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
草长莺飞,桃花蕊吐着芳信,柳树梢头含翠,碧空万里,是个绝好的天气。
还未过正午,市井里人来人往,琳琅商铺先后开了门,原本空旷的长街逐渐熙攘起来。走卒商贩们有的挑着扁担,有的背着竹筐,皮肤黝黑,精瘦的人,嗓门却脆亮得紧。行走来去,叫卖声不断,颇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势头。
街角处,高家老字号包子铺前排起长龙,沿边儿上站着一个落单的女娃娃。
也不知是谁家的娃娃,头顶揪着一对羊角辫,手里攥着一串糖葫芦,小肚子吃得圆溜溜的,嘴角还沾着一小块山楂皮,总不能是没人要的孩子。
但听这时,高掌柜借着一双长筷敲打边笼,大声吆喝道:“起笼!”
诺大的竹编蒸笼盖子被掀开,白色水汽瞬间腾起,犹如雾霭般徐徐四散开来,一时辨不清左右。
待到白雾散尽,方才站着的娃娃已不见踪影。
“囡囡!囡囡!”
一名年轻妇人拨开人群,神色慌张地跑近。经过高家包子时,瞥见地上摔碎的冰糖葫芦,忽地意识到什么,紧接着跌坐在地上,哭喊起来。
那妇人失魂落魄,连滚带爬地去拽路过行人垂下的袴脚,嘴里反复叨念道。
“囡囡……我的囡囡……过路的大哥行行好,谁看见我家囡囡了……?”
……
泰和年间,天下大治,商贾富足,百姓乐业。
独牙贩猖獗数年,屡禁不止,举国上下幼童略卖频发,失踪幼童下落不明。家中怀有稚子者,诚惶诚恐,外出不能,然杯弓蛇影,离散繁多。当朝皇帝忧心之久矣,寝食不得安。
远在京城千里之外,有一小城名曰临舟。临舟城内,流浪稚儿皆有去处,免受流离之苦,收容去处唤作“慈幼院”。流童来此,可果腹,可穿衣,亦可读书识字,或习得技艺傍身。
说起慈幼院的主人,也算大有来头,乃是宋员外宋家大小姐,宋沛宁。
宋家家大业大,在临舟城算得上数一数二的大户,就连临舟知府见了宋家家主,怕也只有低头伏小的份儿。不想家中混进来个逆女,惯爱散财不计得失,今日施粥明日赠衣,似是想着法儿地要把她爹辛苦赚的银子全再还回去。
宋家老爷宋怀德气得直拍大腿,却也爱女心切,前脚嗔怪两句,后脚自己个儿便觉得声大了,讪讪来到女儿身侧,笑着求和道:“我女银子可够花?莫要委屈了自己。”
于此,宋女放开手脚,越做越大。起先只是收留流童在府,后来干脆在城郊起了别院,院门牌匾题字“慈幼院”,三个大字苍劲有力,据说是宋家家主心疼腰子,力透纸背亲手所写。
-
慈幼院这厢正热闹着,稚子顽皮,在院子里你追我赶地嬉闹,银铃般的笑声被门窗掩去半分,传进屋里仍然清晰可闻。
宋沛宁坐在屋里头,翻着账房这月送来的账本,就听窗柩蓦地传来一阵哀嚎,仿佛门窗都跟着晃了晃。不用想也知道,必是院里的幼子不小心又将蹴鞠踢到了她的窗柩上。
窗外肇事孩童自知闯了祸,噤声半刻,未见宋小娘子出屋责怪,遂抛在脑后,又自顾自玩去了。
宋沛宁的贴身婢女竹叶听见动静,在这时端着刚沏好的春茶走了进来。
掀开珠帘,笑盈盈地说道:“女公子看累了吧?小心看多伤眼,不如出门走走,外面天气甚好呢。”
被竹叶这么一说,宋沛宁还真觉得这会儿是有些乏倦了。她抬头看了看窗外,春景盛好,芳草萋萋,日头温和不烈,于是撂下账目,随竹叶一起出了屋。
刚走到院中,一群玩闹的孩子叽叽喳喳地围了过来,献宝似的争抢着与她说话。
“阿宁阿姊,刚才把蹴鞠踢上你窗是二十六哩!”
“您一定要好好教训他!二十六心虚,见你出来就跑了!!”
“胡说!二十六兄不是那种人!”
男孩儿八九岁最不安生,上房揭瓦狗都嫌,宋沛宁扫过一排灰扑扑的小脸,还真没见到二十六的人影。
府上收留的孩子全都是以数字为名的,二十六,便是第二十六个入府的孩子。平日里二十六虽然爱玩闹,但对宋沛宁一向是十分敬重的。
换句话说,整个府上的流童,皆是将宋佩宁看得十分重的。
“……阿姊……阿姊!”
孩童们七嘴八舌地告着状,院子另一头被检讨的二十六终于气喘吁吁地跑回来。他的手上拿着一个花环,鲜花娇艳,一看便知是刚刚摘下的。
二十六走近,耷拉着脑袋,认错道:“阿姊对不起,蹴鞠是我踢的,可我也不是故意。这是我新编的花环,特意送给阿姊,给阿姊赔不是。”
方才那声响确实不小,若是换成旁人,八成是要被吓到,但宋沛宁早就习以为常,不仅没被吓到,屁股都没挪一下,并不打紧。
于是宋沛宁伸手抚了抚二十六的额头,笑着接过花环,说:“不打紧,花环很好,阿姊欢喜。”
二十六随即展颜笑开,别的孩子见了,也要阿宁阿姊摸摸头,全都凑了上来。宋沛宁心里好笑,手上动作却没停,每个小脑袋瓜挨个搓了个遍。
正和院子里的孩子玩着,婢女竹叶上前呈来一封信。信是京城百里加急送到临舟的,落款是小一。
宋沛宁敛了几分笑,起身回屋,找了个清静的地方将信拆开。
收留小一时,慈幼院还没落成,那年宋沛宁十三岁,小一十四岁。因为比宋沛宁年岁大,小一如兄长般照顾宋沛宁多些,如今宋沛宁十六岁,小一也长成十七岁的小少年。去年起,小一离开慈幼院,心高志远地去了京城闯荡。
人虽在京城,却不忘恩情,时有信件往来。不久前,小一来信说,京城繁华热闹,街上无处可归的乞童却也比别处多上许多。
在他与一名乞童交谈后得知,他们有的生来无父无母,有的是半路没了父母,但多数,都是被略走后卖到某处,几经周折,便再找不到回家的路。他们听人说,京城有钱人多,吃得好,自然要饭也要得多,这才赶路来的。
不过,那群不长心的牙贩似乎也看到这点,很快将目光转向京城,此后不光街上的乞儿变少了,有家的幼童也有接连失踪的,各家各户有孩子的心照不宣,全都大门紧闭了起来。
小一在后来的回信里说,他再也没有见过那个曾与他有过短暂的交谈的乞儿,打听过才知晓,估计不幸被牙贩盯上,又被卖去了别的地方。
信写到最后,小一大胆揣测道:“那群牙贩做事利落,毫无痕迹,从不拖泥带水。想来不是散户,与你我当年被掠时手段无二。”
写到此处,墨笔断了,空了数行,才继续着墨。
“是小一逾矩,本想邀女公子亲临京城,相救流童。转念想到此行必然凶险万分,小一不愿见女公子身陷险境,因此一面希望女公子来,一面希望女公子不来,突然,不知该如何落笔了……”
当晚月光舒凉,宋沛宁读完信,辗转反侧,几乎一夜难眠。
宋沛宁其实早就想到了,只守住小小临舟城的安宁根本不够,眼下牙贩肆虐,临舟城早晚也会失守。况且流童成灾,归根结底还是牙贩横行的原因,收留幼童只能算治标,却不治本。
然而凭她……手无寸铁的小女子,如何斗得过歹人?
宋沛宁对着漆黑的夜晚,独自叹了口气,而后悻悻地翻了个身。
宋沛宁睡得不好,断断续续做了好多梦。
她梦见自己六岁那年,还是卑劣、褴褛、贱如尘土的小乞丐。
她为了一口吃食被人追赶,眼睁睁地看着同伴死去,下雨了,没有遮风挡雨的屋檐,她只好在雨里一直一直跑。大雨冲走了她的一只鞋子,从此天寒地冻,风吹日晒,她就只有一只鞋子穿了。
梦里的雨声很大,像是将她从头到脚淋得通透。
宋沛宁泪眼朦胧地睁开眼,窗外依稀泛着光亮,天边即将要破晓。
-
三日后,宋沛宁匆匆启了程。
从临舟城到京城,紧赶慢赶要将近一个来月的时日。待到宋沛宁一行人抵达京城时,已是五月的深春。
他们按照小一信中留下的地址找过去,却被告知小一在前不久搬了家,问及搬去了哪里,对方连连罢手,推说不知。再欲想问些旁的,便生吃了闭门羹。
无奈之下,只得先放弃,一行人马在客栈暂且落下脚,其余再做打算。待一切安顿妥当,宋沛宁走出客栈,初来京城,她想四处逛逛。
白日里的京城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繁华之景非临舟城能够相比拟。街上捏糖人的,画花钿的,卖胭脂首饰的,应有尽有,看得宋沛宁眼花缭乱,甚至遇见了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连是何作用都不知道。
宋沛宁左看看右逛逛,兴头正盛,行至街角高家老字号包子铺,店小二一如既往掀起蒸笼,眼前顿时白雾水汽弥天。
一片烟火气的市井之中,宋沛宁隐约辨出些许人影,像是有女童叫人腾空抱走了。
宋沛宁连忙追了过去,那人却如人间蒸发般消失,直到在巷子里兜兜转转失去方向,宋沛宁才后知后觉不对。正要折返之时,忽听到偏僻深巷处传来人语声。
宋沛宁瞬间警惕起来,悄悄接近巷口,偏头探去,看见一个不及弱冠的少年,和一个迷路哭泣的女娃娃。
那少年矮下身,温声细语地哄着那娃娃,背影清瘦而单薄,颈后露出一块突出的骨。
身上月白色的锦缎,仿佛一块明亮的琥珀,衣稍落在地上沾了一截尘,却还是让人觉得干干净净。
少年还不知身后来了人,向泪眼涟涟的女童摊开掌心,语气不躁,缓缓说道:“囡囡别怕,阿兄不是坏人。你记不记得你家在哪里?你告诉阿兄,阿兄好送你回家。”
许是这样的阿兄太过温柔,女童慢慢停止了哭泣,好似被他说动,真要信了他。
眼看事态不对,宋沛宁顾不上太多,从墙角跑了出来,出声制止道:“囡囡!乖,别动!”
巷中的少年与孩子皆是一惊。
少年闻声,回过头来,撞见宋沛宁惊慌生动的脸,出乎意料地,朝她笑了一笑。
草长莺飞,桃花蕊吐着芳信,柳树梢头含翠,碧空万里,是个绝好的天气。
还未过正午,市井里人来人往,琳琅商铺先后开了门,原本空旷的长街逐渐熙攘起来。走卒商贩们有的挑着扁担,有的背着竹筐,皮肤黝黑,精瘦的人,嗓门却脆亮得紧。行走来去,叫卖声不断,颇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势头。
街角处,高家老字号包子铺前排起长龙,沿边儿上站着一个落单的女娃娃。
也不知是谁家的娃娃,头顶揪着一对羊角辫,手里攥着一串糖葫芦,小肚子吃得圆溜溜的,嘴角还沾着一小块山楂皮,总不能是没人要的孩子。
但听这时,高掌柜借着一双长筷敲打边笼,大声吆喝道:“起笼!”
诺大的竹编蒸笼盖子被掀开,白色水汽瞬间腾起,犹如雾霭般徐徐四散开来,一时辨不清左右。
待到白雾散尽,方才站着的娃娃已不见踪影。
“囡囡!囡囡!”
一名年轻妇人拨开人群,神色慌张地跑近。经过高家包子时,瞥见地上摔碎的冰糖葫芦,忽地意识到什么,紧接着跌坐在地上,哭喊起来。
那妇人失魂落魄,连滚带爬地去拽路过行人垂下的袴脚,嘴里反复叨念道。
“囡囡……我的囡囡……过路的大哥行行好,谁看见我家囡囡了……?”
……
泰和年间,天下大治,商贾富足,百姓乐业。
独牙贩猖獗数年,屡禁不止,举国上下幼童略卖频发,失踪幼童下落不明。家中怀有稚子者,诚惶诚恐,外出不能,然杯弓蛇影,离散繁多。当朝皇帝忧心之久矣,寝食不得安。
远在京城千里之外,有一小城名曰临舟。临舟城内,流浪稚儿皆有去处,免受流离之苦,收容去处唤作“慈幼院”。流童来此,可果腹,可穿衣,亦可读书识字,或习得技艺傍身。
说起慈幼院的主人,也算大有来头,乃是宋员外宋家大小姐,宋沛宁。
宋家家大业大,在临舟城算得上数一数二的大户,就连临舟知府见了宋家家主,怕也只有低头伏小的份儿。不想家中混进来个逆女,惯爱散财不计得失,今日施粥明日赠衣,似是想着法儿地要把她爹辛苦赚的银子全再还回去。
宋家老爷宋怀德气得直拍大腿,却也爱女心切,前脚嗔怪两句,后脚自己个儿便觉得声大了,讪讪来到女儿身侧,笑着求和道:“我女银子可够花?莫要委屈了自己。”
于此,宋女放开手脚,越做越大。起先只是收留流童在府,后来干脆在城郊起了别院,院门牌匾题字“慈幼院”,三个大字苍劲有力,据说是宋家家主心疼腰子,力透纸背亲手所写。
-
慈幼院这厢正热闹着,稚子顽皮,在院子里你追我赶地嬉闹,银铃般的笑声被门窗掩去半分,传进屋里仍然清晰可闻。
宋沛宁坐在屋里头,翻着账房这月送来的账本,就听窗柩蓦地传来一阵哀嚎,仿佛门窗都跟着晃了晃。不用想也知道,必是院里的幼子不小心又将蹴鞠踢到了她的窗柩上。
窗外肇事孩童自知闯了祸,噤声半刻,未见宋小娘子出屋责怪,遂抛在脑后,又自顾自玩去了。
宋沛宁的贴身婢女竹叶听见动静,在这时端着刚沏好的春茶走了进来。
掀开珠帘,笑盈盈地说道:“女公子看累了吧?小心看多伤眼,不如出门走走,外面天气甚好呢。”
被竹叶这么一说,宋沛宁还真觉得这会儿是有些乏倦了。她抬头看了看窗外,春景盛好,芳草萋萋,日头温和不烈,于是撂下账目,随竹叶一起出了屋。
刚走到院中,一群玩闹的孩子叽叽喳喳地围了过来,献宝似的争抢着与她说话。
“阿宁阿姊,刚才把蹴鞠踢上你窗是二十六哩!”
“您一定要好好教训他!二十六心虚,见你出来就跑了!!”
“胡说!二十六兄不是那种人!”
男孩儿八九岁最不安生,上房揭瓦狗都嫌,宋沛宁扫过一排灰扑扑的小脸,还真没见到二十六的人影。
府上收留的孩子全都是以数字为名的,二十六,便是第二十六个入府的孩子。平日里二十六虽然爱玩闹,但对宋沛宁一向是十分敬重的。
换句话说,整个府上的流童,皆是将宋佩宁看得十分重的。
“……阿姊……阿姊!”
孩童们七嘴八舌地告着状,院子另一头被检讨的二十六终于气喘吁吁地跑回来。他的手上拿着一个花环,鲜花娇艳,一看便知是刚刚摘下的。
二十六走近,耷拉着脑袋,认错道:“阿姊对不起,蹴鞠是我踢的,可我也不是故意。这是我新编的花环,特意送给阿姊,给阿姊赔不是。”
方才那声响确实不小,若是换成旁人,八成是要被吓到,但宋沛宁早就习以为常,不仅没被吓到,屁股都没挪一下,并不打紧。
于是宋沛宁伸手抚了抚二十六的额头,笑着接过花环,说:“不打紧,花环很好,阿姊欢喜。”
二十六随即展颜笑开,别的孩子见了,也要阿宁阿姊摸摸头,全都凑了上来。宋沛宁心里好笑,手上动作却没停,每个小脑袋瓜挨个搓了个遍。
正和院子里的孩子玩着,婢女竹叶上前呈来一封信。信是京城百里加急送到临舟的,落款是小一。
宋沛宁敛了几分笑,起身回屋,找了个清静的地方将信拆开。
收留小一时,慈幼院还没落成,那年宋沛宁十三岁,小一十四岁。因为比宋沛宁年岁大,小一如兄长般照顾宋沛宁多些,如今宋沛宁十六岁,小一也长成十七岁的小少年。去年起,小一离开慈幼院,心高志远地去了京城闯荡。
人虽在京城,却不忘恩情,时有信件往来。不久前,小一来信说,京城繁华热闹,街上无处可归的乞童却也比别处多上许多。
在他与一名乞童交谈后得知,他们有的生来无父无母,有的是半路没了父母,但多数,都是被略走后卖到某处,几经周折,便再找不到回家的路。他们听人说,京城有钱人多,吃得好,自然要饭也要得多,这才赶路来的。
不过,那群不长心的牙贩似乎也看到这点,很快将目光转向京城,此后不光街上的乞儿变少了,有家的幼童也有接连失踪的,各家各户有孩子的心照不宣,全都大门紧闭了起来。
小一在后来的回信里说,他再也没有见过那个曾与他有过短暂的交谈的乞儿,打听过才知晓,估计不幸被牙贩盯上,又被卖去了别的地方。
信写到最后,小一大胆揣测道:“那群牙贩做事利落,毫无痕迹,从不拖泥带水。想来不是散户,与你我当年被掠时手段无二。”
写到此处,墨笔断了,空了数行,才继续着墨。
“是小一逾矩,本想邀女公子亲临京城,相救流童。转念想到此行必然凶险万分,小一不愿见女公子身陷险境,因此一面希望女公子来,一面希望女公子不来,突然,不知该如何落笔了……”
当晚月光舒凉,宋沛宁读完信,辗转反侧,几乎一夜难眠。
宋沛宁其实早就想到了,只守住小小临舟城的安宁根本不够,眼下牙贩肆虐,临舟城早晚也会失守。况且流童成灾,归根结底还是牙贩横行的原因,收留幼童只能算治标,却不治本。
然而凭她……手无寸铁的小女子,如何斗得过歹人?
宋沛宁对着漆黑的夜晚,独自叹了口气,而后悻悻地翻了个身。
宋沛宁睡得不好,断断续续做了好多梦。
她梦见自己六岁那年,还是卑劣、褴褛、贱如尘土的小乞丐。
她为了一口吃食被人追赶,眼睁睁地看着同伴死去,下雨了,没有遮风挡雨的屋檐,她只好在雨里一直一直跑。大雨冲走了她的一只鞋子,从此天寒地冻,风吹日晒,她就只有一只鞋子穿了。
梦里的雨声很大,像是将她从头到脚淋得通透。
宋沛宁泪眼朦胧地睁开眼,窗外依稀泛着光亮,天边即将要破晓。
-
三日后,宋沛宁匆匆启了程。
从临舟城到京城,紧赶慢赶要将近一个来月的时日。待到宋沛宁一行人抵达京城时,已是五月的深春。
他们按照小一信中留下的地址找过去,却被告知小一在前不久搬了家,问及搬去了哪里,对方连连罢手,推说不知。再欲想问些旁的,便生吃了闭门羹。
无奈之下,只得先放弃,一行人马在客栈暂且落下脚,其余再做打算。待一切安顿妥当,宋沛宁走出客栈,初来京城,她想四处逛逛。
白日里的京城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繁华之景非临舟城能够相比拟。街上捏糖人的,画花钿的,卖胭脂首饰的,应有尽有,看得宋沛宁眼花缭乱,甚至遇见了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连是何作用都不知道。
宋沛宁左看看右逛逛,兴头正盛,行至街角高家老字号包子铺,店小二一如既往掀起蒸笼,眼前顿时白雾水汽弥天。
一片烟火气的市井之中,宋沛宁隐约辨出些许人影,像是有女童叫人腾空抱走了。
宋沛宁连忙追了过去,那人却如人间蒸发般消失,直到在巷子里兜兜转转失去方向,宋沛宁才后知后觉不对。正要折返之时,忽听到偏僻深巷处传来人语声。
宋沛宁瞬间警惕起来,悄悄接近巷口,偏头探去,看见一个不及弱冠的少年,和一个迷路哭泣的女娃娃。
那少年矮下身,温声细语地哄着那娃娃,背影清瘦而单薄,颈后露出一块突出的骨。
身上月白色的锦缎,仿佛一块明亮的琥珀,衣稍落在地上沾了一截尘,却还是让人觉得干干净净。
少年还不知身后来了人,向泪眼涟涟的女童摊开掌心,语气不躁,缓缓说道:“囡囡别怕,阿兄不是坏人。你记不记得你家在哪里?你告诉阿兄,阿兄好送你回家。”
许是这样的阿兄太过温柔,女童慢慢停止了哭泣,好似被他说动,真要信了他。
眼看事态不对,宋沛宁顾不上太多,从墙角跑了出来,出声制止道:“囡囡!乖,别动!”
巷中的少年与孩子皆是一惊。
少年闻声,回过头来,撞见宋沛宁惊慌生动的脸,出乎意料地,朝她笑了一笑。