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满堂默然。

    屋外的凄风苦雨,好像一下子将几人浇了个透。

    静如莫名缩了下脖子,拿起灯盏去一旁添油。善源本也想去拿那盏灯,结果被静如抢了去,只能在座上待着。

    三人就这么静坐着,直到静如磨磨蹭蹭地点好了灯,照亮殿中这一角时,才有了动静。

    秦凌羽见明净没有否认自己,接着说:“这件事本来无解,直到那日我在假山中撞见了空闻师父,他似乎对我脸上这道疤很感兴趣。”

    沈鹤眉心天然生有一粒红色观音痣,在外行走甚是惹眼,容易招来怀疑,故在京中时,她就请瞿青为这张脸易容,遮掩一二。

    疤痕能成为破案的关键,完全是机缘巧合。若她没有晨起出门去山崖下,就不会遇见匿于草丛中的疯僧。

    “人只是疯了,该有的记忆还在,目睹眼熟之物时,会不自觉地被吸引过去。也就是说,他曾经认得脸上有疤的人物。再者,他发病时需要好几个僧人合力才能拉住,可见其力道之大。”

    她说得口渴,拿起案上的茶一气喝了,抹了下嘴,道:“他拽着我的胳膊时,用的是左手,隔着衣料,我依然能感受到他手上有茧子。这茧子的位置生的很特别,不仅拇指有,虎口处也有,像是长期抓握刀剑一类器物的人才会有的。”

    明净颔首:“施主观察得很仔细。”

    “他是个练家子,有些武功在身上,却要在这寺中刻意隐藏。我看他身上穿的是黄色僧袍,为寺院中等级较末的僧人,便起了疑心。后来我去问了药师殿的沙弥妙真,发现此人是五年前和坠崖而死的空悟一同入寺的。而五年前是个微妙的时间节点,听说那时匪乱刚有平息之势,寺内涌入了一批新的僧人。”

    善源道:“匪乱稍歇……是了!五年前官府还在围剿山匪余孽,可惜逃走了一部分。不过寨子已被毁去,再难纠集势力了。”

    一直不说话的静如,突然开口:“听说那山寨的匪首,早年抢山头时,脸上被马刀划过,破了相。”

    秦凌羽有这两人附和,能少说些话,点头道:“虽然我不知道匪首脸上有疤这种细节,但听闻沧州太平日久,除了匪乱,市井间并无什么纷争,也不似淮州般时有倭患。寻常百姓拌嘴打架,敢拼真刀枪的又能有几个?故我猜这位师父,曾有过一段不同寻常的时光。所以住持,你又是怎么识破他们的?”

    目光再次汇聚到明净身上。

    他说:“与施主相似。说来惭愧,贫僧无意中听见那二人谈话。千佛窟是陈国所修,佛祖双目均用宝石镶嵌,一窟之中,就有万金。他们虽已是佛门子弟,仍心存贪念,妄图窃宝下山。”

    善源急道:“既如此,为何不等他们事迹败露,再报官将他们拿住?”

    按常理,确实应当如此。

    然而明净微微一笑,褪下腕间那条佛珠,道:“他们占的,是五毒心中的贪心;贫僧占的,是八苦中的爱别离苦。我方才说,有一桩旧事困扰多年。这桩旧事,其实是一段旧情。”

    静如被这席话惊得一颤,险些从桌案边跳起来:“爱别离苦?这怎么能!”

    人生有八苦,分别为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殷盛。而入空门者,修的是心无外物。

    明净并无遮掩之意,坦然道:“我有愧于祖先,打算真相大白后,就辞去住持一职,让监正代为管理。静如,你不必惊讶——入寺修行者,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心无外物?”

    善源呆呆地坐在一旁,显然也没料到这一变故。原先积攒的怒气和苦恼,一朝散尽,使得整个人看起来就像一尊泥塑,钉在座上。

    系统:【宿主,案上那条佛珠似是明净的心爱之物。串的珠子并不是什么名贵的材料,只是普通的沉香木,看着像是寺中等级较低的僧人随身所戴。】

    秦凌羽也发觉了这一点。

    那佛珠上的木珠虽被捻得油光发亮,但细看之下,每颗珠子的大小并不相同,也不够圆润,像是手工磨制的。

    这样一副粗制的佛珠,不该出现在一位住持腕上。但这位未曾谋面的女子,应当在它上面花了许多心思,才珍而重之地将它转送给明净。

    “住持的这串佛珠,是故人所赠吧?”她问道。

    明净拾起珠串,摩挲着上面的穗子,将当年之事徐徐道来:“当年,因家贫不足以养,家中决定择一子出家。弟妹尚且年幼,而我是长子,便以出家好读书习字为由,揽下了这件事。”

    “未到宝华寺时,我借住在一位木匠家中。主家姓温,妻子早逝,平素会来寺中修缮有缺之处,与老住持有些交情。他家中还有一个女儿,唤作蕙娘。”

    看来故人,便是这叫温蕙的小娘子了。

    明净提起蕙娘,眼中浮现出一丝淡淡笑意,:“那时的我,和常跟在静如后边的那个沙弥年岁相仿,脾性也相似——明明还是个半大孩子,离家后既想爹娘,也想弟妹,却还要装作一副没事的模样。蕙娘抓到我在被中偷偷地哭,还取笑了好一阵。”

    “我在温家住了半月,便入寺受戒。从那之后,见蕙娘的次数就少了。但木匠来寺中时,因不放心她一人在家,总会将她一起带来,蕙娘就会跑到莲池边看鱼。我头上烧了六个戒疤,她就叫我小和尚。”

    “十年来,我随着先住持修习,进益不少,而蕙娘也快到了嫁人的年纪,木匠愁着帮她相看人家。一日她来寺中寻我,将一串雕工甚是生疏的佛珠交到我手中。”

    年少者神采飞扬、顾盼生辉的样子,好像还历历在目,可要说到下面的事时,明净攥紧了佛珠,攥得指节发白:“我不懂她的心思,只以为是要我替她祈福,就接了去。后来入了冬,大雪封山,山匪下山抢粮,劫了宝华寺。开春后,冰消雪融,山匪没有再来,木匠也没有如约来修那根快坍圮的梁柱。”

    “三个月后,木匠来了,蕙娘却不在。我以为是那些在佛前念的经起了作用,让她嫁了个好人家。可木匠说,蕙娘已经死了。”

    话音落,丝线骤断,上面大小不均的木珠,如白雨跳珠,噼里啪啦迸溅一地,在幽暗的灯火下,竟泛着玉一般润泽的光芒。

    四人一愣,在地下找寻起来。最后十七颗珠子,仅寻到十六颗,还有一颗不知所踪。

    当第十六颗珠被放入明净手中时,秦凌羽轻声道:“木匠告诉你,蕙娘是被山匪所害,故你从那时起就对他们恨之入骨,对吗?”

    明净托着木珠,好像能从这一捧莹润如玉的沉香木中,看见温蕙的影子:“她一生从未作恶,却受尽凌辱而死;我在佛前虔心诵念,不但没为她求来一个好郎君,反倒结出这样的苦果,如何不能怨?如何不能恨?”

    佳人情意未明,却已香消玉殒;木匠孤苦半生,不知埋骨何处。

    庄严无暇的佛面上,终于迸裂开一道缝隙,露出彩漆之下僵死的木心。

    此道谓之,刻骨铭心。

    明净握着木珠,压住心头悲愤:“发现那两人的真面目后,我便从后山采来曼陀罗,趁他人不备,洒在那尊开花现佛的莲座上。一旦佛莲盛开,幻境顿起,心有恶念之人,便会看见平生最惧之物,受天罚而死。”

    静如悚然:“如此说来,我险些害了一条人命!曼陀罗有镇静之效,可若喂得再多些……”

    “没错,中毒至深,他会死。”明净道。

    善源暗哑着嗓子,道:“原来,您动手之前,我们都被算在其中了。”

    明净苦笑:“早悟兰因,不结絮果。错已铸成,覆水难收。我沾染业孽,是时候去谢罪了。”

    “兰因絮果,她予了你兰因,可絮果何尝不是你自己所结!”殿外传来泠泠女声。

    几人闻声望去,只见一身穿水蓝衣裙的二八少女收了纸伞,抖落一地的雨水,露出一副冷淡的眉目。

    她的掌心中,赫然躺着第十七颗温蕙所制的佛珠。

    秦凌羽一惊:“你怎么来了?”

    北镇抚司的人,都是不睡觉的么?

    沈鹤走近,将佛珠放在案上后,剜了她一眼:“这话,我恰巧也想问你。药也不喝,觉也不睡,你是觉得自己要成仙了吗?”

    她嗫嚅道:“病已大好了……”

    她怎么莫名有了种摸鱼被抓包的感觉?可一想到她在办正事,便多了几分底气:“我不睡觉,是有要事办。说好了宽限一日,我办到了,不算食言。”

    沈鹤似笑非笑:“已大好了?鼻音这么重,叫已大好了?”

    另三人看着这对“兄妹”拌嘴,险些忘了正事。

    故人遗物失而复得,明净还是诚心向沈鹤道谢,可沈鹤说:“不必谢我,谢她就好。若不是她操心,这桩空头悬案,不知会叫贵寺折损多少香火。”他瞥了眼散落的佛珠,“斯人已逝,节哀之余,莫要忘记向官府自首。”

    最后,他转向秦凌羽:“走,跟我回去。”

    *

    伞下,并立着两个人。

    秦凌羽小心翼翼道:“大人,官府会怎么处置明净?”

    “他杀的是山匪,山匪作恶多年,官府不会重罚他,顶多治他毁损古迹之罪。”沈鹤将伞往她手中一塞,“眼下你长得高,便替我举一会儿吧。”

    雨声渐弱,伞面不偏不倚地立住。

    她不解道:“那为何还要让他自首?说他毁损古迹,也只是在那佛像上撒了些曼陀罗花粉,这治罪与不治罪,并无什么分别?”

    “他心有愧,非坦白不能解。这愧不止是对蕙娘,也是对信任他的僧众。有时,承认自己做错了事,并没有那么难。痛这一时,就不会悔痛一世。”沈鹤道。

    她正琢磨着,忽然反应过来,差点歪了伞:“好啊!原来大人您一早就在殿外听墙角了!”

    远处青山后,日出东方,晨光熹微。

    雨停了。

    天,亮了。

章节目录

问山海[探案]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余徽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余徽并收藏问山海[探案]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