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干的司州牧一职就此虚悬出来,落在拓跋禧手里。
拓跋干倒情愿如此。
他现在只能趴在床榻上养伤。为了方便使女侍奉,围屏帐蔓皆拆除,拓跋禧此时就坐在榻沿,拓跋干倒像少时被责罚后伏在阿兄膝处委屈似的。
只不过说出的话,不很委屈。只说起李彪这个寒门士族,倒真是直。明面上是弹劾贪淫,实际上怕是冲着司州牧来的。
拓跋禧沉吟了好一阵,才冷笑了一声,“说起来大姓世家重新分等,闹得那些世家与世家之间都有不睦,更何况李彪此类小户。根本插不进位置,想要出头,自然就得倍加勤力。”
拓跋干道:“那又何必同我们作对,有什么好处?”
拓跋禧此时才觉阿弟还是太年轻了些,只道:“你以为是针对你,其实是想向上面表态度呢。”
拓跋干以为他说的是至尊阿兄,便道:“不会吧,阿兄若真有意如此,又怎会将此职又给到你手里?”
拓跋禧道:“你想,司州牧主管司州军政。司州军政里包括了洛阳京畿附近的四路军政,又都督中外诸军事。严格来说,与洛阳令,御史中尉,护军将军的职务均有重合之处。
李彪既为御史中尉,容不得你实属自然。你毕竟在此处经营日久,扎根颇深,先将你调开。而后再调开洛阳令,他在洛阳城中独掌执法大权,自然如鱼得水,不必忍受掣肘之苦 。
你又有把柄送上,不弹劾你弹劾谁。“
拓跋干仍有不明,“这同至尊又有什么关系。”
拓跋禧挑挑眉,他倒真未必是为做给至尊阿兄看的,还有可能是别人。他眼风一扫,仿佛回到他阿兄回答他妇人妒防的时候。
至尊显然是乐在其中,他想的却是皇兄有意让她参与政事,这是什么样的信号。
拓跋干直到此时方才有所顿悟,却仍问道:“阿兄的意思,昭仪阿嫂欲与我们分权?”
"倒并非为她所欲,只是眼下世家新贵连环崛起,逐渐取代原先代人旧贵的位置。我等皇亲原本就掠取了代人旧贵的颇多利益,他们既代替了原先的位置,那同我们,迟早有合有争。"
既有争合,那就不单指个人之力。
拓跋干此时才难免想起了拓跋羽会宴那一日,至尊阿兄含沙射影的一句: “我后子孙,邂逅不逮,汝等观望辅取之理,无令皇位叫他人夺去。”
他不免陡然握紧了拓跋禧的手 "那太子?"
拓跋禧颔首,他这才惊觉李彪之妙,一箭双雕。
太子恂当日直至晡时末方出东堂,却未回东宫,而是直奔三娘所居安昌殿。
哪怕是置身于暖暖炉火之侧,他也依旧觉得齿冷,浑身发寒。
皇父诚然未对他用刑,却给了他一巴掌,震的他说不出话来。
他饮过姜汤,在不自觉的打颤中逐渐平静下来。他总能忆起皇父看他的眼神,疏离审视中又有些冷漠。
像隔了一层薄冰,处处都是裂痕。
最后,皇父长长的叹了口气,有些无奈的说,"朕怎么总跟你说不到一处去呢?"
君主往日自称,用吾我皆可,唯于公事文中才称朕。
他记得幼时见皇父时,他总是很可亲的抱他,抚他的小脸。
即便后来生出许多不满,也总以谆谆教诲,循循善诱的多。
从未对他这般言辞,仿佛君臣有别,公事公办而已。
他定是不再拿他当儿子了。
拓跋恂心里觉得难过,又有点十分的悲切油然而生。
子不知父,父不知子,何其悲乎。
三娘看了看他,心里却在想另一件事。
她或许可以趁此良机告诉太子一些事了。
多年来,太子对皇父的敬爱不假。虽不能完全理解皇父的理想,但私下也同她说过,要以皇父的构想治理好大魏。以至在班赐改制后的冠服时,还曾劝过她易服。
她这才变得优柔寡断起来。
担心太子仍奉皇父以为圭臬。
对穆泰和她的提议不屑一顾,甚至不肯接纳。
虽冯熙冯诞已逝,冯府到底还有个黄门侍郎冯聿阿兄能为她通同内外。
穆泰从平城传来尺素,言明若太子不愿,可酌情迫一迫。
可她要如何相迫呢?
拓跋丕的两个儿子如今是太子东宫属官,此二人为她解惑。
密谋把太子恂留在平城,同时发兵控制雁门关。(注1)
三娘却觉得不妥。
一来,至尊刚刚将肆州从恒朔军区单列出来,夺取雁门关的控制权便非常困难。
二来,太子恂何以留在平城?去往平城需要合理正当的理由,眼下太师既葬,百司南迁已毕如何北归?
三娘自有三娘的道理,她不希望儿子是被逼迫的。她希望她一手带大的儿子,是心甘情愿的和她站在一边的。
三娘用眼神示意阿德屏退左右,这方坐近正饮酪浆的太子恂。
太子东宫属官之中地位隆崇的三师三少原为名誉性的虚职,而太子詹事和太子中庶子才实际负责打理主要事务。(注2)
自三年考核毕后,虽东宫内部有所调整。但太子的身边,尚还有一位中庶子,名唤高道悦。
高道悦本是辽东人,兄弟都是北燕将族出身,与冯氏的关系得从祖上北燕王室开始算起。
高道悦为人耿介,并不怕得罪王公亲贵,因此平时对太子恂约束甚严,拓跋恂对他是既敬又怕。(注3)
太子恂一路走回东宫,脑海中却仍回想着母后的话。
"阿恂想做天子吗?"
"不是日后,而是眼下。"
"平城的旧贵们都愿意以你马首是瞻。"
似幽幽笛音,绕梁不绝。
他原是十分恐惧的,却在母后的安抚下奇迹般地平静了下来。
他原本就是太子,哪怕是在皇父汉化改革面前,他也是符合传统礼法的继承人。
师傅们这样教导他,他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
可是这一切的信心都在皇父的疑虑和失望面前变得格外摇摆不定。
先前东宫官的大换血,而后又支州了几位中庶子和左右詹事。皇叔拓跋干和冯太傅依旧想办法为他保住了几位关键的官员为他所用,其中便有拓跋丕的两个儿子。
保住的人背后各有势力,大多都以冯太后旧日功勋马首是瞻。
他们想保护他,他是坚信的。
可是汉化改革之路既快又急,并不容人做更妥帖的安排。于是他的这帮拥笃便显得格外不合时宜。
非但深受皇父忌惮,更重要的是,有时候连他都会很意外的发现,他根本无法全然掌控他们。他们过于有自己的想法了。
但是,事到如今,他们的想法竟不谋而合。
所以当母后对他说的时候,他初时慌乱,到后来方平静下来。因为这是极有道理的。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下手为强。
入夜下了场雨,夹着雪。高道悦因此为他更换装束。
太子恂却自取了一套鲜卑袍,取走发冠,放下头发。
自太子由安昌宫出来,高道悦便觉察他有些奇怪,一时却又说不上来,此时也只听太子道:“高郎,你瞧,如此是否更适合我?”
高道悦看着诺大的铜镜中,太子已恢复旧日模样。
突然有一种预感从他心中飘至眼前:
心之所向,溢以言表。
他不认为这样的换装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
这代表着太子恂的心里正在发生某些变化。
果然,只听太子下一句话便是:“高郎,你瞧孤,是否有人君之象?”
虽然太子中庶子很多,但是高道悦却是他的第一心腹。他们从幼时起便形影不离,他是太后为他所选,出则为护卫,入则为亦师亦友。
高道悦只觉得心中仿佛被置了一张鼓,正咚咚作响,所以他不得不挥开矛盾用来抵抗,正如除夕宫宴上的傩礼一般。
为驱赶晦恶,而握紧武器。
许是他沉默的太久,太子长时间得不到回应,便以为是在表达反义。竟也忽的叹了一口长气 ,整个人颓然下来:"高郎,我心里好慌。"
太子自知不得不作出反击,可更深想下去,又觉得没由来的恐惧。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难。
那可是谋反。
刀兵剑戟之间的触碰,是需要血流成河的。
更何况,他要对抗的,是他天人之姿的皇父。
太子恂第一次正视自己的无力和惶恐,却为时已晚。
三娘已去信往平城,将太子心意已决之事落定。
穆泰便与陆睿迅速调整了策略,预备由拓跋丕的两个儿子拓跋隆和拓跋超随太子北归,而后占据平城,与洛阳分庭抗礼。
平城旧贵几乎家家响应,穆泰更持两州兵权。早在定州时耕耘的铜矿金矿此刻也能发挥作用,唯一的难点却在太子北归上。
陆睿道:“若太子无法北归呢?”
穆泰以为他担心的是太子无法出城,便道:“而今的司州牧是咸阳王禧,他既收我的货贿,我自有办法叫他无法阻挡我们。况且,太子可借用皇后之名轻车简装北还,又不是大军开拔。在洛阳的动向当很小才是。”
其实他还有下文并未点名,拓跋丕之子拓跋隆,娶妻李辅之女。李辅为李冲兄长,还有一女便是咸阳王元禧王妃。与彭城王元勰之妃,亦为堂亲。
如此紧密的亲属关系,自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若咸阳王威逼利诱下还不情愿,不乏往其后宅想想办法。
陆睿追根究底:"我是说,若太子被人所扣留无法北还,或是犹豫了,那我们还要如何师出有名?"
穆泰一笑:"老兄,之前联络南安王阳平王意欲何为?不过是为着若太子无法北归,先以南安王,若南安王不肯,再推以阳平王拓跋颐。如今南安王迁往洛阳,如若太子不能北返,自然首推阳平王举事。"
当晚陆睿便亲自捉笔,遣人送密信给阳平王不提。
盛乐的主官朔州刺史阳平王拓跋颐,是文成帝的长弟拓跋新成的长子,是至尊的从叔。拓跋颐担任怀朔镇主官时,曾参与过拓跋宏最重要的一次对柔然的用兵。
正因着这一次的大胜,使得柔然不再成为大魏的威胁。也正因如此,奠定了至尊敢于在次年就迁都的基础。(注4)
太和十六年的这一次用兵,拓跋颐和陆睿并为东西两路都督。到底是沙场情义,过命的交情,陆睿对他信任异常。
拓跋颐看完手书,自又抄录一份遣人速送至至尊手里。(注5)
而后才于烛火下独自详读此信。
那光烛黄橙橙的,印在信筏上,像是舆图卷起的边。泛黄又沧桑,好像抚平了多次,却总也抚不平似的。
非得丢到库中,拿重物好好的压上几日才行。
他将烛火熄了,自去休息。
黑暗之中,他回想往昔,他的阿父曾参与过平灭乙浑叛乱,而现在终于轮到他了。
待此日写信复于陆睿时,他倒言简意赅,只说:"吾与君唯一时之别,盟定长久之约,愿大展宏图。"
这话听起来像是在说友情,其中深意自有内行人才能体悟。
穆泰陆睿二人一时竟有些感动。
拓跋干倒情愿如此。
他现在只能趴在床榻上养伤。为了方便使女侍奉,围屏帐蔓皆拆除,拓跋禧此时就坐在榻沿,拓跋干倒像少时被责罚后伏在阿兄膝处委屈似的。
只不过说出的话,不很委屈。只说起李彪这个寒门士族,倒真是直。明面上是弹劾贪淫,实际上怕是冲着司州牧来的。
拓跋禧沉吟了好一阵,才冷笑了一声,“说起来大姓世家重新分等,闹得那些世家与世家之间都有不睦,更何况李彪此类小户。根本插不进位置,想要出头,自然就得倍加勤力。”
拓跋干道:“那又何必同我们作对,有什么好处?”
拓跋禧此时才觉阿弟还是太年轻了些,只道:“你以为是针对你,其实是想向上面表态度呢。”
拓跋干以为他说的是至尊阿兄,便道:“不会吧,阿兄若真有意如此,又怎会将此职又给到你手里?”
拓跋禧道:“你想,司州牧主管司州军政。司州军政里包括了洛阳京畿附近的四路军政,又都督中外诸军事。严格来说,与洛阳令,御史中尉,护军将军的职务均有重合之处。
李彪既为御史中尉,容不得你实属自然。你毕竟在此处经营日久,扎根颇深,先将你调开。而后再调开洛阳令,他在洛阳城中独掌执法大权,自然如鱼得水,不必忍受掣肘之苦 。
你又有把柄送上,不弹劾你弹劾谁。“
拓跋干仍有不明,“这同至尊又有什么关系。”
拓跋禧挑挑眉,他倒真未必是为做给至尊阿兄看的,还有可能是别人。他眼风一扫,仿佛回到他阿兄回答他妇人妒防的时候。
至尊显然是乐在其中,他想的却是皇兄有意让她参与政事,这是什么样的信号。
拓跋干直到此时方才有所顿悟,却仍问道:“阿兄的意思,昭仪阿嫂欲与我们分权?”
"倒并非为她所欲,只是眼下世家新贵连环崛起,逐渐取代原先代人旧贵的位置。我等皇亲原本就掠取了代人旧贵的颇多利益,他们既代替了原先的位置,那同我们,迟早有合有争。"
既有争合,那就不单指个人之力。
拓跋干此时才难免想起了拓跋羽会宴那一日,至尊阿兄含沙射影的一句: “我后子孙,邂逅不逮,汝等观望辅取之理,无令皇位叫他人夺去。”
他不免陡然握紧了拓跋禧的手 "那太子?"
拓跋禧颔首,他这才惊觉李彪之妙,一箭双雕。
太子恂当日直至晡时末方出东堂,却未回东宫,而是直奔三娘所居安昌殿。
哪怕是置身于暖暖炉火之侧,他也依旧觉得齿冷,浑身发寒。
皇父诚然未对他用刑,却给了他一巴掌,震的他说不出话来。
他饮过姜汤,在不自觉的打颤中逐渐平静下来。他总能忆起皇父看他的眼神,疏离审视中又有些冷漠。
像隔了一层薄冰,处处都是裂痕。
最后,皇父长长的叹了口气,有些无奈的说,"朕怎么总跟你说不到一处去呢?"
君主往日自称,用吾我皆可,唯于公事文中才称朕。
他记得幼时见皇父时,他总是很可亲的抱他,抚他的小脸。
即便后来生出许多不满,也总以谆谆教诲,循循善诱的多。
从未对他这般言辞,仿佛君臣有别,公事公办而已。
他定是不再拿他当儿子了。
拓跋恂心里觉得难过,又有点十分的悲切油然而生。
子不知父,父不知子,何其悲乎。
三娘看了看他,心里却在想另一件事。
她或许可以趁此良机告诉太子一些事了。
多年来,太子对皇父的敬爱不假。虽不能完全理解皇父的理想,但私下也同她说过,要以皇父的构想治理好大魏。以至在班赐改制后的冠服时,还曾劝过她易服。
她这才变得优柔寡断起来。
担心太子仍奉皇父以为圭臬。
对穆泰和她的提议不屑一顾,甚至不肯接纳。
虽冯熙冯诞已逝,冯府到底还有个黄门侍郎冯聿阿兄能为她通同内外。
穆泰从平城传来尺素,言明若太子不愿,可酌情迫一迫。
可她要如何相迫呢?
拓跋丕的两个儿子如今是太子东宫属官,此二人为她解惑。
密谋把太子恂留在平城,同时发兵控制雁门关。(注1)
三娘却觉得不妥。
一来,至尊刚刚将肆州从恒朔军区单列出来,夺取雁门关的控制权便非常困难。
二来,太子恂何以留在平城?去往平城需要合理正当的理由,眼下太师既葬,百司南迁已毕如何北归?
三娘自有三娘的道理,她不希望儿子是被逼迫的。她希望她一手带大的儿子,是心甘情愿的和她站在一边的。
三娘用眼神示意阿德屏退左右,这方坐近正饮酪浆的太子恂。
太子东宫属官之中地位隆崇的三师三少原为名誉性的虚职,而太子詹事和太子中庶子才实际负责打理主要事务。(注2)
自三年考核毕后,虽东宫内部有所调整。但太子的身边,尚还有一位中庶子,名唤高道悦。
高道悦本是辽东人,兄弟都是北燕将族出身,与冯氏的关系得从祖上北燕王室开始算起。
高道悦为人耿介,并不怕得罪王公亲贵,因此平时对太子恂约束甚严,拓跋恂对他是既敬又怕。(注3)
太子恂一路走回东宫,脑海中却仍回想着母后的话。
"阿恂想做天子吗?"
"不是日后,而是眼下。"
"平城的旧贵们都愿意以你马首是瞻。"
似幽幽笛音,绕梁不绝。
他原是十分恐惧的,却在母后的安抚下奇迹般地平静了下来。
他原本就是太子,哪怕是在皇父汉化改革面前,他也是符合传统礼法的继承人。
师傅们这样教导他,他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
可是这一切的信心都在皇父的疑虑和失望面前变得格外摇摆不定。
先前东宫官的大换血,而后又支州了几位中庶子和左右詹事。皇叔拓跋干和冯太傅依旧想办法为他保住了几位关键的官员为他所用,其中便有拓跋丕的两个儿子。
保住的人背后各有势力,大多都以冯太后旧日功勋马首是瞻。
他们想保护他,他是坚信的。
可是汉化改革之路既快又急,并不容人做更妥帖的安排。于是他的这帮拥笃便显得格外不合时宜。
非但深受皇父忌惮,更重要的是,有时候连他都会很意外的发现,他根本无法全然掌控他们。他们过于有自己的想法了。
但是,事到如今,他们的想法竟不谋而合。
所以当母后对他说的时候,他初时慌乱,到后来方平静下来。因为这是极有道理的。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下手为强。
入夜下了场雨,夹着雪。高道悦因此为他更换装束。
太子恂却自取了一套鲜卑袍,取走发冠,放下头发。
自太子由安昌宫出来,高道悦便觉察他有些奇怪,一时却又说不上来,此时也只听太子道:“高郎,你瞧,如此是否更适合我?”
高道悦看着诺大的铜镜中,太子已恢复旧日模样。
突然有一种预感从他心中飘至眼前:
心之所向,溢以言表。
他不认为这样的换装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
这代表着太子恂的心里正在发生某些变化。
果然,只听太子下一句话便是:“高郎,你瞧孤,是否有人君之象?”
虽然太子中庶子很多,但是高道悦却是他的第一心腹。他们从幼时起便形影不离,他是太后为他所选,出则为护卫,入则为亦师亦友。
高道悦只觉得心中仿佛被置了一张鼓,正咚咚作响,所以他不得不挥开矛盾用来抵抗,正如除夕宫宴上的傩礼一般。
为驱赶晦恶,而握紧武器。
许是他沉默的太久,太子长时间得不到回应,便以为是在表达反义。竟也忽的叹了一口长气 ,整个人颓然下来:"高郎,我心里好慌。"
太子自知不得不作出反击,可更深想下去,又觉得没由来的恐惧。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难。
那可是谋反。
刀兵剑戟之间的触碰,是需要血流成河的。
更何况,他要对抗的,是他天人之姿的皇父。
太子恂第一次正视自己的无力和惶恐,却为时已晚。
三娘已去信往平城,将太子心意已决之事落定。
穆泰便与陆睿迅速调整了策略,预备由拓跋丕的两个儿子拓跋隆和拓跋超随太子北归,而后占据平城,与洛阳分庭抗礼。
平城旧贵几乎家家响应,穆泰更持两州兵权。早在定州时耕耘的铜矿金矿此刻也能发挥作用,唯一的难点却在太子北归上。
陆睿道:“若太子无法北归呢?”
穆泰以为他担心的是太子无法出城,便道:“而今的司州牧是咸阳王禧,他既收我的货贿,我自有办法叫他无法阻挡我们。况且,太子可借用皇后之名轻车简装北还,又不是大军开拔。在洛阳的动向当很小才是。”
其实他还有下文并未点名,拓跋丕之子拓跋隆,娶妻李辅之女。李辅为李冲兄长,还有一女便是咸阳王元禧王妃。与彭城王元勰之妃,亦为堂亲。
如此紧密的亲属关系,自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若咸阳王威逼利诱下还不情愿,不乏往其后宅想想办法。
陆睿追根究底:"我是说,若太子被人所扣留无法北还,或是犹豫了,那我们还要如何师出有名?"
穆泰一笑:"老兄,之前联络南安王阳平王意欲何为?不过是为着若太子无法北归,先以南安王,若南安王不肯,再推以阳平王拓跋颐。如今南安王迁往洛阳,如若太子不能北返,自然首推阳平王举事。"
当晚陆睿便亲自捉笔,遣人送密信给阳平王不提。
盛乐的主官朔州刺史阳平王拓跋颐,是文成帝的长弟拓跋新成的长子,是至尊的从叔。拓跋颐担任怀朔镇主官时,曾参与过拓跋宏最重要的一次对柔然的用兵。
正因着这一次的大胜,使得柔然不再成为大魏的威胁。也正因如此,奠定了至尊敢于在次年就迁都的基础。(注4)
太和十六年的这一次用兵,拓跋颐和陆睿并为东西两路都督。到底是沙场情义,过命的交情,陆睿对他信任异常。
拓跋颐看完手书,自又抄录一份遣人速送至至尊手里。(注5)
而后才于烛火下独自详读此信。
那光烛黄橙橙的,印在信筏上,像是舆图卷起的边。泛黄又沧桑,好像抚平了多次,却总也抚不平似的。
非得丢到库中,拿重物好好的压上几日才行。
他将烛火熄了,自去休息。
黑暗之中,他回想往昔,他的阿父曾参与过平灭乙浑叛乱,而现在终于轮到他了。
待此日写信复于陆睿时,他倒言简意赅,只说:"吾与君唯一时之别,盟定长久之约,愿大展宏图。"
这话听起来像是在说友情,其中深意自有内行人才能体悟。
穆泰陆睿二人一时竟有些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