恩师也必定会陪我先生一醉方休。
酒是文人的魂,是人与人之间表达情感最好的媒介,似乎也是文人墨客的标签。每一次雅聚,没有酒,仿佛就失去了乐趣和灵魂。我先生虽然不懂文学,也不是文人,但他跟我一样敬重恩师,一样喜欢跟恩师闲聊和喝酒。
与恩师的这份感情,如同浩瀚的海洋和深邃的苍穹,深不可测,历久弥新。
二
认识大师兄芒成,也源于恩师柳杉。
大师兄是一位才华横溢、个性十足的老师,在恩师的举荐和帮助下,来到了天柱二中,和恩师我们俩成为了同事。
恩师慧眼识珠。大师兄不但课上得好,而且和恩师一样,写得一手好文章。在恩师的关怀和帮助下,大师兄亦成长得很快,不但迅速在二中站稳了脚跟,还跟恩师一样成为学生的偶像。他和恩师惺惺相惜,从同事变为师友和知己,感情亦如父子般亲密。
遗憾的是,大师兄到二中后不久,我就调往了天柱民中。我与大师兄的交集,也因此搁浅。
但有缘的人,永远也不会错过和走散。2005年,我考上了凯里一中,2010年,大师兄作为人才引进,也到了一中,再一次跟我成为了同事。我们之间的情谊,得以在凯里一中延续。
君子之交淡如水!虽然我与大师兄私下交往不多,但因为同爱着女神“缪斯”,我们之间的感情,自然比普通的同事要深很多。
对大师兄印象最为深刻的两件事,都与文字有关。
第一是他的文笔。大师兄的文笔很美,读他的文章,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毫不夸张地说,每次读大师兄的文章,我的脑海里总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他文中所描述的场景和生动的画面,嘴角也总会不经意地上扬。
第二是两首小诗。我非常喜欢仓央嘉措的《见与不见》,在我的多部长篇小说里,我都引用过这首诗。巧合的是,大师兄也很喜欢这首诗,他还说,这首诗会让他想起师弟燕成。那一刻钟,用“震惊”二字来形容我的心情也不为过。
另一首诗,是师弟燕成写的《六月的雪》。这首诗是我和师弟认识的桥梁和纽带,我很喜欢,没想到,大师兄也很喜欢这首诗。两个性别不同,专业各异的人,同时对师弟同一首诗感兴趣,这不是缘分是什么?!
当然,我喜欢的诗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舒婷的《致橡树》、戴望舒的《雨巷》……
即使我和大师兄读的书不一样,喜欢的作家不一样,文笔也不一样,哪怕是隔着一条银河系的距离,也丝毫不会影响我们之间的友谊和那份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
三
认识师弟燕成,则完全出于缘分和天意。
那时,北京的黎平籍文人邓敏文教授弄了一个网站——“侗人网”,我和兴义的陆似、湖南的冷月葬花魂和黎平的杨文奇是“侗人文坛”的版主。师弟以“巴佬”“东南燕”等网名,经常在论坛文学版块上发文。每次他发文,我都积极地回应,点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发的一首诗《六月的雪》:
是谁,在六月
看到那一场雪
白茫茫一片,在心空里飞舞
那场雪和那个六月
我的爱情洞藏在遥远的黔北
不可触摸的红豆
挣扎在六月的边缘
思念是那样苍白
六月的雪
把一个人的心事染白
因为这首诗,我对师弟燕成刮目相看,也因此和他成为神交经年的“网友”。
此生,因文学与我结缘,成为神交经年网友的人总共有四个:一个是师弟燕成(即东南燕),一个是老庚“东南金川”(榕江县文联主席黄万鑫),一个是我们州作协如今红透半边天的网络作家“章郎”(秘书长杨胜章),最后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兴义作家“陆似”(徐天奎/已故)。
通过深入交流,我和师弟惊喜地发现,我们居然是天柱老乡,亦都是恩师柳杉的“得意门生”。因为这层特殊的关系,我和师弟的感情,便由“网友”上升到了“姐弟”。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真是无巧不成书!大师兄芒成和师弟燕成也是“网友”,他也很喜欢师弟,喜欢师弟的《六月的雪》。大师兄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这个下午属于巴佬》来评论师弟的这首诗。也正是因为这篇评论,才让大师兄和师弟我们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最后成为知己。
我们仨,都是通过恩师,才得以凝聚在一起。我们都受恩师影响,都不可救药地爱着“缪斯”女神。因此,我和大师兄、师弟三人正式结拜,成为相亲相爱的同门手足。与恩师一起,开启了我们文学和人生的“西游取经”之旅。
2007年,师弟和竹二在凯里组织第二届“清水江文学笔会”,获得空前成功。
晚上,聚会结束,已近午夜,大师兄、师弟、竹二、凤城居我们等人一起,踩着浪漫的月色,吹着习习凉风,在凯里街头游走。
我们一边笑,一边叫,好不开心,好不惬意。竹二突然从队伍中跳出去,奔跑到前面,给我们几个照了一张勾肩搭背、在风中凌乱的照片,成为经典,亦成为记忆里最美的一道风景。
四
恩师70岁那年,师弟和我商量,邀约恩师出版一本我们仨的文集,引用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把文集书名也取叫《我们仨》,作为恩师70岁生日礼物。这份礼物特别而有意义,见证了我们仨最真最纯的一份师生情谊。大师兄还给我们的文集写了一篇饱含深情的评论文章:《前尘后梦总随缘——与〈我们仨〉有关的珍贵情缘》。
2023年4月,在山东临沂举行的“第十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文学教育成果展评交流活动中,《我们仨》获得了图书著作一等奖,也算是对《我们仨》的一份鼓励和肯定。
师弟说,恩师75岁的时候,我们要再出版一部文集,作为恩师75岁的生日礼物。恩师80岁的时候,我们也还要出版多人文集。恩师85岁时时候,同样的,我们依然要出书庆祝,这是我们对恩师的一份祝福和期待……
大师兄非常赞同师弟的提议,他说,照片和文字都是最好的见证,感谢岁月都没有对我们下狠手。
于是,师弟给我布置了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创作任务——要求我必须创作一部记录恩师、大师兄、师弟等师友之间纯真情谊的中长篇小说,在恩师75岁生日之前完成。
作为团宠和唯一的女主,我没有理由拒绝师弟安排的“作业”。于是,2024年5月12日,聚会结束后,我开始动笔写《相遇人间》,希望这个故事,能给我们平凡的日子,增添一份温暖和感动。
五
《相遇人间》是小说,因此,我必须要设定恰当的人物角色和故事情节,不能落入俗套。我虚心地跟恩师请教,恩师说,既然是小说,就无所顾虑,只管放开来写。
得到恩师的指点和肯定后,我开始动笔。小说中的小小、老余、牧然、东南、西北、小雨、老秋、晓曼等人物,都是虚构的。
当然,小说里的主角人物,都有原型。
写完第一章,我发给恩师、大师兄和师弟看。师弟很不满意“东南”这个角色的名字,一直抗议,要求换一个(因为这个角色,我是以师弟为原型虚构出来的)。
因为有恩师撑腰,我底气十足,直接忽视师弟的抗议,依旧我行我素,强行使用“东南”二字。抗议了一段时间,看我不理他,恩师和大师兄也不说话,师弟没辙,只得妥协,接受了“东南”这个名字,呵呵。
其实,我取“东南”这个名字,是有寓意的。师弟的笔名叫“巴佬”,亦叫“东南燕”。我们第一次在网上结识,就是他以“东南燕”的笔名在网上发文。
因此,我取“东南”这个人物名,既显亲昵,又纪念了我和师弟的相识相知。加上小说中有一个虚构人物叫“西北”,与“东南”构成文中的一对“活宝”——“东南西北”,所以即使师弟严重抗议,我也不为所动,不肯改换“东南”这个人物名。
而小说中虚构的人物大师兄,其名“赵牧然”,则源于我的长篇小说《走过花季雨季》。在《走过花季雨季》里,我用了大篇幅的文字,记录了“赵牧然”来接我们班课的情景。他是学生的偶像,C市一中著名的“赵大才子”,深受师生爱戴和欢迎。
遗憾的是,出版社要求小说字数必须控制在22万以内,所以编辑审稿的时候,自作主张删除了将近3万字的内容。小说中很多精彩的情节,包括赵牧然的戏份,都被编辑残忍地删除。好在后来我跟编辑商量,硬生生把大师兄芒成跟我写的小说评论加了上去,不然心中实在是意难平。
为了弥补《走过花季雨季》里的缺憾,所以在《相遇人间》这部小说里,我继续用了“赵牧然”这三个字,算是我对大师兄的一个交代吧,感谢他对我2017届卓越(4)班(高三后变为卓越28班)的辛苦付出,以及为《走过花季雨季》写的精彩绝伦的评论——《青春载悲喜 花雨两相宜》。
恩师是最善解人意的,他对小说里的人物名没有什么异议,只要求把小说中的恩师取名为“老余”,所以我想也没想,就给恩师取名为“余泽丞”。
5月13日,我试着在网上发布了《相遇人间》第一章,没想到吸引了很多读者。他们纷纷给我留言,表示很喜欢这个故事,期待能继续读下去。
都说,读者就是底气,是作者坚强的后盾、奋发向上的动力。有读者的支持,有恩师和大师兄、师弟及竹二的鼓励,我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于是,从5月14日开始,我决定定时更新小说,每天发布一章。这样做的原因,一是逼迫自己不要懒惰,每天动脑动笔,按时完成师弟布置的任务;二是想看看读者的反应,根据他们的反馈,我好及时对小说进行修改。
最开始,我给小说取的标题为:《我们四·花样年华》,后来恩师改为:《花样年华》。最后定稿的时候,根据大家的建议,我采用了师弟取的标题:《相遇人间》。
这部小说,倾注了我所有的心血和感情,是迄今为止,我写得最快、最认真、也最用心的作品。
而且,幸运的是,读者们非常给力,他们每天“追剧”,给我神评,让我有继续书写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同事锦妹妹说:“才女姐姐,你静下心来写作的样子真美!”
同事孔妹妹说:“最有才华的杨姐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同事蓉妹妹说:“每天追更,是一件快乐的事。”
我们家乡的袁显荣老县长说:“凝心不愧是我们天柱的才女,是我们的骄傲!”
我的小学老师乐光政先生说:“凝心的这部小说,是高产、高品、真品、耐品的又一力作!!!”
恩师说:“这部小说,文字清新活跃,有意思,很有特色,对人物神态的描写也很好,感觉生活每一天都是新的……特别是E镇那条老街,留给人们的记忆太多。但写作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重身体才是第一件大事。”
而且,恩师还在他的朋友圈发文支持凝心:“向一直坚守在这块用文字叙写人生的苦与甜、悲与乐、爱与恨的圣地的凝心,致以真诚的敬意。”
大师兄说:“一直瞎忙,瞎喝。感觉很好,不是指喝酒,而是读凝心文章的感觉。”
师弟燕成说:“文章非常好呀,有爱,有真情,有地域特色,有民间文化,有时代烙印,精彩极了。好多细节也棒极了,比如芭蕉叶打水,叹气坡,摔个狗抢食,这些,都太好了。师姐不要受字数和条框限制,任文思泉涌的流向奔赴大海,弄成一部大书。”
妹妹小叶子说:“治愈了,心姐的文笔真的磨炼到极致了,字里行间都美到心坎里,看续集是我每天早上必须干的一件大事。”
从未谋面但神交已久的闵姐说:“你们仨真幸福,有老余也就算了,还有这么贤德善良的师母,你们享受着格格阿哥的待遇啊。如果可以,我要去爱老余。哈哈,我忘记了,老余已经结婚了……”
挚友王静老师说:“亲爱的凝心,你写得真好,好感人的师生情谊呀!青春最美好的样子!”
竹二说:“坚持是种力量!在写作过程中,凝心可以注重两点:一是增加情节的冲突,这可造成故事的跌宕起伏;二是向影视剧方向发展……第七十三章里的景为情所融,十分动人,好似诗意铺陈!”
弟子小平说:“家乡的美,在杨老师的小说里找到了。”
文友王建华说:“哇塞,这些曼妙的青葱记忆,真让人很想有机会去E镇走一走。”
文友梅竹说:“大饱眼福,凝心写得太好了!我都看入迷了,追更已经是我每天必修的功课。”
温暖的梅竹还把她的好友周永娥的读评截屏转发给我:“银梅,我拜读了这部校园小说,写得真的好,把学生时代少男少女的情感写得淋漓尽致、波澜起伏。”
兰银小妹妹说:“凝心姐姐更新速度快,质量高啊,让人佩服!”
而且,在8月30日早上7点51分,读完我的整篇小说后,兰银跟我发来信息:“凝心姐姐,昨晚看完了,从62章开始哭。”
文友徐情说:“感觉你们师生与学兄很幸福,很投缘,也很勤奋努力,羡慕你们这样的感情!”
文友石秀昌老师说:“我是你的铁粉,读你的小说是一种享受!你驾驭文字、舒展情节的能力,不是一般的强,每天都被你的文笔打动!阅读凝心的小说,是每天醒来之后的第一份早餐!”
陌生的读者一说:“这篇文章写得真是太动人了,让人感觉到友情和爱情的美好与纯粹。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一段如此深刻的情感体验。”
陌生的读者二说:“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停下脚步,静心阅读这样温暖、治愈的文章,是一种享受。”
陌生的读者三说:“作者用文笔勾勒出来的浪漫画面,让我不禁沉醉其中,仿佛亲临其境,带给我的内心强烈共鸣。”
陌生的读者四说:“你的作品真是令人赞叹,写得非常出色,让人印象深刻。”
陌生的读者五说:“你的文章构思巧妙,充满了创意和想象力,逻辑严密,真是让人叹为观止、令人拍案叫绝。”
……
留言和评论太多太多,无法一一列举。
这些留言和神评,深深地打动着我、激励着我、温暖着我。于是,每天早上定时更新,变成我必须做的一件大事。
六
创作《相遇人间》的时候,我每天上班、工作、看书、写作……做一个内心丰盈、勤奋自律的小蜜蜂。突然间发现,原来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理俗事,只做自己,是一件多么幸福而美好的事。
从2024年5月12日开始,到5月20日结束,八天的时间,《相遇人间》初稿完成,平均每天要写一万多字。我一边更新,一边修改,到2024年6月7日高考时,终于把小说修正完毕。这部小说,12万多字,从动笔到完工,还没到一个月的时间,我自己都有点佩服我自己了。
我自认为,这应该是我写得最好,也最打动人心的一部小说。
师弟燕成说:“师姐,这部小说突破了你以前所有的作品,从语言文字,到情感表达,再到作品风格,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哪怕这是你的收官之作,都是值得的!”
师弟说得很对,这部小说,确实突破了我以往的所有作品,是我最满意的一部小说。我想,我大抵是再也写不出如此让自己和读者都满意的作品了。
先生担心我的身体遭不住,又气又无可奈何,天天“讽刺”“打击挖苦”“调侃”我:“大作家,你是要靠写小说来养家糊口不是?”我懒得搭理他。
感谢恩师柳杉和师弟燕成,感谢从江的石秀昌老师,感谢开阳的闵姐,以及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读者”朋友们,是你们一直以来的鼓励和支持,才得以让《相遇人间》圆满完成。
每一章,朋友们都认真阅读,提出宝贵意见,便于我创作和修改。而我,则根据每一位“读者”的建议,第一时间对小说进行修正,及时调整,每天都乐此不彼。
本来身体就不太好的我,在写这部小说的过程中,经常熬夜,经常在大半夜和师弟交流,所以每天都处于“累并快乐着”的状态。
为了方便随时随地记录灵感,我经常在手机上写。有一天晚上,我太累了,抱着手机,写着写着,不知不觉间就睡着了。第二天早上,我醒来的时候,发现师弟凌晨给我发来信息:
师姐,我本来想打电话给你,但是太晚了。我尊重和钦佩师姐的创作,但是我在这个时间哪怕看到的是全部美景,我也会告诉我的师姐,这里不好,那里也不好,这就是我!!!!!
那一刻钟,盯着手机屏幕,我眼眶潮湿、感动如斯。
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便是我和师弟之间感情的最好明证,不掺任何杂质。
七
《相遇人间》是我第一部一边写,一边在网上定时更新、根据读者反馈及时调整、修改的小说。
每一位读者的建议,我都会认真听取、采纳,及时修正。师弟要我写“缺牙巴”这一剧情,我一直在思考着该怎么写。
一天,我驾车从学校回家,开到风雨桥的时候,我突然灵感迸现,想到了这个剧情的情节,脑海里浮现出这个情节的画面,眼泪居然在那一刻不可抑制地决堤。
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我流了很多次泪。写的时候流泪,阅读修改的时候也流泪。我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角色里,感受着小说里主人公的酸甜苦辣、离合悲欢。我想,仅凭这一点,我就应该算得上是一名合格的、真正意义上的“文人”。
总之,不管我写得怎么样,这部小说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我用心记录了天底下最纯真美好的一份感情,不带任何一丝世俗的气息和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恩师和师弟几乎每天都会跟我沟通交流,提出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鼓励我好好创作。特别是从江的石秀昌老师,每天都认真阅读,给我写长长的评论,让我感动万分。
不过,大师兄却一点建议都没有给我提,也不知道他到底看没看我的小说。
唯一是一天大半夜,他跟我发信息,但讨论的不是小说的内容,而是我们一中文学院的刊物《微光》如何创刊的问题。
这个学期,大师兄被任命为我们一中文学院的院长,负责校刊《希望之光》和文学院刊物《微光》的主编,我和张安明老师负责协助他的工作。
大师兄是我们一中的大才子,年纪轻轻,就成为我们学校为数不多的正高级教师。他的教学工作很忙,又爱好读书作文,没有时间看我在网上发布的小说,完全可以理解(或许他看了,默默关注着)。不过,管他看不看,小说更完了,他都是需要帮我写评论的。谁叫他的评论文章写得那么好,把读者吸引得不要不要的呢?
我的长篇小说《走过花季雨季》,还没有正式出版发行,就有很多读者朋友们期待着看我的小说了,原因就是大师兄给我写了一篇精彩绝伦的评论——《青春载悲喜 花雨两相宜》。
大师兄芒成和师弟燕成的性格迥然不同,师弟和我是外向型的人,心里藏不住任何一点东西,只要有事,就会说出来,不吐不快。比如师弟经常会大半夜跟我打电话,我们天南海北地瞎聊,聊天时间基本上都是以小时为单位计算。有时候吵我家先生睡觉了,他会气咻咻地跑去另外一间房睡,等我第二天早上醒来,睁开眼睛,他又雷打不动地躺回到我身边,哈哈。而大师兄却是相当沉稳内敛的人,一般在我和师弟面前,总显得成熟而又高冷。当然,醉酒了除外,呵呵呵。
大师兄对我的小说只字不提,估计是因为我在小说里写着小小是牧然的脑残粉,他不知道怎么提建议。假如他提了什么建议,我不小心乱写,到时候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不好交代。如果都是我一个人天马行空自由发挥,万一出什么差错,他就可以正大光明、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辩护:“恩师和师弟可以作证,全都是凝心胡说八道的!”
当然,也不排除这一点,就是他想在不打扰我思路的情况下,冷眼旁观,看我到底写出一个什么名堂来。
当然,我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事实证明,大师兄是一个非常温暖,且重情重义之人。
7月31日17:49分,竹二把他对《相遇人间》的短评发出来后,23:39分,大师兄在群里留言:“甘兄之评甚获我心,非常好,知根知底,知趣知味。以人论世,一言中的。”
8月1日凌晨01:27分,我们所有的人都在梦周公之时,大师兄一个人在群里发言:“醉了,且作一首打油诗,算是对甘兄之评的呼应,也算是对师妹大作的祝贺:黔东湘北孰开山?佳人相遇离与还。凝为碧血但无怨,心有灵犀好人间。呵呵,我醉麻嘎,马上睡觉!梦中反省!”后面跟着两个捂脸的表情包。
03:29分,师弟在群里发言:“大师兄果然醉翁一枚也!”后面跟着一个龇牙咧嘴的笑脸。
第二天早上醒来,看到大师兄和师弟的发言,我的感动铺天盖地。
“黔东湘北孰开山?佳人相遇离与还。凝为碧血但无怨,心有灵犀好人间。”大师兄的评论,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话,却完美地诠释了这部小说的精髓。而且,他还把小说的标题以及我的笔名都用了进去,瞬间便让这部小说拥有了温度和灵魂。
而且,《相遇人间》这部小说,还激发了竹二的创作灵感,他决定在明年6月之前完成一部小说——《掘金时代》。然后,他摆一桌酒,让我们见证他洗手封笔,从此只专心画画。
恩师说:“遵从内心。好!”
大师兄说:“期待甘兄大作,沉潜数年,厚积而薄发,当一鸣惊人!”
师弟说:“陪我们慢慢玩,不要洗手好不好?”
看,这就是我生命中,才华横溢且温暖有度的四个人!我们坦诚相待,彼此珍惜,像家人一般情同手足、血脉相连。
在喧嚣浮躁的尘世,这份感情如此干净、纯粹,如此珍贵、美好,足以慰藉和温暖我们不长不短的一生。
八
师弟在丹寨县老冬村驻村当第一书记,他常邀约恩师和大师兄我们,要我们有空一定去他的老冬村走走看看。
他说老冬村风景优美,一池风情万种的荷花,像天上的七仙女一般靓眼。师弟笔下和口中的老冬,一直是我们心中的圣地。他还经常在朋友圈晒荷花,晒他的工作日常,晒老冬的美景,晒他的“稀饭寨”,让我们心生向往,无比期待。
师弟说:“荷花要开了,欢迎恩师、大师兄和师姐来我老冬采风。”
大师兄说,去老冬,必须要住一晚,喝一晚上的酒,否则没意义。我和恩师一致赞同。
试想想,在月色银辉和漫天的星光下,吹着夏夜的凉风,就着满池妖娆、风情万种的荷花,我们对酒当歌,该是多么美好、温馨的一幅画卷。
记得2022年6月19日父亲节,师弟来凯里看望恩师。白天,恩师、大师兄我们一起陪师弟去下司古镇采风,晚上,我们一起聚餐喝酒。
无论师弟如何挑战酒量,他都不是大师兄的对手,非常挫败和悲催。当然,师弟挑战失败情有可原,因为大师兄是我见过的酒量最好的人,没有之一。
聚会结束后,恩师由于身体欠佳,先行一步回家休息。我和大师兄陪着师弟,在凯里街头游走一番后,送师弟回酒店歇息,发生了相当经典的桥段。
师弟拉着大师兄的手,不肯松开:“大师兄,今天你要陪我睡!”
大师兄说:“今晚不行,我还没有请假。”
师弟不依不饶:“我不管,今晚你就要陪我睡。”
大师兄没辙,只得像哄骗小孩子般跟师弟商量:“明晚可以不?我今晚回家请假,明晚陪你睡。”
见大师兄答应明晚陪睡,师弟才心满意足。怕大师兄反悔,他特意强调:“一言为定,不准赖皮!”
望着大师兄和师弟,我感慨万千!这是这个喧嚣的尘世,一份“血浓于水”的感情,足以温暖一座城市的寒冬。
九
《我的阿勒泰》作者李娟说,即使世界偶尔薄凉,内心也要繁花似锦。唯愿我们此生,只言温暖,不语悲伤。
感谢生命的馈赠,让我遇到了恩师、大师兄、师弟、竹二,以及诸多挚友和知己,感谢你们一直以来的鼓励和支持。你们的温暖是无穷的力量,促使我义无反顾,在自己喜欢的文学道路上不停地奔赴。
我坚信,在世间所有虚妄的追求都过去以后,文学依旧是一片灵魂的净土。
最后,谨此小说,献给恩师75岁生日,铭记我们生命中最美的遇见,见证成长路上,我们一起携手同行的温暖时光。
2024年7月13日
花样年华
凝心
2024年5月12日,恰逢母亲节,我和老友竹二、大师兄芒成、师弟刘燕成及几位挚友陪恩师柳杉一起度过。在凯里民族体育场稻香鹅“南瓜”包房里,我们一边喝酒,一边畅谈文学和人生,时光像幸福的列车缓缓前行。
这次聚会的最大意义和收获,莫过于“师徒四人西游取经”故事的开始和《相遇人间》这部小说的诞生。
一
遇到恩师时,正如小说里写的,我才15岁。
那天,天空很蓝,连一丝浮絮都没有,像被过滤了一切杂色的大海,那么澄澈。微风轻轻地吹着,暖暖的阳光普照着大地,空气中弥漫着青草和泥土的气息。坐在白市中学高一(1)班教室里,我就这样与恩师柳杉相遇。
恩师是我的语文老师,也是学校的名师,白市中学的台柱子。
恩师的课上得很好,而且文笔优美,在报刊和杂志上发表了很多文章,是小有名气的“作家”,也是我们所有学生的偶像和男神。崇拜恩师,不仅仅是他的教学才华,他的写作天赋,还有他的人格魅力。
恩师为人低调谦逊,他的心像水晶球一样晶莹剔透。他的口碑和人品,无一例外,在白市中学被广为传颂。对我们学生,恩师像大地一般包容、太阳一样温暖。于我而言,恩师就是我的伯乐,没有他的教育和启迪,就不可能会有我这一匹“千里马”。
我的文科很好,特别是语文和英语,学得很棒。因此,高中三年,我深得恩师柳杉和英语老师蒋金香的厚爱。
恩师对我的关怀和偏爱,正如小说里所写的,肉眼可见。每堂作文课,恩师都会拿着我的作文当范文念,念完后,还会细细地点评。在恩师赞许的目光和同学们羡慕、崇拜的眼神里,我的虚荣心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我的文学火苗,就这样被恩师成功点燃。
那时,学校成立了“飞燕文学社”,由恩师指导负责,我任文学社社长。我们办有一份油印刊物《飞燕》,在恩师的指导下,那份刊物办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是白市中学的一张名片。
恩师对我的影响至深。无论是教学、为人师表,还是写作,恩师都给我树立了榜样,是我非常敬重且崇拜的人。
大学毕业以后,我被分配到天柱县邦洞中学任教。三年后,因为教学成绩优秀,在文艺方面也有一定的天赋,我幸运地被调入天柱二中,和恩师成为了同事。因而,我和恩师之间,不仅有着醇厚的师生之情,亦有着质朴的同事之谊。
在天柱二中任教的四年里,我和恩师一直是黄金搭档,他教语文,我教英语,我们俩都是最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老师。在恩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成长很快。我们把文学和教学工作结合得完美无瑕,二中四年也是我人生中最美好难忘的一段年华。
恩师因为身体原因,很少喝酒,但是来我家,恩师一定会跟我先生喝酒。去恩师家,恩师也必定会陪我先生一醉方休。
酒是文人的魂,是人与人之间表达情感最好的媒介,似乎也是文人墨客的标签。每一次雅聚,没有酒,仿佛就失去了乐趣和灵魂。我先生虽然不懂文学,也不是文人,但他跟我一样敬重恩师,一样喜欢跟恩师闲聊和喝酒。
与恩师的这份感情,如同浩瀚的海洋和深邃的苍穹,深不可测,历久弥新。
二
认识大师兄芒成,也源于恩师柳杉。
大师兄是一位才华横溢、个性十足的老师,在恩师的举荐和帮助下,来到了天柱二中,和恩师我们俩成为了同事。
恩师慧眼识珠。大师兄不但课上得好,而且和恩师一样,写得一手好文章。在恩师的关怀和帮助下,大师兄亦成长得很快,不但迅速在二中站稳了脚跟,还跟恩师一样成为学生的偶像。他和恩师惺惺相惜,从同事变为师友和知己,感情亦如父子般亲密。
遗憾的是,大师兄到二中后不久,我就调往了天柱民中。我与大师兄的交集,也因此搁浅。
但有缘的人,永远也不会错过和走散。2005年,我考上了凯里一中,2010年,大师兄作为人才引进,也到了一中,再一次跟我成为了同事。我们之间的情谊,得以在凯里一中延续。
君子之交淡如水!虽然我与大师兄私下交往不多,但因为同爱着女神“缪斯”,我们之间的感情,自然比普通的同事要深很多。
对大师兄印象最为深刻的两件事,都与文字有关。
第一是他的文笔。大师兄的文笔很美,读他的文章,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毫不夸张地说,每次读大师兄的文章,我的脑海里总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他文中所描述的场景和生动的画面,嘴角也总会不经意地上扬。
第二是两首小诗。我非常喜欢仓央嘉措的《见与不见》,在我的多部长篇小说里,我都引用过这首诗。巧合的是,大师兄也很喜欢这首诗,他还说,这首诗会让他想起师弟燕成。那一刻钟,用“震惊”二字来形容我的心情也不为过。
另一首诗,是师弟燕成写的《六月的雪》。这首诗是我和师弟认识的桥梁和纽带,我很喜欢,没想到,大师兄也很喜欢这首诗。两个性别不同,专业各异的人,同时对师弟同一首诗感兴趣,这不是缘分是什么?!
当然,我喜欢的诗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舒婷的《致橡树》、戴望舒的《雨巷》……
即使我和大师兄读的书不一样,喜欢的作家不一样,文笔也不一样,哪怕是隔着一条银河系的距离,也丝毫不会影响我们之间的友谊和那份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
三
认识师弟燕成,则完全出于缘分和天意。
那时,北京的黎平籍文人邓敏文教授弄了一个网站——“侗人网”,我和兴义的陆似、湖南的冷月葬花魂和黎平的杨文奇是“侗人文坛”的版主。师弟以“巴佬”“东南燕”等网名,经常在论坛文学版块上发文。每次他发文,我都积极地回应,点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发的一首诗《六月的雪》:
是谁,在六月
看到那一场雪
白茫茫一片,在心空里飞舞
那场雪和那个六月
我的爱情洞藏在遥远的黔北
不可触摸的红豆
挣扎在六月的边缘
思念是那样苍白
六月的雪
把一个人的心事染白
因为这首诗,我对师弟燕成刮目相看,也因此和他成为神交经年的“网友”。
此生,因文学与我结缘,成为神交经年网友的人总共有四个:一个是师弟燕成(即东南燕),一个是老庚“东南金川”(榕江县文联主席黄万鑫),一个是我们州作协如今红透半边天的网络作家“章郎”(秘书长杨胜章),最后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兴义作家“陆似”(徐天奎/已故)。
通过深入交流,我和师弟惊喜地发现,我们居然是天柱老乡,亦都是恩师柳杉的“得意门生”。因为这层特殊的关系,我和师弟的感情,便由“网友”上升到了“姐弟”。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真是无巧不成书!大师兄芒成和师弟燕成也是“网友”,他也很喜欢师弟,喜欢师弟的《六月的雪》。大师兄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这个下午属于巴佬》来评论师弟的这首诗。也正是因为这篇评论,才让大师兄和师弟我们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最后成为知己。
我们仨,都是通过恩师,才得以凝聚在一起。我们都受恩师影响,都不可救药地爱着“缪斯”女神。因此,我和大师兄、师弟三人正式结拜,成为相亲相爱的同门手足。与恩师一起,开启了我们文学和人生的“西游取经”之旅。
2007年,师弟和竹二在凯里组织第二届“清水江文学笔会”,获得空前成功。
晚上,聚会结束,已近午夜,大师兄、师弟、竹二、凤城居我们等人一起,踩着浪漫的月色,吹着习习凉风,在凯里街头游走。
我们一边笑,一边叫,好不开心,好不惬意。竹二突然从队伍中跳出去,奔跑到前面,给我们几个照了一张勾肩搭背、在风中凌乱的照片,成为经典,亦成为记忆里最美的一道风景。
四
恩师70岁那年,师弟和我商量,邀约恩师出版一本我们仨的文集,引用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把文集书名也取叫《我们仨》,作为恩师70岁生日礼物。这份礼物特别而有意义,见证了我们仨最真最纯的一份师生情谊。大师兄还给我们的文集写了一篇饱含深情的评论文章:《前尘后梦总随缘——与〈我们仨〉有关的珍贵情缘》。
2023年4月,在山东临沂举行的“第十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文学教育成果展评交流活动中,《我们仨》获得了图书著作一等奖,也算是对《我们仨》的一份鼓励和肯定。
师弟说,恩师75岁的时候,我们要再出版一部文集,作为恩师75岁的生日礼物。恩师80岁的时候,我们也还要出版多人文集。恩师85岁时时候,同样的,我们依然要出书庆祝,这是我们对恩师的一份祝福和期待……
大师兄非常赞同师弟的提议,他说,照片和文字都是最好的见证,感谢岁月都没有对我们下狠手。
于是,师弟给我布置了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创作任务——要求我必须创作一部记录恩师、大师兄、师弟等师友之间纯真情谊的中长篇小说,在恩师75岁生日之前完成。
作为团宠和唯一的女主,我没有理由拒绝师弟安排的“作业”。于是,2024年5月12日,聚会结束后,我开始动笔写《相遇人间》,希望这个故事,能给我们平凡的日子,增添一份温暖和感动。
五
《相遇人间》是小说,因此,我必须要设定恰当的人物角色和故事情节,不能落入俗套。我虚心地跟恩师请教,恩师说,既然是小说,就无所顾虑,只管放开来写。
得到恩师的指点和肯定后,我开始动笔。小说中的小小、老余、牧然、东南、西北、小雨、老秋、晓曼等人物,都是虚构的。
当然,小说里的主角人物,都有原型。
写完第一章,我发给恩师、大师兄和师弟看。师弟很不满意“东南”这个角色的名字,一直抗议,要求换一个(因为这个角色,我是以师弟为原型虚构出来的)。
因为有恩师撑腰,我底气十足,直接忽视师弟的抗议,依旧我行我素,强行使用“东南”二字。抗议了一段时间,看我不理他,恩师和大师兄也不说话,师弟没辙,只得妥协,接受了“东南”这个名字,呵呵。
其实,我取“东南”这个名字,是有寓意的。师弟的笔名叫“巴佬”,亦叫“东南燕”。我们第一次在网上结识,就是他以“东南燕”的笔名在网上发文。
因此,我取“东南”这个人物名,既显亲昵,又纪念了我和师弟的相识相知。加上小说中有一个虚构人物叫“西北”,与“东南”构成文中的一对“活宝”——“东南西北”,所以即使师弟严重抗议,我也不为所动,不肯改换“东南”这个人物名。
而小说中虚构的人物大师兄,其名“赵牧然”,则源于我的长篇小说《走过花季雨季》。在《走过花季雨季》里,我用了大篇幅的文字,记录了“赵牧然”来接我们班课的情景。他是学生的偶像,C市一中著名的“赵大才子”,深受师生爱戴和欢迎。
遗憾的是,出版社要求小说字数必须控制在22万以内,所以编辑审稿的时候,自作主张删除了将近3万字的内容。小说中很多精彩的情节,包括赵牧然的戏份,都被编辑残忍地删除。好在后来我跟编辑商量,硬生生把大师兄芒成跟我写的小说评论加了上去,不然心中实在是意难平。
为了弥补《走过花季雨季》里的缺憾,所以在《相遇人间》这部小说里,我继续用了“赵牧然”这三个字,算是我对大师兄的一个交代吧,感谢他对我2017届卓越(4)班(高三后变为卓越28班)的辛苦付出,以及为《走过花季雨季》写的精彩绝伦的评论——《青春载悲喜 花雨两相宜》。
恩师是最善解人意的,他对小说里的人物名没有什么异议,只要求把小说中的恩师取名为“老余”,所以我想也没想,就给恩师取名为“余泽丞”。
5月13日,我试着在网上发布了《相遇人间》第一章,没想到吸引了很多读者。他们纷纷给我留言,表示很喜欢这个故事,期待能继续读下去。
都说,读者就是底气,是作者坚强的后盾、奋发向上的动力。有读者的支持,有恩师和大师兄、师弟及竹二的鼓励,我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于是,从5月14日开始,我决定定时更新小说,每天发布一章。这样做的原因,一是逼迫自己不要懒惰,每天动脑动笔,按时完成师弟布置的任务;二是想看看读者的反应,根据他们的反馈,我好及时对小说进行修改。
最开始,我给小说取的标题为:《我们四·花样年华》,后来恩师改为:《花样年华》。最后定稿的时候,根据大家的建议,我采用了师弟取的标题:《相遇人间》。
这部小说,倾注了我所有的心血和感情,是迄今为止,我写得最快、最认真、也最用心的作品。
而且,幸运的是,读者们非常给力,他们每天“追剧”,给我神评,让我有继续书写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同事锦妹妹说:“才女姐姐,你静下心来写作的样子真美!”
同事孔妹妹说:“最有才华的杨姐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同事蓉妹妹说:“每天追更,是一件快乐的事。”
我们家乡的袁显荣老县长说:“凝心不愧是我们天柱的才女,是我们的骄傲!”
我的小学老师乐光政先生说:“凝心的这部小说,是高产、高品、真品、耐品的又一力作!!!”
恩师说:“这部小说,文字清新活跃,有意思,很有特色,对人物神态的描写也很好,感觉生活每一天都是新的……特别是E镇那条老街,留给人们的记忆太多。但写作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重身体才是第一件大事。”
而且,恩师还在他的朋友圈发文支持凝心:“向一直坚守在这块用文字叙写人生的苦与甜、悲与乐、爱与恨的圣地的凝心,致以真诚的敬意。”
大师兄说:“一直瞎忙,瞎喝。感觉很好,不是指喝酒,而是读凝心文章的感觉。”
师弟燕成说:“文章非常好呀,有爱,有真情,有地域特色,有民间文化,有时代烙印,精彩极了。好多细节也棒极了,比如芭蕉叶打水,叹气坡,摔个狗抢食,这些,都太好了。师姐不要受字数和条框限制,任文思泉涌的流向奔赴大海,弄成一部大书。”
妹妹小叶子说:“治愈了,心姐的文笔真的磨炼到极致了,字里行间都美到心坎里,看续集是我每天早上必须干的一件大事。”
从未谋面但神交已久的闵姐说:“你们仨真幸福,有老余也就算了,还有这么贤德善良的师母,你们享受着格格阿哥的待遇啊。如果可以,我要去爱老余。哈哈,我忘记了,老余已经结婚了……”
挚友王静老师说:“亲爱的凝心,你写得真好,好感人的师生情谊呀!青春最美好的样子!”
竹二说:“坚持是种力量!在写作过程中,凝心可以注重两点:一是增加情节的冲突,这可造成故事的跌宕起伏;二是向影视剧方向发展……第七十三章里的景为情所融,十分动人,好似诗意铺陈!”
弟子小平说:“家乡的美,在杨老师的小说里找到了。”
文友王建华说:“哇塞,这些曼妙的青葱记忆,真让人很想有机会去E镇走一走。”
文友梅竹说:“大饱眼福,凝心写得太好了!我都看入迷了,追更已经是我每天必修的功课。”
温暖的梅竹还把她的好友周永娥的读评截屏转发给我:“银梅,我拜读了这部校园小说,写得真的好,把学生时代少男少女的情感写得淋漓尽致、波澜起伏。”
兰银小妹妹说:“凝心姐姐更新速度快,质量高啊,让人佩服!”
而且,在8月30日早上7点51分,读完我的整篇小说后,兰银跟我发来信息:“凝心姐姐,昨晚看完了,从62章开始哭。”
文友徐情说:“感觉你们师生与学兄很幸福,很投缘,也很勤奋努力,羡慕你们这样的感情!”
文友石秀昌老师说:“我是你的铁粉,读你的小说是一种享受!你驾驭文字、舒展情节的能力,不是一般的强,每天都被你的文笔打动!阅读凝心的小说,是每天醒来之后的第一份早餐!”
陌生的读者一说:“这篇文章写得真是太动人了,让人感觉到友情和爱情的美好与纯粹。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一段如此深刻的情感体验。”
陌生的读者二说:“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停下脚步,静心阅读这样温暖、治愈的文章,是一种享受。”
陌生的读者三说:“作者用文笔勾勒出来的浪漫画面,让我不禁沉醉其中,仿佛亲临其境,带给我的内心强烈共鸣。”
陌生的读者四说:“你的作品真是令人赞叹,写得非常出色,让人印象深刻。”
陌生的读者五说:“你的文章构思巧妙,充满了创意和想象力,逻辑严密,真是让人叹为观止、令人拍案叫绝。”
……
留言和评论太多太多,无法一一列举。
这些留言和神评,深深地打动着我、激励着我、温暖着我。于是,每天早上定时更新,变成我必须做的一件大事。
六
创作《相遇人间》的时候,我每天上班、工作、看书、写作……做一个内心丰盈、勤奋自律的小蜜蜂。突然间发现,原来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理俗事,只做自己,是一件多么幸福而美好的事。
从2024年5月12日开始,到5月20日结束,八天的时间,《相遇人间》初稿完成,平均每天要写一万多字。我一边更新,一边修改,到2024年6月7日高考时,终于把小说修正完毕。这部小说,12万多字,从动笔到完工,还没到一个月的时间,我自己都有点佩服我自己了。
我自认为,这应该是我写得最好,也最打动人心的一部小说。
师弟燕成说:“师姐,这部小说突破了你以前所有的作品,从语言文字,到情感表达,再到作品风格,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哪怕这是你的收官之作,都是值得的!”
师弟说得很对,这部小说,确实突破了我以往的所有作品,是我最满意的一部小说。我想,我大抵是再也写不出如此让自己和读者都满意的作品了。
先生担心我的身体遭不住,又气又无可奈何,天天“讽刺”“打击挖苦”“调侃”我:“大作家,你是要靠写小说来养家糊口不是?”我懒得搭理他。
感谢恩师柳杉和师弟燕成,感谢从江的石秀昌老师,感谢开阳的闵姐,以及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读者”朋友们,是你们一直以来的鼓励和支持,才得以让《相遇人间》圆满完成。
每一章,朋友们都认真阅读,提出宝贵意见,便于我创作和修改。而我,则根据每一位“读者”的建议,第一时间对小说进行修正,及时调整,每天都乐此不彼。
本来身体就不太好的我,在写这部小说的过程中,经常熬夜,经常在大半夜和师弟交流,所以每天都处于“累并快乐着”的状态。
为了方便随时随地记录灵感,我经常在手机上写。有一天晚上,我太累了,抱着手机,写着写着,不知不觉间就睡着了。第二天早上,我醒来的时候,发现师弟凌晨给我发来信息:
师姐,我本来想打电话给你,但是太晚了。我尊重和钦佩师姐的创作,但是我在这个时间哪怕看到的是全部美景,我也会告诉我的师姐,这里不好,那里也不好,这就是我!!!!!
那一刻钟,盯着手机屏幕,我眼眶潮湿、感动如斯。
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便是我和师弟之间感情的最好明证,不掺任何杂质。
七
《相遇人间》是我第一部一边写,一边在网上定时更新、根据读者反馈及时调整、修改的小说。
每一位读者的建议,我都会认真听取、采纳,及时修正。师弟要我写“缺牙巴”这一剧情,我一直在思考着该怎么写。
一天,我驾车从学校回家,开到风雨桥的时候,我突然灵感迸现,想到了这个剧情的情节,脑海里浮现出这个情节的画面,眼泪居然在那一刻不可抑制地决堤。
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我流了很多次泪。写的时候流泪,阅读修改的时候也流泪。我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角色里,感受着小说里主人公的酸甜苦辣、离合悲欢。我想,仅凭这一点,我就应该算得上是一名合格的、真正意义上的“文人”。
总之,不管我写得怎么样,这部小说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我用心记录了天底下最纯真美好的一份感情,不带任何一丝世俗的气息和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恩师和师弟几乎每天都会跟我沟通交流,提出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鼓励我好好创作。特别是从江的石秀昌老师,每天都认真阅读,给我写长长的评论,让我感动万分。
不过,大师兄却一点建议都没有给我提,也不知道他到底看没看我的小说。
唯一是一天大半夜,他跟我发信息,但讨论的不是小说的内容,而是我们一中文学院的刊物《微光》如何创刊的问题。
这个学期,大师兄被任命为我们一中文学院的院长,负责校刊《希望之光》和文学院刊物《微光》的主编,我和张安明老师负责协助他的工作。
大师兄是我们一中的大才子,年纪轻轻,就成为我们学校为数不多的正高级教师。他的教学工作很忙,又爱好读书作文,没有时间看我在网上发布的小说,完全可以理解(或许他看了,默默关注着)。不过,管他看不看,小说更完了,他都是需要帮我写评论的。谁叫他的评论文章写得那么好,把读者吸引得不要不要的呢?
我的长篇小说《走过花季雨季》,还没有正式出版发行,就有很多读者朋友们期待着看我的小说了,原因就是大师兄给我写了一篇精彩绝伦的评论——《青春载悲喜 花雨两相宜》。
大师兄芒成和师弟燕成的性格迥然不同,师弟和我是外向型的人,心里藏不住任何一点东西,只要有事,就会说出来,不吐不快。比如师弟经常会大半夜跟我打电话,我们天南海北地瞎聊,聊天时间基本上都是以小时为单位计算。有时候吵我家先生睡觉了,他会气咻咻地跑去另外一间房睡,等我第二天早上醒来,睁开眼睛,他又雷打不动地躺回到我身边,哈哈。而大师兄却是相当沉稳内敛的人,一般在我和师弟面前,总显得成熟而又高冷。当然,醉酒了除外,呵呵呵。
大师兄对我的小说只字不提,估计是因为我在小说里写着小小是牧然的脑残粉,他不知道怎么提建议。假如他提了什么建议,我不小心乱写,到时候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不好交代。如果都是我一个人天马行空自由发挥,万一出什么差错,他就可以正大光明、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辩护:“恩师和师弟可以作证,全都是凝心胡说八道的!”
当然,也不排除这一点,就是他想在不打扰我思路的情况下,冷眼旁观,看我到底写出一个什么名堂来。
当然,我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事实证明,大师兄是一个非常温暖,且重情重义之人。
7月31日17:49分,竹二把他对《相遇人间》的短评发出来后,23:39分,大师兄在群里留言:“甘兄之评甚获我心,非常好,知根知底,知趣知味。以人论世,一言中的。”
8月1日凌晨01:27分,我们所有的人都在梦周公之时,大师兄一个人在群里发言:“醉了,且作一首打油诗,算是对甘兄之评的呼应,也算是对师妹大作的祝贺:黔东湘北孰开山?佳人相遇离与还。凝为碧血但无怨,心有灵犀好人间。呵呵,我醉麻嘎,马上睡觉!梦中反省!”后面跟着两个捂脸的表情包。
03:29分,师弟在群里发言:“大师兄果然醉翁一枚也!”后面跟着一个龇牙咧嘴的笑脸。
第二天早上醒来,看到大师兄和师弟的发言,我的感动铺天盖地。
“黔东湘北孰开山?佳人相遇离与还。凝为碧血但无怨,心有灵犀好人间。”大师兄的评论,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话,却完美地诠释了这部小说的精髓。而且,他还把小说的标题以及我的笔名都用了进去,瞬间便让这部小说拥有了温度和灵魂。
而且,《相遇人间》这部小说,还激发了竹二的创作灵感,他决定在明年6月之前完成一部小说——《掘金时代》。然后,他摆一桌酒,让我们见证他洗手封笔,从此只专心画画。
恩师说:“遵从内心。好!”
大师兄说:“期待甘兄大作,沉潜数年,厚积而薄发,当一鸣惊人!”
师弟说:“陪我们慢慢玩,不要洗手好不好?”
看,这就是我生命中,才华横溢且温暖有度的四个人!我们坦诚相待,彼此珍惜,像家人一般情同手足、血脉相连。
在喧嚣浮躁的尘世,这份感情如此干净、纯粹,如此珍贵、美好,足以慰藉和温暖我们不长不短的一生。
八
师弟在丹寨县老冬村驻村当第一书记,他常邀约恩师和大师兄我们,要我们有空一定去他的老冬村走走看看。
他说老冬村风景优美,一池风情万种的荷花,像天上的七仙女一般靓眼。师弟笔下和口中的老冬,一直是我们心中的圣地。他还经常在朋友圈晒荷花,晒他的工作日常,晒老冬的美景,晒他的“稀饭寨”,让我们心生向往,无比期待。
师弟说:“荷花要开了,欢迎恩师、大师兄和师姐来我老冬采风。”
大师兄说,去老冬,必须要住一晚,喝一晚上的酒,否则没意义。我和恩师一致赞同。
试想想,在月色银辉和漫天的星光下,吹着夏夜的凉风,就着满池妖娆、风情万种的荷花,我们对酒当歌,该是多么美好、温馨的一幅画卷。
记得2022年6月19日父亲节,师弟来凯里看望恩师。白天,恩师、大师兄我们一起陪师弟去下司古镇采风,晚上,我们一起聚餐喝酒。
无论师弟如何挑战酒量,他都不是大师兄的对手,非常挫败和悲催。当然,师弟挑战失败情有可原,因为大师兄是我见过的酒量最好的人,没有之一。
聚会结束后,恩师由于身体欠佳,先行一步回家休息。我和大师兄陪着师弟,在凯里街头游走一番后,送师弟回酒店歇息,发生了相当经典的桥段。
师弟拉着大师兄的手,不肯松开:“大师兄,今天你要陪我睡!”
大师兄说:“今晚不行,我还没有请假。”
师弟不依不饶:“我不管,今晚你就要陪我睡。”
大师兄没辙,只得像哄骗小孩子般跟师弟商量:“明晚可以不?我今晚回家请假,明晚陪你睡。”
见大师兄答应明晚陪睡,师弟才心满意足。怕大师兄反悔,他特意强调:“一言为定,不准赖皮!”
望着大师兄和师弟,我感慨万千!这是这个喧嚣的尘世,一份“血浓于水”的感情,足以温暖一座城市的寒冬。
九
《我的阿勒泰》作者李娟说,即使世界偶尔薄凉,内心也要繁花似锦。唯愿我们此生,只言温暖,不语悲伤。
感谢生命的馈赠,让我遇到了恩师、大师兄、师弟、竹二,以及诸多挚友和知己,感谢你们一直以来的鼓励和支持。你们的温暖是无穷的力量,促使我义无反顾,在自己喜欢的文学道路上不停地奔赴。
我坚信,在世间所有虚妄的追求都过去以后,文学依旧是一片灵魂的净土。
最后,谨此小说,献给恩师75岁生日,铭记我们生命中最美的遇见,见证成长路上,我们一起携手同行的温暖时光。
2024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